年初 2010 年台北國際車展上,Infiniti 總代理裕隆日產首度揭示全新世代 M 系列豪華房車,讓台灣消費者得以先期欣賞新一代 M 系列房車的全新設計美學。新一代 M 系列房車在設計美學精進的同時,動力系統也擴編 3.7 升/2.5 升 V6 汽油引擎的配置,為消費者提供更廣泛多元的產品選擇。

新世代 M 系列房車在安全性能上的提升,亦是 Infiniti 原廠大力強調的特點所在,也讓 Infiniti 品牌在著重汽車安全性的時代,有更高的產品利基。

然而新世代 M 系列房車在安全性能上的提升,亦是 Infiniti 原廠大力強調的特點所在。Infiniti 在新世代 M 系列房車上,導入全新「Safety Shield」行車安全整合系統;藉由整合多項電子輔助主動安全配備,Infiniti 宣稱全新 Safety Shield 系統將可大幅提升行車的主動安全性能。為了讓媒體與消費者更清楚瞭解 Safety Shield 系統的實際作用,Infiniti 總代理裕隆日產特別邀請媒體前往三義廠區,在安全無虞的試車道環境中,深度體驗 Safety Shield 系統在主動安全防護上的效能表現。

依照總代理的導入規劃,Safety Shield 行車安全整合系統將列為全新 M37 車型的標配項目;入門版 M25 車型則可加價進行選配。Safety Shield 系統在主動安全防護上,主要整合 ICC 全速域智慧定速巡航、DCA 車距控制輔助系統、BSI 盲點側撞預防系統、LDP 車道偏移預防系統等多項電子輔助裝置。有別於一般同級車在主動安全上,僅做到警示、防範的效果;Infiniti 表示,Safety Shield 系統除了在事故風險出現前便警示駕駛外,更可達到協助避免事故發生的成效。

Safety Shield 系統主要就「車輛前方」和「車輛兩側」進行主動安全防護,透過 DCA 車距控制輔助系統、ICC 全速域智慧定速巡航、LDP 車道偏移預防系統和 BSI 盲點側撞預防系統,全面建構更高階的主動安全防護。

Safety Shield 系統主要就「車輛前方」和「車輛兩側」進行主動安全防護。DCA 車距控制輔助系統和 ICC 全速域智慧定速巡航乃針對前方車輛進行偵距並防範,LDP 車道偏移預防系統和 BSI 盲點側撞預防系統則就車輛兩側進行防護。Safety Shield 系統利用雷達和光學鏡頭進行偵測和辨識,並以警示燈和聲響提醒駕駛;在駕駛未及時作出反應時,Safety Shield 系統則會啟動 IBA 智慧型煞車輔助系統,來協助駕駛修正車輛動向。

經過詳細的產品解說後,Safety Shield 行車安全整合系統的實際體驗,則在裕隆三義廠區內的試車道正式展開。全長約 1,000 公尺的試車道區分為去程和回程兩車道,去程設計用來體驗 DCA 車距控制輔助系統和 ICC 全速域智慧定速巡航,回程則可測試 LDP 車道偏移預防系統和 BSI 盲點側撞預防系統的實際效能。同時,總代理並安排一輛 G37 Sedan 擔任僚車,在不同測試項目下,分別可用以模擬前方或側方車輛,讓體驗過程更加逼近實際情形。

廣  告

DCA 車距控制輔助系統

乘入 M37 駛近出發點,按下方向盤右盤幅上的 Safety Shield 行車安全整合系統開關,儀錶板上亮起 DCA 車距控制輔助系統和 BSI 盲點側撞預防系統的綠色燈號,代表系統已準備就緒。首段去程先行體驗 DCA 系統:DCA 系統整合 FCW 前方撞擊警示功能 (Forward Collision Warming) 和 IBA 智慧型煞車輔助功能 (Intelligent Break Assist) ,並利用位於前保桿進氣壩右側的光學測距設備,用來偵測車輛本身與前車之距離,作為 FCW 和 IBA 功能作動之根據。

按下 M37 方向盤右盤幅上的 Safety Shield 行車安全整合系統開關,儀錶板上亮起 DCA 車距控制輔助系統和 BSI 盲點側撞預防系統的綠色燈號,代表系統已準備就緒。

DCA 系統自時速 5km/h 以上便會作動,作動範圍為 5km/h 至 144km/h 之間。在直線試車道上,僚車與 M37 一前一後以約莫 40km/h 的車速前進。接著僚車刻意減速,將兩車間距拉進以促動 DCA 系統;此時 FCW 功能會在儀錶板上顯示警示圖像,先行告知駕駛前車間距已小於安全範圍。

DCA 系統自時速 5km/h 以上便會作動,作動範圍為 5km/h 至 144km/h 之間,DCA 系統會依照駕駛未放開與放開油門踏板的不同反應,DCA 系統將有油門踏板施以反饋力道或啟動 IBA 智慧型煞車輔助功能等兩種反應模式。

在車距過近的情況下,依照駕駛反應的不同,DCA 系統將有兩種反應模式:若駕駛未放開油門踏板,此時 DCA 系統會主動就油門踏板施以反饋力道,以提示駕駛鬆開油門踏板減速。在駕駛鬆開油門踏板後,此時 IBA 智慧型煞車輔助功能便會啟動介入,讓 M37 與前車進一步拉開安全間距。

ICC 全速域智慧定速巡航

接下來,同樣以僚車、M37 一前一後的行進姿態,媒體將來體驗 ICC 全速域智慧定速巡航。別於傳統的定速巡航系統,ICC 系統除了定速前進外,系統也同樣整合前車偵距與自動煞車功能,讓車速依不同的前車距離自動調節,減輕駕駛在高速巡航下的負擔。

別於傳統的定速巡航系統,ICC 系統除了定速前進外,系統也同樣整合前車偵距與自動煞車功能,讓車速依不同的前車距離自動調節,減輕駕駛在高速巡航下的負擔。儀表板也會以前車多段相對距離示意圖,顯示 ICC 系統定速巡航系統更聰明的對應性。

ICC 系統在車速達到 32km/h 以上時,便可啟動並設定欲巡航之車速。利用方向盤盤幅右側的撥桿,駕駛能夠設定巡航時速;而撥桿左下角的橢圓形按鍵,則是用來設定與前車之安全距離。ICC 系統提供三段車距設定,以時速 100km/h 的情形下推估,三段車距分別代表 30、45 和 60 公尺的安全間距。

ICC 系統除即時顯示巡航車速外,系統也提供三段車距設定,以時速 100km/h 的情形下推估,三段車距分別代表 30、45 和 60 公尺的安全間距。

ICC 系統的作動範圍為 0km/h 至 144km/h 之間,也就是說,當前車減速至完全靜止時,ICC 系統的自動煞車功能,也能將 M37 減速至停止。實際體驗下,隨著前方僚車車速漸緩,在駕駛不自行踩踏煞車下,ICC 系統便主動介入進行制動。在僚車模擬正常的煞車作動下,ICC 系統的制動力道平緩線性,不會顯得過於躁進;直至車輛完全停止,ICC 系統的作動過程稱得上讓人安心。

在 M37 完全停止後,前方僚車再次起步前進。此時駕駛不需踩踏油門,ICC 系統便會自動跟上前車的腳步啟程,加速至原先設定的巡航車速。然而在起步加速的過程中,引擎和變速箱的輸出則顯得有些猛進;對於習慣掌控大局的駕駛人而言,車輛「自主加速」的情形不免讓人有些緊張。

在 M37 完全停止後,前方僚車再次起步前進。此時駕駛不需踩踏油門,ICC 系統便會自動跟上前車的腳步啟程,加速至原先設定的巡航車速。對於不習慣自主加速的駕駛而言,這套系統還需要更多時間的熟稔。

儘管 ICC 全速域智慧定速巡航,已達到自動煞至停止、並再自動加速至定速的功能,然而實際使用上,駕駛仍需保有車輛的主控權,將 ICC 系統視為輔助工具,而非完全仰賴 ICC 系統作加減速的操作,方為安全的駕駛之道。

LDP 車道偏移預防系統附警示功能

去程體驗過 DCA 車距控制輔助系統和 ICC 全速域智慧定速巡航後,來到試車道盡頭迴轉,回程則要接續體驗 LDP 車道偏移預防系統和 BSI 盲點側撞預防系統。LDP 系統與目前 Volvo 和 Luxgen 等品牌使用的車道偏離警示系統原理相近,以擋風玻璃上緣的光學鏡頭,判讀道路兩側標線,來標定車輛的正確行進路徑。

LDP 系統與目前 Volvo 和 Luxgen 等品牌使用的車道偏離警示系統原理相近,以特寫畫面所顯示的擋風玻璃上緣光學鏡頭,判讀道路兩側標線,來標定車輛的正確行進路徑。

LDP 系統設定在車速超過 70km/h 後便開始作動。將車速維持在 80km/h 上下,並將方向盤微微偏打,模擬駕駛恍神或打瞌睡的狀況;在車輛明顯偏離車道方向時,LDP 系統會先以警示音和燈號提醒駕駛。若駕駛未能即時反應,LDP 系統則會更進一步介入作動,以避免車輛偏離原本動線。

當天試車組模擬車道偏移狀況時,在車輛明顯偏離車道方向時,LDP 系統會先以警示音和燈號提醒駕駛。若駕駛未能即時反應,LDP 系統則會更進一步介入作動,以避免車輛偏離原本動線。
不同於運用方向盤進行轉向修正的原理,LDP 系統修正車輛動線的原理,乃是針對特定單側車輪進行細微的煞車制動,造成左右兩側車輪轉速差異,以類似戰車轉彎、迴旋的原理來修正車輛動線。

有別於 Volvo、Luxgen 品牌的車道偏離警示系統,LDP 系統除了預警提示外,更加入主動反應、修正動線的機制。LDP 系統修正車輛動線的原理,乃是針對特定單側車輪進行細微的煞車制動,造成左右兩側車輪轉速差異,以類似戰車轉彎、迴旋的原理來修正車輛動線。

在 LDP 系統作動修正時,實際上車輛變向的動態幅度並不顯著。駕駛可微微感受到車輛動向,非因方向盤操舵而自主改變;然而整體的修正動作並不突兀,駕駛不會有突如其來的拉扯感,而車輛也能適時回到正確的行進方向上。

BSI 盲點側撞預防系統

BSI 盲點側撞預防系統,則可謂 Infiniti 在車輛兩側主動安全上的下一代科技。BSI 系統針對車輛兩側後方、半徑 3 公尺內的視覺死角範圍進行偵測。有別於 Volvo 的 BLIS 系統,利用兩側後照鏡下緣的光學攝影鏡頭,偵測左右兩側視覺死角;Infiniti 的 BSI 系統,則運用車輛後保桿兩側內藏的偵距雷達,以半徑 3 公尺為偵測範圍,感知隱身在視覺死角內其他道路車輛。

Infiniti 的 BSI 系統運用車輛後保桿兩側內藏的偵距雷達,以半徑 3 公尺為偵測範圍,感知隱身在視覺死角內其他道路車輛。BSI 系統另一項機制,則是以前保桿內的攝影鏡頭,確認道路兩側標線、標定車道後,即針對另一側車輪進行煞車制動,以類似 LDP 系統的修正方式來改變車輛動向。

在 BSI 系統偵測兩側死角有其他車輛時,車室 A 柱位置的盲點警示燈會先行亮起,告知駕駛注意視覺死角內可能另有車輛;若駕駛此時撥打同向方向燈、意圖切換車道時,BSI 系統則會啟動下一機制:BSI 系統將以前保桿內的攝影鏡頭,確認道路兩側標線、標定車道後,即針對另一側車輪進行煞車制動,以類似 LDP 系統的修正方式來改變車輛動向。

如圖片所顯示,在 BSI 系統偵測兩側死角有其他車輛時,車室 A 柱位置的盲點警示燈會先行亮起,告知駕駛注意視覺死角內可能另有車輛。

親自駕駛體驗下,BSI 系統作動時的修正幅度,較 LDP 系統更為明顯許多。BSI 系統在判定有可能發生碰撞事故下方會作動,因此相對在修正車輛動線上也更為主動明顯,駕駛會感到較大幅度的動向變換,將車身即時拉回原本車道。

駕駛人仍需掌握車輛的主控權

經由簡短來回共四趟的試駕行程,對於 Infiniti 全新 Safety Shield 行車安全整合系統的體驗也劃上句點。藉由 Safety Shield 行車安全整合系統,汽車主動安全防護科技的發展,再度來到新的層次。汽車安全自早期的被動安全,以保險桿、潰縮區和安全帶等被動設計,演進至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ESP 電子穩定控制系統等主動安全配備,基本上皆是以從旁輔助的角度,來提供更完善的行車安全效果。

而在 Safety Shield 行車安全整合系統身上,包括 ICC 全速域智慧定速巡航的自動煞車及再加速,LDP 系統和 BSI 系統的行車動向修正,安全系統介入的程度則更為主動而深入。然而無論汽車安全配備如何先進,駕駛駕馭車輛時,仍應保有「駕駛掌控全局」的邏輯思維,而非一味仰賴安全配備輔助,相信才是所有車廠在研發主動安全配備時的初衷,也是維繫行車安全的最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