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原廠最早在 2022 年 6 月發表代號 U11 的大改款第 3 代 X1、並首度帶來純電版的 iX1,是品牌旗下 FAAR 前驅平臺中首款兼具燃油、PHEV、純電 3 大動力類型的車系。而臺灣市場則是在 2023 年 2 月底正式引進大改款燃油 X1、以及純電 iX1,當時開出燃油 sDrive18i xLine 與 sDrive20i xLine 車型分別為 190 萬、212 萬,至於純電 iX1 車系僅導入 xDrive30 xLine 單一車型、售價為 222 萬,其僅比 X1 sDrive20i 多出 10 萬元售價,並有多出 313 匹電動雙馬達四驅、遠端空調啟動、M 跑車化懸吊、全景天窗等配置的設定,讓 iX1 成為車系中最為划算的選擇,不僅販售初期就接單超過 750 張、後續更供不應求,還有著候車期超過 1 年以上的熱銷情形。
而 BMW 品牌在 2023 年總計掛牌 3,406 輛純電車款,其中 776 輛為 iX1、在 BMW 全年的電動車佔比為 22%。隨著原廠供應量的增加,iX1 的領牌與交付數據更是勢如破竹,2024 年前 5 個月已領牌達到 841 輛,佔 BMW 全品牌純電前 5 個月總數 2,209 輛的 38%,儼然已成為 BMW 在臺純電陣容中銷售的主力之一。
不過 iX1 在經過 1 年多來,其產品本身也歷經部分變革,除了在 2023 年 9 月時因受到原廠價格等策略調整,售價由最初的 222 萬、調漲 6 萬後來到 228 萬。2024 年 2 月起,iX1 到港的新年式新車更換搭全新的封閉式雙腎造型識別,並由原本的 OS 8、更換為 BMW Operating System 9 系統,售價則維持不變。此次 U-CAR 繼先前使用 [ 直購直測 ] 車輛進行過 200~250 萬電動休旅車集評後,再借測新年式 iX1、進行臺北至臺中往返 350 公里的高速續航實測。
新年式換上新式樣封閉水箱護罩,xLine 套件減少 BMW i 藍色識別
iX1 新年式在外觀部分與燃油的 X1 大致相似,但相較起舊年式 iX1,新年式 iX1 在向 iX2、老大哥 iX 車系看齊後,反而在車頭視覺上有著更為鮮明的純電化辨識,其最主要從舊年式與燃油版 X1 較接近的雙腎封閉直柵式水箱護罩、改為全平面的封閉水箱護罩搭配特殊菱格紋圖騰,這樣的圖騰也與老大哥 iX 相似,但在 iX1、iX2 這類入門級距車款上,就沒有 iX 的自動修復塗層水箱護罩了。
而在新年式的 iX1 上,其有關 BMW i 的純電藍色識別也較改款前減少,新年式 iX1 僅在車頭與車尾廠徽、輪圈處廠徽才有 BMW i 純電藍色識別,其餘過去在 iX1 xLine 車型搭載的車身前後藍色 L 型飾條,在新年式 iX1 上則全數取消、改為與燃油版相同的 xLine 霧銀飾條式樣。
而筆者認為 BMW 在 iX1 這類入門級距電動車的燈具科技相當具誠意,國內標配最高階的光形變化智慧 LED 頭燈,遠光燈採用 Matrix 矩陣式燈源,並整合了包含主動轉向、遠光燈智慧遮蔽防眩等功能,頭燈組內部的晝行燈也改採新世代雙倒 L 型設計、比起前代的多角形更為簡約,原廠更強調其方向燈擁有與 7 Series 相同的「Heartbeat」心跳般閃爍效果。
車側部分,iX1 也採用不同於 iX2 的方正造型,整體在 D 柱線條是比前代更為直挺,國內 xLine 套件標配的緞面鋁質窗框、鋁質車頂架,搭配霧銀車外後視鏡點綴,都讓 iX1 顯得相當精緻,這代 iX1 車側的肩線等線條顯得更為簡約,並改採與 2 Series Active Tourer 相同的外掀式平整化車門把手。iX1 足下也標配 19 吋 V 輻式銀黑雙色輪圈,整體在視覺張力更為明顯,當然若在意運動化的消費者可另行選配 M Sport 套件、但選配完的售價就會未若 iX2 划算。
來到車尾,經過上市 1 年後,不論是燃油的 X1、或是純電的 iX1,筆者在造型上最受吸引的就是 3D 立體 LED 尾燈,除了加入些許黑色燻黑元素,整體更呈現俐落的 L 型尾燈視覺,尤其燈組邊緣有細緻的圖騰點綴,後保桿處 xLine 套件車型在兩側導入 L 型霧銀飾條與車頭呼應,中央也有霧銀後下擾流,iX1 與 X1 同樣皆沒有做類似排氣管的造型。
升級 BMW OS 9 系統,HUD、全景天窗等配備齊全
走進新年式 iX1 的車內,其中控臺硬體布局仍未有變化,搭載懸浮式曲面螢幕,其以 10.25 吋虛擬數位儀表、搭配 10.7 吋中控觸控螢幕組合而成,同樣標配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 連結。不過新年式中控螢幕內的座艙系統,已從過去的 BMW iDrive 8.0 使用者互動介面、升級為 BMW Operating System 9,BMW OS 9 不同於 OS 8.5 車款是採用 Linux 架構、而是使用 Android 架構打造。
而 OS 9 一如品牌部分較大型車款的 OS 8.5 系統,最主要是其改為「Zero-layer 零層級」選單概念、以地圖作為首頁畫面,並且在首頁畫面有著 QuickSelect 快捷選單,也提供 BMW 進階數位服務,增加第三方應用程式(含廣播、串流音樂媒體、遊戲)以及更為豐富的個人化設定,能給予車主更為傑出的沉浸式用車體驗,前 3 個月為免費、後續 1 年訂閱費用則為 2,200 元。
就新系統的體驗而言,筆者認為其地圖的縮放速度明顯比起過去 iDrive 8 時代滑順,甚至也還會顯示紅綠燈等圖資,並包含線上原廠圖資更新等內容,中控螢幕的原廠導航更有 AR 擴增實境顯示功能。不過 OS 9 系統在除了地圖外的順暢度,就仍未及像是 Tesla Model Y 等對手般迅速順暢,操作介面的分類也較為繁瑣,使用時因為少了 iDrive 旋鈕,多半仍須搭配中控螢幕旁的快捷鍵、以及中央鞍座的實體鍵做快速操作。
不過筆者過去就認為 iX1 在同級距中相當有誠意的細節,乃是標配 HUD 抬頭顯示器,其為前檔投影式設計,並且可顯示導航、駕駛輔助、節能輔助等多樣資訊,在同樣 200~250 萬級距電動休旅車算是少見的配置。此外駕駛座前方的 10.25 吋數位儀表可顯示包含 Google 地圖投影、多媒體、加速 G 值等多樣資訊,熟悉後便可讓各項資訊一目了然。
其餘內裝鋪陳筆者認為 iX1 在同級距中也算頗具質感,包含貫穿中控臺的 Fine-Wood 尤加利木紋飾板,還有新年式採用的 Veganza 透氣皮質純素皮革座椅,雙前座的跑車座椅也具有一定的包覆性,而大面積的全景天窗更帶來視野通透感。而雖然 iX1 車內地板因電池組有所墊高,但因為縱向空間足夠、因此 iX1 後座並沒有太過蜷曲,維持一定的舒適度,後座以筆者身高 178 公分乘坐下,膝部空間有 2 拳、頭部空間則有 1 拳的表現。後排座椅更有 8 段傾角調節、但相比燃油 X1 少了可加入後座椅墊前後滑移的功能。行李容積未傾倒前為 490 公升、透過可傾倒後座椅背容量最大能擴充至 1,495 公升,但並未有前行李廂配置。
313 匹四驅動力高出燃油版本不少,底盤動態讓人驚喜
動力規格方面,搭載前後各 1 具勵磁馬達的雙馬達四驅配置,總容量達到 66.5kWh(可用容量 64.7kWh)的鋰電池模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其並非 400V 電壓架構、而是 300V(實際電壓為 286V),配置前後軸雙馬達與 BMW xDrive 智慧型可變四輪傳動系統,在搭配 boost 功能之下,更創造出 313 匹的最大馬力輸出、50.4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0 到 100km/h 加速僅需 5.6 秒,WLTP 最高續航里程可達 440 公里,能源局 WLTC 測試續航為 455 公里、能耗為 6.4km/kWh,車重為 2,010 公斤。充電規格方面,iX1 最高可支援 130kW 的充電功率,透過 BMW i 高速充電站,原廠強調 iX1 xDrive30 只要充電 10 分鐘就能補充最高 120 公里的續航里程。
iX1 提供包含 Personal 個人專屬、Sport 運動、Efficient 節能、Expressive 悅動、Relax 放鬆、Digital Art 數位藝術共計 6 種行車模式,但實際上與行車較為相關的模式則是前述 3 種,其中 Sport 運動模式中分別可針對驅動、ESP 動態駕駛、轉向設定調整,驅動為舒適/運動 2 段、ESP 為運動/進階運動/DSC off 共 3 段、轉向則分為舒適/運動 2 段。回充則是有主動式、強、中、弱 4 段,主動式會根據前車動態自動調整,B 檔就會是全然單踏板。此次我們借測的試駕車並沒有選配 M Sport 套件、因此在方向盤後方缺少直接開啟 Boost 模式達 10 秒的功能;iX1 經過我們實測下,觀察到標配車型一樣能夠成功在瞬間達到 313 匹的馬力,但就需深踩下油門踏板才會達到。
在動能回收部分,iX1 的 B 檔減速力道相當線性、並且可完全靜止,而主動式切換會依車流調整、但市區偶爾會有遇到不斷減速的情形,這時可將動能回收切為非主動式會較為線性。而勵磁同步馬達在低速的輸出算相當迅速,尤其搭配 Sport 模式下,iX1 依舊有 BMW 品牌一貫的操駕熱血感,轉向的精準度為同樣 200~250 萬級距電動休旅最佳者,方向盤的回饋感也適中,而且其 4.5 米的車長也仍保有後軸的靈活度。
尤其此次試駕的場景,筆者也特別切換到熟悉的南港山路,其 Sport 模式下精準的轉向手感,還有前後雙馬達強勁的動力輸出,往往會讓人不自覺把節奏加快。而且即便 iX1 有比起燃油 X1 加上了 3~400 公斤的電池重量,加上 SUV 休旅車一貫較長的懸吊行程,但比起燃油 X1 sDrive20i 少了電池帶來的厚重的感覺,iX1 的底盤動態反而較為穩定扎實,整體底盤回饋更讓人欣喜,懸吊的支撐度在彎道中快速切時亦可圈可點,絲毫沒有許多過去油/電共用平臺車款的不協調感。
當然,動力反應自然也是 iX1 明顯比起 X1 sDrive20i 強勁不少,不論是高速巡航、或是偶爾山區彎道的熱血,iX1 xDrive30 自然是有著多出不少的動力餘裕度,甚至是執行超車等動作時都更為得心應手。而且就舒適度而言,iX1 由於多了電池重量,反倒比燃油 X1 多了些許扎實度與穩定感,懸吊的初段路感回饋豐富、但懸吊後段吸收迅速,即便沒像 iX2 搭載前座側窗隔音玻璃下,NVH 隔音靜肅性先前我們在「集體評比」單元中實測、在時速 109 公里巡航約為 68~71 分貝。
臺北臺中來回 350 公里高速續航測試說明
- 測試路線:U-POWER 臺北內湖行忠站>國道 1 號南下(含高架段)> 台 74>臺中烏日戰車公園>台 74>國道 1 號北上>寶山交流道>國道 3 號北上>國道 3 號 35K 中和交流道>U-POWER 新北中和建八站。
- 測試天候:陰與雨,約 22 度~27 度。
- 測試原則:依據當下該路段的法定最高速限表速+9 公里,以 ACC 系統行駛,以「Efficient」節能模式行車、搭配 D 檔主動式回充模式
- 冷氣空調:恆溫空調調整至 22 度,風量開到 2 段。
- 車上載重:1 位工作人員與隨身行李
- 原廠胎壓:前 33PSI、後 33PSI
雖然先前「集體評比」單元已做過相當完整包含臺北至高雄、以及高雄北返至臺北的單趟超過 350 公里續航測試。不過此次試駕我們依然也進行一趟臺北至臺中往返約 350 公里的高速續航實測。從臺北內湖出發時 iX1 的 100%滿電續航在 Efficient 模式下顯示為 383 公里;沿途行車至臺中烏日戰車公園時,電量剩下約 57%、表顯續航剩下 260 公里,儀表能耗為 6.4km/kWh。
在烏日戰車公園結束拍攝後,測試沿國道 1 號先北上、然後至寶山交流道轉接國道 3 號行車至中和交流道,並在 U-POWER 中和建八站進行最終的充電結算。而抵達中和時,iX1 總行駛里程來到 348.1 公里,這時電量剛好剩下約 10%、續航剩 48 公里,儀表能耗則仍維持在 6.4km/kWh。我們使用 500A 液冷槍實測下,iX1 的功率約在 12%時就直接來到原廠最高的 130kW,其最高功率的平原一直延續到 50%後才下降至 120kW 以下,後續都一路曲線下降至 75%左右時降至 60kW,80%後則降為 30~40kW 左右,90%時仍維持 30kW 一段時間、95%後才緩坡下降至涓流充電功率。
BMW iX1 xDrive30 | 剩餘 電量 |
行駛 里程 |
累計行駛 里程 |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 儀表板顯示能耗 (km/kWh) |
U-POWER 內湖站出發 | 100% | 0 | 0 | 383 公里 | 0 |
臺中烏日戰車公園 | 57% | 170.9 公里 | 170.9 公里 | 260 公里 | 6.4 |
U-POWER 中和站結束 | 10% | 177.2公里 | 348.1 公里 | 48 公里 | 6.4 |
車款 | BMW iX1 xDrive30 |
總行駛里程 (公里) | 348.1 |
儀表顯示剩餘電量與里程 | 10% / 48 公里 |
行車電腦顯示能耗 (km/kWh) | 6.4 |
10%~80%充電時間 | 28 分鐘 |
10%~100%充電時間 | 59 分鐘 |
快充峰值功率 (kW) | 130 |
平均充電功率 (kW) | 62 |
充電度數(kWh) | 61.381 |
實測能耗(km/kWh) | 5.67 |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