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zda 推出 CX-5 與 CX-3 車系後,已逐漸成為除 Mazda3 外的品牌銷售主力之一。但兩款車系之間的尺碼差距較大,CX-3 較為小巧的身形,雖然有利於都會穿梭,但較狹窄的車室空間,卻成為面臨 Honda HR-V 等大空間對手時的劣勢。
而 Mazda 曾在 2016 年推出名為 CX-4 的車系,其車名排序介於 CX-3 與 CX-5 之間,但僅供應中國市場,而且長達 4,633mm 的車長,再加上較為流線斜背的身軀,反倒較像是以 Mazda6 底盤加高的 Coupé跨界跑旅版本,原廠目前也沒有將其推展至全球市場的規劃。
直到 2019 年 3 月,Mazda 終於在法蘭克福車展舞臺上推出名為 CX-30 的跨界休旅車系,強調其並非原先外界推測的 CX-3 第 2 代或後繼車,而是介於 CX-3 與 CX-5 間的全新車型,更是 Mazda 繼第 4 代 Mazda3 之後,第 2 款採用 Kodo 2.0 設計與 Skyactiv-Vehicle Architecture 車體架構的新世代車款。
臺灣市場部分,則是繼 2019 年 6 月導入第 4 代 Mazda3 後,也迅速於同年 10 月底迎來 CX-30 車系,可說 2 款重量級品牌新世代戰力在 2019 年內接續報到。國內市場的 CX-30 未引進 Skyactiv-X 壓燃引擎動力、以及海外的 AWD 驅動,僅推出 4 款 Skyactiv-G 2.0 升引擎的前驅車型,包含尊榮型、頂級型、旗艦型、旗艦進化型,售價分別為 89.9 萬、96.9 萬、102.9 萬、109.9 萬。
究竟 Mazda 導入 CX-30 這款全新跨界戰將後,能不能和 CX-3、CX-5 共同分進合擊?它只會是一款加高的 Mazda3 嗎?將是試車組欲透過試駕 CX-30 旗艦進化型探究的答案。
加高的 Mazda3 嗎?CX-30 細節處大不同!
首先從車身尺碼而言,誠如前面所述,CX-30 的尺碼定位介於 CX-3 與 CX-5 之間,所以其長寬高來到 4,395mm x 1,795mm x 1,540mm、軸距為 2,655mm,尺碼比 CX-3 更大,比起 CX-5 達 4,550mm 的車長略小。但相較於有著同平臺血緣關係的 Mazda3,CX-30 的車長與軸距各少了 65mm、70mm。
Mazda CX-30 與品牌新車尺碼比較 | ||||
車系 | CX-3 | CX-30 | Mazda3 五門 | CX-5 |
車長 (mm) | 4,275 | 4,395 | 4,460 | 4,550 |
車寬 (mm) | 1,765 | 1,795 | 1,795 | 1,842 |
車高 (mm) | 1,535 | 1,540 | 1,435 | 1,680 |
軸距 (mm) | 2,570 | 2,655 | 2,725 | 2,700 |
後排未傾倒前行李容積 (L) | 300 | 430(旗艦進化型為 422) | 327 | 615 |
此次隨發表活動來臺的 CX-30 總設計師柳澤亮提到,CX-30 設計時針對日本、臺灣等較多機械停車位的市場,車高部分控制在 155 公分以下。相較 CX-3 配置鯊魚鰭天線而需壓低後座車高,CX-30 因改採後擋風玻璃天線設定,所以可將車高維持在 154 公分,卻不需壓低後方車頂線條。CX-30 也比起車高達 168 公分的 CX-5,更具停車便利性。
從外觀上來看,CX-30 同樣採用與 Mazda3 相同的新一代 Kodo 魂動 2.0 設計,但相信許多人一眼看去、目光焦點便是車身周圍大面積的黑色防刮浪板,在車頭前下氣壩、前後輪拱、車身周圍、後保桿等處皆有採用。柳澤亮設計師指出,此舉除彰顯跨界粗獷特質外,最主要是因 CX-30 車身較短、較高,放大防刮材質面積,有助於讓整體視覺感受更為修長。
在其他造型細節部分,車頭處的 7 角形水箱護罩與鍍鉻魂動之翼,相較 Mazda3 在面積上較小,但造型更為立體深邃,頭燈處的鍍鉻魂動之翼甚至比起前保桿更為外突。CX-30 的不同處還在於其保桿下方還多出 LED 小燈之配置,除照明外其燈條還同時整合方向燈功能,搭配上方的 LED 主動式頭燈組,還能在打方向燈或雙閃燈時展現出類似心跳的動態效果。
車側方面,旗艦進化型足下的胎圈為 18 吋 5 輻銀灰鋁圈、配胎為 Toyo Proxes R56,車頂的線條特別在過了 D 柱之後才拉斜,既保有後座車室空間、亦能營造修長的體態。
相比於 Mazda3 的長軸距 CX-30 在車頭短截些許,設計師柳澤亮也提到,其車側鈑件弧度雖同樣與 Mazda3 採用 Kodo 2.0 簡約且呈現光影變化的手法,但 Mazda3 是從前輪拱後快速改變線條、並於後輪上方收束,反之 CX-30 的 2 道曲面弧度是接續往後輪延伸,所以兩款車倒映的方向剛好相反。車尾則仍有 Mazda 近期休旅車類似銳利雙眼的 LED 尾燈組,搭配尾門鈑件的弧型摺線,整體在臀部更為圓潤。
不只是專注於駕駛者,CX-30 內裝舖陳鎖定「全員舒適」
進入 CX-30 的車室後,相信許多人一晃眼也覺得與 Mazda3 很類似,但其實兩者間也大不相同。Mazda3 整體座艙是以圍繞駕駛者作為布局,但 CX-30 卻是著重於家庭取向、全員舒適的空間,原廠強調其以日本傳統建築的「間」文化為發想,創造出包覆感與開闊感兼具的內裝設計。
所以除了與 Mazda3 大致相同的 3 輻式方向盤、7 吋數位儀表、8.8 吋懸浮式螢幕、空調出風口外,整體的中控臺布局則有不同。CX-30 在中控臺上方、車門板、中央鞍座與大型化中央扶手等處,採取不同於 Mazda3 車系的 Two-Tone 雙色內裝。以試駕的旗艦進化型為例,其就是在上述等處採用醇厚棕塗裝的皮革、軟質塑料包覆,旗艦進化型可在座椅選用黑色或白色真皮,其餘車型則是蔚藍海塗裝包覆加上黑色內裝座椅設定。
標配的 7 吋儀表、8.8 吋懸浮式螢幕,同樣採品牌最新的 Mazda Connect 介面,並配有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連接機能,但原廠因螢幕離駕駛較遠、考量行車安全而不再讓螢幕支援觸控功能,僅能透過中央旋鈕與按鈕進行操作,便利性上稍嫌可惜,內建語音聲控系統的辨識度也屬一般,並沒有支援連網智慧語音助理。不過其中央螢幕內透過選配 1.1 萬元的原廠 3D 導航,可分屏顯示圖資與路徑、或者多媒體音樂資訊,清晰的前擋投影式抬頭顯示器,再加上聆聽效果不俗的 12 支喇叭 Bose 環繞音響,整體車室鋪陳仍舊相當具質感。
座椅布局部分,CX-30 前座同樣擁有可符貼人體「S 曲線」的剪裁,來支撐乘坐者的頭部、脊椎、骨盆,筆者認為其取得包覆性與舒適性的平衡點,但 CX-30 還比起 Mazda3 多出真皮包覆、以及駕駛座 8 向電動座椅的配置,座椅椅面也採棕黑雙色透氣真皮,相信也是會讓 Mazda3 車主欽羨的配備。
後座空間方面,CX-30 受惠於 2,655mm 的軸距、比起 CX-3 多出 80mm,整體在後座膝部空間放大不少,以筆者 178 公分的坐姿乘坐,膝部空間約為 1 拳 4 指、頭部也因車頂線條挑高來到 4 指,後排具有出風口,但因主要設計目標為 4 名成人乘車、再加上海外有 AWD 版本,中央底板隆起面積仍略高,較不適合後排坐 3 名成人長途行車,另外未能調整後座椅背傾角也略為可惜。
CX-30 的後排座椅同樣支援 6/4 分離傾倒,但旗艦進化型因搭載 Bose 音響,所以整體容積僅為 422 至 1,424 公升,比起其餘車型的 430 至 1,432 公升略小。另外,CX-30 除了尾門開口放寬、行李廂門檻亦設定在適合拿取行李的 731mm 高度,旗艦進化型在後尾門還具有便利的電動尾門配置。
CX-30 保有駕馭樂趣,但兼顧舒適、細膩的行路質感
在談 CX-30 的動態之前,攤開其動力數據與底盤設定來看,其採 2.0 升 Skyactiv-G 自然進氣汽油引擎單一動力,其壓縮比為 13.0:1,搭配 6 速 Skyactiv-Drive 手自排變速箱附運動化換檔模式下,最大馬力輸出為 165 匹/6,000 轉,最大扭力輸出則為 21.7 公斤米/4,000 轉,國內統一採前輪驅動設定、並無 AWD 車型,懸吊為前麥佛遜、後扭力樑配置。最小離地高度部分,CX-30 為 175mm,相較於 Mazda3 的 140mm 有著更好的地形穿越性。
相信許多人看到這邊,一定也會想說,CX-30 不就是加高的 Mazda3 嗎?其實並不然,把 CX-30 開起來後,最讓筆者感到驚艷的就是其行路舒適質感。
先前筆者在試駕 Mazda3 時有提到,新一代 Skyactiv-Vehicle Architecture 車體與底盤雖是以朝向舒適行路質感為目標,剛性與底盤扎實性更勝品牌舊世代車款,但在 Mazda3 上為保有一定的運動化路感,所以其懸吊避震器初段的回彈、配胎胎壁仍偏硬,或許對提供駕駛豐富的路面資訊回饋,不過對同車的乘客而言, Mazda3 回彈坑洞的感受略為直接,舒適性稍有減損。
CX-30 在設計之初則是以全車 4 名成人舒適移動為目標,所以產品開發負責人佐賀尚人就特別提到,比起 Mazda3 偏運動化的路感,CX-30 更著重的是行路舒適性,舉凡彈簧、避震器、配胎等設定都與 Mazda3 有所不同。筆者在試駕時確實感受到,CX-30 因較高的離地高,懸吊結構先天上就比起 Mazda3 有更多空間消弭路面坑洞,再加上避震器初段、以及配胎回彈設定偏向舒適,CX-30 面對許多路面起伏較大的斷差,不需要大幅降低車速通過,也不會讓車內乘員帶來不適。
這樣代表 CX-30 算徹底向舒適靠攏嗎?其實也不盡然。筆者認為 CX-30 雖然是以行路舒適為目標,但傳統 SUV 車款先天最容易碰到的側傾,在 CX-30 採用低重心、車高不超過 155 公分的架構,加上底盤支撐性十足的彈簧,實際上其過彎側傾幅度並沒有比 Mazda3 多出很多,依舊保有一定的運動基因。較高的坐姿除便利於進出車內,較高的視野在過彎時 CX-30 確實讓駕駛更能掌握路況,短車頭設定也讓 CX-30 在市區穿梭相當容易,方向盤整體轉打的回饋偏輕、但指向性精準,過彎時車尾有時還會微微向外擺動,在過彎靈活度可說亦不亞於 Mazda3,可說擁有一定的駕馭樂趣。
在動力的傳遞上,CX-30 因採取自然進氣設定,其輸出仍是以線性、順暢為主,引擎聲浪調校偏向熱血,加速時的貼背感受卻未若渦輪引擎直接,不過整體而言其動力日常使用仍相當充足,6 速手自排的檔位銜接相當順暢,必要時還可透過手動換檔或 Sport 模式延後升檔時機,未配置換檔撥片則是一個小缺憾。煞車初段反應則偏軟,駕駛需花時間熟悉其節奏,但制動力仍足夠;車室的隔音則相當不俗,在車室內感受到的風切聲、胎噪微乎其微,提供舒適愉悅的行車氛圍。
全速域 MRCC 等列標配,CTS 車道維持未支援高速域略為可惜
CX-30 將多項 i-Activsense 主動安全科技列為標配,包含全速域 MRCC 主動車距控制巡航、SBS 前行煞車輔助、LAS 車道偏移防止等皆在列。但旗艦型、旗艦進化型,更進一步搭載 360 度環景輔助、CTS 巡航模式車道維持輔助、SBS-R 倒車煞車輔助、SBS-RC 後車盲區煞車輔助等科技。
CX-30 的 SBS 系統與 Mazda3 相同,同樣支援日間與夜間的行人偵測、自行車則僅支援日間,其針對車輛為時速 4 公里以上作動、對行人與自行車約 10 公里至 80 公里。SBS-R 為倒車時速約 2-8 公里時,偵測到後方障礙物會警示或輔助煞車;SBS-RC 為倒車時速 0-10 公里時,系統主動偵測車尾左右視覺死角內的來車,必要時介入煞車。而 CX-30 的 360 度環景雖然還是有傳統分隔線,但其可多角度切換,顯示效果也相當清晰。
CX-30 的全速域 MRCC,可在時速 0 至 145 公里作動,定速最低目標速度為時速 30 公里,車距則有 4 段調整。而其 CTS 車道維持系統與 Mazda3 同樣僅能在時速 55 公里以下作動,系統將車輛維持在車道線內的中心,若未偵測到兩側標線,將依照前車行駛路線提供駕駛輔助,超過 60 公里以上則由 LAS 系統接手。筆者認為原廠雖是想讓駕駛在高速時保有操控車輛的自主權,但面對許多支援較高速域車道維持的對手,Mazda 採取這樣的設定還是相當可惜。
CX-30 不只是加高版 Mazda3,但能與品牌產品線分進合擊嗎?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 CX-30 在產品設定上相當適合臺灣市場許多小家庭,相比空間較適合兩人世界的 CX-3,CX-30 能舒適乘載 4 名成人的空間更為實用。尺碼上 CX-30 也比起 CX-5 更容易在都會穿梭、停入限高的機械停車位,再加上品牌最新世代的車體架構、駕駛科技,皆是 CX-30 的產品亮點。愜意的行路舒適性、較好的駕駛視野,也是其與 Mazda3 較大的差異之處,而且實際體驗 CX-30 後,相信許多人會體會它真的不僅僅是加高版 Mazda3。
雖然就產品定位而言,CX-30 在國內沒有直接對手,但若綜合價位與尺碼來看,CX-30 的潛在對手則有 Toyota C-HR AWD 版、Mitsubishi Eclipse Cross、Subaru XV 與Škoda Karoq 等車。
而目前在國內 Mazda 產品價格帶上,可說 89 至 115 萬這個「一級戰區」,就分別有 CX-3、Mazda3、CX-5,以及此次的 CX-30,如何向消費者溝通各自的產品優勢,並讓各個產品間能達到分進合擊的綜效,則考驗著 Mazda Taiwan 的市場策略了。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