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是國人相當看重的車輛機能之一,在外觀上融合了掀背車和運動休旅車的 Suzuki SX4 Crossover 雖擁有了跨界車款流暢的線條,不過車室空間是否會受跨界造型影響,相信是多數消費者對這類型車款的共同問題,這也是試車組本次在公辦試駕中所好奇的問題之一。
圓融弧形線條,內裝鋪陳簡潔實用
在打開車門後,SX4 Crossover 空間方面的疑慮其實已被消除了一半,U-CAR 試車組以及媒體同業,共 4 個大男生沒有預到什麼困難就坐上了 SX4 Crossover 開始了這次的試駕旅程。雖然車身造型流線,但對身處駕駛座的筆者來說,空間感比起 Swift 或 SX4 都有著明顯的增長,可讓駕駛人調整至舒適的乘坐姿勢。
SX4 Crossover 也延續了 Suzuki 所擅長的日系精緻質感,在弧形的中控台上共同使用了帶有菱格紋的軟質材質和硬質塑料鋪陳,並於中央音響系統週圍以 6 角型銀色飾條包圍,強化中控台的線條變化和層次感。
如同之前外觀造型篇所述,本次總代理金鈴汽車所安排的試駕車款為入門等級、售價為 78.5 萬元的 SX4 Crossover GL Plus 車型。雖然入門,但 GL Plus 的配備仍能以「夠用」來形容,具備了方向盤音響快撥鍵、定速巡航控制鍵、限速功能鍵、Push Start 引擎啟動鍵以及雙區恆溫空調,而擁有 6 喇叭的音響系統則僅支援了 USB 和 CD 音訊功能。
SX4 Crossover 在質感良好的多功能方向盤後方也配置了與 Swift Sport 相仿的方向盤換檔撥片,可為駕駛提供自主性更高的換檔機能。即便造型顯眼,但換檔撥片外窄內寬的造型設計不免使手指的接觸面積小了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在儀錶板方面,SX4 Crossover 使用了簡單明瞭的雙圓式設計,並在中央配置了能夠顯示檔位、溫度、平均/瞬間油耗的液晶顯示幕,顯示介面的功能切換鍵則被配置在儀錶板邊緣。大字體的顯示字體和簡單的儀錶板配置讓駕駛能夠一目瞭然,唯獨配置在邊緣 (而非方向盤上) 的行車電腦切換按鍵在操作上較不就手。
雖然在公辦試駕中沒有機會試駕,不過 GLX 車型在內裝配備上較 GL Plus 豪華了許多,不僅搭載了能夠擴增空間感的全景天窗,便利性更好的自動照明系統和自動雨刷控制功能、頭燈水平調整和頭燈清洗器,音響系統也另擁有藍牙功能和對應的方向盤藍牙控制鍵,而相較於 GL Plus 後方倒車雷達,GLX 車型具備了前後的感應雷達。
肚量不小,比 SX4 還寬裕
在先前的外觀篇中,筆者已對 SX4 Crossover 以及 SX4 間的車身尺碼進行了比較。SX4 Crossover 雖然整體尺碼較 SX4 放大,進入了 C-Segement 中小型車款的範圍。不過由於 SX4 Crossover 相較 SX4 在車高上縮減了 20mm,因此筆者在進入後座前不免對其空間表現有所疑慮,但當在公辦試駕回程坐上後座時,筆者發現這先入為主的想法多慮了。
將前座調整至筆者 (身高 177 公分) 的駕駛位置後,後座的腿部和頭部空間皆能以寬裕來形容,雖然軸距僅有 2,600mm,但與臺灣消費者所熟悉的中小型房車相比可謂有過之而不及,比起小一號的 SX4 更是擁有明顯的差異。而在行李空間方面,SX4 Crossover 也標榜擁有達 430 公升的行李箱空間,後座座椅也支援了 6:4 分離傾倒的機能,能夠提供更具彈性的行李空間。
雖然空間不差,但 SX4 Crossover 卻陷入了多款跨界小車所具備的共同問題,過於直挺的後座椅背使乘客無法在後座完全放鬆,而長度不足的椅墊則無法提供為大腿提供有效的支撐性,在長途旅程中 (本次試駕路線為臺北~宜蘭往返) 不免會對舒適性有所打折。除此之外,受高腰線等車身造型影響的窗框,在後座也呈現了傾斜往上的走勢,使後座乘客不免會感受到些許的壓迫感。
空間之外,以安全為賣點
空間固然是 SX4 Crossover 所強調的重點之一,但除此之外,SX4 Crossover 另一項產品特色或賣點則為本次試車組無法體驗的車輛安全系統和車輛撞擊測驗。無論車型等級,臺灣販售之 SX4 Crossover 統一標配了駕駛座膝部氣囊、雙前座氣囊、前座車側氣囊以及車側氣簾,共 7 具氣囊組。主動安全系統則包括了 ESP 電子穩定系統、HHC 斜坡起步輔助系統、EBA 緊急煞車輔助系統以及 ABS 和 EBD 煞車系統。而在 Euro NCAP 歐洲新車安全協會的撞擊測驗中,SX4 Crossover 也獲得了 5 顆星的最高評價。
對注重車輛安全的買家而言,SX4 Crossover 稱職的表現確實是吸引人入主的最大賣點,不過對駕駛人來說,SX4 Crossover 所搭載的 118 匹 1.6 升自然進氣引擎和 CVT 無段式變速系統能否滿足休旅生活的動力需求也是所需考量因素之一,關於這部分 U-CAR 試車組也將在接下來的動力操控篇進行介紹。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