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裕隆集團旗下的自有品牌 Tobe 而言,2010 年 M'car 1.3 正式發表上市後,緊接著 M'car 1.5 的推出,直到日前第二款車系 W'car 的登場亮相之前,僅有一款車系的 Tobe 品牌在市場的動作其實顯得相對低調。經過去年召回風暴的洗禮後,Tobe 旗下的第二款車系規劃便顯得謹慎許多,與 M'car 車系的發表也相距超過一年的時間,或許 W'car 的推出上市,可以視為 Tobe 品牌期望重新站穩腳步的轉捩點。

在 W'car 上市發表之前,Tobe 透過「橫貫臺灣向前行」挑戰臺灣深具挑戰性的北橫、中橫與南迴公路,期望塑造 Tobe 旗下的產品並非只有可愛一途可走。

在 W'car 正式亮相前,這款與 M'car 共用底盤結構,卻採取小型 Crossover 跨界休旅設定、同時捨棄可愛路線的產品,便透過「橫貫臺灣向前行」活動、以 40 個小時的時間通過臺灣深具挑戰性的北橫、中橫與南迴公路,完成總計 1,412 公里的橫貫臺灣挑戰,期望塑造 Tobe 並非只有可愛一途可走,還可以是具有出色耐用度、並足以負擔嚴苛考驗的產品。的確,在第一眼望向 W'car 之後,浮現的不再是只有可愛的印象,而是多了分個性與性格。

面容氣息更具陽剛性格

以 M'car 在臺鳴槍起跑的 Tobe,先是以如同熊貓般的仿生外型,在消費者心中烙下渾圓、可愛的印象,隨後更以取材自臺灣黑熊的酷熊版、仿效卡通小浣熊造型的小浣熊版等特仕車於可愛之中刻劃出多變的創意。然而,於 W'car 車上,卻已不見 M'car 幾乎完整延續中國吉利全球鷹熊貓外型設計的手法。Tobe 在 W'car 身上融入更多臺灣本地的創意與設計,讓 W'car 與中國市場的姊妹車吉利全球鷹 GX2 有了截然不同的樣貌,同時也洗去 M'car 身上的可愛色彩。

雖然 W'car 與 M'car 共用多數的機械結構,但外表上已不見 M'car 取材自熊貓的仿生外型。經過臺灣 Tobe 設計師的重新修飾後,W'car 擁有全然不同的面容。

不管對於 Tobe 旗下產品的印象如何,無可否認的,W'car 確實擁有著能夠吸引目光的外型設計,遠遠就能讓人注意到 W'car 的存在。一眼望向 W'car,醒目的大型水箱護罩直接攫取了我們的眼神,透過內部的橫柵飾條與蜂巢網格相互交織,不僅為其帶來相當的動感風味,同時也讓 W'car 能夠更具氣勢。

無論你對 W'car 的印象好壞如何,無可否認的 W'car 的外型設計確實擁有吸引目光的效果,遠遠就能讓人注意到 W'car 的存在。
維持 M'car 線條的車側,於車頂加上黑色車頂架,搭配上拉高的車高,讓 W'car 具有更多的休旅色彩。

而與水箱護罩所搭配的頭燈,雖然輪廓上仍看得出一絲與 M'car 相近的氣息,但抹去了燻黑眼線、同時於燈組內部嵌入「∞」造型飾條,也讓頭燈成為吸引目光的另一個亮點。加上運用兩側「ㄈ」字形線條勾勒的前保桿造型,W'car 擁有的是不同於 M'car 的個性化面容,在甩脫可愛之後,增添更多的陽剛與個性氣質。

W'car 車頭正面運用橫柵飾條與蜂巢網格相互交織的大型水箱護罩,與內部嵌入「∞」造型飾條的頭燈燈組相互搭配,加上運用「ㄈ」字形線條勾勒的前保桿造型,營造出頗具動感的面容。

而談到 W'car 外觀上的另一個特色,就不得不將腳步移向車尾。在車長 3,815mm、車寬 1,648mm、車高 1,530mm 的迷你尺碼之下,W'car 大膽地將備胎設計於尾門之上,選擇具有濃厚越野與休旅風格的外掛備胎配置。不過不同於一般採用外掛備胎設計的休旅車,尾門可能會設計成向側邊打開或是另行設計備胎架的方式,W'car 則是選擇維持原本掀背車的設計,扳動尾門把手後尾門連帶固定於尾門的備胎一同向上開啟。也由於尾門挺桿必須支撐尾門與備胎重量的緣故,在關閉時必須多花費些力氣,才能將尾門由定位壓下、關閉。

W'car 的車尾也是外觀上主要的特色所在,位於車尾中央的備胎為其帶來濃濃的休旅色彩。而在後保桿上,也透過一道貫穿左右的線條,搭配倒三角形的後霧燈,呈現出頗具動感的氛圍。

而在備胎之外,W'car 的車尾造型也擺脫了 M'car 的可愛元素,捨棄熊掌造型的尾燈組,改為一般較為平實的設計。同時透過下方線條更具肌理的保險桿線條,搭配嵌入其中的倒三角形後霧燈,以及尾門頂端的導流尾翼,W'car 的車尾擁有的是更多的動感,而非 M'car 那般的俏皮可愛。

細節點綴,凸顯車內動感氛圍

打開車門,直接便能夠感受 W'car 所呈現的,是與 M'car 截然不同的車室氛圍,儘管在基本配置上,W'car 仍延續著 M'car 的基礎,但是透過細節點綴以及線條的不同,所帶來的已是另外一種風情。

W'car 的車室內部選擇以深邃的黑色作為基調,洗去 M'car 為 Tobe 品牌烙下的可愛色彩。

環視座艙內部,Tobe 運用深邃的黑色為基底,作為 W'car 車室空間的主要色彩,除了頂篷與 A、B、C 柱外,舉目所極盡是深沉的暗黑色彩。而在車室元素的設計上,W'car 仍然延續 M'car 以圓弧為主的線條設計,包括兩側的圓形空調出風口,以及中控造型等設計上,同樣都是以為不帶銳角曲線所組成。不過,中控台已由 M'car 的大圓形改為以鋼琴烤漆飾條環繞的貝殼狀設計。

車室內部仍以圓弧為主要的線條,中控台則將 M'car 的大圓形變化成為貝殼般的輪廓。

而 W'car 所採用的方向盤造型,也較 M'car 要為年輕、動感。透過兩道「7」形結構的嵌入,在四輻式的結構中,勾勒出三輻式方向盤的動感。並且於「7」形結構上覆蓋類金屬髮絲紋路飾板,更讓這分動感向上加分。同時,W'car 車內的空調出風口、車門把手等處嵌上類金屬髮絲紋路飾板,在闇黑的車室氛圍中加入對比強烈的元素,同時也讓整體鋪陳有了年輕、個性的態勢。

造形介於三輻與四輻之間的方向盤造型,嵌上與車門內把手、空調出風口相同的髮絲紋路飾板,在深黑色的車室氛圍之中添加幾分對比元素。

一同為車室動感加分的,是導入人因工學設計後的座椅。與 M'car 車上較為平面的椅面與椅背相比,W'car 所搭配的座椅加高了大腿兩側與腰部兩側的靠墊,提高了座椅的包覆性,同時透過椅面形狀與更為柔軟的材質置入,帶來不俗的乘坐舒適度,與 M'car 平直的座椅相比,W'car 車內的座椅有著不小幅度的進步。不僅如此,Tobe 透過縫線的切割,讓 W'car 座椅得以擁有運動感十足的樣貌,接著再運用對比明顯的橘紅色逢線,展現加味的個性化氣質。

經過人因工學設計的座椅,加強大腿兩側與腰部兩側的靠墊,提高了座椅的包覆性,點綴其中的橘紅色縫線也為其帶來動感的氣息。而受限於嬌小的車身尺碼,後座對於身高大約 176 公分的筆者而言只能算是堪用。

不過,較為可惜的是 W'car 自排車型所搭配的排檔桿造型,卻依然保留著 M'car 所使用的皮質木紋排檔頭,於內外皆走年輕氣息的 W'car 車內,搭配這樣的排檔頭確實顯得有些突兀。其實,在手排車型上,W'car 已經改搭黑色鏡面式樣的排檔頭,與深黑的內裝基調相互配合。若是自排車型的排檔頭,能夠依循如此模式進行修改,相信能讓整體感向上提升。

雖然 W'car 的內裝鋪陳已較 M'car 有了多分進步,尤其是座椅的精進,然而自排車型所使用的排檔桿與排檔座仍然沿用 M'car 當時的設計,無法融入內裝鋪陳的缺憾仍存在於 W'car 車內。

逐漸進步,期盼細緻度更上層樓

在更趨動感的外表之下,W'car 引擎室內安放著一具與 M'car 1.5 相同的汽油引擎,排氣量 1,498c.c.、原廠代號 MR479QA 的直列四缸汽油引擎,能於 6,000rpm 時輸出 93 匹最大馬力,並且在 3,400rpm 時提供 13.1 公斤米的扭力峰值。與其搭配的變速箱,則是選用 4 速自排作為搭配。

W'car 引擎室內躺著一具與 M'car 1.5 相同的汽油引擎,排氣量 1,498c.c.、能於 6,000rpm 時輸出 93 匹最大馬力,並且在 3,400rpm 時提供 13.1 公斤米的扭力峰值。

就帳面輸出數據而言,這具引擎其實並未有亮眼的成績,而實際扭開鑰匙、發動上路,W'car 也依循著過往駕駛 M'car 所帶來的感受一般,並無亮眼、出乎意料的表現,動力輸出柔和平緩,踩下油門踏板後所帶來的加速感受,也是一派的平和,就如同先前 M'car 所帶給試車組的感受一般,同時也顯現了沿用 M'car 動力系統的 W'car 仍是以市區交通為主要的應對環境。

由於動力與傳動系統延用 M'car 1.5 的設定,整體加速反應也與其類似,以較為平和、溫順的反應回饋予駕駛,顯見 W'car 仍是以市區交通作為主要的應對環境。

不過,就 W'car 所搭配的變速箱而言,在經過 M'car 1.3、M'car 1.5 超過一年的販售時程之後,這具 MR479 系列引擎所搭配的 4 速自排變速箱,卻仍然維持著原有的表現。在需要更多動力輸出如上坡或是必須超越慢車的當下,其反應並未如想像中的明快,當經過一陣吃力的前行,甚至是必須鬆開油門再猛力踩下後,變速箱才會介入退檔,讓引擎轉速升高換取充足的動力輸出。

MR479QA 引擎與 4 速自排變速箱的組合,無論就運轉細緻度與換檔反應而言,其實仍有相當的進步空間。尤其變速箱檔位切換間的頓挫感,更是影響乘坐舒適度的因素之一。

不過,在這樣的反應之下,伴隨著的是較為明顯的降檔鈍挫現象;同時,在引擎轉速開始爬升、必須進檔的當下,變速箱也會帶來一絲頓挫感受。這樣的頓挫現象,其實連帶著影響了 W'car 的乘坐舒適度,也讓整體的駕馭反應顯得稍為粗糙。若是能更精進變速箱與引擎運轉時的細膩度,相信對於 M'car 或是 W'car 的產品表現而言,都會是正面的幫助。

底盤反應仍屬水準之上

機械結構大致沿用 M'car 設計的 W'car,在行駛途中的反應回饋,也讓人聯想起 M'car 當時所帶給試車組的印象。偏向硬朗的懸吊設定,讓小巧的 W'car 能夠盡量給予駕駛清晰的路感回饋,同時在行經坑洞或是路面補丁等處時,也能在第一時間讓車輛回復平穩,不會出現多餘的彈跳、不穩,使得小巧的身軀也能有穩重的性格。

W'car 硬朗的底盤與懸吊設定,能夠在進出彎道時維持車輛的姿態、抑制側傾現象,讓車輛維持在心中設想的行車路線上。

一如 M'car 堅韌的底盤調性,在面對彎道時也讓 W'car 有了從容應對的態勢,放開心胸,以適當的速度進入彎角,底盤懸吊便能以不俗的支撐性維持住車輛的姿態,讓四顆輪子緊抓心中所設想的行車路線、劃過彎角,然後面對下一個即將到來的挑戰。而這樣的設定,即便是在面對左右快速來回的路線時,也能夠有效的抑制車身的側傾,幫助 W'car 帶來安定、且平穩的動態表現。

廣  告
就小車而言,透過較為硬朗、具有韌性的底盤調校,其實是能夠為其帶來更為穩定的反應,也可讓人對其更有信心。

就 W'car 這類的小車而言,透過較為硬朗、具有韌性的底盤調校,其實是能夠為其帶來更為穩定的反應。投射至駕駛身上,較為穩定的反應與回饋,即使是小車產品,也能讓坐在駕駛座的駕駛對手中掌握的方向盤有了更多的信心。

逐漸進步,期盼細緻度更上層樓

無論對於 Tobe 品牌的喜好如何,其實,由 M'car 的發表直到 W'car 的推出上市,在某些部分而言,我們可以看到 Tobe 旗下產品的進步,包括視覺效果更為突出的方向盤造型、髮絲紋路飾板,以及手排車型更具整體感的排檔桿造型等;同時座椅也透過國內的重新設計,導入人因工學的考量,帶來更為出色的包覆性、舒適度與視覺張力。無可否認的,Tobe 正逐漸找尋到進步的方向。

無可否認的,由 M'car 至 W'car 之間我們看見了不少進步,然而若是能就引擎與變速箱的運轉細緻度再行進化,相信擁有充足安全配備的 Tobe 產品,將能更貼近臺灣消費者的味口。

不過,在諸多因素的考量下,動力與傳動系統仍是 Tobe 旗下產品較為薄弱的一環,受限於中國吉利汽車的緣故,W'car 與 M'car 無論就引擎的輸出曲線,或是變速系統的精緻度而言,仍可能影響消費者對其的觀感。若是 Tobe 持續就引擎與變速箱的精緻度加以精進,相信能讓 Tobe 產品更為貼近臺灣消費者的喜好與用車習性,也能讓消費者對 Tobe 的產品更加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