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個世紀 90 年代末期,環保意識的高漲,加上對石化燃料價格攀升的潛在顧慮,各車廠開始積極發展替代動力方案,欲在降低對石化燃料依賴的同時,同時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997 年,Toyota 率先推出車壇首款商業化量產的汽油電力混合動力車款 Prius,為 Hybrid 車款的普及化揭開序幕。緊接著在 1999 年,Honda 則帶來初代目 Insight 車系,自此步入 Hybrid 油電混合市場。

1999 年,首代目 Insight 揭開 Honda 品牌的量產 Hybrid 車款歷史;然而彼時在市場接受度尚未成熟,Hybrid 科技亦處萌芽階段下,首代目 Insight 的宣示意義仍大於實質的銷售意義。

一如彼時其餘的 Hybrid 車款,首代目 Insight 的推出,其實仍是宣示意義大於實質的銷售意義,藉此宣揚 Honda 追求綠色環保動力的決心。自 Insight 以降,Honda 也陸續推出 Civic Hybrid、Accord Hybrid 等油電混合車款,逐步展開旗下的 Hybrid 產品陣容。

在首代目 Insight 問世 10 年後,Hybrid 車款的市場接受度已大幅提升,2009 年 Honda 也選在底特律北美車展的時機,正式帶來大改款第二代 Insight。在產品成熟度與節能科技大幅躍進下,第二代 Insight 的問世也被 Honda 原廠寄予厚望,期望第二代 Insight 能夠為 Honda 在 Hybrid 市場中開疆闢土,拓展出更高的能見度與市佔率。

自 Insight 以降,Honda 也陸續推出 Civic Hybrid 與 Accord Hybrid 等油電混合車款,逐步展開 Hybrid 產品編成。

第二代 Insight 的問世,也成為 Honda 在台灣切入 Hybrid 市場的重要契機。選在 2010 年台北車展的時機,Honda Taiwan 首度讓台灣消費者與 Insight 相見歡。而時至 2010 年底的耶誕夜前夕,第二代 Insight 便正式在台灣市場展開販售。Insight 不僅是 Honda 品牌在台首款 Hybrid 油電混合產品,亦以 99.9 萬的價格,成為當前市場上入手門檻最低的 Hybrid 產品。

Honda Taiwan 特別在北台灣寒冬之際,選在氣候稍稍溫暖幾分的恆春半島,邀請媒體一同體驗全新 Insight。

2011 年初始,為了讓媒體與消費者更清楚瞭解全新 Insight 的產品特點,Honda Taiwan 特別在北台灣寒冬之際,選在氣候稍稍溫暖幾分的恆春半島,邀請媒體在國境之南墾丁,一同體驗全新 Insight。U-CAR 首篇試駕報導,將著重在 Insight 的外觀設計與車室乘用面向作探討,讓讀者先初步窺探 Insight 的產品魅力。

空力效應首要考量,風阻係數僅有 0.28

對比 Civic Hybrid、Fit Hybrid 等「衍生型」Hybrid 車款,外觀造型上需配合既有框架作細部修改;全新 Insight 自設計初始,便可完全依據節能的主要訴求,就空氣力學效益作最大程度的發揮。在五門掀背的基礎身段下,Insight 採用楔形車體造型,讓全車線條自車頭開始,沿著 A 柱、車頂至車尾劃出一道平滑曲線,使 Insight 就車側視覺上,無法明確區分出 D 柱與車頂線條。

一如 Toyota Prius、Chevrolet Volt 等節能導向車款,Honda Insight 的車身設計能夠完全以空力效應為首要考量,以獨特的楔形車體造型,造就出 0.28 的風阻係數。

在難以察覺的車身底部,事實上原廠也就空氣力學下了許多功夫。包括車室底板、引擎與油箱等處下方,Insight 皆採用輕量化、樹脂材質製成的平整空力套件,來改善行駛間的車底汶流。而在前保桿內緣,以及前後輪前方等處,也裝有具整流效果的延伸板件。藉由外觀線條與底盤細部的完整空力設計,使 Insight 的風阻係數達到 0.28 的水準。

除了外觀鈑件的設計,Insight 也就左右兩側後視鏡作更細部的空力設計;同時,前後輪前緣處,更用上具整流效果的延伸板件,使全車的空力效用愈形精進。

就造型語彙方面,Insight 則可明顯看出師法自同廠的 FCX Clarity 氫燃料電池車。車頭顯眼的 V 字型線條,搭配三肋設計的水箱護罩,成功將視覺朝車頭兩側導引。兩側狹長的多角形頭燈,則賦予 Insight 更豐富的表情。同時在外側的投射式燈組,原廠也巧妙地以藍色燈罩綴飾,頗收畫龍點睛之效。

自車側觀察,Insight 的車頭線條與 A 柱幾乎連成一氣,創造出大面積延展的前擋玻璃,流線造型也孕育而生。
車頭的顯眼的 V 字型線條,搭配肋設計的水箱護罩,Insight 擁有與自家氫燃料電池車款 FCX Clarity 相似的車頭辨識度;銳利、狹長的頭燈造型不僅有神,藍色燈罩綴飾的投射式燈組,也頗收畫龍點睛之效。

相對於車頭的俐落線條,受限於空力考量所設計的平面垂直車尾,造型上則略顯平凡一些。為了提供較為清楚的車後視野,尾門斜背和垂直立面採取兩截式尾窗設計,讓駕駛在行駛間仍可盡其掌握車後動態。尾燈組部份,Insight 則採用三角形的包角樣式,內部採用 LED 為單元,分別組成 L 型的車尾燈,以及點發光式的煞車燈組。

自 Insight 身上,其實不易看出車頂線條與 D 柱間的轉折;兩者幾乎化作一道平順線條,至車尾後便急轉直下,形成與傳統五門掀背車款迥異的獨特車尾造型。
在空氣力學考量下,Insight 的車身線條向車尾收斂,並以垂直平面作結。三角形的包角尾燈,內部則採用 LED 元件發光照明。

駕駛導向座艙,著重便利就手度

拉開車門,明顯的駕駛導向風格,與 Fit 車系的中控台鋪陳相當神似;而獨特的 Multiplex 雙層式儀錶板,也即刻讓人聯想到 Civic 車室的酷炫科技氛圍;Insight 的座艙設計絕不會讓人錯認為其他品牌車款。自空調出風口的安排,便可察覺 Honda 所立主的駕駛導向設計:在儀錶板兩側,駕駛擁有個人的左右兩組出風口;而副手座前方,乘客所使用的空調出風口則自成一格。傳統慣見中央出風口兩兩成對的設計,在 Insight 身上並未看見。

進入 Insight 座艙,駕駛座導向的設計原則讓人聯想起 Fit 車系;Multiplex 雙層式儀錶板則同見於 Civic 車室之中。

觀察自方向盤所投影出的圓弧範圍,駕駛座導向的概念在此倍形明顯。除了方向盤操舵之外,駕駛在車內能夠操作的幾項重要配備,皆可在此一圓弧內尋得。左手處搶眼的綠色按鈕,為「ECON 自動節能模式」開關,輕觸即可將動力系統切換為自動節能模式。左右後視鏡電調案鈕也置於同一區塊,讓駕駛能夠便利地作出調整。

就方向盤所投影出的圓形範圍內,多項功能按鍵與儀錶顯示幕皆安排於此,讓駕駛在最小範圍內進行多數的配備操作與資訊瀏覽。

方向盤正上緣,獨立而出的數位化時速錶,在駕駛行路之餘,目光不需大動作的移轉,即可以眼角餘光讀取目前車輛速度。而在方向盤右側,恆溫空調系統則交由右手所掌控。大面積的圓形組合按鍵,讓駕駛得以精確快速地進行選擇,減少誤觸的情形;然而交雜圓形、方塊按鍵以及旋鈕的使用界面,在實際操作下仍需時間適應。若是採用與 Fit 相仿的多組圓形旋鈕設計,相信使用上將會更加直覺快速許多。

在駕駛左手處,ECON 自動節能模式開關與後視鏡電調按鈕皆置於此處;右手處則為恆溫空調系統,若能將邏輯化整合為類似 Fit 之上的旋鈕式操作方式,相信使用上將可更為直覺便利。

與駕駛相對距離稍遠的音響系統,使用便利性則交由方向盤音響快撥按鍵來補足。在行進途中,駕駛便不需再伸手觸及音響面板,即可就音源和音量大小等進行調整。此外,Insight 所配備的多功能方向盤上,方向盤換檔撥片、定速巡航系統、i-MIS 智慧型多功能資訊系統等操作按鍵也併呈於此,讓駕駛穩坐座位之上,車室各項功能便可信手拈來。

Insight 所採用的多功能方向盤,整合左側的音響快撥按鍵、右側的定速巡航系統,以及 4 點鐘方向的 i-MIS 智慧型多功能資訊系統操作按鍵。
利用中央扶手內的 USB 界面,車主也能輕易地連結 iPhone 等科技玩意兒,音響系統並可讀取歌曲的相關曲目資訊。

Multiplex 儀錶板,效果炫目,辨識度佳

除了雙手與車輛間的互動,Insight 在視覺互動上亦讓人印象深刻。Multiplex 雙層式儀錶板的設計,在現行 Civic 車系上已大受好評。在全新 Insight 之上,此一設計也完整移植。車輛目前時速,以數位化的方式,顯示於方向盤上緣的上層螢幕;下層儀錶板則採用傳統的指針顯示,中央為清晰易辨的大直徑轉速錶,右側則為油量錶。

Multiplex 儀錶板一直頗受筆者喜愛,獨立而出的時速錶見於方向盤上緣,駕駛僅需以眼角餘光,即可得知目前車輛速度;轉速錶、油量錶、i-MIS 智慧型多功能資訊系統則置於下半部儀錶。

在儀錶板左側區塊,此處駕駛可利用藍綠兩色的刻度,得知目前電動馬達的運作情形:在加速行駛途中,若電動馬達獨立或與引擎協同運作,此時指針即會指示在藍色區域,並視輸出大小高低不等​。而在車輛減速時,煞車回能系統作動下,此時指針則會顯示在綠色區域,顯示車輛多餘動能正藉由電動馬達轉化為電能,並回存至鎳氫電池模組之中。

下半部儀錶內,中央最大面積者為轉速錶,右側為一般的油量錶,左側則用以顯示電動馬達的運作情形:藍色區域代表電動馬達輔助行駛,綠色區域則代表動能回收為電能儲存於電池模組中。

而在轉速錶的內圍,i-MIS 智慧型多功能資訊系統則是 Insight 的另一項核心特點。利用 i-MIS 系統螢幕,駕駛能夠獲取「Guidance 節能引導功能」與「Scoring 節能計分模式」等節能輔助資訊,進一步養成節能環保的駕馭習慣。關於 i-MIS 智慧型多功能資訊系統的詳細運作內容,筆者將在下一篇試車報導中完整陳述。

轉速錶內圍的 i-MIS 智慧型多功能資訊系統,除了傳統的行車油耗資訊外,另外能夠提供「Guidance 節能引導功能」與「Scoring 節能計分模式」等節能輔助資訊。

Fit 軸距長度水準,空間規劃仍具 MM 思維

在討論 Insight 車室空間表現之前,筆者先就 Insight 的車身尺碼簡單敘述:Insight 車身的長寬高分別為 4,390 x 1, 695 x 1,435 mm,與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 Prius 相較,Insight 確實顯得嬌小幾分;再觀察軸距長度,2,550 mm 的軸長,也大略與同廠的 Fit 車系維持同一水準。

實際乘入,駕駛座不難找出舒適的乘坐姿勢。椅墊高低可調機能,讓不同身高的駕駛盡可能地找出適當的乘坐高度;在調整好椅墊與椅背後,駕駛座空間其實相當寬裕,雙腿及手臂皆可輕鬆地操舵和踩踏油門,不會感到過於緊繃。在視野方面,左右兩側的前三角窗設計,消減車頭兩側的視野死角。而就車後視野部份,兩截式的尾窗雖然盡量提供後方視野,不過在倒車操作時,仍需格外注意並適應此一視野範圍。

Insight 的軸距長度為 2,550 mm,與同廠 Fit 相比僅多出 50 mm;然而前座就乘坐方面,仍具備不俗的空間寬敞性。

儘管身為 Hybrid 車款,Insight 在空間配置上,仍盡其遵循 Honda 的 MM 思維-「機械空間極小化,人性空間極大化」。為使後座乘客同樣享有舒適的乘坐旅程,工程師將 Insight 的油箱安置於後座椅墊下方,整合 PCU 動力控制單元與鑷氫電池模組的 IPU 智慧型動力模組,則規劃於行李廂底板下方。藉由此一設計,可大幅降低零組件位置對於後座乘坐空間所造成的影響。

受限於軸距長度與下滑的車頂線條,Insight 後座空間對應至身高 177 公分左右的成人乘員,膝部與頭部空間不免感到狹小;然而平整地板的設計,對於中央乘客的腿部而言仍屬餘裕。

以約 177 公分高的男性成人乘入後座,膝部空間已恰好抵住前座椅背,長途乘坐下腿部舒緩空間較為狹小。 受惠於平整的後座地板,三人乘坐時,也僅感受水平肩部空間略有不足,中央乘客的腿部擺放仍寬裕舒適。然而,肇因車體在空力效應上的考量,自 B 柱即開始下修的車頂線條,使得身材較高大的後座乘員,頭部空間上還是不免有些壓迫感。

廣  告

行李廂底板平整,高度仍受限制

先前提及,IPU 智慧型動力模組安置於行李廂底板下方,藉此 Insight 得以保有平整寬闊的行李廂空間機能。在後座椅背未傾倒前,行李廂即可提供長 850 mm,寬達 1,410 mm 的置物空間。在此容積下,已可輕鬆置入兩組高爾夫球具,應付多組旅行袋亦不成問題。惟獨在行李廂高度上,一如後座空間所面臨的相同問題,下滑的車頂線條壓縮了行李廂高度,若要置入較大的立體物件,便只能尋求後座椅背傾倒機能。

在後座椅背未傾倒前,Insight 行李廂空間長寬分別為 850 x 1,410 mm,應付一般行李物品置放不成問題。

利用後座椅背肩部的拉桿開關,便可迅速將椅背傾倒折收;視乘載人數及置物空間所需,車主可選擇 4:6 比例折收椅背,或完全傾放創造出最大行李廂容績。藉此車主能夠利用座艙較高的垂直空間,用以擺放大型行李物件。同時,後座椅背折收下,也能與既有的行李底板水平接連,不見有高低落差,形成完整平坦的大面積空間。

若需置放較為大件的行李物品,運用後座椅背 6/4 分離傾倒機能,Insight 得以提供更為寬廣的裝載空間,平整底板的設計也讓空間利用性更形完整。

本田的綠色野望:能夠輕鬆負擔的 Hybrid 產品

初步與 Insight 接觸,自車身尺碼、配備水平等面向來觀察思考,事實上即可理解 Insight 與 Toyota Prius 在產品開發思維上的差異。Prius 可視為 Toyota 在 Hybrid 油電混合領域的火力展示品:先進的 Hybrid 科技、包含衛星導航、IPA 智慧停車輔助系統在內的配備水平,在在宣示 Toyota 欲在 Hybrid 市場稱雄的決心。

而眼前的 Insight,則顯現出 Honda 期望拉低門檻,讓 Hybrid 車款不再高高在上的意圖。Insight 身上不見花俏絢麗的高科技配備,一切皆以實用便利為主,藉此也創造出台灣市場首款低於百萬的 Hybrid 車款。一部實用,同時相對容易負擔的 Hybrid 車款,相信才是 Insight 在台灣市場所肩負的使命。

圖片集
本田的綠色野望-Honda Insight Hybrid 1.3 試駕,乘用篇精選圖集
2011/2/10

下一篇試車報告,筆者將就 Insight 的動力系統與操駕表現深入探究。一如本文所立的論述,Insight 在動力系統上的開發思維,其實亦有其獨到見解;筆者也將在下篇試車報告中一一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