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旗下性能部門 M GmbH 最著名的車款,非今日的主角 M3 莫屬。1985 年問世的 E30 世代 M3,為這個傳奇性能車系揭開序幕:藉由 WTCC 世界房車錦標賽、DTM 德國房車錦標賽等全球著名賽事,M3 車系的性能威名迅速確立,成為 BMW 旗下最廣為人知的性能代表作品。

1985 年問世的 E30 世代 M3,為這個傳奇性能車系揭開序幕,也是 BMW 旗下性能部門 M GmbH 最著名的代表作品。

1992 年,E36 世代的第二代 M3 正式發表,自此 M3 車系邁入經典的直列六缸引擎世代,最大馬力輸出也提升至 286 匹;在 1995 年的小改工程後,M3 所搭載的 3.2 升直六引擎更可繳出 321 匹最大馬力;E36 世代 M3 也具備雙門 Coupe、四門房車與 Convertible 敞篷等多樣化車型供性能車迷選擇。2000 年推出的 E46 世代 M3,3.2 升直六引擎動力再次成長至 343 匹,然而車型方面則簡化為雙門 Coupe 和 Convertible 敞篷兩種車型。

1992 年代號 E36 的第二代 M3 正式發表,自此 M3 車系進入經典的直列六缸時代,雙門 Coupe、四門房車與 Convertible 敞篷等多樣化車型,也讓 M3 家族顯得軍容壯大。

在 2007 年日內瓦車展上,代號 E92 的第四代 M3 正式跨足 V8 動力領域。排氣量達 4.0 升的全新 V8 引擎,使 M3 最大馬力來到 420 匹的全新境界。而原廠也陸續推出代號 E90 的四門房車與與代號 E93 的 Convertible 敞篷車型,展現豐富完整的產品陣容。

2010 年式汎德導入 M3 房車/Coupe 雙線販售

第四代 BMW M3 在 2007 年 11 月由總代理汎德導入國內販售,初期總代理規劃雙門 Coupe 車型,並僅提供 6 速手排單一傳動配置。而在原廠發表 M-DCT 雙離合器變速系統後,2008 年汎德亦引進搭載 M-DCT 變速箱的 M3 車型,提供性能車迷更具實用性的選擇。考量到性能客層為於乘載機能上仍有一定需求,2010 年中總代理汎德在發表 2010 年式 M3 的同時,也一併帶來 M3 房車車型,共同組成四門/雙門產品線。

2007 年問世的第四代 M3 車系,讓 M3 家族跨足正式跨足 V8 動力領域。彼時 U-CAR 也獲 BMW 總代理汎德公司之邀,前往西班牙 Marbella 賽道,試駕採用 6 速手排配置、雙門 Coupe 設定的 M3 車型。

2007 年在總代理汎德的邀請下,U-CAR 便曾前往西班牙 Marbella 賽道,試駕採用 6 速手排配置、雙門 Coupe 設定的 M3 車型。本次試車的焦點,則將擺在 7 速 M-DCT 雙離合器變速配置、四門房車設定的 M3 車型;看看其在台灣一般的道路與使用環境上,能夠為車主帶來怎麼樣的駕馭感官。

四門房車身段,性能元素點綴

如何與一般常規車型做出明顯區隔,乃所有性能車型都要面對的重要課提之一。自車頭觀察,M3 四門房車事實上與 M3 Coupe 可謂如出一轍:與一般 3 系列房車溫文儒雅的車頭樣貌相比,除了藍白廠徽、雙腎型水箱護罩相同,M3 房車的頭燈、保桿、引擎蓋和前葉子板等處皆採用更為兇煞的造型線條,以加大的進氣壩設計,搭配炯炯有神的頭燈樣式,意圖營造鮮明的性能風格。

M3 四門房車與一般 3 系列房車自車頭便有明顯的區隔,更為兇煞的頭燈線條、吞噬路面的進氣壩樣式,以及肌肉感十足的引擎蓋隆起,皆為其營造鮮明的性能風格。

為了容納 4.0 升 V8 引擎,M3 引擎蓋中央明顯隆起,展現十足的肌理張力。在進氣和散熱考量下,不止引擎蓋上加入兩道開口,兩側葉子板處,M3 亦劃出散熱孔道,並以嵌有「M3」字樣的鍍鉻飾條點綴,再次加強 M3 的性能身份。

加入空氣力學考量的後照鏡造型、前葉子板上的散熱鰓孔、以及 M 款 10 幅雙肋設計的 18 吋鋁圈,則讓四門房車身段的 M3,車側仍顯露出強烈的侵略性。

四只 18 吋輪胎組,是強大抓地力的基礎,同時也是 M3 視覺氣勢的另一來源。M 款 10 幅雙肋設計的 18 吋鋁圈,大方展示其後的鑽孔通風碟盤;輪胎搭配上,則選擇尺碼為前 245/40 ZR 18、後 265/40 ZR18 的 Michelin Pilot Sport 2 扁平跑胎,作為強勁動力與柏油路面的傳遞介質。

行李廂蓋上緣的一小片尾翼,當然不足以滿足性能車主的視覺訴求;渾厚飽滿的保桿造型,左右四出尾段設計,為 M3 房車的性能風格劃上完美收尾。

車尾造型方面,原廠首先以一道小片尾翼,為 M3 房車的鴨尾線條小施魔法。性能身份的明確樹立,則由保桿總成一舉補足:中央嵌入網格狀氣壩,即刻傳遞強烈的性能本格;下緣則以左右四出尾管,點出 M3 房車的賁張動能。不過如能將左右尾管的間距加大,讓橫向視覺更形延伸,相信在造型比例上將更為出色。

配備滿載,空間實用機能倍增

M3 房車的座艙設計,在 3 系列房車的基礎架構下,以堆砌性能運動風格為主要訴求。在以 Novillo 真皮所包覆的座艙內部,原廠選以碳纖維皮質內裝飾板,作為中控台的鋪陳主軸。標配的 M 款多功能真皮方向盤,則以呼應 M GmbH 廠徽的三色縫線車邊,展現細膩的設計巧思。此外,儀錶板內的 M GmbH 廠徽,以及驚人的「錶底」數字,也在在強調 M3 的不凡性能。

M3 房車的座艙框架,乍看之下與一般 3 系列房車並無特別的區隔;然而藉由細部的性能元素堆砌,仍建構出應有的性能氛圍。
嵌入 M GmbH 廠徽的三色縫線方向盤、紅線轉域近 8,400 rpm 的轉速錶底、碳纖維皮質包覆的內裝飾板,皆是 M3 獨有的性能身份標幟。
雖然標榜為性能產品,但 M3 在配備水平上仍沒有馬虎:舉凡 Push Start、雙區恆溫空調、i-Drive、原廠中文化衛星導航系統等皆列為標配項目。

兩組 M 款雙前座電動調整座椅,亦是 M3 車室內的重點配備項目。駕駛座備有 8 向電調功能,並附有兩組位置記憶,以供不同駕駛快速調整坐姿。座椅本身不論椅背或是椅墊,皆採用厚實的側向支撐塊;椅墊前端並可向前延伸,提供駕駛腿部額外的支撐作用。同時,藉由 4 向電動腰靠,以及椅背兩側支撐塊的電動調整機制,駕駛將可調整出最符合個人身形的乘坐姿勢,並擁有完整的側向包覆感受。

原廠標配的兩組電動調整前座,造型上並未刻意誇張;然而藉由細部的電動調整功能,前座仍足以提供優異的包覆與支撐性。

後座空間更是 M3 房車的另一賣點。雙門 Coupe 雖然拉風帥勁,然而當講求乘載需求下,四門房車仍會是最佳選擇。在與一般 3 系列房車相近的軸距長度下 (2,761 mm) ,M3 房車後座足以提供較雙門 Coupe 更為寬裕的乘坐空間,特別是頭部空間方面,也不見 Coupe 車型慣有的壓迫感。更重要的,兩張後座專屬的車門,讓後座乘客的進出不再受制於前座乘客,更顯便利實用許多。

廣  告

自然進氣典範,420 匹馬力 4.0 升 V8 引擎

可以選擇的話,相信大部份的讀者都會想要以駕駛座的角度,好好體驗 M3 一番。坐上駕駛座,按下引擎啟動按鈕即可點燃前方蘊藏的 4.0 升 V8 引擎;然而,M3 所搭載的 V8 引擎,並非啟動之後便完全甦醒。引擎初發動時,自轉速錶看到,此時引擎的紅線轉域約莫在 7,000 rpm 上下;此乃考量引擎在未進入工作溫度前,需適當限制最高轉速,以保護內部機件不至過度磨耗受損。待水溫、油溫、油壓等數據達到正常狀況後,可變的紅線轉域也來到 8,400 rpm 的位置,告知駕駛引擎以妥當就緒,隨時可供給激進的動能輸出。

M3 轉速錶採用獨特的可變式設計,在引擎初發動時,紅線轉域會保持約莫在 7,000 rpm 上下;待引擎水溫、油溫、油壓等數據達到工作溫度後,紅線轉域便會來到 8,400 rpm 的位置,讓駕駛得以放手一搏。
近年來 BMW 將動力概念逐漸轉移至渦輪增壓科技之上,然而在招牌作品 M3 身上,仍搭載自然進氣的巔峰之作:4.0 升 V8 引擎修改自上一代 M5、M6 所搭載的 5.0 升 V10 引擎,輔以賽事等級的機件設計,提供 420 匹最大馬力與 40.8 公斤米最大扭力,每公升容積能夠提供 105 匹馬力。

坐在駕駛座上,目光很難不注意到前方隆起的引擎蓋。隱身其下的 4.0 升 V8 引擎,乃 BMW 自然進氣時代的顛峰代表作之一。修改自上一代 M5、M6 所搭載的 5.0 升 V10 引擎,考量到 M3 所需的輕量化與靈活度,M GmbH 將其縮減為 V8 本體,排氣量也下修為 3,999 c.c.。然而利用 Double-VANOS 雙可變汽門正時技術、獨立式節氣門、輕量化曲軸、高壓鑄造排氣歧管等繁複的引擎技術與調校,4.0 升 V8 引擎反倒擁有更優異的引擎容積率:以 420 匹最大馬力/40.8 公斤米最大扭力來計算,4.0 升 V8 引擎每公升能夠提供 105 匹馬力,徹底詮釋 BMW 在自然進氣技術上的研發實力。

高轉速設定,4,000 rpm 以上勁強勢猛

將 M-DCT 變速箱的排檔桿輕輕右推,先以 D 檔位一探 M3 的實力。輕點油門,轉速微微突破 1,000 rpm,M3 便輕快地邁開步伐前進。採用高轉速設計的 4.0 升 V8 引擎,在 2,000 rpm 以下的轉速域,事實上扭力並不十分突出;此時引擎所反應出的動力幾可稱恰如其分,彷彿驅策輕騎般信步向前,引擎和排氣尾段亦不特別喧嚷。

考量到激烈的操駕狀態所需,M3 轉速錶上緣設計有換檔指示燈組;隨著轉速逼近到 8,000 rpm,換檔指示燈也會由黃轉紅,讓駕駛掌握最佳的換檔時機。

換個方式,以較急切的方式踩踏油門,M3 也沒叫人失望:引擎提速的反應確實靈敏,彷彿知悉駕駛拉高車速的意圖,一眨眼便將轉速拉抬至 4,000 rpm;此時即為 4.0 升 V8 引擎的最佳發揮時機:40.8 公斤米自此盡情宣洩,強而有力的貼背感讓人清楚領教 M3 的強健實力。車速、轉速同步追高,隨著轉速逐漸逼近 6,000 rpm,轉速表上嵌的換檔指示燈組則可派上用場。利用橘色、紅色不同的指示燈組,儀錶可明確提示駕駛目前的轉速區間;在轉速來到 8,000 rpm 之際,眼角餘光瞄到燈組轉紅,此刻即可迅速撥下方向盤 3 點鐘方向的換檔撥片,銜接下一檔位繼續衝刺。

11 段 Drivelogic 換檔邏輯,換檔速度幾稱神速

總代理汎德所導入的 2010 年式 M3 車系,不論四門房車或雙門 Coupe,皆已將 7 速 M-DCT 雙離合器變速箱列為標準配備。溼式離合器結構的 M-DCT 變速箱,特別針對 M3「高扭力、高轉速」的運作特性所設計,駕駛並可藉由排檔桿後方的按鍵,就 11 段 Drivelogic 換檔邏輯進行調整。D 檔位下可選擇 5 段 Drivelogic 換檔邏輯:以舒適為前提的 D1 模式,將變速箱設定以 2 檔起步,適合一般市區行走,減少不必要的燃油耗損;將 Drivelogic 逐漸調高,換檔的轉速時機延後,換檔的速度也會愈趨迅捷。

M3 採用 7 速檔位的 M-DCT 雙離合器變速箱,特別針對「高扭力、高轉速」的運作特性所設計;藉由排檔桿後方的按鍵,駕駛並可就 11 段 Drivelogic 換檔邏輯進行調整。

將排檔桿再向右推,此時 M-DCT 變速箱將進入 S 模式:S 模式下變速箱同樣提供 S1 至 S5 5 種 Drivelogic 換檔邏輯,在最為激進的 S5 模式下,不僅檔檔可催至紅線轉域,其換檔銜接的速度,更是筆者所試車款中最為迅速者;電光石火般的檔位跳接,已超乎過往在 DSG、S tronic、Powershift 等雙離合器變速箱的使用經驗,幾已感受不到的銜接落差,讓 M3 加速衝刺的過程一氣呵成,讓人直呼過癮。

在 S5 模式下,M-DCT 變速箱展現出淋漓盡致的加速感受:電光石火般的檔位跳接,幾已感受不到的銜接落差,讓 M3 加速衝刺的過程一氣呵成,讓人直呼過癮。

第 11 種 Drivelogic 換檔邏輯,則是專為賽道設定的 S6 模式。欲切入 S6 模式,駕駛需將 DSC 系統完全關閉,便可切換至 S6 模式,盡享最純粹的駕馭體驗。在 S6 模式下,M-DCT 變速箱更具備 Launch Control 起跑功能:確實踩踏煞車,再將排檔桿前推壓住,幾秒後儀錶版顯示幕上便會出現方格旗圖示,代表 Launch Control 功能已經待命。此時駕駛需繼續壓住排檔桿,並釋放煞車踏板、改以全力踩踏油門;系統將會選定最佳的引擎轉速,當駕駛將排檔桿釋放的同時,M3 即會以最速之姿起步前衝。

欲使用 Launch Control 起跑功能,駕駛可利用 i-Drive 界面操作,將 DSC 系統完全關閉,再將 Drivelogic 切至 S6 模式;踩踏煞車、將排檔桿前推壓住幾秒後,儀錶板上出現方格旗圖示,Launch Control 起跑功能便已成功開啟待命。

供油曲線、DSC、EDC 皆可調控,27 種駕駛參數組合

除了多達 11 段調整的 Drivelogic 換檔邏輯,原裝出廠的 M3 另外還具備許多細膩的駕駛特性調整機能。在排擋座一旁的就手位置,「POWER」、「EDC」、「DSC OFF」三組按鍵隨適在側。POWER 按鍵負責調節引擎供油曲線,直接反應在油門踏板與引擎動力輸出間的相對反應;在競技模式下,引擎對於油門踏板的反應更為靈敏直接,不需格外深踏,動力便可即時湧現。

在排檔座一旁,「POWER」、「EDC」、「DSC OFF」三組按鍵讓駕駛能夠即時調整引擎供油曲線、電子式阻尼控制系統及 DSC 等駕駛參數。

強大動力與後輪驅動的組合,DSC 動態穩定控制系統便顯得格外重要。M3 所搭載的 DSC 系統具備三段可調功能,在一般的開放道路駕駛,將 DSC 系統關閉當然是不敢造次;將其切入 M 動態模式,此時駕駛對於後輪動力的掌握則多了幾分自由。在劃過一些低速彎角下,稍稍提前補下油門的時機,讓車尾在 DSC 系統的輔助下帶出一絲外滑;再搭配方向盤略加的反向操舵,M3 即可在安全的前提下增添幾許操控樂趣與感官。

M3 所搭載的 DSC 系統具備三段可調功能,一般公道上選擇 M 動態模式,駕駛對於後輪動力的掌握則多了幾分自由。

跑車模式適合賽道,一般山區操駕可選標準模式

最後,EDC 按鍵負責的則是電子式阻尼控制系統,EDC 系統具備三段可調功能,在兩組燈號未亮前為舒適模式;雖稱舒適模式,然而懸吊仍具備一定的堅韌度,不過在駛過市區不平整路面時,懸吊系統依舊能夠克盡職責地將一些細微碎震消弭於無形,讓一般日常用車乘坐,不至於過度僵硬不堪。

揣摩山區蜿蜒路段對於懸吊的劇烈考驗,先將 EDC 系統切入兩燈全亮的跑車模式:此時懸吊與底盤顯得聚精會神,任何一絲的路面變化,皆逃不過 M3 的眼界。阻尼調整至最硬的情況下,懸吊系統對於彎中車身側傾的抑制可圈可點;M3 房車縱然沒有碳纖維車頂的輕量化、低重心加持 (房車標配有電動天窗) ,然而懸吊系統充足的支撐性,已足以提供最微幅的車身重心轉移,讓四只車胎維持最佳的循跡性能。

EDC 系統在切入跑車模式下,面對一般道路情況,懸吊系統顯得有些過於彈跳;在標準模式下,對於起伏路面較多的寬容度,則可讓懸吊系統在抓地力與支撐性上取得更佳的平衡。

然而平心而論,跑車模式下的 EDC 系統,儘管支撐性和抑制側傾有著絕佳表現;但在面對不甚平整的山區路段時,硬朗特性所帶來的過多彈跳,確實會於車輛動向掌控以及抓地力帶來一定的困擾;若是將 M3 駛上賽道,那麼將 EDC 系統切入跑車模式將是不二選擇。在一般公道上,將 EDC 系統切為單組燈號的標準模式,對於起伏路面較多的寬容度,讓懸吊系統在抓地力與支撐性上取得更佳的平衡,相信能夠提供駕駛更充裕的操駕信心。

iDrive 介面預設駕駛參數,M Drive 按鍵快速召喚到位

Drivelogic 換檔邏輯、POWER 引擎供油曲線控制、EDC 電子式阻尼控制系統、DSC 動態穩定控制系統,M3 身上能夠調整的駕駛參數琳瑯滿目,然而獨立在方向盤上的 M Drive 快速鍵,則可在一瞬間將所有駕駛預設的參數召喚到位,讓 M3 即刻變身為競速機器。利用 iDrive 介面,駕駛可針對 Drivelogic、EDC、DSC、POWER 和 Servotronic 電子伺服式動力轉向系統,進行縝密的參數微調;在 iDrive 介面上預設完成後,行車間不論各系統的參數設定為何,只要駕駛按下方向盤上的 M Drive 按鈕,儀錶版上即會顯示 MDM 字樣,所有系統也會切換為預設參數,迅速達到駕駛理想的車輛設定。

繁複的 Drivelogic 換檔邏輯、POWER 引擎供油曲線控制、EDC 電子式阻尼控制系統、DSC 動態穩定控制系統讓人眼花撩亂,不過藉由方向盤上的 M Drive 按鈕,駕駛能夠迅速召喚預設的駕駛參數,達到駕駛理想的車輛設定。

2007 年汎德首度導入 M3 之時,6 速手排、雙門 Coupe 的單一車型配置,儘管熱血帥勁有餘,但面對主要競爭對手 Mercede-Benz C63 AMG 的產品規格與價格優勢,彼時 M3 Coupe 在銷售上不免有些乏力。再接連導入 M-DCT 雙離合器變速系統,以及較為實用的四門房車車型後,總代理汎德也將 M3 車系的價格修正為 Coupe 465 萬、四門房車 435 萬。相信在合理價格,以及多元的產品編成下,M3 這款 BMW 最具代表性的性能作品,會在國內的性能跑車市場掙得更多的曝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