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場的多元樣貌來看,對於極小眾的新車類型導入台灣,我是持正面的態度,因為,在觀察路上的車流時,不僅會有更多令人眼睛一亮的驚喜,而對於生性不願甘於主流的人,多點選擇,也代表有機會表現自我的獨特。出自這樣的想法,在開始試車前,我對 Ford Ranger 加入國內極稀有的 Pick up 貨卡車陣容,是給予肯定的。
當然,回歸產品脈絡來看,由 2008 年底泰國首演 Ranger MAX 概念車,接著到 Ranger 選於 2009 年日內瓦車展首演,這款由泰國負責生產,專屬供應歐洲與亞太地區的 Ranger 車系,雖然共用 Ranger 車系命名,但是歐亞規格的 Ranger 車系,不論是外觀造型與引擎動力的配置,演進已各有不同。現在,就看這款歐亞規格的 Ranger 3.0 TDCi,在產品面的表現如何?
Ranger 命名源自 F 系列,1983 年獨立開枝擴葉
在體驗 Ford Ranger 產品之前,對於這款於全球累積銷售 700 萬輛,在美國更是家喻戶曉的小型貨卡車系,不能不介紹一下歷史淵源讓網友認識。先由命名談起,其實 Ranger 車系的命名,是源自 Ford 最富盛名也最暢銷的 F-Series 貨卡車系,回溯自 1965 年開始,「Ranger」便成為 F-Series 豪華版本的命名,接著,當 Ford 考慮在專精中型與大型貨卡的 F-Series 車系之外,往下開拓小型貨卡車產品時,Ranger 命名便於 1983 年自 F-Series 獨立出來,首代 Ranger 於焉誕生!
時至今日,Ford Ranger 車系已成功開枝拓葉四個世代,行銷全球達 130 個國家,不僅如此,受到 Ford 與 Mazda 兩車廠組成戰略夥伴的影響,Ford 集團自 1994 年開始至 2010 年,也在第三代與第四代 Ranger 車系,讓日本 Mazda 加入共用設計與生產計畫,並依序改掛 Mazda 第四代與第五代 B-Series 小型貨卡車,在 Mazda 北美通路販售,並以 Fighter 海外版命名銷售北美以外市場。除了悠久的歷史淵源外,論市場影響力,在高耐用度與豐富家族編成下,更讓 Ford Ranger 車系長期稱霸北美小型貨卡車市場。
除經營北美市場外,Ranger 車系也在海外市場落腳生根,其中,由泰國產線負責生產,專屬銷售歐洲與亞太市場的歐亞規 Ranger,就是 Ranger 家族在海外市場的重鎮。此次台灣市場導入的 Ranger,正是由泰國生產最新款歐亞規 Ranger 版本,除與美規 Ranger 共用車系命名外,泰國生產的歐亞規 Ranger 在血統族譜上,仍可視為 Ranger 家族體系。
U-CAR 向福特六和查證 Ranger「族譜淵源」的結果,歐亞規格的 Ford Ranger 與 Mazda B-Series,同屬雙生也共用泰國產線,不過,Ford 與 Mazda 兩款歐亞規雙生貨卡車,卻跟美規雙生的 Ford Ranger 與 Mazda B-Series,呈現北美與歐亞兩方各自獨立發展的趨勢,因此,歐亞規格的 Ranger 車系,已針對地區市場喜好已進行大幅度的更新,最終導致在外觀造型、內裝設計、底盤與傳動等規格上,此次導入的 Ranger 早已不同於美規 Ranger 版本。
另外,依照 Ford 集團在全球戰略的計畫,原廠代號 T6 的下一世代 Ranger 車系,已由 Ford 澳洲設計部門著手主導開發,並將成為涵蓋北美、歐洲與亞太市場的新世代 Ranger 全球戰略版本。
飽滿肌力感,符合皮卡視覺印象
不管是好萊塢電影,還是國內路上偶而現蹤的身影,對美系貨卡車向來給人的印象,總不脫離全身富肌力感的方正造型,座艙後面再延伸出貨斗,成為貨卡車的基礎輪廓。美系粗懭不羈的風格,在這款 Ranger 同樣看得到,一眼就能辨識這是輛貨卡車。不過,Ranger 此次改款工程,又讓車頭線條透露出新氣息,不再是板起臉的嚴肅樣貌,而是增添類似 Escape 運動休旅車的熟悉線條,讓車頭顯得年輕些,也更都會風些。
這些造型風格的改變,源自由泰國 Ford 貨卡車團隊,以及 Gibson 與 MAX Tran 所領導的 Ford 駐澳洲 APA 設計團隊,在 Ranger MAX 概念車發想的設計特徵,包括結合大型三橫條鍍鉻條與深色網格的水箱罩組,一改原有方正水箱罩的保守風格。接著,帶點圓渾造型的後掠頭燈、刻意突出的前保桿線條、類金屬外框的前霧燈組與前葉子板植入進氣鰓飾板等,說實在的,第一眼很有大一號小改款 Escape 車頭的感覺。
Ranger 與 Escape 設計風格的呼應,不僅讓人備感熟悉,也顯示 Ford 亞太設計團隊,在造型設計脈絡保有一定的連結。
貨卡車之所與大型運動休旅車有明顯的區隔,當然就在座艙延伸的貨斗,不然,單就車身前半段,其實跟大型休旅車沒甚麼差別。車身後半段的貨斗,正是 Ranger 的一大賣點。可說是融合休旅車與貨車功能的貨卡車,在擁有舒適的座艙乘坐空間時,還要保有貨車的承載機能,因此,貨卡車系就孕育而生。
移身到 Ranger 後方看看貨斗,因應各種類型的貨物承載需求,一如多數貨卡車貨斗的材質設計,Ranger 貨斗也施以抗磨損與防水塑料材質,加上縱向排水溝槽的設計,也讓貨斗平台排水性更佳。整個貨斗平台的尺碼,依序為長度 1,521mm、最大寬度 1,456mm 與高度 460mm,如照片所示,貨斗平台相當利於承載貨物,除了橫向寬度受到輪拱影響而內縮外,整體空間表現出貨卡平坦、耐髒耐磨損的載物優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採用以高載重與耐用為特徵的葉片彈簧後懸吊設計,讓 Ranger 擁有高達 1,065 公斤最大載重量,這個數據幾乎高出同級對手的一倍,也成為 Ranger 在載重性能上的一大產品優勢。
內裝質感平實,中控越野機能導向
不同於豪華休旅與運動休旅車型,在座艙有比擬豪華房車的高質感水準,Ranger 座艙與中控台的整體質感仍屬粗獷風格。簡單的線條與質地較粗硬的塑料,讓 Ranger 與日益要求豪華的運動休旅車,在座艙質感的呈現是有段落差,這樣的設計,也反映出產品設計的差異點。
可以這樣說,對於定位為貨卡車級距的 Ranger 而言,簡潔的操控介面,搭配較耐磨損的硬質塑料,在考量搭配工作服的乘坐需求,以及工作物品等貨物承載條件下,甚至是越野需求時,更講求務實的功能導向設計,就連貨車才看得到的拉桿式手煞車系統,竟能在 Ranger 車上看到,也讓人頗感新鮮。整體而言,定位為貨卡的 Ranger 車系,不花俏,越簡單越耐用的設計,的確是兼顧成本的產品走向。
儘管質感細膩度略有不及,但在標準配備清單上,Ranger 卻有頗為豐富的陣容。尤其是被動安全方面,雙前座安全氣囊與雙前座側邊氣囊,總共四顆氣囊的標配項目,讓 Ranger 的被動安全防護更為提升。同時,包含越野電子數位三環表、旋鈕式電子加力箱、吸入式六片 CD 音響、倒車雷達、雙前座座椅加熱與迎賓踏板等,加上採皮質包覆處理的雙前座椅與方向盤,也顯示 Ranger 想在座艙配備拿出一定誠意的努力。
這套電子數位三環表,能同時支援車身俯仰角度、電子羅盤、車身左右傾角與車內外溫度等資訊,算是 Ranger 座艙最有趣的配備,也相當襯搭可支援越野的使用需求,另外,三環表橘紅底色也在夜間能跟中控音響、空調介面與駕駛儀表營造一致的氣氛燈色,Ranger 字體的迎賓踏板也同樣採用橘紅色調,成功增添 Ranger 座艙的獨特氛圍。
由原廠資料來看,台灣導入的 Ranger 車型在原廠定位為 Ranger Double Cab 四門雙排座貨卡車,但受到國內認證法規並無針對貨卡車的對應規範,造成進口貨卡車多採較低課稅比率的貨車認證,來降低銷售成本,不過卻也導致 Ranger 需符合貨車前排最多 3 人乘載的規範,造成二排座椅在「法規上」無法乘載人員,這部分也成為貨卡車使用上的尷尬灰色地帶。
3.0 TDCi 扭力充沛,高載重懸吊路感較為彈跳
說實在的,在以運動休旅車為產品大宗的國內,有機會駕駛 Ranger,感覺是相當特別的,一方面,駕駛 Ranger 的視野與動力反應,就跟開一輛大動力的柴油運動休旅車沒太多差別,不過,有趣的是,有些時候,在操控介面、轉向反應或是行駛路感,開著 Ranger 又很像是開著一輛貨車,融合休旅與貨車的複合感受,真的很妙。
一起動準備上路時,Ranger 傳統的手煞車設計,就成為當天試車的話題。以家庭的成長背景,對貨車有一定的經驗,而在這層背景下,讓我對 Ranger 的手煞車拉桿並不陌生,不同於常見的手煞車設計,這套手煞車必須旋轉握桿,藉由煞車桿伸縮來拉手煞車與釋放手煞車的設計,此次能在 Ranger 車上看到,還真讓人有點懷舊的趣味。
起步後,3.0 TDCi 柴油引擎低轉速高扭力輸出,果然名不虛傳,略帶油門後,自引擎室傳來柴油引擎熟悉的運轉聲浪下,Ranger 這輛貨卡已毫不費力地盈盈起步,這時也察覺到,Ranger 方向盤的輔助力道出奇的大,在市區低速行駛時,方向盤調校地十足輕盈,除了要注意超過 5 米的 Ranger,必須較大的迴轉半徑與轉向幅度外,高駕駛視野的 Ranger 在市區駕駛並不難,很快就能掌握駕駛特性。
在乘載舒適性方面,Ranger 表現不若動力反應出色。有所得,有所失,正是 Ranger 在道路行駛的乘駕體驗。採用分離式底盤與高行程懸載設定,搭配前懸雙 A 臂與後懸葉片彈簧的懸吊系統,讓 Ranger 擁有高達 1,065 公斤的載重能力,加上四驅傳動系統,也讓高行程懸載成為越野的利基,不過,相反地,在貨斗沒有放置重物的載重模式下,Ranger 在行路時的彈跳反應也相對明顯,尤其經過路面起伏或不平路段時,葉片彈簧對路面震動的傳遞不僅直接,餘震的消弭時程也稍久,讓車身後半的路面震動較為明顯,對於整體乘坐舒適性較為扣分,如果承載一定貨物,達到「壓艙」的效果時,應能緩和懸吊彈跳的幅度。
在一般道路上,Ranger 採用後驅的 2H 或者 4H 四輪驅動模式,已能對應所有道路面與輕度越野挑戰,重度越野才需要啟動有加力箱功能的 4L。當天試駕在台北市郊山道路上,雖然 Ranger 車身空重已達 1,930 公斤重,但受惠於 3.0 TDCi 接近 40 公斤米的扭力峰值,想要開著 Ranger 在山道爬坡衝刺可說是輕而易舉,甚至在 2H 後驅模式下,遇到雨天濕滑路面,後輪還會出現因瞬間釋放扭力過大而出現動力滑胎。
此時,轉切換較適合的 4H 四輪驅動模式後,可以發現雖然動力輸出的反應,稍稍微較 2H 模式延遲和緩些,但是透過將扭力改分配至四輪後,可以感受到 Ranger 在通過路面濕潤的山道時,後輪因動力滑胎的現象已不易發生,底盤在過彎時的循跡性也較 2H 模式沉穩,具體展現 2H 與 4H 不同傳動模式,在油耗、動力反應與循跡性取捨的不同斟酌條件。
柴油貨卡設定,滿足小眾客層
汽車如同所有消費商品,不同的功能設計,迎合不同客層的需求,所以,很難有所謂眾人滿意的車款,相較於國內屬於主流的房車、掀背車與運動休旅車,貨卡車一年未及百輛的新車掛牌數,也凸顯這塊市場的極小眾,在銷售規模過小的顧慮下,讓各家車廠對導入貨卡車興趣缺缺。就這點,對於 Ford 願意導入 Ranger 貨卡車,是給予肯定。
若想要像絕大多數休旅車一樣,提供舒適的道路乘坐感,以及座艙豪華質感的話,那 Ranger 應該不適合你;不過,你若想要一款訴求高承載機能、充沛扭力與四驅越野能力的柴油貨卡車,那麼,Ranger 會是小眾又想與眾不同的你,能放到口袋的車單之一。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