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島地處亞熱帶氣候,讓盛夏季節常處於濕熱的自然環境,難受的高溫也對長途旅遊的舒適性造成影響,尤其是需要長時間駕駛與乘坐時,對座艙環境舒適度的考驗也將更形重要。
看來 Ford 國產 i-MAX 休旅車也注意到這點,趁著 2009 年式小改款的機會,時間也剛好搭上逐漸轉趨炎熱的 5 月天,順勢推出追加後排出風口的設計。今天,就趁著台北陽明山一日往返的行程,感受 i-MAX 小改款台北郊山單日休旅的試駕體驗。
09 年式外觀補登場
嚴格來講,i-MAX 2009 年式車型其時早在去年 12 月就已上市,外觀與座艙都有相當程度的改變,然當時福特六和並沒有安排公開發表與試駕體驗,而是直接店頭上市。此次,福特六和選在 4 月份,再次針對 i-MAX 2009 年式追加一次小改工程,整體外觀改變幅度並不多,相對較多變化出現在座艙界面與配備方面,也讓此次試駕體驗,算是 2009 年式 i-MAX 的補登場。
身為 Mazda Mazda5 台灣獨有孿生車款的 Ford i-MAX,雖然全車設計大體承襲 Mazda5,但是,出自台灣福特六和所操刀修改的 i-MAX,在運用 Kinetic design 動感美學元素後,清楚走出屬於自己的造型風格,也展現福特六和令人肯定的成熟設計能量。
在 2009 年式新車身上,i-MAX 運用立體肌力線條與動感科技氣息,所形塑的造型脈絡依然未變,不過,為了延續新鮮感,i-MAX 的外觀細部則出現些許變化。
i-MAX 外觀最大的改變,來自頭燈。09 年式 i-MAX 將原有頭燈組換上燻黑樣式,就視覺感受來看,燻黑處理確實比白底樣式更具肅殺運動風,也迎合性喜招搖客層的喜好,不過,全車系均取消的 HID 氣體放電式頭燈,則讓 i-MAX 頭燈的注目度,呈現各有消長的局面。
車側部分,i-MAX 全車深色玻璃設計,到新年式改為保留尾側窗深色玻璃邊框設計,成為改款的辨識重點。另外,新樣式 16 吋五幅鋁圈取代原有 10 幅雙肋樣式,這套五幅旋風式鋁圈,眼尖的人也能發現,其實就是 Mazda5 小改款前所搭載的標準鋁圈。這次換成 i-MAX 兄弟穿戴,也顯示兩者造型部品的共通性。
如同車頭的頭燈變動,車尾造型的改款焦點也是放在尾燈組,09 年式將原本透明燈罩設計的 LED 尾燈組,改以紅燈罩將周圍覆蓋,並保留中央橫條方向燈的透明燈罩,雖然僅是尾燈組小小動了點手腳,卻讓車尾視覺感受與舊款車型有相當程度的區隔。另外,深色後保桿加上安全反光片,也是小改款增添的設計,實車看來頗能符合燻黑頭燈的運動調性。
座艙色調簡化,內裝介面小更動
小改款的座艙界面部份,感覺是修正舊款迎合多元客層的融合設計手法:酒紅黑雙色皮椅與中控台上下塑料、銀霧中控台飾版、核桃木紋飾板點綴的方向盤與手套箱等相異元素。小改款的 i-MAX 看來是想讓座艙風格簡潔點,拿掉酒紅色系,簡化為銀霧飾板與黑內裝形塑的銀黑雙色調性,酒紅雙色皮椅也改為較青春的黑橘雙色皮椅樣式。只要比照過新舊款座艙後,就可以清楚發現,經過材質與色彩的精簡工程後,小改款 i-MAX 的確顯得更為精鍊,也符合年輕動感的外觀風格。
除了內裝風格的精簡外,i-MAX 也趁著小改款的機會,進行座艙介面的小幅變動。先不談小改款重點增添的後排出風口配備,我覺得此次小改款的幾項座艙變動,都有更好的日常實用性與操作就手度的提升。
原本分散在中控台左上與右上方的警示燈、行車旅程電腦與電動後視鏡收摺等按鍵,此次將部份按鍵以橫式排列的組合,集中在中控台行車旅程電腦螢幕下方,後視鏡收摺按鍵則移至更接近駕駛的中控台左上方,不需要刻意挪身按壓,明顯提升介面的人因工程表現。另外,在新世代車型已經日漸普及的 AUX-IN 插孔設計,也趁機納入增配項目,對於喜愛聆聽 MP3 數位音源的客層,會是具吸引力的貼心配備。
後排空調冷房效果明顯,椅面材質不悶熱
似乎聽到 U-CAR 試車組在 2007 年夏天試駕 i-MAX 的心聲,此次推出的小改款,在加配後座出風口與更換座椅設計後,應付台灣的炎熱夏季是更為受用。
原本就有配備恆溫空調的 i-MAX Ghia-Ltd 旗艦六座版本,今天試駕的小改款則是追加後座出風口設計,成為產品訴求的精進重點。由設計結構來看,i-MAX 採用前座中央扶手組件加入空調管路的設計,讓空調迴路分支奧援後半座艙空間,特別地,i-MAX 還增設一顆後座獨立鼓風機,應付後座出風口的吹送風量需求。
後座獨立風鼓設計的實際冷房效果,在日正當中進入經戶外長期曝曬的 i-MAX 時,切身感受最為深刻。開啟前後座空調與車內循環模式後,立即呼呼作響強力送風的空調系統,在車輛上路行駛數分鐘內,車室溫度便能明顯降低,讓車室在炎熱天氣仍能維持涼爽的乘坐環境。要說 i-MAX 空調系統的缺點,那就是風鼓聲頗為大聲,尤其當前座空調超過三格以上與後座雙段可調式空調切至 HI 最大風量模式時,風鼓送風聲音相當明顯。
不過,就座艙冷房效率與空調靜肅性,兩者若不能兼備話,先求快速確實的空調效率,再來追求靜肅性確實是較合理的選項。i-MAX 也是這個道理,雖然空調在全風速降低座艙溫度時聲音較大,但只要車室溫度迅速降低後,切換到恆溫低風速模式時,i-MAX 就能輕易維持涼快舒爽的乘坐空間。
2009 年式新改款的黑橘雙色皮椅,樣式較原有酒紅黑混搭皮椅年輕,對身體支撐反應也是偏向硬朗的運動化設定,不僅如此,新款座椅利用皮材混搭網格椅面的設計,相對於全皮材椅面設計,新設計更能讓背部與臀部的透氣度提升,也是小改款座艙乘坐更涼爽的細心設計。
市區輕快山路底盤穩,4 速自排成山道侷限
傳動系統與底盤搭配沒有任何變動的小改款 i-MAX,整體動態表現其實跟先前的試駕體驗相同,行路表現可靠穩定的底盤,依然在此次試駕過程獲得肯定,不過,維持四速手自排變速箱的設定,也讓先前對 i-MAX 變速箱搭配的批評,沒有出現太多出乎意料的變化。
論方向盤手感、車體剛性與底盤循跡性等決定操駕樂趣的關鍵因素,i-MAX 都有令人讚賞的演出,不過,受到檔位較少與齒比設定較疏的四速自排變速箱所影響,讓駕駛感覺到這顆 Duratec-HE I4 反置式 2.0 升引擎沒有徹底發揮實力,變速箱這一處弱點,在山道路段特別明顯。整體來說,i-MAX 是一款底盤實力良好,足以應付更精進傳動系統的車,現有傳動設定確實有改善的空間。
在市區平面路段,i-MAX 是一款輕鬆好開的家庭休旅車,日常操駕與乘坐方面都是襯職演出,平面市區環境也是我對 i-MAX 動態最肯定的路段。怠速與低轉速域靜肅性良好的引擎,帶來愉悅的駕駛與乘坐環境,市區停走與加速時,油門反應輕快平順,這顆四速變速箱在處理平面道路的中低速域頗為細膩,i-MAX 在輕踏油門時,扭力也能明快湧現,加上底盤懸吊阻尼設定優異,Q 中仍帶有韌性,在一般市區行路的吸振效果良好,舒適性表現出色,讓穿梭市區的 i-MAX 愜意不費力與備感舒適。
不過,在轉移行駛路線到山區路段後,四速變速箱的調校設定讓 i-MAX 動力變得較難釋放出來,即使加大油門到底,降檔反應也較延遲,難以出現明顯的 Kick Down 降檔衝刺反應,i-MAX 在山路爬坡多數時間所呈現的情形,就平緩提升速度的溫和調性,對於偏好加速反應的人,確實較難以接受。
即便將排檔桿切入手排換檔模式後,也能察覺 i-MAX 並未對手排模式準備運動化的油門與引擎設定,沒有切換手排模式就會自動降檔拉高轉速的反應。也因此,駕駛只能自行利用手動升降檔位,來營造引擎最佳的動力輸出。
雖然,實地在山道操練後,i-MAX 在手排模式下並不會自行升檔,讓駕駛有更多拉高轉速加速的彈性。然而,19.2kgm 扭力峰值落在 4,500 轉高轉速域的 i-MAX,除了長距離直線衝刺外,在多彎道的山區路段,車輛多數時間是藉由手排強制降檔動作,來維持接近扭力峰值的合適引擎工作轉速,這點正是 i-MAX 變速箱惱人的地方,引擎轉速高於 3,000 轉就無法強制降檔的保護機制,讓駕駛在爬坡與出彎補油加速時,往往受限於變速箱保護機制,而無法降檔立刻拉高轉速,迅速拉近 3,000-4,500 轉之間的動力空窗期。
一來一往的落差,讓 i-MAX 密集需要進行檔位變換換取足夠扭力輸出的山路,無法稱心如意地獲得充沛的扭力奧援,導至 i-MAX 所呈現較遲頓的扭力迸發節奏,在挑戰山道路段時備感吃虧。
雖然受到變速箱影響,讓 i-MAX 在山路的表現無法盡如人意,不過,以小型 MPV 的產品設定來看,i-MAX 在通過彎道時,不管是方向盤轉向性、車身側輕抑制、車體剛性表現與底盤循跡性,表現都在水準以上,讓駕駛能夠感受相當不錯的駕馭樂趣。
體質良好富樂趣,配備更貼近在地
雖然受到與 Mazda5 採雙生模式的影響,讓 i-MAX 在傳動系統與配備編成,多少受到 Mazda 原廠限制,而讓 i-MAX 較難發揮完整產品戰力。不過,福特六和親自操刀的全球獨一台灣專屬的 i-MAX,仍然不失為一款外觀造型動感、底盤體質良好與富操駕樂趣的小型 MPV 休旅車,此次小改款增添的後排獨立出風口、AUX-IN 接頭與新款座椅材質,也都看到 i-MAX 更貼近在地天候環境與車主使用需求,一日親身體驗互動後,對這些改變也應給予肯定。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