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 e-tron 車系除臺灣先前已販售的 50、55 動力,原廠在 2020 年 7 月還同步帶來 e-tron S / e-tron S Sportback 性能車型,從過去的前後各 1 的雙馬達配置,改為前 1、後 2 總計 3 馬達的布局,讓綜效最大動力來到 503 匹,比起 50 車型的 408 匹多出近 100 匹馬力。
而臺灣選在 2022 年 4 月正式導入 e-tron S / e-tron S Sportback,售價部分 e-tron S 為 394 萬;e-tron S Sportback 則是售價 408 萬、同樣比起 55 動力高出 59 萬,也算是國內首款採 3 馬達布局的市售車,此次我們透過試駕 e-tron S Sportback 車型多達 450 公里路程、並實測 7%~80%的快充時間,一探其性能表現。
- 整體產品優異亮點:優異底盤動態表現,加上性能相當絕佳的動力輸出,但行車舒適度與隔音靜肅性仍能兼顧,配備已相當齊全。高原式充電曲線,讓充電表現在 400V 車款中仍算出色。
- 整體產品力遺珠之憾:尚未用上 e-tron GT 的 800V 電壓架構,電耗表現不亮眼,續航力相較 55 動力車型削去不少,原廠已即將推出小改款車型。
外觀採更加寬體設計,e-tron S 帥氣多點性能味
其實筆者對於 e-tron 車系並不陌生,尤其其具高科技感的頭尾燈組、加上前衛俐落的外型,即便車系問世已近 5 年,卻仍舊相當「吸睛」,而且即便是由燃油車的 MLB evo 平臺衍生而來,但 Audi 原廠在 e-tron 身上仍加入許多專屬的造型元素,讓其絲毫沒有部份「油改電」、或「油電共用」車款在造型上的平庸,開在路上仍足具專屬的辨識度。
不過由於一般的 e-tron 外型已經足夠運動化,此次的 e-tron S Spprtback 反倒在造型辨識度上並沒有太過突出,較大不同乃是水箱護罩多出「S」字樣,前保桿處兩側還有 3 角形導流氣口、搭配霧銀飾板,帶來更為乖張的運動化造型。而 e-tron S 系列最為明顯的差異,乃是輪拱處藉由車身導流飾板塑造外擴的暴龜視覺,原廠也強調透過將氣流導入車輪與車側,進而將風阻係數從一般車型的 0.28、降低為 0.26cd。車身周圍也有運動化的 S line 套件,並配有 S 專屬鋁合金塗裝後視鏡蓋,全景天窗也直接標配、無須再加價選配。
車身尺碼上,e-tron S Sportback 對比一般車型,車寬增加 21mm,車長則多出 57mm,車高則相對降低 46mm,整體長寬高為 4,958x1,956x1,627mm、軸距維持 2,928mm。e-tron S Sportback 比起 e-tron S 還多出 21 吋 Audi Sport 輪圈、配胎為 Bridgestone Alenza 001(285/40 R21),煞車卡鉗則是相當性能化的橘色塗裝。除車頭 Matrix 矩陣式 LED 頭燈相當具科技感,車尾貫穿式的尾燈、搭配 Sportback 的斜背造型與鴨尾,帶來相當跑格化的氛圍。
科技化內裝依舊,多出全景天窗等高階配置
- 內外配備優異之處:科技與質感兼具,數位儀表資訊豐富且顯示細膩,B&O 音響與隔音表現不俗,後座空間表現優於預期,全景天窗帶來更佳採光。
- 內外配備遺珠之憾:儀表板不會直接顯示%數,未提供抬頭顯示器,原廠導航不能即時推算到達目的地電量,虛擬後視鏡位置可再調高一些會更便利。
內裝布局 e-tron S 大致與一般車型雷同,主要是多出方向盤、以及排擋桿處的「S」字樣,並且將皮椅升級為 Dinamica 麂皮/真皮運動化座椅,帶來更加出色的觸感與包覆性,只可惜方向盤並未採用跑車化的平把式處理。另外車頂在 Sportback 車型上追加全景天窗帶來更加的採光。不過因晶片短缺,目前國內 e-tron 休旅雙車系都沒有配備手機無線充電。
其餘配備與一般車型保持一致。像顯示資訊豐富的 12.3 吋全數位虛擬駕駛座艙儀表、10.1 吋中控螢幕、以及下方的觸控螢幕空調面板等 3 螢幕架構,依舊讓 e-tron S 保持非常科技化的感受,並提供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聽覺享受部分也直接標配 16 支喇叭的 B&O 環繞音響。原廠 3D 導航圖資精緻、也可切換為 Google 導航地點聯網搜尋,但可惜少了目的地預估電量;而儀表板無法直接顯示電量%數、要進到中控螢幕看,在電動車里程規畫上的預估稍嫌不便了些。試駕車選配優惠價 8 萬的全數位虛擬後視鏡套件,就有含虛擬後視鏡、後座 USB 插座、中控台黑色觸控按鍵與鋁質按鍵。
而 e-tron 車系向來就提供相當寬大舒適的空間,即便是跑格濃郁的 Sportback 車型也是如此,以筆者 178 公分的身高乘坐,後座膝部空間有約 2 個拳頭以上,頭部空間原廠有預留所以還有 4 指的餘裕,加上後座配有獨立雙區恆溫空調面板與出風口,乘坐起來相當舒適。不過可惜後座椅背無法做傾角調整。行李廂在後座容積未傾倒前為 615 公升、傾倒後可擴充至 1,665 公升。e-tron 車系還配有前行李廂,前行李廂有著約 50 公升的容積。
安全輔助配備部分,e-tron S 也標配公路行車輔助套件、都會行車輔助套件等。
其中 ACC 系統控制仍為方向盤左下方獨立的撥桿,操作上稍嫌複雜也較不就手,原廠預設遇到左側有慢車 ACC 就不會超車、需要點一下油門取消禁止從右側超車的狀態,不過其整體 ACC 的加減速控制的相當細膩,ACC 也有 5 段可切換。
主動式車道維持系統部分,筆者認為 e-tron S 的表現並沒有 e-tron GT 出色,整體車道置中的效果有時較偏車道右側,而且筆者試駕時夜間曾遇到暴雨情況,系統曾主動跳出已暫時停止運作 ACC、車道維持的警示。至於 Audi 的 360 度環景顯影相當清晰,也有多視角可切換,只是虛擬後視鏡的位置與視角要花時間習慣。
3 馬達擁有相當狂暴輸出、卻兼顧舒適,實測 7%~80%快充 28 分鐘
- 動態優異之處:3 馬達四驅系統循跡性出色,503 匹與 99.2 公斤米扭力推勁感十足,舒適度超乎想像,彎中懸吊支撐性優異。
- 動態可強化之處:未提供單踏板行車模式,動能回充僅能在放開油門滑行時作動調整。方向盤回饋在激烈操駕時仍略顯輕盈,超過 2.6 噸車重在變換車道時重心仍會略有影響。電耗與續航表現未太過出色。
e-tron S Sportback 在動力方面,一樣非 800V 電壓、而是現行主流的 400V 電壓架構,搭載與 55 車型相同的 95kWh 鋰電池組,但改採用了前 1 後 2 總共 3 馬達的配置,前馬達輸出功率為 150kW/355Nm、後面 2 個馬達的功率都各為 132kW/309Nm,並搭載專屬後軸馬達扭力分配系統。一般模式下的綜效輸出馬力(PS)為 435 匹、扭力為 82.4 公斤米,一般模式下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為 5.1 秒。但若是切換到「Dynamic 動態」等會開啟 boost 模式的情況下,綜效最大馬力則會來到 503 匹、最大扭力來到驚人的 99.2 公斤米,boost 模式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為 4.5 秒,車輛極速則從 55 車型的 200 公里增加為 210 公里。
e-tron S 標配的充電孔為 2 個、分別在車身前葉子鈑兩側,左側為支援 DC 直流快充的 CCS1 規格、右側則是僅有支援 AC 交流電慢充 J1772 規格,其中 e-tron S 的 DC 最大充電功率與 55 車型同樣為 150kW,原廠公布的 10~80%充電時間為 30 分鐘、並強調有著高原式的充電曲線。而 WLTP 續航部分原廠公布為 347~378 公里,國內能源局 NEDC 測試續航為 414 公里、平均能耗為 4km/kWh。
行車模式方面,e-tron S 有「越野」、「全路面」、「節能」、「舒適」、「自動」、以及可細部設定的「個人化」共計 6 種可選,而且由於 e-tron S 標配前後五連桿的跑車化氣壓懸吊系統,除了會隨上述行車模式自動升降,車主也能進行 2 段的氣壓懸吊高度調整。「個人化」中,包含動力、懸吊、轉向這 3 項,都能各自分成節能/平衡/運動化這 3 種段位細部調整。e-tron S 的回充有 3 段,分別為 0、1、2,但僅能在車輛放開油門減速時調整,原廠強調其煞車動能回充最高可達 270kW。
而筆者為特意測試 e-tron S 從低電量到 80%的快充性能、加上體驗長里程的高速駕駛感受。因此特別選在拍攝的前 1 天傍晚 6 點取車,取車時電量為 87%,並規畫開到臺中清水服務區後折返回臺北,盡量讓 e-tron S 的電量在回程時控制在 10%上下。
一路南下的過程中,除取車後遇到內湖約定點 30 分鐘左右的塞車潮;走國道 1 號到過楊梅的路段時、開始遇到夜間大暴雨,這時 e-tron S 透過後軸馬達扭力分配系統,加上足下的 Alenza 001 配胎抓地力表現不俗,即便在法定速限寬限值得 120 公里高速行駛,車輛的循跡性也相當穩定。反倒是 ADAS 相關的系統偵測到大雨而暫時不能開啟、顯示系統還是稍有侷限性。
後續寶山交流道轉接到國 3 後,開了約 2 小時的路程,筆者抵達臺中清水服務區已接近晚上 8 點,累積路程為 153.2 公里、儀表顯示均速為 77 公里,剩下的電量為 39%、等於約消耗 48%,儀表顯示的能耗為 3.7km/kWh。而為讓回程時電量不會過低,筆者推算一下仍是在湖口國道服務區 DC 快充補電,補電至 58%後離開北返。
最後一路走國 3 抵達臺北住家時剩下約 11%電量、等於期間又消耗 47%,總計來回行駛 303.6 公里,來回累積消耗掉 96%電量,儀表板顯示的能耗為 3.8km/kWh、均速為 80 公里。
當然上述數據僅是參考,筆者沿路並沒有以定型化測試行駛,加上沿途來回在新竹都遇到暴雨、對電動車能耗影響大,所以儀表板的能耗僅供參照。不過這樣來看,e-tron S 若高速行駛的續航里程,就大約僅在 320 公里上下。
隔天上午筆者與同事將 e-tron S 開到 U-POWER 內湖行忠站,要進行 DC 快充實測時,這時車輛的電量僅剩下 7%,我們從中控將 DC 快充上限設定在 80%後開始補電。
結束時 7%~80%的快充時間只花了 28 分 51 秒,補進約 66.93kWh 的電量。筆者認為 e-tron S 值得關注的乃是充電曲線,期間最大充電功率來到 151kW、比原廠公布的 150kW 高一些,最重要的是其平均充電功率達到 131.19kW。
上述主要得益於採高原式充電曲線,可說功率拉到 140kW 以上後仍一路維持高點緩步上升,直到 67%到達最高 151kW 後、功率才開始下降,但 80%左右時功率還有 111kW。可見雖然 e-tron S 仍是現行主流的 400V 架構、沒有 800V 高電壓能帶來超過 200kW 以上的快充功率,但透過高原式充電曲線設定,仍能帶來一定效率的快充表現。
講完充電後,筆者來跟大家談談它的駕馭表現。一般版 e-tron 過去就以相當舒適的行路質感,搭配良好的車室隔音靜謐性,給予筆者相當良好的印象。而其實一上手 e-tron S 後,讓筆者訝異的是,上述優勢仍在強調性能的 e-tron S 體現,想必很大程度歸功於設定良好的全車氣壓懸吊,若是準車主家中有在意乘坐舒適度的成員,筆者認為想追求性能的熱血分子、即便購入 e-tron S 也絕對不會被家人「打槍」。
而 e-tron S 的懸吊就這樣全然舒適嗎?調到降低懸吊高度、加上 Dynamic 動態模式後,其實 e-tron S 的懸吊支撐性相當好,山路間彎中都仍能給予駕駛者高度的信心過彎,尤其 3 馬達在前後輪動力的分配更是控制細膩,比起以往 Audi 油車的 quattro 系統,整體扭力來的更直接、卻不會有過去燃油車扭力轉向或渦輪遲滯的影響,加上穩定且好預測的轉向反應,讓筆者駕駛 e-tron S 在彎中往往會不自覺的加快車速,駕馭體驗可說是淋漓暢快。
在整體直線加速時,e-tron S 透過支撐性絕佳的氣壓懸吊,即便快速灌下油門或踩煞車,也並不會造成乘客的後仰,但 503 匹與 99.2 公斤米帶來的「貼背感」絕對讓人難忘。只不過可惜 e-tron S 的回充功能往往僅是輔助加快減速,並無法做到單踏板行駛;另外 Audi 的轉向激烈操駕時往往還是略為輕手了一些;而 e-tron S 多達 2.6 噸的車重,則在變換車道或過彎時多少仍是帶來了一定的重量感,好在原廠底盤設定得宜,車輛絕對稱不上靈活,卻樂趣仍舊滿滿。
來點 3 馬達性能味的電動休旅
整體而言,即便 e-tron 問世已有一段時日,筆者認為不論是駕乘感受、甚或是整體充電的表現,以 400V 電車而言仍舊有一定水準。而 3 馬達的 e-tron S 更是車系的集大成者,將舒適、操控、性能融於一身,尤其 3 馬達的布局目前國內仍還無分號(改款 Tesla Model S/X Plaid 還未引進),相信仍是會有車主願意多花 50 萬,稍微犧牲點續航,來享受更帥氣的外觀、以及更暢快淋漓的駕馭體驗。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