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BMW 6 Series Gran Turismo 的車系淵源,其最早是源自 2009 年發表的 F07 5 Series Gran Turismo、以及其前身 Concept 5 Series Gran Turismo。當時原廠定義 5 GT 最主要的開發概念,就是揉合轎車的操控、跑車的斜背身型、以及接近旅行車的空間機能三者於一身的四門 GT 車款,甚至當時原廠是以 PAS 概念(Progressive Activity Seadn)稱之,後續不僅是 5 GT、甚至原廠還推出過小一尺碼的 F34 3 Series Gran Turismo。
但在 2017 年,BMW 將原先旗艦轎跑車型定位由 6 Series、規劃改為回歸的 8 Series 名稱擔綱後,5 GT 其後繼大改款車型則改歸至 6 Series 旗下,並以原廠代號 G32 的 6 Series Gran Turismo 稱之。而自 2017 年法蘭克福車展發表至今約 3 年多後,BMW 原廠在 2020 年 6 月將現行 G30 5 Series 與 G32 6 GT 同步進行小改款工程,改款重點主要除了品牌已逐步換搭的 iDrive 7.0 介面外,最重要的莫過於 48V 輕油電動力的導入。臺灣市場則在 2020 年 11 月引進 630i M Sport 單一車型。
不論是 5 GT 或是 6 GT 時期,其改款節奏大致都與同期的 5 Series 同步,但實際上 6 GT 骨子裡採用的是與 G11 7 Series 短軸版共用底盤、同為 3,070mm。改款後的 48V 動力、以及 6 GT 源自 7 Series 的豪華底蘊,再加上一貫的 GT 斜背身型會擦出甚麼火花?是此次試駕試車組探究的重點。
豪華風雅依舊,導入新世代家族語彙、結合空間機能與斜背身型
論 6 GT 的產品定位,其實早在 5 GT 時期,在豪華品牌中就並沒有直接的對手,凸顯 BMW 當初開拓 Gran Turismo 系列產品線的獨到見解與勇氣。就現在來看,唯一能與 6 GT 售價堪稱定位接近的對手,只有售價 349 萬的 A7 Sportback 45 TFSI quattro、以及 406 萬的 Mercedes-Benz CLS 350。A7 與 CLS 論身型而言,反倒是接近 BMW 8 Series Gran Coupé這樣的四門轎跑,但獨特的是 8 GC 明顯在產品定位上高一階,至於 6 GT 則是擁有較高的車高、以及寬闊的空間機能性。
所以可說時至今日,6 GT 在車壇中明顯仍是獨特的存在。從車身尺碼來看,小改款 6 GT 的長寬高分別為 5,091x1,902x1,538mm,軸距則為 3,070mm。與小改款前並無二致,而 1,538mm 的車高設定,則像是豪宅大廳的「挑高」設定一般,讓 6 GT 在造型氣勢與空間機能獲得保證。而外小改款後外觀最主要的變動,乃是車頭處導入與小改款 5 Sereis 相似的造型語彙,包含搭載智慧 LED 頭燈才會有的雙 L 型晝行燈,雙腎型水箱護罩除改為相連式設計外,水箱護罩也在邊框處、中央直柵多了許多稜角設計;前保桿下氣壩搭配 M 款空力套件下,進氣口放大、塑形上更為垂直銳利,甚至前保桿外緣兩側還有黑色的垂直翼片,整體車頭造型相比改款前有明顯的丕變。
燈具部分雖然不是採雷射頭燈組,但也標配相當高階的智慧 LED 頭燈含 Glare-Free 光型變化、遠光燈輔助功能。車側部分則維持 BMW Gran Turismo 車型一貫的優雅身型,除了無窗框的身門設定外,車頂線條從車頭處一路上揚、並在 B 柱之後緩緩墜下,讓 6 GT 兼顧空間之餘保有一定的優雅身型,前葉子鈑下方的導流鰭孔造型、則流露出動感氣息,全景天窗標配也讓車內視野更為開闊。足下的胎圈組在改款後標配 19 吋 M 款 647M 型鋁圈,並標配藍色 M 款煞車套件,不過試駕車另選配 20 吋的 M 款星輻式 817M 行鋁圈、搭配的胎紋則是 Pirelli P Zero 運動胎。
小改款 6 GT 的車尾並未有做太大的更動,僅僅是將後保桿造型調整的簡約些許,其餘車尾則一樣承襲改款前的 3D 立體 L 型尾燈,搭配可於時速 120 公里自動升起的主動式電動擾流尾翼,形成 BMW Gran Turismo 車型特有的斜背姿態。而其主動式電動擾流尾翼除了可於時速 120 公里自動升起外、也可透過車內的按鍵手動開啟、或進行多段調整。
同步換上雙 12.3 吋座艙介面,但細節處更向 7 Series 看齊
走入小改款 6 GT 的車內,實際上在海外原廠進行小改款前,2019 年下半年就曾經先透過年式變更,將 iDrive 6.0 介面、升級為品牌最新的 iDrive 7.0 介面,但當時仍是採用 12.3 吋數位儀表+10.25 吋中控螢幕組合,國內也並未導入此一年式變更、而是暫時停止引進一段時間。
隨著 6 GT 在小改款重新導入國內後,除了維持 iDrive 7.0 系統介面,原廠更將中央升級為更大尺寸的 12.3 吋中控螢幕,形成雙 12.3 吋介面,功能上也都與小改款 5 Series 相似,同樣導入新增的無線 Android Auto 機能、並搭配既有的無線 Apple CarPlay,皆能將導航指標投放在儀表、中控螢幕與 HUD。而 6 GT 標配的大面積抬頭顯示器,更是能呈現原廠導航匝道路口、多媒體、駕駛輔助等資訊,科技感與便利度絕對是無庸置疑。
而標配的手機無線充電,可讓駕駛的手機與車艙徹底無線化連結,但其充電板區域同樣未隨改款放大,大尺寸手機無法放入相當可惜。至於 iDrive 7.0 在改款後同樣支援 OTA 雲端系統更新、以及透過 BMW ConnectedDrive 雲端商店下載引擎模擬聲浪等加購功能,並帶來 BMW 智慧語音助理 2.0,主要支援線上聯網助理、以及更為口語化的語音操作。小改款後也首度標配 iPhone 數位鑰匙功能,可控制車輛解鎖/上鎖、還能直接發動車輛,並將數位鑰匙分享給至多 5 位親友,但此功能並不支援 Android 手機。中央鞍座處行車模式後方則多出主動擾流尾翼控鍵。
看了上述的描述與中控鋪陳,或許許多人會覺得 6 GT 與 5 Series 共用中控臺架構下,兩者之間並沒有太大差異。但實際上在細部的用料上 6 GT 會更為向旗艦 7 Series 靠攏,除了同樣有皮質儀表臺縫線包覆外,筆者認為 6 GT 的雙前座舒適型 Nappa 真皮座椅,其泡棉的柔軟度與剪裁,明顯比起 5 Series 更加舒適,甚至在座椅中央還採菱格紋搭配白色滾邊處理,不過通風座椅並沒有在 6 GT 上標配較為可惜,至於前後門板處扶手等細節處的多層次造型、以及 Harman Kardon 音響飾蓋,則接近 7 Series 的舖陳手法。
來到 6 GT 的後座,更是明顯與 530i Sedan 差異的地方,由於採用 7 Series 短軸版共用底盤、軸距較 5 Series 拉長 95mm,以筆者 178 公分的坐姿乘坐下,其膝部空間達到 3 個拳頭的水準、頭部空間則有 4 個指頭。更重要的是擁有可調傾角的電動調整功能,小改款後更新增相當柔軟的 Alcantara 麂皮頭枕,後排標配的四區恆溫空調在 B 柱處有獨立出風口,在在呈現其接近旗艦的豪華鋪陳。行李箱基本容積數據為 610 公升,透過電動釋放將椅背進行 4/2/4 分離傾倒後,更可將行李容積提升至 1,800 公升的水準,已經超越 5 Series Touring 的 1,700 公升,肚量實際上不容小覷。
導入 48V 輕油電動力科技,底盤動態有驚豔之處
引擎動力單元部分,小改款 630i 同樣是搭載代號 B48 的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增壓引擎,但加入 48V 輕油電科技,動力輸出為 258 匹/5,000~6,500 轉、扭力則為 40.8 公斤米/1,550~4,400 轉,搭配的變速箱為運動化 8 速手自排,可在 6.5 秒完成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
其輕油電系統最主要是由 48V 啟動馬達發電機、以及引擎室內的 1 組 11Ah 鋰電池構成,48V 系統可額外輸出 8kw、相當於 11 匹馬力的動力,48V 系統可在低於時速 15 公里時會提早關閉引擎系統,車輛慣性滑行與煞車時系統將主動回充電能;EcoPro 與 Comfort 時、車速介於時速 25 至 160 公里區間,鬆開油門便會關閉引擎轉為慣性滑行。並可於全油門急加速時啟動 eBoost,提供額外 11 匹馬力輔助,降低渦輪遲滯改善加速表現並提升舒適性。
雖然 6 GT 採用的是與短軸版 7 Series 共用底盤,但其並沒有像 7 Series 採用 Carbon Core 部分碳纖維車體結構,因此 1,785 公斤車重、反倒比短軸 730i 的 1,715 公斤更多出 70 公斤。另外在懸吊部分,6 GT 如同 5 Series Touring 旅行車一般,在後軸標配氣壓式懸吊,不像是 7 Series 標配前後軸氣壓懸吊,在阻尼上 6 GT 標準車型不能設定調整,需另行以 12.9 萬元選配前後軸自動水平氣壓式懸吊系統含 Adaptive 模式,5 Series 反而無法選配前軸氣壓懸吊、凸顯 6 GT 共用 7 Series 底盤的優勢。因此此次試駕的 630i GT 標配僅有 Eco Pro、Eco Individual、Comfort、Sport、Sport Individual 等行車模式。
整體就動力反應上而言,對筆者而言並不陌生,畢竟先前已在 530i 體驗過這具 B48 4 缸渦輪動力搭配 48V。在輸出上因應 6 GT 增加的車重(530i 為 1,625 公斤,630i 多增加了 6 匹馬力、5.1 公斤米,因此原廠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為 6.5 秒(530i 為 6.4 秒)。
實際駕馭下來,630i 可以說在任何模式下都有充足的輸出,Eco Pro 模式僅僅是動力湧現的節奏稍微略偏線性和緩一些,Sport 模式搭配 S 檔下,就依舊有著暢快淋漓的加速反應,4 缸引擎的聲浪自然不若 6 缸厚實,但高速動力的延展性,已足敷偶而大腳油門的快感。而且在 Sport 模式下急加速時,若踩深觸發油門踏板的 Kick-Down 鈕,其 48V 的 eBoost 模式就會提供額外的 11 匹馬力輔助,會有些微第二次的推背感、略帶一點電動車的加速反應,加上進退檔明快的 8 速手自排,對應偶爾的熱血已遊刃有餘。
不過就誠如筆者先前試駕小改款 5 Series 所述,因為搭載這套 48V 系統後原廠取消怠速熄火關閉鍵,所以在 Sport 以外的模式停車都會觸發怠速熄火。在熱車發動後的怠速起停就會以 48V 系統起動(冷車發動仍是傳統 12V)、帶來相當迅速且降低震動的感受,但因為時速 15 公里以下滑行會關閉引擎,若 48V 電量回充的不夠、切斷動力瞬間會有稍微的頓挫,熱血操駕時若改用 S 檔或 Sport 模式就能取消怠速熄火、反應會順暢不少。
底盤與操控表現部分則是更讓筆者驚艷之處,畢竟這輛 1 噸 7 的四門大空間 GT、再加上其採用 7 Series 底盤帶來的 3 米長軸距,原先筆者會預想其動態可能大致與 7 Series 相近、會更為向舒適靠攏。實際駕馭起來在一般 Comfort 等模式下,6 GT 的轉向輔助力度與手感,確實會比 530i 更為輕手,一般情況下的設定也會稍微偏轉向不足的特性多一些。
若切到 Sport 模式,能發現 6 GT 隱藏在外表之下的操控潛力,不僅方向盤的回饋更為緊緻,長軸距實際上也沒有讓 6 GT 在彎中難以施展拳腳,動態車頭的指向性、以及車尾的跟隨性實際上沒有與 5 Series 差距太大。
尤其筆者認為在 6 GT 標準設定下,其前軸為傳統圈簧、後軸為氣壓懸吊的設定,跟 5 Series Touring 相當雷同,能帶來前軸反饋路面路感、後軸在過彎時「撐住」的動態特性,讓這輛超過 5 米的大車,在彎中依舊能有不俗、且讓人欣喜的操控樂趣。阻尼部分雖然偏舒軟、實際上有著近似短軸 7 Series 的愜意特質,但其側傾控制的功力仍在,反倒跟前後軸皆氣壓懸吊的 7 Series 較軟的特性有所不同。煞車制動力與輪胎的抓地力都不俗,氣密靜肅性雖出色、但因為採無窗框,隔音當然還是與 7 Series 有所差距,這也是 BMW 原廠對不同位階產品的差異化設定。
BMW Personal CoPilot 駕駛輔助科技部分,小改款後從過去大家熟知的 5AT、進化為 5AU,最主要是如前述所提增加至 3 組單眼攝影機,偵測能力更佳而且也支援道路虛擬實境顯示。改款後也在儀表板中央多了專注力偵測攝影機,國內目前會分析駕駛者的駕駛行為,若判斷可能有異常狀況時,會在控制顯示幕上顯示咖啡杯提醒駕駛休息,亦加入好用的自動倒車功能。而控制細膩的全速域 ACC 與主動車道維持,同樣是開著 6 GT 長途旅行的最佳良伴。
BMW Gran Turismo 僅此一家,揉合機能與豪華風雅的獨特詮釋
總結來說,小改款 6 GT 承襲車系一貫的設定,可以滿足想要自駕,但不想被短軸 7 Series 的轎車身形與商務氣息制約,而且還想要滿足家庭空間、卻又擁有不同於旅行車的流線風雅造型。當然,時至今日來看,BMW 推行 Gran Turismo 產品線的策略並沒有在全球大鳴大放,甚至小老弟 3 GT 已經告別市場,但 6 GT 這樣的作品,瞄準的就是不想要 SUV、也不想要被傳統 530i 與 730i 這類車款制約的另類選項,就其出色的產品功力而言,確實是揉合機能與豪華風雅的獨特詮釋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