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的工程師,這次幹得漂亮極了!」

在里斯本郊區的山道上,小亮內心這樣的想著。

在臺灣發表會的前夕,小亮飛到歐亞大陸的西端,在里斯本市郊試駕最新的 6 Series Gran Turismo。

手中握的是全新 BMW 640i Gran Turismo xDrive M Sport Package 試駕車,在試駕半天之後,給了小亮滿滿的感動。尤其相較前一代 5 Series Gran Turismo,可以清楚感覺到全新世代產品力的躍進。

之所以敢如此的肯定,因為就在出發到葡萄牙之前,小亮向總代理汎德先商借了 1 輛 520d GT,回味一下這輛已經上市 8 年的產品。當然,那時能借到的是小改後的 520d GT。

6 GT 的躍進感十分鮮明,因為小亮在出發前才剛試駕了 2017 年式的 520d GT。兩者動態差異極大。

GT 車款:後轎車時代的跨界嚐試

5 Series GT 是 2009 年日內瓦車展先以概念車曝光,再於法蘭克福車展正式發表量產版本,並於同年 12 月正式導入臺灣市場。時值消費者對於傳統轎車開始興趣消退,SUV 又還強調越野性能與四驅系統,汽車公司持續在轎車、旅行車與 SUV 之外,尋找不同於傳統的跨界可能性。而 5 Series GT,正是在這種氛圍之下所發展出來的產品。

為滿足消費者對後轎車時代的跨界渴求,BMW 在 2009 年日內瓦車展先展出了 Concept 5 Series Gran Turismo 概念車,並在同年的法蘭克福車展發表正式量產版的 5 Series Gran Turismo,簡稱 5 GT。

5 Series GT,在轎車的基礎上,拉高車頂,並加上斜背的設計,讓乘員擁有比轎車產品更好的乘坐空間與置物空間,尾門更有雙開式的設計,除了整個尾門電動開啟之外,亦可以做類似轎車般僅開啟行李廂門,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更重要的是,雖然名列於 5 Series 之下,5 Series GT 是以同時期 F01 短軸版 7 Series 底盤所打造,因此除了軸距長達 3,066mm 之外,懸吊設定亦是向 7 Series 看齊的。因此 5 GT 底盤的行路舒適性,是與 7 Series 標齊的,在臺北市及市郊的道路行駛,沈穩而平順的乘坐感受,帶給乘員絕佳的舒適性。

5 GT 的底盤是依 F01 世代 7 Series 短軸底盤而來,乘坐的舒適性比照 7 Series,能夠滿足後座買家的高標準要求。

5 GT,一輛開起來不像 BMW 的 BMW

然而,5 GT 駕駛,卻不像是小亮熟悉的 BMW 乘用車產品。扭轉 5 GT 的方向盤,可以清楚感覺到 5 GT 的車頂及以尾門設計,讓車身的重心提高,而重心的移轉亦不像是一般 BMW 乘用車那樣快速流暢,讓 5 GT 在 BMW 招牌的操控樂趣上,失去了光芒,沒有迅捷直接的動態表現。

然而,這些問題,在這輛所試駕的 6 GT 上,都不復存來。在里斯本郊區扭動 6 GT 的方向盤,車頭輕快地按著小亮所設想的路線駛去。而即使軸距達到 3,070mm,維持與 7 Series 短軸相當,車長亦是長達 5,091mm 的龐大尺碼,但是在郊區不算寬闊的山道上,還是十分的靈活俐落,一點都沒有 5 GT 原本因為重量而顯得滯澀的感覺。

不同於 5 GT 在彎道駕駛上的滯澀,全新的 6 GT 輕盈靈巧,展現 BMW 慣有的駕駛風格與樂趣。

6 GT:輕量化工程一改 GT 車款的滯澀

之所以如此,6 GT 的產品經理表示,最主要在車身重量的減輕。BMW 的工程師表示,6 GT 平均較 5 GT 產品減少了 150 公斤的重量,輕盈的身軀,自然帶來了更為靈活的動態表現。

聽到 150 公斤的數字,其實讓小亮頗為吃驚,因為 BMW 的 7 Series,用了先進的 CarbonCore 科技,才減下了 130 公斤的重量。6 GT 的定位不若 7 Series 的旗艦,所以沒有使用 CarbonCore,卻減少了更多的 150 公斤,這是告訴我們 CarbonCore 白搭了嗎?

當然並不是,據 BMW 原廠人員表示,新世代 6 GT 的底盤及懸吊結構,不像 5 GT 直接採用 7 Series 的部份,而是有模組採用了 5 Series 的組件,因而重量較輕;而雖然不像 CarbonCore 採用大量碳纖維板件,但是大量導入高剛性鋼材與鋁合金材料,同樣讓其達到輕量化的目標。

6 GT 的車體採用大量的高強度鋼板與鋁合金材質,讓車體的重量可以下降。

尾門巧思敵不過人類惰性

除了底盤組件的差異之外,5 GT 的雙模式開啟尾門也不復見於 6 GT,也是減重的一大重點。

6 GT 減重的一大關鍵,在於單體式打造的大尺碼尾門,輕量化材質加上省去 5 GT 上複雜的雙開式設計,成功減輕重量,降低重心。

在出國前的試駕過程,小亮就發現,雖然 5 GT 雙模式開啟尾門可以僅開啟尾門垂直的部份,方便拿取物品。但是在 2 天的使用之中,小亮還是全程都使用全開的方式。原因無他,因為部份開啟是純手動機構,而全部開啟有電動裝置,使用方便。對於習慣電動尾門的小亮而言,輕觸按鍵就能達成開啟的目的,實在很懶得再回頭用手推開尾門,雖然它不大也不算太重,但更多的勞務,手還會沾染尾門上累積的灰塵,實在不討喜。這實在是由奢返儉難啊!回不去了。

5 GT 的尾門有雙開式設計,但是部份開啟採手動設計,不但手容易被車尾累積的灰塵弄髒,使用也比較費力,小亮在試駕過程中,還是偷懶地使用全開的電動機構。

事實證明,小亮不是唯一的懶人。BMW 的工程師表示,雖然雙開尾門備受好評,但是訪談車主後發現,大家多習慣用電動尾門。於是基於此,6 GT 取消了雙模式尾門的設計,改用一體式電動尾門,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也因此複雜的小尾門開啟機構可以去除、一體式設計在同樣強度要求下可以用簡單的結構達成,讓重量大幅減少,而小亮相信,這亦是讓 6 GT 能夠擺脫 5 GT 重心偏高的重要關鍵之一,帶來俐落精準轉向動態。

雖然 6 GT 底盤混搭了 7 Series 與 5 Series 的組件,但是整體的乘適表現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折扣,行路的舒適性,依舊保持絕佳的水準,搭配更上層樓的動態表現,讓人印象深刻。

廣  告

造型流線具跑格

動態表現大幅躍進,對於熱愛駕駛的小亮而言,十分重要。然而,在看到 6 GT 實車的第一眼,小亮就覺得,「BMW 的設計師,這次幹得太好了!」

5 GT 是 BMW 在 GT 產品的開山之作,為與轎車產品做出區隔之下,拉高的車頂與車尾,帶來良好的車室以及載物空間,但同時也讓車身顯得厚實。但在經過了 3 GT、4 Series Gran Coupé等後續產品的開發之後,BMW 的設計師對於斜背式車款的設計,顯然已經駕輕就熟,讓 6 GT 的外型設定十分流線優美,在第一眼,就讓觀者神為之奪。

比起 5 GT 厚實體身軀,6 GT 的外型顯得流線而曼妙。

從正面看,6 GT 的車頭與 5 Series、7 Series 相似,採用新世代家族設計面容,扁平化的腎形水箱罩與細長的頭燈設計,讓視覺向橫向引導,也成功降低了視覺的重心,讓 6 GT 看來更像輛跑車。

6 GT 的車頭設計,導入新世代的家族面容。而所試駕車輛上,亦可以看到新世代 M Sport Package 在下氣壩設計的不同。

全新 6 GT 的車頂全面降低,是讓其視覺上更為輕盈流暢的重點。就 BMW 的資料顯示,6 GT 在 A 柱的部份降低了 21mm、在 C 柱的部份降低了 39mm,讓車身比例更為修長。而 5 GT 上厚實的車尾,在 6 GT 上更一口氣減少了 64mm,掃除 5 GT 上尾大不掉的沈重造型,讓整體車側線條更為流線,帶來更好的空氣力學效果。據 BMW 表示,全新的流線外型,加上 Air Curtain 自動關閉水箱罩以及車側招牌的 Air Breather 整流設計之後,6 GT 的風阻係數僅有 0.25,表現出色。

流線的車體加上 Air Curtain 以及 Air Breather,讓 6 GT 的風阻係數僅有 0.25,表現出色。

BMW 的工程師透露,5 GT 的車尾為了高速時為後軸提供足夠的下壓力,因而不得不挑高帶來如此厚實的設計。而 6 GT 在去除了複雜的雙門尾門設計後,讓 BMW 的工程師有足夠的空間能夠用電動升降尾翼來達成,因而可以做到兼顧造型美觀與高速行駛穩定性,帶來全新 6 GT 如此美型的體態。

5 GT 超厚實的車尾設計,有部份是為了高速行駛時車尾穩定性的空氣力學需求。全新 6 GT 則以電動尾翼來兼顧造型之美與空氣力學需求。
比例的下降,讓 6 GT 有更具跑格的外型,也難怪 BMW 要將其從傳統轎車屬性的 5 Series,轉移至跑車性格強烈的 6 Series。

更重要的是,整體的車高也降低了 20mm,來到 1,539mm。小亮在試駕 5 GT 時,曾因為車高問題,天線擦到停車塔的警示桿而被拒於門外;6 GT 很明顯提供了更佳的停車便利性。而就數據來看,6 GT 的車頂高度仍比 5 Series 高了 60mm、比 7 Series 高了 70mm,依舊保有絕佳的頭部空間表現。

空間維持慣有優勢,置物空間更勝 SUV

除了頭部空間,6 GT 在各種車室空間的表現上,自然是可圈可點。長達 3,070 的軸距,讓後座與前座椅背之間的膝部空間,有 2 個拳頭以上的餘裕,而即便試駕車輛具有大尺寸全景天窗設計,頭部與車頂間亦有 1 個半拳頭以上的餘裕。與 7 Series 一樣 1,903mm 的車寬,讓後座即便坐滿 3 人,肩部空間亦是應付自如。而 6 GT 的行李廂空間,從原本的 500 公升一口氣增加到 610 公升,在放倒後座椅背後,更可擴增到 1,800 公升,比這次同場試駕的 X3 還要大,使用的便利性更勝 SUV。

6 GT 的頭部空間,小亮在後座乘坐,有超過 1 個拳頭的餘裕,而與前坐膝部則有 2 個拳頭以上的空間。
6 GT 的行李空間表現全面優於 5 GT,在後座未放倒之前,行李廂空間從 500 公升放大至 610 公升,而座椅放倒後,整個平整的空間更可以達到 1,800 公升,比全新的 X3 還要大。2 塊行李廂障板,與 3 GT 一樣,可以收藏到行李廂底板之下,讓行李空間使用更為自由。座椅放倒亦僅需要輕撥兩側的微動開關,使用便利。

精雕細琢,各處細緻造型展現高階產品定位

除了外型流線化、跑車化之外,6 GT 的外型中,亦可以看到 BMW 設計師對於造型細節的要求,以最新最精細的工法,打造出這輛為高階客層所設定的休閒用產品。

細緻壓花的 LED 頭燈組、全新造型的 M Sport Packaget 前氣壩與排氣飾管、立體塑形的尾燈組、纖細而精巧的後視鏡方向燈、不仔細看還找不到的環景攝影鏡頭,每一個細節的處理,都說明 BMW 對這款產品的高階定位及重視。

6 Series 高階定位,配備豐富不在話下

配合造型的變化,BMW 將其自轎車為主的 5 Series,改換定位至跑車性格明確的 6 Series 車系之中。而 6 Series 的冠名,亦說明了產品的配備不會有讓買家挑剔的空間。所試駕的車型採用最新的全數位儀錶,加上 10.25 吋觸控螢幕、放大 70%的彩色擡頭顯示器、手勢控制、4 分區恆溫空調等,都讓消費者在 6 GT 上的旅程更感舒適愉快,而 Personal CoPilot 駕駛輔助系統與 BMW ConnectedDrive 智慧互聯駕駛亦是一應俱全,鑰匙亦是最新的智慧螢幕鑰匙。而全新的木紋飾板與 Sensatec 皮質包覆,精細地覆蓋各個表面,提供細膩溫潤的觸感。而各車門上鑲嵌的 GT 字樣,則在在強調 6 GT 產品的獨特性。

6 GT 車室內採用 BMW 最新家族內裝設計,以 6 邊形外框將空調、音響系統控制面板統整,並搭配大面板木紋飾板與 Sensatec 皮質包覆,打造溫潤質感。
大尺碼液晶儀錶格會依 Eco Pro、Comfort、Sport 以及 Adaptive 等模式,呈現不同的配色。
良好的木紋飾板、B&W 的高級音響與 GT 專屬金屬銘板,打造出高級的環艙氛圍。
菱格紋的椅面車縫,讓高級皮椅兼顧舒適與美觀、後座椅同樣配置電動椅背調整,讓乘員都能享有愉快的旅程。
所試駕車輛有 M Sport Package 的專用方向盤。而鑰匙亦是最新的智慧螢幕鑰匙,可在中控臺透過無線感應隨時充電。

臺灣市場搶先發表,2 種動力,345 萬元起

就在小亮還在葡萄牙試駕之時,臺灣就已舉行了 6 Series Gran Turismo 的產品發表會。導入 630i 以及 640i 等 2 種不同動力,最大馬力 258 匹以及 340 匹,在 8 速運動化自排變速箱的搭配下,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要 6.3 秒及 5.4 秒,表現出色,建議售價則自 345 萬元起。小亮所試駕的 520d GT,目前尚沒有後繼產品導入。以 BMW 對於 6 Series 車系的設定看來,未來低階動力的版本出現的機率應該不大。

臺灣導入 630i 以及 640i 等 2 種動力等級,所試駕為頂級的 640i,3.0 升直列 6 缸引擎,在渦輪增壓下,可以輸出 340 匹的馬力,讓 640i GT 可以在 5.4 秒內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

生澀到揮灑自如,6 GT 帶來更多瀟灑與風流

從出國前的 5 GT,到葡萄牙的 6 GT,這條獨特的產品線給小亮的感覺是:大老闆的 Polo 衫。7 Series 以及 5 Series,就像是大老闆的高級西裝,展現出身份、地位,但總不免過於嚴肅。GT 系列產品則像是 Polo 衫,讓大老闆在公餘休閒之時,可以有舒適便利而不失體面的穿著。只是習慣於提供高級西裝的 BMW,首次嚐試帶有休閒風格的 Polo 衫,顯得有點生澀,讓 5 GT 仍帶有許多的拘謹。歷經 8 年的經營之後,BMW 對於這條產品線的掌握更為得心應手,讓全新 6 GT 有更好的剪裁、更棒的機能,同時帶有更多的瀟灑與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