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森那美起亞現行國內市場銷售主力的 Picanto 車系,在 2020 年底時迎來了小改款版本,總代理也維持小改款前、Picanto 車系在市場上的重要賣點,也就是主被動安全配備的豐富性,並小幅進行配備升級,在高階車型中更導入了的自家的先進主動安全配備;此外,傳動系統也有所改變,其與先進主動安全配備的組合,也成為了此次試駕 Picanto,最重要的一個體驗環節。

小改款!外觀小幅妝點改變

Kia 在台灣森那美集團代理之下重新返回國內市場,雖然在缺席國內市場期間,Kia 產品由內到外有著非常大幅度的改變,濃厚歐風血統營造截然不同氛圍,但品牌在國內市場較弱勢的因素下,市場表現一直不若產品本身的亮眼,總代理也持續積極調整產品內容,甚至也不斷嘗試導入新選擇;在 2018 年時,台灣森那美起亞導入了第 3 帶 Picanot 車系,取消國產設定之外,也在被動安全、先進主動安全科技上著墨,成效確實地反應在銷售成績,Kia Picanto 成為了品牌國內市場上,最為重要的戰力所在。

也因此隨著韓國市場進行 3 代 Picanto 的周期間小改款,總代理也相當積極的進行導入準備工作,在 2020 年 8 月份就已經有偽裝車在國內現身,在第四季時則從經銷端傳出,Picanto 一般車型已經沒車,僅餘高階的 GT-Line 與 X-Line,明顯透露出世代交接節奏,也顯示 Picanto 確實有著出色的銷售表現。

雖然是隸屬於第 3 代的周期間小改款,但除了外觀內裝上的小幅調整之外,小改款 Picanto 導入了全新傳動系統組合,且在市場上關鍵的先進主動安全配備也做出全車系之調整。

也是因應新舊車系交接的順利,台灣森那美起亞提前在 12 月中在國內發表小改款版本,為了就是讓消費者不會有無車可訂的狀態發生,然而受到疫情影響的關係,韓國 Kia 的產能受到限制,意味著小改款 Picanto 國內交車時間也會受到影響;不過,總代理還是相當積極地準備多輛試駕車款,提供給國內媒體進行試駕體驗。

對於新車,相信大家第一個問題都會是:「所以改了哪些部份呢?」坦白說,小改款 Picanto 外觀上的改變幅度不算大,維持著既有車身輪廓,但在頭尾部分進行了小幅度調整,比較顯眼的就是車頭燈組,試駕的這輛頂規 GT-Line,採用矩陣式的四點式 LED (X-Line 相同),提供相當高的辨識度;此外,進氣壩、Tiger Nose 虎鼻式水箱護罩、前保桿等也都有所不同。

小改款 Picanto 仍舊維持既有輪廓設定,主要則是在細節處有調整,包含了頭尾燈組、水箱護罩以及前後保桿造型等。
在高階的 GT-Line 與 X-Line 車型上,頭燈換上了矩陣式的四點式 LED 燈組,視覺上有著相當明顯的辨識性。

車尾造型則是全車系換上全新保桿造型,都會版以上更標配了鯊魚鰭天線,高階戰力的 X-Line 與 GT-Line,其車尾造型更具辨識性,包含了車尾燈的 M 型 LED 燈條、雙出的造型尾飾管,同時也配上了 16 吋胎圈組 (X-Line 與 GT-Line 各有專屬雙色鋁圈),突顯視覺上的運動風格。

雙出的造型尾飾管乃是 GT-Line 與 X-Line 車型專屬設定,同時 GT-Line 與 X-Line 也各自有所不同,尾燈造型的改變與頭燈相同,都是僅有在 GT-Line 與 X-Line 上,才採用 M 型 LED 燈條設定。

其實,GT-Line 會是 Picanto 小改款後最好辨認的版本,因為其水箱護罩有專屬的兩道紅線,而台灣森那美起亞也藉由小改款,將 X-Line 與 GT-Line 再行做出區隔,小改款前 X-Line 與 GT-Line 同屬車系頂規戰力,價格也同樣為 59.9 萬,但小改款後 X-Line 價格落在 62.9 萬,而 GT-Line 則為 64.9 萬,同時完整的 Drive Wise 系統也僅再 GT-Line 車型上搭配。

廣  告

導入無線 Android Auto 與 Apple CarPlay,是內裝特點

車室空間鋪陳的改變幅度相當小,主要改變的部分其實是在「看不見」的地方,整個駕駛座艙格局與小改款前並無太大差異,不同之處在於排檔桿造型,換上了體積較大且偏於方正的排檔頭,以及中控臺上緣的 8 吋多媒體影音觸控系統,雖然與小改款前同樣是 8 吋,但版本與造型卻有些許不同。

車室空間其實主要還是維持既有格局,僅在細節處上有所差異,包含了全新的中控螢幕,以及排檔桿樣式造型。

小改款後配置的 8 吋觸控螢幕 (除入門繽紛版之外其餘車型皆標配),其實也與時俱進,其支援無線智慧行動裝置的串聯,包含了 Android Auto 與 Apple CarPlay 在內,呼應現今「個人化」駕駛座艙的潮流喜好,更增添了行車時光的便利性;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實際上對於駕駛輔助有直效助益的配置,但整合了通訊、音樂、甚至於訊息等功能,讓「易於分心」的手機族能獲得緩解,卻也是增加行車安全的一大優點。

小改款 Picanto 所搭仔的 8 吋中央觸控螢幕,最大特點就在於支援無線 Android Auto 與 Apple CarPlay 的使用。

最關鍵的不同之處,就是小改款 Picanto 於配備進行了大幅升級,原先 3 代 Picanto 車系編成在入門車型上,就標配了 6 氣囊,中階戰力開始標配 7 氣囊,以及最重要的 AEB 緊急煞車輔助系統,這也是 Picanto 車系當時最大產品優勢所在,55.9 萬即可擁有 AEB;在小改款後則是將部分 Drive Wise 科技列為全車系標配,包含有 FCW 前方碰撞警示以及 FCA 前方主動煞車輔助兩系統,雖然入門價格也跟著調漲來到 54.9 萬,畢竟配備增加價錢也會跟著疊上去,但還是擁有一定的吸引力。

而在小改款前列為同等戰力的 X-Line 與 GT-Line,在小改款後台灣森那美起亞則是刻意做出區隔,GT-Line 車型直接列為車系頂規,同時也將 LDW 車道偏移警示、LKA 車道維持輔助、支援全速域的 LFA 進階型車道維持輔助、以及 DAW 駕駛疲勞警示都列為 GT-Line 專屬標配。老實說,全速域主動車距控制以及車道維持功能的組合,因應市場潮流之故,已經是相當習以為常且時常使用的功能,但沒有主動車距控制功能卻有著車道維持的輔助,如此組合倒是市場上比較少見的。

小改款前 Picanto 最大特點,就在於導入了 AEB 緊急煞車輔助系統,小改款後則更行提升,將 FCW 前方碰撞警示以及 FCA 前方主動煞車輔助兩系統,列為全車系標配,在頂規 GT-Line 車型上則是增加了 LDW 車道偏移警示、LKA 車道維持輔助、全速域的 LFA 進階型車道維持輔助、以及 DAW 駕駛疲勞警示。

感覺像手排的 5 速自手排,需要調整思維來駕駛

小改款 Picanto 從帳面上來看,其實在動態與操控表現上沒有太大改變,因為一樣是 1.2 升直列 4 缸引擎,動力數據更是相仿的 84 匹最大馬力以及 12 公斤米最大扭力 (小改款前為 12.4 公斤米),但實際上這具動力單元乃是全新 1.2 MPI 自然進氣引擎,排氣量為 1,197 c.c.,相比於原先 1,248 c.c.的動力單元,效能更為出色,根據能源局公布的油耗資訊來看,小改款前 Picanto 平均油耗為每公升 16.7 公里,而小改款後的新動力單元,則有著超過每公升 18 公里的油耗表現。

小改款 Picanto 換搭全新的 1.2 MPI 自然進氣引擎,變速系統也從 4 速自排換成 5 速自首排變速箱,動力數據則維持原先水準,也就是 84 匹最大馬力以及 12 公斤米最大扭力,最關鍵的就是油耗成績較原先有所成長,達到每公升超過 18 公里的水準。

當然,效能也與變速系統搭配有關係,小改款後的 3 代 Picanto 改搭載 5 速自手排變速箱,取代原先 4 速自排變速箱根據台灣森那美起亞簡報資料上所述,這顆電子序列式的 5 速自手排變速系統,擁有可靠機械結構以及更加油耗的數值,而其實際表現對於多數國內消費者而言,應該要花點時間來習慣,又或者說要調整思維會比較適合。

因為這具 5 速自手排變速箱實際上就是自動手排變速,也是國內現在比較少見的單離合器自手排,實際駕馭過程中可以明顯感受到換檔時機,在加速過程中保持腳下油門深度,會隨著車速的增加而清楚知道變速箱正在「換檔」,其實就直接把這套變速系統認知為手排,只是它直接幫你省卻了「踩離合器換檔」這個動作,如果直接把它誤認為一般的自排變速箱,那麼你可能就會覺得:「這是一臺換檔頓挫很明顯的車」,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小改款 Picanto 所搭載的單離合器 5 速自手排變速箱,駕馭時思維要保持在「手排」的狀態,能清楚感受到變速系統切換檔位的時機。

Picanto 最大的駕馭特點就是靈巧,因為這是一輛車長不及 4 公尺、軸距 2,400mm 的都會車款,小巧靈活自不在話下,在大臺北地區四處可說是輕鬆自在,動力雖然不大但卻已經夠用,再加上歐風十足的底盤設定,紮實度更是操控表現時最重要的強大基礎,這一點在小改款前就已經相當明確,出色操控反饋給車主的安全感,更是反應在銷售數字上。

雖然不到百匹的最大馬力,但以都會為主要舞臺的小型掀背車格來說已經相當實用,再加上紮實底盤的設定,提供給駕駛人靈巧與更充裕信心自不在話下。

總結此次 Picanto 所進行的小改款,在行路表現的底蘊維持既有,換上全新傳動系統組合,或許變速系統與傳統自排有所不同而需要花點時間習慣 ,但油耗表現更為出色卻能夠彌補;最關鍵的,就是在駕駛輔助功能的升級,頂規 GT-Line 車型則是導入較完整的 Drive Wise 系統,雖然沒有全速域主動車距控制,但全速域車道維持、主動煞停等功能,相信還是在市場上擁有傑出的競爭力,即便品牌目前對許多國內消費者而言,還是少了點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