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賓士所舉辦、一年一度的 AMG Driving Academy 駕駛學院,在 2017 年 11 月中旬,假國內現行唯一賽道的屏東大鵬灣賽車場舉辦,包含了車主與媒體在內,共計舉辦多個場次,而在 2017 年的活動中,除了多款 Mercedes-AMG 市售車款,包含 63、43、45 等系列之外,更引人矚目的,當屬活動內容中有機會駕馭 Mercedes-AMG GT R,雖然僅是 5 分 34 秒的短暫激情。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343.jpg)
就如同傳統市場內的各商家,除了販售各色蔬果魚肉予消費者之外,每每也要提供如何烹煮的建議,教導消費者怎麼享用美食,而販售性能車款給予消費者,自然也要帶著車主們,感受性能魅力的樂趣所在,如此一來更能讓性能的熱血因子,傳遞到每一位車主的心底,從而對品牌有更深的凝聚力。深諳此一道理的 Mercedes-Benz,隨著 Mercedes-AMG 戰力的熱銷與成長,不僅持續擴大麾下戰力分佈,更在傳統駕訓活動之外,從 2007 年開使推出了 AMG Driving Academy,而臺灣則由台灣賓士在 2014 年首度導入。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344.jpg)
事實上,針對性能車款而推出的 AMG Driving Academy 駕駛學院,同樣也有分不同階段的客層,截至 2017 年為止,臺灣所舉辦的都是入門之初階版本,因此課程內容都是較為基礎、主要是更為熟悉車輛在性能、操控、制動等部分的習作;不過,2017 年的 AMG Driving Academy 駕駛學院,教練團隊則帶來了些許的不同內容,包含了直線加速競賽的 Drag Race,以及名為 Auto-X 的競賽項目。
上午暖身練習,為午後的綠色巨獸做足準備
活動內容可以大致區分為上午的各項暖身練習,以及下午的繞圈與繞錐競速,上午的暖身課程部分,分別為 Cornering Technique 彎道技巧練習、Brake and Lane Change 緊急煞車變線處理、以及 Drag Race 直線加速賽、與繞錐 Slalom;上午的暖身活動場地,其實是將大鵬灣賽道拆分為數個區塊,Cornering Technique 彎道技巧練習的場地,乃是在 1 號彎至 8 號彎處,再行接回看臺前的直線道。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322.jpg)
Cornering Technique 由教練車帶領學員,在大鵬灣賽道前半段 6 個較高速的彎道、以及 1 個低速彎道中,分別駕駛著 C 43 與 C 63 S,粗略感受一下 367 匹與 510 匹最大馬力,在賽道上的表現,教練車也特別透過對講機與學員溝通,表示由於是以熟悉體驗 AMG 的大動力輸出,因此行徑速度並不會特別快,簡單來說有點像是暖身體操,讓身體熟悉一下賽道的快節奏。
結束彎道技巧練習之後,緊接著進行的是 Brake and Lane Change 煞車變線處理,乃是模擬高速行進時,前方遭遇障礙或是靜止車輛時,緊急煞車同時切換至旁邊車道,在時速 90 公里時重踩煞車,在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輔助下,駕駛人仍擁有操控、轉換方向的餘裕;雖然隨著科技系統的發展,有許多駕駛輔助科技也能協助駕駛人避開危險場警,但透過這樣的操駕練習,對於日常生活用車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幫助,畢竟系統都是輔助的角色,駕駛人對車輛的熟悉與沉著,才是至為關鍵的環節。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323.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325.jpg)
上午暖身練習課程的最後一項,乃是 Drag Racing 直線加速競賽,以及繞錐 Slalom 練習,使用的車輛則是 CLA 45 以及 A 45;Rrag Racing 直線加速是國內較少舉行的活動課程,雖然主要是樂趣為主的內容,展現 NGCC 家族的 AMG 戰力,僅搭載 2.0 升渦輪增壓動力單元,仍擁有超過 380 匹的最大馬力,以及 48.5 公斤米之最大扭力輸出,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加速僅需 4.2 秒即可完成。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326.jpg)
Drag Racing 賽段的尾端,擺放由 4 只椎筒擺成的方形區塊,駕駛人需要將車煞停在方形區塊內,超出範圍內不予計分,因此,Drag Racing 考驗的,是加速表現的搶眼,還有煞車運用的力道與時機點。當然,加速也不是單純右腳全油門如此簡單,同樣考驗駕駛人對於車輛的熟悉度,踩下油門後力量輸出的時機掌握,同樣也是加速表現的關鍵。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327.jpg)
結束 Drag Racing 的體驗後,則是駕駛著 CLA 45 與 A 45 進行繞錐體驗,這項在各大駕訓課程中常見的體驗內容,等同是上午暖身活動課程的成果驗收,教練也特別提醒:「下午的 Auto-X 競賽就是繞錐計時,大家不妨藉由上午的練習,熟悉車輛、路線以及最重要的節奏掌握。」
43 與 63 分隊繞場,展現不同產品魅力
教練團隊在上午活動正式展開前就有說明,上午課程內容主要是練習與熟悉,下午則是會以全賽道為舞台進行駕駛訓練課程,而在午休時間,台灣賓士的團隊工作人員除了整備車輛之外,同時也重新布置賽道上的所有椎筒;下午課程分別是兩個階段的賽道繞行,Auto-X 繞錐計時競賽,同時也還有一項靜態內容,就是與 AMG 品牌大使、也是擁有 5 屆 DTM 賽事冠軍頭銜的 Bernd Schneider 進行訪談。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328.jpg)
賽道繞行的流程,乃是由教練車領頭,學員們分別駕駛 43 與 63 家族在賽道上奔馳,因為是以安全為優先要務的駕馭活動,因此教練會視車隊行進狀況進行速度調配,同時也再三叮嚀車與車之間,要保持 3 輛車的間距,以避免追撞的狀況發生,當然,Mercedes-Benz 在高階車款上標配的安全防護系統會先行作動,與前車距離太近時,會主動減速並束緊安全帶,同時發出聲響警示車內乘員。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476.jpg)
首先體驗到的,乃是由 SLC 43、C 43 Estate 以及 2 輛 C 43 Coupé所組成的 43 車隊,雖然 43 家族乃是 Mercees-AMG 因應對手布陣,而推出之介於 AMG 與一般車型間的戰力選擇,但其搭載的 3.0 升 V6 動力單元,雖非 Mercedes-AMG 一向自豪的「One Man One Engine」方式打造,但仍是經過 AMG 巧手調校而成,擁有 367 匹的最大馬力,以及 53 公斤米最大扭力,在性能數據上也是有著相當亮眼的表現。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447.jpg)
由於 43 家族在臺登場已有好些時日,因此在與教練討論之後,決定不逕行換車,只會讓同車兩間媒體進行左右駕駛互換,以爭取在賽道上有更多的繞行圈數,而這也給了我一趟難得體驗,駕馭旅行車款的 C 43 Estate 在賽道上奔馳。這是第一次駕駛著旅行車款上賽道,不同於轎車或是轎跑車的配重,C 43 Estate 在彎道上的重心左右擺動更加有感,來到賽道後段的 11 號彎與 12 號彎,也就是倒 S 型的賽段,車尾靈活的擺動更是提升繞行樂趣。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452.jpg)
在每一位學員都駕馭了 43 系列戰駒,繞行大鵬灣賽道全場 3~4 圈後,緊接著進行的,自然就是重頭戲的 63 系列體驗了,63 系列車隊同樣有 4 輛車供學員駕乘體驗,依序為 C 63 S、GT R、C 63 S Coupé,以及 GT S;不過,因為活動時間的關係,教練表示無法讓所有人都駕駛到 GT R,只能採用每兩圈換人也換車的設定,也就是說當車隊回到 Pit 之後,每一車的人都往前換車,同時也正副駕駛互換,幸運的是總計兩趟的駕駛內容,分別是先駕駛了 GT S、隨後則是 GT R。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473.jpg)
GT R 小試身手、高樂趣的 AMG 最強性能座駕
Mercedes-AMG 在 2014 年推出 GT 車系,並非如同之前推出 SLS 一般,鎖定超跑市場所推出,而是以 Porsche 911 車系為目標對手的跑車作品,首波推出了 GT 以及 GT S,隨後則是追加了 GT R、GT C 等不同動力輸出與設定之版本,而 GT R 就是現行 GT 車系市售作品中,最強悍的版本。GT S 的動力數據為 522 匹與 68.4 公斤米,而 GT R 則擁有 585 匹最大馬力,以及 71.4 公斤米最大扭力。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329.jpg)
除了動力數據的差異之外,GT R 更在車身許多部件上運用碳纖維材質,取得輕量化的優勢,雖然配備上較 GT S 更為豐富全面,但車重僅達 1,630 公斤,比 GT S 的 1,645 公斤還要輕盈許多,體重較輕且腿腳更為有力的設定,在激烈操駕的賽道上差距更為明顯;尤其在直線加速上的表現,雖然受限於活動設定,僅有一趟的直線加速機會,但如果全油門之下,很快就會追到前面的 C 63 S,不難理解教練團對之所以安排在車隊中間,以應活動安全優先的主旨。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332.jpg)
坦白說,真要說出 GT R 的魅力何如,產品力究竟有何迷人與特殊之處,包含進出 Pit 的和緩節奏在內,總計約莫 5 分 34 秒的相處時間,短暫的如同與美女在斑馬線擦身而過,無法更進一步的深入了解;不過,單從 GT S 與 GT R 的各自繞行賽道兩圈,卻能輕易感受到兩者之間的設定差異,GT S 是一輛靈活且充滿樂趣的跑車,GT R 則是增添更多競技氛圍、實力更上層樓的性能猛獸。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347.jpg)
在繞圈過程中,幾個彎道出彎時稍稍大腳油門,GT R 車尾立即敏感的往反方向帶出,但這樣的甩動感覺卻不會讓人有絲毫不安,反而是會心一笑的嬉鬧感,畢竟 GT R 標配有後輪轉向輔助系統,稍稍反修一下方向盤,GT R 車身立即回正,再次將豐沛的動力傳遞而出;當然,這是在 Sport+模式設定下的反應,如果改成解開更多封印的 Race 模式,想要掌握這頭性能猛獸,恐怕需要更長時間的相處與磨合了。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453.jpg)
不過,Mercedes-Benz 為何要推出 GT 車系,而非超跑級距的 SLS 車系之後繼,這樣的疑問在與品牌大使 Bernd Schneider 訪談時,詢問這位曾經參與 SLS 車系與 GT 車系產品開發的冠軍車手,他帶著些許微笑的表情回答道:「SLS 車系的推出,其實是為了要證明 Mercedes-Benz 在造車工藝上的實力,就是為了打造一輛超跑座駕,因此並未考量到成本、市場等因素;不過,GT 車系的推出,卻是鎖定了跑車市場的主要銷售級距。」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454.jpg)
「再者,SLS 的經典地位並非一般,傳承了 300 SL 的諸多特色,也是相隔 50 年後的重要品牌經典,既然是經典,自然就不能常常使用,畢竟如果每一代的跑車都搭載鷗翼式車門,那麼鷗翼式車門的經典與特殊性就不見了,這絕非大家所樂見的。」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331.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474.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753475.jpg)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