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熱血車迷永不停歇的渴望,就是更磅礡地聲浪、更強悍的動力以及完美俐落之操控表現,但換成一般消費者的角度,對性能車款與頂級奢華的感受,就如同「這張樂透一定會中特獎」的想頭般不切實際。價格、售後服務、穩定性以及外觀接受度,往往是選購車款時的先後順序,動力表現與操控水平則次之,在這樣的思維下,就好像買蘿蔔送蔥的喜悅,動力操控並非購買主因,但如果有了更優異的操控,那這部車就更趨迷人了。這正是新一代 Corolla Altis 操控表現上所呈現的感受。

一次進步一點點,鞏固基本之餘強化動感實力

身為汽車媒體從業人員,必需公正客觀地說,操控性能往往不是 Toyota 給人的第一印象,並非豐田集團無法打造性能座駕,畢竟品牌在 F1 與 WRC 兩項世界頂尖賽事中都有所表現,但這並非 Toyota 造車的出發,而是製造出大眾化的車款,滿足多數人的用車需求。

之所以絮絮叨叨的講述一長串豐田哲學,當然不是為了廣告,而是在試駕過導入國產之後的 9 代、10 代 Corolla,以及今日試駕對象的 11 代 Corolla 之後,深切體驗到,擁有半個世紀車系歷史的 Corolla,除優異行銷策略、完整售後服務作為品牌後盾,滿足多數消費者喜好的設計諸元外,持續補強往昔被詬病的操控性能表現,無論喜歡此一品牌與否,都不得不佩服其進化與成長。

儘管操控性能往往不是 Toyota 給人的第一印象,但試駕過導入國產之後的 9 代、10 代 Corolla,以及今日試駕對象的 11 代 Corolla 之後,深切體驗到,擁有半個世紀車系歷史的 Corolla,持續補強往昔被詬病的操控性能表現,無論喜歡此一品牌與否,都不得不佩服其進化與成長。

和泰汽車針對新一代 Corolla Altis 的媒體試駕活動,共推出頂級車型的尊爵版,以及主打動感的 Z 版兩款試駕車,首先試駕的,當然是選擇增列外觀空力套件的 Corolla Altis Z 版,即便 Toyota 並未針對「動感」一辭額外進行調校,但有了張牙舞爪的面容,至少心情上也比較奔馳。駛離 Toyota 位於臺北市濱江街的展示中心後,不到幾分鐘的時間,心中就浮起了前述的喜悅感受,因為從方向盤與座椅傳遞來的底盤回饋,明顯告知駕駛人,新一代 Corolla Altis 在又再次提升操控表現。

U-CAR 本次首先選擇的是增列外觀空力套件的 Corolla Altis Z 版,不過其傳動系統配置則與其餘車型相同,並未針對傳動體底盤而重新調校,不過性能化的外觀設定相信會獲得不少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新一代 Corolla Altis 呼應市場表現,和泰汽車取消了 2.0 升動力配置,僅單一搭載 1.8 升的動力心臟;從 10 代 Corolla 開始,Toyota 就將原本儘配置於 2.0 升引擎上的 Dual VVT-i 智慧型可變汽門正時系統引擎科技,導入銷售主力、代號 2ZR-FE 的 1.8 升引擎上,在 11 代 Corolla 上也採用相同配置,1.8 升直列 4 缸引擎與 Dual VVT-i 的結合,變速系統則同樣採用了名為 Super CVTi 的配置。

新一代 Corolla Altis 呼應市場表現,取消了 2.0 升動力配置,僅單一搭載 1.8 升的動力心臟,1.8 升直列 4 缸引擎與 Dual VVT-i 的結合,擁有 140 匹最大馬力以及 17.6 公斤米最大扭力,變速系統則同樣採用了名為 Super CVTi 的配置。

Up Shift 控制系統,提升操之在我的樂趣

與前代相同水準的動力數字,140 匹最大馬力以及 17.6 公斤米最大扭力,表現在實際行路時,雖稱不上令人驚艷的表現,但卻可以用輕快來形容,在一般 D 檔模式下大腳油門,新一代 Corolla Altis 引擎稍一遲疑後開始從車頭傳遞高亢聲浪,動力則有如層層通關,約略要再稍後一點時間,才快速的傳遞至前輪。這時後將排檔桿向駕駛側撥動,進入手動的 M 模式,Z 版標配的方向盤換檔撥片提供了便利操作優勢,隨著遠方路口交通號誌亮起紅燈,帶點煞車並撥動左側降檔撥片,快速地從 3 檔降至 1 檔。

駛離 Toyota 位於臺北市濱江街的展示中心後,不到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感受到新世代車型操控表現再次進步。在一般 D 檔模式下大腳油門,引擎稍一遲疑後開始從車頭傳遞高亢聲浪,約略要再稍後一點時間,才快速的傳遞至前輪。

雖然是很順利流暢的退檔動作,但心裡卻又開始納悶,往昔搭載於 Toyota 車款上的 CVT 變速系統,基於保護與順暢性,往往會因轉速過高而限制降檔,只是如此一來就少了親身操作的靈活樂趣。11 代 Corolla 雖然同樣搭載 Super CVT-i,但原廠為其導入了 Up Shift 控制系統,這套系統是因為 CVT 平順的優點,同時也是扼殺加速感的原因,UP Shift 系統在高轉速時,會模擬傳統自排變速箱的換檔方式,維持於中高轉速狀態下,滿足操之在我的自由感受。

也就是說,有了 Up Shift 控制系統加入後的 Super CVT-i,雖然本質還是相同的模擬 7 速之無段變速系統,但展現於外卻是較為自主且高樂趣,至少引擎聲響更能刺激耳朵,而油門反應也還能保有較飽滿的力道回應,搭配這輛裝置有空力套件的 Z 版,還是頗為相得益彰的。

新世代 Corolla 雖然仍使用 Super CVT-i 變速系統,不過原廠為其導入了 Up Shift 控制系統 UP Shift 系統在高轉速時,會模擬傳統自排變速箱的換檔方式,維持於中高轉速狀態下,滿足操之在我的自由感受。

出發前和泰汽車特別還邀請了總工程師安井慎一參與行前簡報,簡報內容則提到了 Toyota 為求新一代 Corolla Altis 在操控上的提升,在許多設定上都再次進行了調整,包含了轉向系統的最適化調校,一進入山道後面對第一個彎道,馬上體驗到 EPS 轉向系統的改變。因為腦中還停留在對 Toyota 轉向較為鬆軟的印象,所以面對一個約莫 45 度的彎道時,保持在時速 50 公里上下並依照心中預期轉動方向盤,馬上就發現轉過頭了。

有如「老師在說有沒有在聽」的提醒,重新檢視 Corolla Altis 的轉向系統,Toyota 為其搭配了高剛性的轉向機柱,轉向齒比也重新調校提升了轉向應答性,這使得 Corolla Altis 的轉向更趨準確,不再如同往昔擁有廣大的模糊地帶。

新一代 Corolla Altis 在許多設定上都再次進行了調整,其中也包含了轉向系統的最適化調校,Toyota 為其搭配了高剛性的轉向機柱,轉向齒比也重新調校提升了轉向應答性,這使得 Corolla Altis 的轉向更趨準確。

操控較為優化,胎壓不足表現下滑

對 Toyota 車款行車動態表現的描述,往往會因其追求舒適的底盤設定,而有著「船」的聯想,不過,從 10 代 Corolla 開始,針對方向盤的可變齒比、懸吊系統的軟硬設訂進行強化,在操控表現上有了明顯進步,而 11 代 Corolla 的底盤表現又再次提升,對於路面的回饋雖仍舊稱不上清晰,甚至不能說是清楚,但卻還是能感受到路面狀況,在行經高架道路時,路面接縫、槽化線等都能清楚感受,即便無法條條分明,但至少已經不再如同聽到對門鄰居的電視機聲音,而是自家隔壁房間的聲響,聽得更清楚了。

Corolla 車系在底盤懸吊系統上的進步,從第 10 代開始就可察覺,而如今的第 11 代車型底盤表現又再次提升,對於路面的回饋雖仍舊稱不上清晰,但卻還是能感受到路面狀況。

原廠資料顯示,新一代 Corolla Altis 的懸吊系統,與前代相比在彈簧、避震桶身與減震橡膠上再次進行調校,這也是路感又再次進步的主要因素,在彎沿山路中提供駕駛人的信心度自然也提升些許;不過,這並不代表 Toyota 捨棄了原本追求舒適為主軸的出發,從後排座椅空間的優化,更清楚了解到舒適的大眾化取向未變,只是稍微增加一點熱情於其中。

也因此,軸距放大到 2700mm 的新一代 Corolla Altis,懸吊系統雖然朝向硬朗邁進,但整體重心仍是偏高,車身配重也還是多集中於車頭,這使得車身靈活度較為受限,但畢竟這並非是一部以跑格為基礎的作品,因此雖然底盤依舊給人較薄、偏軟的感受,但在較為清晰且穩定的回饋下,仍舊要給予這部中型房車銷售天王諸多好評。

新一代 Corolla Altis 的懸吊系統,與前代相比在彈簧、避震桶身與減震橡膠上再次進行調校,這也是路感又再次進步的主要因素,在彎沿山路中提供駕駛人的信心度自然也提升些許,但整體重心仍是偏高,車身配重也還是多集中於車頭,這使得車身靈活度較為受限。

下山時選擇與同事換車,從外觀運動化的 Z 版更換為斯文主導的尊爵版,作為車系頂配車型的尊爵版,透過不同飾板、材質與座椅的規劃,尊爵版的車室空間以文雅氛圍取代了 Z 版的科技動感。不過,一如前文所介紹的,Z 版僅是強化動感面貌,動力配置、底盤設定等並無二異,照理說即便是下坡路段應該也會與 Z 版有相同行路表現。

一改 Z 版給人的進步感想,尊爵版之底盤回饋竟然有著「回到過往」的模糊感,在下坡路段裡重力加速度的影響下,重心更行集中於車頭,加上舒適為主訴的軟調煞車,這部 Corolla Altis 尊爵版反而給人不穩定的感受。如此兩極化的表現,好似開著不同世代 Corolla,難道對 Z 版的誇讚只是一時錯誤?在休息時間與同事討論後,歸納出原因應當是尊爵版胎壓不足所影響。

還車時特別商請保養廠幫忙測量胎壓,結果 Z 版熱胎壓為 36psi,尊爵版則只有 32psi,依據車身上標示的冷胎壓建議數值 32psi,尊爵版確實偏低不少。如此差異性告訴我們,Corolla Altis 這張舒適取向為主的底盤,透過懸吊系統彈簧、減震桶桶身的強化,讓車體擁有了較硬朗也偏於敏感的路感回饋,但舒適的大題目並未私毫忘卻;以廣大消費族群購車喜好而言,有著良好服務與高接受度之設計,穩當的動力數值,偶有一點的優異操控亮眼,這樣應當就會是最適切的設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