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這輛車,不自覺地就會認為,自己所駕駛的是一輛戰車。
高人一等的乘坐,與尋常轎車相比,Explorer 的著座點的高度,幾乎與一般駕駛人的頭部等高,其視野的?廣,是可想而知的。就算與同門小兄弟的 Escape 相比,Explorer 的駕駛還是高出一個頭來,算是同價位產品中,最令人覺得雄壯威武的。也正因為外表上的雄壯碩大,讓 Explorer 往往在第一印象就讓人覺得巨大笨重,甚至讓人在停車之前就先存有著恐懼與害怕。
試著撇開其方正的線條構成,仔細觀察,Explorer 的車長事實上只有 4,827mm,這可比國產 2.0 房車任何一款產品都還要來得小,車?亦只是略大的 1,871mm,而車高更是貼心地壓制在 1,803mm 之內。換成日常生活的經驗,Explorer 巨大的車體,基本上只是在中大型房車的尺寸之內,將車室空間推展至極致,以帶給車主與乘員最大的空間。而在面對都會區的停車空間內,不論是平面或是地下停車場,Explorer 都可以輕鬆地停入而毫無障礙。而原廠輕巧的轉向以及貼心的倒車雷達配置,協助駕駛克服無謂的尺寸懼怕,輕鬆地停車。
用理性克服尺寸的心理障礙後,該調整最舒適的坐姿,準備上路了。在調整座椅時,雖然方向機柱只有高低可調,沒有伸縮調整,但是配合著 6 向電動座椅調整與獨特的電動踏板調整設計,讓駕駛人員仍然可以容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乘坐位置,可說是相當的方便。而在坐好之後,我們在 Explorer 儀錶板的右下角,出乎意料地看到行車電腦的配置。這種不再屬於高科技的產品,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出現在房車產品中,或者是 200 萬以上的 LSUV 產品,而在 168 萬的 Explorer 上看到這項裝置,著實令我們感到驚奇,亦讓我們了解 Explorer 500 萬輛雄厚的銷售實力,讓 Ford 願意在 Explorer 上,安裝這樣的裝置。
而細細研究行車電腦的內容,更是讓我們感到驚訝。光是在介面語文的選擇上,就有著英文、法文、西班牙文、日文等數種選擇,足見 Explorer 跨國籍、族群的產品魅力。而在美國市場上以具有強大拖曳能力見長的 Explorer,Ford 更貼心地為其安裝上電壓錶、機油壓力錶、機油溫度錶等監測儀錶,以協助車主在拖曳的過程之中,隨時了解愛車的狀況,十分的負責,令人感動。
感動歸感動,太陽已升至頭頂,該是趕趕試車行程的時候了。
方向盤一扭,用理智克服對巨大尺寸的懼怕,我們順利地將 Explorer 開出看來狹小的停車格。靈巧的動作,感覺上與巨大的身形毫不相襯。行動的成功,更進一步說服了駕駛,相信這是一輛具有靈活身段的大車。而這種感覺,在將 Explorer 正式開上路之後,更行明顯。
Explorer 的車身巨大,車重自然高人一等。據原廠的數據顯示,Explorer 的車重高達 2,216 公斤,的確龐然大物也。但是臺灣所引進的 4.0 升版本,雖然只是美國原廠入門級的動力配置,但已可輸出高達 213 匹的馬力,同時扭力輸出在 3,700 轉時達到峰值的 35.3 公斤米。在單凸輪軸的設計之下,起步的扭力極其充沛,讓在道路上行駛的 Explorer,一點也不會顯得呆笨。原廠數據更強調其 0~60 英哩時速的加速只需 10.2 秒,自然在尋常道路以及高速公路的巡航上,都顯得輕輕鬆鬆、遊刃有餘。
在靜止時的 Explorer 的隔音效果有著極佳的效果,能夠在廣大的車室內留下乘員獨享的寧靜。但是在高速行駛之後,我們卻聽到一種特別的風切聲,呼嚕呼嚕的,與靜止時候的表現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原本我們以為是原廠所安裝的車頂置物架所致,在試著將其拆除之後,再次上路之後,噪音依舊,讓試車組著實困擾了好一段時間。在一個人負責駕駛,一個人冒險在全車上下爬來爬去之後,我們發現噪音來自於兩截式的尾門上段密合度不佳所致。由於這輛產品為原廠之試裝車,我們想信這是在經過拆裝之後未依正常工序校正公差所致,是為原廠在試乘車輛整備上的問題,相信在市售車型上應不會出現。
而自高速公路轉上多彎的省道之後,Explorer 底盤調校的功力,更讓我們感到訝異。Explorer 雖然車身很高,懸載不硬,同時為了越野功能的需求,還有著較高的行程與較高的底盤,但是在過彎時候的車身側傾卻有著良好的抑制。而在停車時方便的轉向裝置,在過彎時更讓 Explorer 可以輕易地接受駕駛的意志,隨著道路的左彎右扭,輕鬆起舞。而遇上了正值修繕的路段時,連綿的坑洞對於具有越野能力的 Explorer 而言,真的就像是吃塊蛋糕般的簡單。長行程的結構以及柔韌的懸載設定,讓其如履平地,帶來令人愉悅的乘座感受。
而來到這條海岸公路的目的,一半是著眼於以優美的風景帶來良好的拍攝效果,另一方面自然就是希望在砂地的環境下,試試 Explorer 的越野能力,是否真的如電視廣告那般具有飛簷走壁的能耐。Explorer 所搭載的四輪驅動系統,正是國人所熟悉,被 Escape 所引用的 Control Trac 四輪驅動系統。這套適時傳動系統,利用黏性耦合的技術,能在特定輪打滑時利用矽質熱膨脹的性質,接合傳動系統,將原本的二輪驅動轉換為四輪驅動模式,讓強大的扭力可以藉由打滑之外的車輪傳遞,帶著車輛脫困,而在面臨嚴苛的越野環境時,Explorer 更可以直接鎖定在四輪驅動模式,固定前後 50:50 的扭力輸出,以隨時應付越野環境的需求。而我們今天,打算在沙地上,試試 Explorer 的實力。
在進行沙地演練之前,我們先在旁邊一個土坡試試抓地力較佳路面的表現。低速大扭力輸出的好處,顯露無疑,輕輕鬆鬆爬上了這個陡坡,甚至無需切入鎖定模式,靠著 Control Trac 系統的自動接合,我們便輕鬆地達成攻頂的目標。讓我們很放心地將直接將系統切至四輪驅動模式,勇敢地往沙地開。而這次,我們的算盤差點打錯了。過於托大的我們,並沒有把 Explorer 的胎壓放掉,就直接往沙地衝。原廠所配置的 245/65 R17 的車輪雖已屬巨大,但是對於 Explorer 重達 2.2 噸的重量級車身而言,這在沙地上仍是不夠的。在開進沙地的第一時間,我們就明顯感覺到車輪的下陷,動力的輸出也好像是打在空氣中的拳頭,沒有著力點。當下不敢輕忽,維持著油門的角度,讓 Explorer 在沙地上緩緩的前進,利用車輪的滾動,防止進一步的下沈,直到前輪壓到較為堅實的地面,才鬆了口氣。
在探知鬆軟沙地的範圍後,我們以這塊土地為基礎,在沙地上好好的開上一開。低摩擦路面本來就是享受駕駛樂趣的好地方,而會浮動的沙地,更是讓車身會隨著方向盤與油門的深淺,扭動著車尾,極為有趣。慢慢掌握了沙地駕駛方式的試車組,膽子也隨著變大。我們決定再次向坡地挑戰,只是這次的路面全是鬆軟的沙礫。很可惜的,這次我們失敗了。同樣的下沈問題,在需要大扭力爬升的坡道上,更顯得嚴重,即便加上了些衝刺的速度,但是巨大的車體總是項沈重的負荷,在沒有路面反作用力的支撐下,沙地的阻力很快讓衝刺的速度歸零,而無從使力的車輪只得不斷在沙堆中空轉,挖起更多的沙土,讓車輪沈陷地更深,我們的 Explorer,就這樣慢慢地停在坡道的半途,不上不下,很是尷尬。不斷扭動方向盤試著尋找抓地力未果,無奈只得打入倒檔,利用地球的力量,將車子慢慢滑回行動的基地,脫離險境。沒有隨車打氣機的設計,讓我們想要放氣重來的計劃無從得償,沙地的遊戲算是到此告個段落。
雖然不算成功的經驗,但是以土坡上的實力以及以往對於 Control Trac 在溼滑路面上的表現看來,Explorer 還是大有可為的。但是若跟我們一樣,希望將 Explorer 開到沙地上遊玩,換個更大的輪胎,帶個打氣機將是一項中肯而值得參考的建議。
趁著同仁攝影的時候,一路開車的試車組,開始對 Explorer 的內裝配備進行審視。Explorer 的車身,採 SUV 的標準兩廂式設計,加上外推至極限的尺寸,讓其車室空間可說是同級產品中的翹楚。可是由於塞進了 3 排的座椅,所以其實內部的空間乘坐後的感覺並沒有想像中的大。不會顯得侷促是當然的,但是對於 168 萬車價與 4.0 升排氣量的期待,似乎總覺得應該再大點。而其第二排座椅在載貨空間的考量之下,具有可以向前翻折的設計,使置物空間達到最大。只是未能裝上前後移動的第二排座椅滑軌,在一般五人乘坐為主的使用情形下,無法自行調配第二排乘員的空間,殊是可惜。內裝的風格十分熟悉,與第一代進口版本的 Escape 一樣,都有著美國車專用的豪放氣勢。只是較於國產車高水準的內裝設計,Explorer 的精緻度反而略顯不足。而原廠為其配置的舒適性配備,包含有多片式 CD 音響以及左右獨立恒溫空調系統,更可以獨立控制第二排及第三排乘坐空間的空調出風量等,可說是實用就手的設計。而對於野外生活的潛在危險,Explorer 更配置有車身週邊照明系統以及登車踏板,讓在夜間上下高底盤的 Explorer,顯得更為安全而方便。
Explorer 兩截式的尾門雖然在試乘車上造成了一路相伴的風切噪音,但是在行李空間的取拿上,確實有過人之處。分成二截的設計,讓尾門全開所需的空間
少了不小。而 Explorer 佔了尺寸上的優勢,讓其上半截尾門可以完全開啟,而不像同家族小兄弟 Escape 僅能開啟車窗玻璃的小口。在都會區內緊緊相連的停車方式下,仍能方便物品的取拿。Explorer 的行李空間,正是與其第三排座椅共用的。在將第三排座椅放倒與底盤齊平之後,有著極佳的置物空間,非常適合週末大採購時使用。
高彈性的車室空間變化,不論是多乘員的搭載或是大量物品或運動設備的運送,都極為便利;而舒適好開的底盤設定、適當的車身尺寸以及強大的拖曳能力,讓 Explorer 的實用性達到最大。同時具有這些優點的 Explorer,難怪會讓美國消費者如此喜愛。而對於生活型態日益美式的臺灣消費者而言,Explorer 的接受度,相信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日漸提高。不過必須提醒的是,臺灣的用油成本較美國市場高出三成以上。Explorer 的大排氣量引擎,所帶來的樂趣與便利,是需要代價的。沒辦法,你沒辦法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