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品牌蛻變的新世代戰力,Hyundai 原廠在 i 系列投注龐大的開發預算,並倚重 Hyundai 設於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設計中心,替新產品融入歐洲設計元素,以提升產品的整體質感。現在,Hyundai 在全球興風作浪的 i 系列新世代風潮,也於今年陸續抵達台灣,先以進口迷你掀背 i10 車系搶灘,接著,國產則以 i30 車系接續進擊。
不同於 i10 採單一車型出擊,國產 i30 車系的佈局改採雙線合擊,i30cw 轎旅版選於 6 月底出手後不久,8 月隨即推出潮旅版與影音版雙特仕車,接著,同門兄弟 i30 五門掀背版也於 9 月中隨即跟上,構成完整的國產 i30 車系戰線!
今天,U-CAR 接續先前 i30cw 轎旅版的試駕報導,同時借出 i30 五門掀背版與 i30cw 潮旅+影音雙特仕版,看看這場國產 i30 車系「兄弟合攻山頭」年度壓軸戲碼,劇情內容到底如何?
i30 同門小弟,短軸掀背更動感
身為 i30cw 轎旅車的同門兄弟,五門掀背設定的 i30,產品定位與訴求高承載機能的轎旅版不同,改走強調動感年輕的掀背車路線,讓 i30 在車身尺碼數據,明顯比 i30cw 緊緻不少。
由車身尺碼數據對照實車的實際感受,都可以清楚看出 i30 與 i30cw 兩者最大的不同,來自車身後半段掀背與旅行車的差異化設計。i30 與 i30cw 在 C 柱之前的設計大體相同,擁有相同的 875mm 前懸距,掀背設定 i30 的 2,650mm 軸距則略微短於 i30cw 的 2,700mm,形成同底盤的短軸與長軸版本。
接著,i30cw 900mm 與 i30 720mm 的後懸距長度落差,伴隨尾柱、後側窗與車門不同的線條設計,造就兩款車不同的產品風格,屁股多一截的 i30cw 是訴求更高承載機能的轎旅車,而屁股縮小且上翹的 i30,身形更緊緻之下,流線的運動感也同時多了不少。兩者在造型上的差異,在實車比對 i30 與 i30cw 時會更有感受。
就外觀設計整體而言,i30cw 與 i30 確實各有特色,端看消費者自己如何取捨。不論先前由廠圖,來到實車欣賞,都能很清楚地吸收到 Hyundai 德國法蘭克福設計中心,在吸納歐洲豐富的旅行車與掀背車設計土壤,為 i30 系列帶來令人眼睛一亮的美學元素。拉高角度來看,Hyundai 逐步推出的 i 系列家族,以及同門 Kia 車廠推出的各款雙生作品,Hyundai 集團在造成設計功力的精進幅度,令人肯定。
座艙設計同 i30cw,承載空間是差異點
近年能在全球車壇闖出一片江山的韓系車廠,除導因於新世代作品競爭價格與產品質感逐步提升等利基外,對設計細節的重視與獨到之處,也是韓系車廠設計的特點之一,其中,人因座艙介面是我印象較深的設計。
當多數車廠為追求視覺的平衡感,在座艙中控設計採用左右對稱設計時,印象中的韓國車廠,反而是相較於其他地區車廠,較勇於嘗試不對稱的座艙設計風格,強調人因化介面設計的思維,也讓許多韓系車款採用偏傾駕駛座的不對襯中控台模組,最新的 i30 車系中控設計也是如出一轍。
刻意往駕駛座方向偏傾角度的中控介面,雖略為減損視覺的對稱平衡感,但在實際操作時,確可以感受到這項人因設計的貼心回饋。偏傾角度帶來駕駛更清楚的中控台介面視覺辨識,不僅如此,放大面積的音響與空調模組按鍵,搭配大顯示字體的淡藍底色液晶螢幕,都讓駕駛與副駕駛伸手操作按鍵時更顯簡捷。
另外,國產 Hyundai 車款令人肯定的內裝塑料質感,在 i30 車系也同樣沒讓人失望,壓印網格花紋的軟質中控台設計,是目前車壇討喜的內裝設計潮流,至於中控台、方向盤按鍵甚至空調出風口良好的塑料質感,搭配皮質包覆方向盤與座椅,不論在操控握感、乘坐觸感與透氣性,都屬於國產同級車水準之上。
視覺移到駕駛座上,淡藍底色四環儀表板搭配 LCD 液晶旅程電腦顯示,介面辨識度不在話下,甚至在儀表風格的營造,有歐洲車的設計韻味。而為更上數位時代的聆聽潮流,i30 支援對應 iPOD、AUX-IN 與 USB 的傳輸介面,以及可透過方向盤介面控制音響的設計,在實際聆聽效果不錯的座艙音響下,整體聆聽效果、音源支援度與操作便利性,已符合一般消費者的需求,當然,若要更高級的多媒體娛樂,同場加映的 i30cw 影音版會是 i30 未來可參考升級的套件。
i30 座艙空間影響不大,承載空間小於 i30cw
i30 軸距 2,650mm 與 i30cw 軸距 2,700mm 的帳面數據,兩者其實僅有 50mm 的落差幅度,讓短軸設定的 i30 較同級掀背車仍俱備較長軸距優勢,實際乘坐與兩車相互對照後,也印證這樣的看法,以掀背版 i30 的 2,650mm 軸距與座艙空間的實際表現,肯定符合一款實用掀背車應具備的舒適乘坐需求,前座表現跟 i30cw 轎旅版並無差異。
後座雖受限於掀背刻意壓低的車尾線條,讓後座頭部與後方空間不若 i30cw 寬敞,但以筆者近 180cm 的身高,在椅背刻意往後壓低傾角與車尾頂棚內凹的設計下,仍保有約容一個拳頭的頭部空間,較長軸距設定也貢獻在相當餘裕的膝部空間,另外,獨立三頭枕後座擁有橫向達 1,475mm 的車室空間與門板內凹扶手設計,讓乘坐左右後座具備舒適不侷促的橫向活動空間,擁有獨立頭枕的中央座椅,條件雖不及兩邊寬敞,但也足敷後座 2 大 1 小舒適乘坐需求。
i30 座艙空間的整體表現是令人滿意的,唯一較可惜地,是 i30 後座椅沒有支援座椅多段前後滑移與椅背傾角調整等設計,若有此項配備,將會更顯貼心與彈性承載機能。
傳動表現平穩不熱血,底盤行路感舒適有潛力
「不慍不火」,通常被用來形容人不易發怒,個性溫和。這樣的風格,用來詮釋 i30 車系,我覺得相當貼切。最大動力可輸出 122 匹與 15.7 公斤米的 1.6 升直列四缸引擎,搭載四速自排變速箱後,以一款國產休旅車的而言,i30 的傳動設定與實際表現,算是實用適中的平實演出。
一如在 i30cw 宜蘭試車報導所提及的駕馭體驗,在平面道路段行駛時,i30 同樣擁有平順的動力反應,備受肯定的座艙靜肅性,以及底盤行路時的絕佳抑震表現,編織成 i30 車系不屬於熱血躁進,卻也不顯遲鈍的適中設定,對多數家庭客層而言,在日常行駛的都會道路與用車環境,i30 掀背版操控靈活加速平順的設定,是合宜也適切的。
在北海岸道路上,不急著重踩油門,以悠閒的態度逐步加速巡航,i30 所帶來的反應,是引擎不慌不忙,寧靜地平順加速。
來到彎道路段,較 i30cw 大幅縮減車尾長度,少了多一截車尾的負擔,i30 呈現掀背車款該有靈活操控優勢。不過,舒適取向的高扁平比配胎,在提高車速過彎時,胎壁過軟導致明顯加大的車身側傾,影響駕駛拉高車速的自信心,在反覆拉高車速嘗試後,以 60km/h 車速過彎時,車身雖側傾明顯,底盤依然仍能保持穩定的循跡性,尚不至於出現明顯的滑胎現象,整體表現仍足敷日常行駛需求。
然而,i30 在陽明山爬坡路段時,車速提升節奏明顯弱於平面道路的表現。由於變速箱的四速檔位設定,造成檔位銜接時的轉速落差過大,延遲降檔拉高轉速的反應時間,加上扭力峰值落在 4,200 轉速域湧現,讓 i30 先天限制的動力特性,較不利於山區道路拉高車速的行駛條件。儘管在扭力曲線下,拉升轉速較慢的 D 檔模式,在爬坡衝刺時的反應不盡令人滿意,但是,i30 仍提供改善的選擇,在利用階梯式排檔進行 3/2/1 低檔位鎖定後,引擎允許將最高轉速限制,由 D 檔的 6,000 轉延遲至 6,500 轉才斷油,讓延伸的更高轉速域支援加速動作。
以爬坡慣用的 2 檔來行駛彎道爬坡路段,轉速約可穩定維持在 3,000 轉左右,隨油門加大後,約過 3,500 轉時,更紮實扭力輸出就會湧現,接著迅速跨越 4,200 轉的扭力峰值關卡,提供較 D 檔更確實的動力奧援,而在全油門加速升 3 檔後,轉速域也落在 4,000 轉上下,以接續全動力衝刺的節奏。
1.6 升汽油引擎與四速自排,在產品設定與對應的客層使用需求,顯然都不是面對山區爬坡衝刺的最佳搭配。檔位鎖定模式來換取更明確的加速反應,在實際使用時,面臨急加速超車的需求情況並不多,此次只是測試實際的加速反應,雖然檔位鎖定功能,能帶來較 D 檔更明確的加速反應,但是刻意拉轉速所犧牲的引擎靜肅性以及燃油損耗,相信對車主與乘員來說都是項不必要的負擔。
經過整天的體驗後,覺得要開 i30,還是輕鬆平順地開最合適。若要追求更高的駕馭樂趣,接下來登場的 i30cw 潮旅版,會是 i30 日後強化底盤性能的參考對象。
同場加映,i30cw 潮旅+影音二合一特仕版
趁著體驗 i30 掀背車的機會,也順道將 i30cw 拉出來一起試駕,來段同場加映的試駕報導。這款 i30cw 跟標準版不同之處,在於南陽實業為便於媒體報導,同時將潮旅版與影音版雙款套件搭載於一身,成為潮旅版+影音版的獨特版本,當然,消費者也可以自行要求搭配雙特仕合一版本。
新世代轎旅設計的 i30cw,造型已頗年輕動感,不過,在潮旅版五件式空力套件,包括前擾流板、側裙、空力尾翼、後保桿整合左右仿金屬排氣尾管等空立套件全數加持後,整台車立刻更偏向熱血樣貌,搭配俐落的白色塗裝,讓這款 i30cw 潮旅版實車看起來,更簡潔更漂亮!
另一個視覺焦點,則是 i30cw 由標準版的 195/65 R15 輪胎配置,一舉換大腳到 17 吋 10 幅葉片式動感鋁圈,輪胎更是搭載 215/45 R17 的德國 UNIROYAL 優耐陸 Rain Sport 2 雨胎,大幅提升 i30cw 潮旅版外觀的運動風格,這套雨胎在實際操駕時的循跡與制動反應,更是對 i30cw 動態表現有顯著的強化。
內裝改走影音版升級路線,利用 2DIN DVD 主機加上 6.5 吋觸控螢幕取代原廠 CD 音響模組,以迎合國內消費者對多媒體娛樂的喜好。影音版可以利用觸控螢幕進行操作,大面積的螢幕選項與中文化顯示,在使用上堪稱便利,不過,螢幕觸控反應略有時間落差,使用上手指需略多按壓一會才能正確感觸選項,反覆操作一段時間後,就能熟稔觸控感應節奏。
這套由國內廠商開發的 6.5 吋觸控液晶螢幕與多媒體系統,由選單目錄清楚顯示可廣泛支援的多媒體選項,其中消費者最常用的功能包括中文化 NAVI 衛星導航、數位電視與廣播電台等,在實際使用時,不論導航顯示資訊、視訊強度與廣播收聽清晰,都有實用的表現,另外,USB/AUX-in/SD 整合外接系統與藍芽免持聽筒功能,也同步納入這套多媒體系統,整體支援功能相當完整。
17 吋優耐陸雨胎,強化彎道動態穩定性
行駛於北海岸道路段,白色 i30cw 潮旅版呈現的動感樣貌,十分上相,而在行駛於略有坑洞起伏的路面,17 吋優耐陸雨胎的吸震能力相當不錯,加上設定得宜的歐規底盤懸吊,讓 i30cw 潮旅版行駛時,不至於帶來顛簸不適的回饋感。
行駛於陽明山路段,在沒有著手動力提升方案下,訴求省油與舒適設定的 i30cw 特仕版,在爬坡加速時的動力反應,大致遭遇如適才 i30 所提到的相同困難點,在此不特別贅述。不過,相當特別地,是里程快滿 3 千公里的 i30cw,那顆具備記憶駕駛習慣功能四速自排變速箱,在全油門到底時,3,000 至 5,000 轉之間的拉轉速反應,明顯比起里程尚未破千的那台 i30 較敏捷,顯示,這顆變速箱除省油舒適基調外,不同的駕駛習慣仍會影響變速箱的學習特性。
動力反應雖無明顯差異,但是這顆 215/45 R17 德國優耐陸 Rain Sport 2 雨胎的真本事,則貢獻在彎道路段的反應,不論 i30 還是 i30cw,標準版搭配的 195/65 R15 配胎,在較高速過彎道時,車尾因慣性向彎外扭動的不安感,在輪胎升級後已大幅改善,低扁平比設定帶來更可靠的胎壁支撐,讓車頭入彎轉向更為敏捷,同時,車傾抑制與回正效率同步提升,讓車身在過彎連續動態更趨緊湊一致,輪胎高抓地力帶來的伏貼路感,也讓人有挑戰更高車速的信心。
在維持原有與 i30 相同 122 匹 1.6 升四缸引擎與四速自排的傳動設定下,透過輪胎的強化,某個層度意謂著 i30cw 甚至 i30 在底盤開發的潛力,都值得給予更多期待。
不過,在車身尺碼較國產現有 1.5-1.6 升排氣量車款放大的設定,國產 i30 車系無法提供高階汽柴油動力,來匹配底盤套件的強化,使得 i30cw 潮旅版無緣讓人見識更矯健的加速身手,算是此次試駕可惜之處,或許,有機會的話,i30 車系導入扭力更強悍的柴油引擎,會是開拓真正高性能版本可嘗試的路線。
兄弟同心齊力,攻山頭航藍海
面對品牌銷售的低潮,採雙線合擊的國產 i30 車系,在品牌醞釀反彈能量上,毫無疑問地,將扮演極關鍵的戰略角色,而在 i30cw 轎旅版與 i30 掀背版陸續上市,甚至加上配備升級的潮旅版與影音版兩款特仕版本,可以看到國產 i30 車系整體編成戰力已趨於完備。
經過兩次試車體驗後,已能掌握到匯集 Hyundai 新世代研發能量的 i30 車系,在各面向產品層次的提升,確實有值得親身體驗之處,尤其南陽決定推出獨走轎旅車市場的 i30cw,為國產車款增添多元性,也相當值得鼓勵。不過,在競爭激烈的國產掀背車級距,以及 i30cw 國產轎旅車的獨特定位,這兩款同心齊力的 i30 車系雙生兄弟,能否為 Hyundai 攻下新山頭航向藍海?決定權將在每位消費者手中!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