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上班日的下午,晴空萬里,小亮騎著小折,沿著北宜公路的東段,緩緩下滑。空氣中帶著山林的氣味,遠處是太平洋包圍著的蘭陽平原,相對著車速,吹拂著帶走炎熱,好不涼快。愜意,大概不過如此。

騎腳踏車是近年來臺灣所風行的運動,U-CAR 亦不落人後,眾同仁紛紛加入單車族的行列。尤於工作及生活已經與汽車緊密結合不可分離,因此折疊車一直是 U-CAR 同仁單車的選擇。在變速系統的精進之下,即便是小徑的折疊車,在各種環境使用下的表現,亦是讓人滿意的,而單車隨興所致的機動性,更讓旅行的自由度大幅的提高。

但是一趟愉快的單車旅行並不如想像中的輕鬆。即便已經購買了 20 吋輪徑的小折,真要放在自家的車子裡帶著走,其實並不容易。U-CAR 的同仁們所駕駛的各式車輛,行李空間大多僅能搭載 1 輛的小折,要放進第 2 輛的小折,多需要使用到後座的空間,對於乘坐的舒適性自然有所影響,而對於皮椅,自然也會有所損傷。

不需放倒座椅便能輕鬆搭載 2 輛小折

當然,使用外加車架可以解決這問題,但若如此,那小折的價值就失去了。而這樣的問題,不僅是在轎車車型上出現,即便是以空間與使用多樣性為訴求的 SUV 車型與 MPV 車型,要在不改變座椅安排的狀況下放進 2 輛小折,亦均有所困難。

因此,當試車組看到 i30 CW 的尾門打開後,在不放倒第 2 排座椅的情形下,可以輕鬆放進 2 輛甚至 3 輛小折的廣大空間後,試車組的驚訝與佩服,一次達到最高,亦讓試車組對於 Hyundai 這款最新的旅行車,有了極佳的第一印象。

Hyundai i30 CW 廣大的行李空間,讓試車組印象深刻。以能見度極高的 Dahon Roo D7 車型做測試,在不裝車袋的狀況下,放進 i30 CW 的行李廂空間,僅佔用了一半的深度。試車組目測 i30 CW 可以輕鬆搭載 2 輛的小折,甚至 3 輛都極有可能可以裝載。而尾門開啟的高度亦極佳,即便超過 180 公分的身高,亦不需彎腰低頭。

南歐風格的車體設計

早在臺灣發表之前,就曾在歐洲試車的途中,曾在路旁看到頂著 Hyundai 廠徽的 i30 車型,俐落清爽的線條,即便在設計講究的眾多歐洲車款之間,仍顯得相當有特色。而拜國內試駕之賜,讓我有機會可以好好端詳這輛 Hyundai 最新的產品。

在德國街頭的 Hyundai i30,設計俐落清爽。

在蘭陽平臺的驕陽之下,i30 顯得比印象中來得大。線條也略顯不同。相信網友已經了解,我在德國所見到的,是針對歐洲市場需求而開發出來的掀背車型。而三陽汽車所導入生產的國產車型,則是以掀背車型為基礎所打造出來的旅行車,亦即是所謂的 i30 CW。透過 C 柱後方行李空間的延長,讓國產的 i30 CW 擁有較我在歐洲所見的那輛 i30 掀背車型,擁有更大的置物空間與使用的彈性,亦讓這輛 i30 CW 旅行車可以符合 Hyundai 近年來臺灣主打的跨界風格,提供使用者更多的使用多樣性。

i30 CW 車體的前段,與 i30 折背車型大體相同,而在後方延長出來的行李空間,是其與掀背車型最大的不同。

善用設計,打造靈活不笨重的外型

而說 i30 CW 是輛旅行車,對於長時間關心汽車市場的消費者而言,想必也和小亮一樣覺得不太適應,因為 i30CW 的外型與傳統中的旅行車並不相同。傳統中的 station wagon,總是在房車車型之外,再加上長長的一截行李廂空間,讓整個旅行車的看起來又大又扁的,雖然行李容量的確與廂型車、SUV 相去不遠,但是造型及操控總讓人有笨重的感覺。而各國際車廠當然也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因此後來 compact wagon 就流行了起來。較傳統旅行車來得短的行李廂設計,亦曾有人以 2.5 廂的設計稱之,讓新一代的旅行車不再有那種尾大不掉的笨重感,顯得輕巧而靈活,而尾門的設計亦擺脫了房車制式的線條,讓使用者同時享用到房車的乘坐空間與掀背小車的靈活帥氣。而很明顯的,外觀顯得結實的 i30CW,是有著 compact wagon 的設計概念。

即便如此,i30 CW 仍與一般的 compact wagon 長相不同,主要的原因來自於 i30 高頂掀背車的設計。一般版的 i30 為了提供更好的乘坐空間,車頂高度拉到 1,480mm,較平常的乘用車約 1,450mm 的車頂來得高,讓 i30 的乘客享有良好的頭部空間。這樣的優勢,在 i30 CW 上自然繼續的延用下來。而加上行李架的高度,i30 CW 的車高更達 1,565mm,拉高的車頂線條,亦讓延長的車尾在視覺上的長度較實際上更小,讓 i30 CW 在遠看時還是一付精實小巧的模樣。

i30 CW 是一輛高頂的 compact wagon,因此其視覺效果與傳統 wagon 車型又扁又長的笨重感不同。而設計師利用調整三角窗的造型與加大後燈組的手法,縮小 D 柱金屬鈑件的面積,讓車尾顯得更為輕巧,擺脫笨重的視覺感。

但是千萬不要因為這樣而小看了 i30 CW。只要你和試車組一樣近距離接觸 i30 CW,你將發現 i30 CW 遠較中型車來得巨大。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意外,按照 Hyundai 原廠的規格資料,i30 CW 的軸距長達 2,700mm,是國產中型車的佼佼者。再加上拉高的車頂與拉長的車尾,視覺上的錯覺讓近距離的 i30 CW 帶來相當的驚喜,自然也讓 i30 CW 的車室空間表現令人滿意。而可以放置多輛小折的空間,更讓試車組無從挑剔。

似小實大的視覺效果,並不是 i30 設計上唯一的特色。遠看 i30CW,會讓觀者覺得,比起旅行車,i30 Cw 更像是輛充滿設計感的鋼炮掀背。沿著房車般的圓潤線條來到 C 柱之後,一個銳利的轉折下切,出現義大利小鋼炮式的尾門線條。Hyundai 的設計師,結合房車與小鋼炮的設計元素,打造出這輛全新的旅行車產品。在這個部份,Hyundai 的設計師巧妙地將後三角窗打造得較小,而車尾燈組的塑料則大幅度拉升到車側的葉子板,讓金屬鈑件的面積縮小,成功減少車尾的沈重感,而後三角窗下緣向上斜拉的線條。並加上縱置式的尾燈組設計,讓其充滿南歐小車設計的風格。

i30 CW 外觀有著歐系車種的風味,而直列式後燈組,更讓人有南歐設計的感覺。

乘坐空間寬大,設計與外觀呼應

i30 CW 的內裝,亦有濃厚的歐洲味。Hyundai 的設計師,為 i30 Cw 打造了一個最新歐洲潮流的中控設計。以霧銀色的飾板,在黑色的中控臺上,打造出一個完全對稱的人車介面。以大尺寸的恆溫空調轉盤做為視覺的中心,讓空調與音響的操作按鍵對稱排列,並以些微的落差以及弧型的曲線,讓以長方形為基本元素的面板,增添變化,讓其兼顧與排檔座的呼應關係,又能不顯單調。而若將視距拉遠,將左右兩側的直立式出風口納入視野,則 2009 年歐洲品牌所衷愛的展翼圖騰,便出現在觀者的眼前。而 Hyundai 的設計師更用藍紫色做為液晶面板的背光,讓其科技質感因而突顯。整體的設計風格以歐洲市場為依歸的取向,清晰可見。

i30 CW 中控臺上展翼式的造型,是歐系車種上流行的設計元素。
i30 CW 的方向盤造型,與中控臺相呼應,而儀錶總成的質感相當精細,液晶的背光亦與中控臺相呼應。
i30 CW 的音響亦可外接 USB 與其他音源系統,iPod 可以透過 AUX-in 的標準 3.5 接頭連結使用。

近距離讓試車組感覺巨大的 i30 CW,車身長度僅有 4,475mm,內部空間表現卻是可圈可點。雖然保留了足以輕鬆收納小折的行李空間,但是 i30 CW 的乘坐空間卻一點都沒有受到影響,同樣留給乘員十分充裕而舒適的乘坐空間。當天參與試車的同仁,有體重超標以及身高超過 180 公分的,兩者對於乘坐的空間都是一種挑戰,但在調整到駕駛姿勢之後,不論是前座或是後座,兩位參與試車的同仁都對乘坐的空間相當的滿意。而挑高的車頂設計,更讓試車組即便椅背接近直立的姿勢駕駛,亦不會遇到頭部空間壓迫的問題。以一輛車長不到 4.5 公尺的產品而言,這樣的表現,超乎試車組的預期。

2,700mm 的軸距,讓 i30 CW 的膝部空間表現極佳,加上高車頂的良好頭部空間表現,即便是大個子乘坐,都能極為舒適。
i30 CW 可變式的座椅,讓空間使用的彈性更佳。而高頂式的設計,不論是乘坐或是裝置物品,都有極佳的表現。

原裝底盤組件表現良好,胎壁過軟影響操控反應

而實際上路的 Hyundai i30CW,其乘坐的舒適感亦是令人稱許的。讓試車組印象深刻的並不是 i30 CW 的動力系統,畢竟一輛擁有大尺寸車殼的產品,搭配上經濟取向的 1.6 升引擎與 4 速自排變速箱的搭配,即便擁有 122 匹馬力,其加速與再加速的反應,距離凌厲、犀利等程度,仍相當的遙遠。而 4 速自排變速箱的市售版設定,更不會是綿密到令人感動。但是持平而論,以 i30CW 所想要攻擊的使用客層而言,這樣的設定相當的良好。平順,充足,適時、適量,對於小家庭的日常使用而言,恰到好處。

i30 Cw 搭載 1.6 升引擎與 4 速自排變速箱,最大輸出可達 122 匹,在同級車中表現不凡,但就整體產品區隔,仍以經濟實用為主要訴求,並不足以滿足性能型買家。

而 Hyundai 選擇在乘坐舒適性上下的苦功是有目共睹的。在沿著礁溪的市區道路,往蘇澳的方向前進。道路鋪面的品質並不算頂好,不時有些起伏與小坑洞,但是坐在 i30 CW 的車室內,試車組對於乘坐的品質,感覺相當的不錯。大部份的振動,都被適當的吸收。有時較大的起伏,亦不顯得難過,整體的舒適性相當的好。而當方向盤切換車道之時,轉向的反應雖然略慢,但是整個重心的轉移是流暢而平穩的,表現相當的不錯。

南陽汽車人員表示,之所以能有如此沈穩的底盤表現,完全得力於原汁原味的底盤設定。南陽表示,國產的 i30 CW 所使用的底盤組件,完全比照歐規 i30 CW 的設定,並直接使用進口的組件,以提供與歐洲市場消費者同樣等級的品質表現。採用前麥佛遜、後多連桿的結構,並搭配由避震器大廠 ZF Sachs 為 i30CW 所設定的氣壓式避震器,精細的調校,讓 i30 CW 表現出極良好的乘坐表現,令試車組印象深刻。

i30 CW 採原裝進口的底盤組件,是由德國 ZF Sachs 為其所調校,在舒適性與重心轉移的流暢度而言,表現相當出色。

拍照結束,天光尚亮,既然已經大老遠跑到了宜蘭來,試車組自然掉轉車頭,朝熟悉的北宜公路前進。試車組總認為,在多山的臺灣,在休閒旅遊如此盛行的現在,雖然到處都有高速公路,但是彎道仍是旅程中必經的路途,而一輛車在彎道中的表現,對於旅程的品質而言,有著絕大的影響。

從蘇澳走著 5 號高速公路到礁溪下,沿著高品質的道路鋪面,i30 CW 的表現自然是讓人滿意的。而從省道交口往北宜公道上面,不差的道路鋪面,亦讓車室內保有相當良好的乘坐舒適性。

在平面道路行駛,i30 CW 底盤的整體表現相當舒適,對於吸震的處理相當良好。

不過在漸漸加急加大的彎道迎面而來時,我們在礁溪市區上所發現轉向延遲的問題,慢慢地變大。在進入彎道之前,我們扭轉著方向盤,必須略等一下,車頭才會朝向我們所設定的方向。而當車速漸次提高,延遲的現象其實漸漸加重。

利用北宜東段九彎十八拐的地勢,反反覆覆上上下下的測試,我們找到原因了:輪胎。i30 CW 出廠所搭載的輪胎,胎壁屬於較軟而且較有彈性的,與底盤的搭配,讓 i30 CW 在整天的試駕行程之中,不論是路面噪音表現,或是地面碎震吸收的表現,都有著不錯的表現。然而在較為激烈的操駕之下,剛性不足的胎壁,讓輪胎變形的影響被彰顯出來,駕駛著扭動著方向盤,所施加的力道,被胎壁的變形所吸收,沒能立刻改變輪胎抓地力的方向,這是讓車輛的動態都需要略為等上一等的原因。而當速度越快,對轉向需求越大的時刻,就讓 i30 CW 的轉向顯得遲疑,甚至是遲頓,自然與銳利迅捷等形容辭距離甚遠。而略軟的胎壁,更讓駕駛者在彎道中若輕點剎車,讓車尾隨著慣性外甩的反應更為清楚,對於原本就已經判斷錯誤的駕駛,更為吃驚。

i30 CW 受到出廠輪胎胎壁過軟的影響,轉向的靈活度受到影響。使用者若提早進行入彎前準備,讓車輛重心穩定,則彎道中依舊可以平穩舒適。

所幸,即便如此,在我們反覆的測試之下,i30 CW 雖然會隨著後輪胎壁的變形,而有著車尾外甩的反應,但是胎面的抓地表現仍是不差的。試車組幾次以較高的速度,帶著剎車進入彎中,車尾扭動的感覺雖然令人不悅,但是車輛均沒有出現失控的狀況,還是安安穩穩地黏在路面,按著既定的路線前進。

在摸透了 i30 CW 底盤的脾胃之後,試車組在提前進行進彎前的準備動作,我們提前開始方向盤的扭轉,預留給軟調的胎壁達到平衡的時間,讓車身的重心得以達到平衡的狀況,這樣狀況下的 i30 CW,表現出歐式車輛的調性,依循路線的表現不凡,平穩地進出每一個彎道。平順地載著試車組,來到了北宜東段的高點。

適合休閒生活的利基選擇

就在熟悉的茶葉蛋攤前,小亮跟小折在這兒下車。只有 7 段變速的小折,想要從蘭陽平陽一路上攻到最高點,憑著小亮的體重/腳力比,自然只是空想。不過沿著九彎十八拐一路下滑,卻是十足的輕鬆愜意。下午的時候,沒什麼車流,只有間雜著一兩輛大貨車從身旁開過,迎著涼涼的午風,試車多年,很少有這樣輕鬆的時刻,也讓小亮可以一個人回想一天試車的感受。

相對起其他品牌對於這個級距的經營,Hyundai i30 CW 的出現,可說是一個利基式的考量。Hyundai 沒有去強攻國內競爭最激烈的中型房車市場,卻以滿足特定需求買家的利基出發,推出市場空窗的選擇。休閒活動日益廣及而多樣化,不論是小折愛好者、潛水玩家、露營、登山等各式活動,都有著大量裝置人員與裝備的需求。在過去,消費者往往需要購買 2.0 以上的 SUV 或是 MPV 車型,方能滿足這樣的需求,對於年輕玩家而言,常造成一定的負擔。而在入手後又發現,必須為了週末的嗜好,犠牲平日上班交通所需要的便利性與經濟性。而 i30 CW 的出現,讓年輕預算型的買家,在生活的必須與生活的樂趣間,找到了一個平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