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於
2025/03/05 16:00:00
發文
臺灣市場 2025 年前 2 個月銷售數字出爐,較 2024 年同期下滑 12%。其中進口車市場僅下滑 2%,國產市場則下滑 29.6%。而強勢品牌 Toyota、Lexus、Mercedes-Benz 與 BMW 均維持在與市場同步甚至成長的趨勢,若將前述 4 品牌與其他品牌區隔來看,4 大品牌前 2 個月總計掛牌 33,880 輛,較 2024 年同期成長達 7%,其他品牌掛牌數為 28,699 輛,較 2024 年同期下滑達 27.1%,顯示市場的版塊正在大量的挪移。
2025 年 2 月份的銷售數字在 3 月第 1 個上班日揭曉,2025 年 2 月份的銷售數字出爐,臺灣汽車市場 2 月份總共賣出 27,515 輛新車,較 1 月份下滑 22%。1 月底適逢農曆春節,2 月份全月均是銷售淡季,加上春節與 228 的不上班,銷售數字低落自然不在話下。
然而在分析上為了降低春節帶來的影響,我們將 1 月、2 月的銷售量加總進行分析比較,則揭露了市場更真實的面貌。
從上表數字中可以看出,即便在總市場下滑 12%的狀況下,Toyota 依舊能成長 4.2%,前 2 個月突破 2 萬輛。而 Lexus 則是成長 22.2%,Mercedes-Benz 成長 5.5%,BMW 則是掛牌數僅有 44 輛的差距,下滑 1.9%。但是若扣除掉上述四個品牌以及 Tesla、Luxgen 與 Porsche 等以電動車為銷售主力的品牌,其他品牌掛牌數下滑了 33.3%。若以市佔率來看,其他品牌的市佔率從 53.3%大幅掉到了 40.4%,下滑將近 10%,變化之巨,極為驚人。
再進一步列出其他品牌,各品牌的變化不一,Tesla 與 Porsche 的兩大電動車品牌成長幅度極大,而 CMC 也因為 J Space 的上市而創出新高。Hyundai 與 MG 都因為國產自製率而要求而大幅滑落,待其自製率逐步達標之後,相信將能回復。而 Kia 與 Volvo 則均因為新產品世代交替而陷入短期的低潮。
變化之中最讓人注目的莫過於傳統的國產大廠。Mitsubishi、Ford 與 Nissan 都因為產品後續無人而出現嚴重下滑。Honda 雖然在春酒有公布新產品計劃,但也均是年底的事。此外,德系大廠 Volkswagen 同樣也在接近腰斬的狀況,讓人對這幾個品牌在 2025 年的發展感到憂慮。
從前述的數據可以看出,臺灣汽車市場正進入劇烈的洗牌之中。強勢的豪華品牌表現相對強勢,然而國際母廠遲遲沒有適合臺灣市場新產品的平價品牌,則均面臨嚴重的挑戰。若進一步觀察品牌興衰,甚至可以發現其中一項關鍵因素,那就是當你的產品組合裡面沒有電動車,除非你是 Toyota 或 Lexus 等強勢品牌,那麼迎來的生存挑戰,將是一場衰退 35%的海嘯!可以預期地,這些趨勢將會繼續延續,並成為 2025 年市場的主旋律。
共
則留言
您已給過好/壞評
我們使用 Cookie 來確保您在網站上能獲得良好的體驗。如果您繼續使用本網站,我們將認定您接受並理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和使用者條款。
臺灣市場 2025 年前 2 個月銷售數字出爐,較 2024 年同期下滑 12%。其中進口車市場僅下滑 2%,國產市場則下滑 29.6%。而強勢品牌 Toyota、Lexus、Mercedes-Benz 與 BMW 均維持在與市場同步甚至成長的趨勢,若將前述 4 品牌與其他品牌區隔來看,4 大品牌前 2 個月總計掛牌 33,880 輛,較 2024 年同期成長達 7%,其他品牌掛牌數為 28,699 輛,較 2024 年同期下滑達 27.1%,顯示市場的版塊正在大量的挪移。
銷售成長與大幅衰退,品牌走勢呈現兩極化
2025 年 2 月份的銷售數字在 3 月第 1 個上班日揭曉,2025 年 2 月份的銷售數字出爐,臺灣汽車市場 2 月份總共賣出 27,515 輛新車,較 1 月份下滑 22%。1 月底適逢農曆春節,2 月份全月均是銷售淡季,加上春節與 228 的不上班,銷售數字低落自然不在話下。
然而在分析上為了降低春節帶來的影響,我們將 1 月、2 月的銷售量加總進行分析比較,則揭露了市場更真實的面貌。
從上表數字中可以看出,即便在總市場下滑 12%的狀況下,Toyota 依舊能成長 4.2%,前 2 個月突破 2 萬輛。而 Lexus 則是成長 22.2%,Mercedes-Benz 成長 5.5%,BMW 則是掛牌數僅有 44 輛的差距,下滑 1.9%。但是若扣除掉上述四個品牌以及 Tesla、Luxgen 與 Porsche 等以電動車為銷售主力的品牌,其他品牌掛牌數下滑了 33.3%。若以市佔率來看,其他品牌的市佔率從 53.3%大幅掉到了 40.4%,下滑將近 10%,變化之巨,極為驚人。
除非你是強勢品牌,當產品組合沒有規劃得宜的電動車,將迎來一場衰退 35%大海嘯!
再進一步列出其他品牌,各品牌的變化不一,Tesla 與 Porsche 的兩大電動車品牌成長幅度極大,而 CMC 也因為 J Space 的上市而創出新高。Hyundai 與 MG 都因為國產自製率而要求而大幅滑落,待其自製率逐步達標之後,相信將能回復。而 Kia 與 Volvo 則均因為新產品世代交替而陷入短期的低潮。
變化之中最讓人注目的莫過於傳統的國產大廠。Mitsubishi、Ford 與 Nissan 都因為產品後續無人而出現嚴重下滑。Honda 雖然在春酒有公布新產品計劃,但也均是年底的事。此外,德系大廠 Volkswagen 同樣也在接近腰斬的狀況,讓人對這幾個品牌在 2025 年的發展感到憂慮。
從前述的數據可以看出,臺灣汽車市場正進入劇烈的洗牌之中。強勢的豪華品牌表現相對強勢,然而國際母廠遲遲沒有適合臺灣市場新產品的平價品牌,則均面臨嚴重的挑戰。若進一步觀察品牌興衰,甚至可以發現其中一項關鍵因素,那就是當你的產品組合裡面沒有電動車,除非你是 Toyota 或 Lexus 等強勢品牌,那麼迎來的生存挑戰,將是一場衰退 35%的海嘯!可以預期地,這些趨勢將會繼續延續,並成為 2025 年市場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