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積銷售達 700 萬輛的 A6 車系,說是 Audi 品牌的銷售中堅主力絕不為過。細數 A6 歷史,可由 1968 年問世,原廠底盤代號 C1 的 Audi 100 算起,再由底盤代號 C4 的 Audi 100 於 1994 年小改款時,轉命名為現今使用的 A6 車系命名,又往下演進 C5 與 C6 兩個世代,終於,原廠代號 C7 的 Audi A6 車系於 2010 年 12 月問世後,前前後後算來,由 Audi 100 一路到 A6,車系家族已傳承達 7 個世代之久。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796.jpg)
由簡單的數學來推算,Audi A6 稱得上是改款相隔較久的車系,因為由 1968 年算到 2010 年,剛好是 42 年,其中只進行 6 次大改款,也就是說,平均相隔 7 年,Audi 100 或 A6 才會推出新一代,事實上,自 1990 年的 C4 開始,確實也正好是相隔約 7 年推陳出新。
若將研發新車比作古代鑄劍,那新一代 A6 這把歷經 Audi 千錘百鍊的劍,在新劍出鞘後,能否有在高手雲集的車壇江湖爭鋒?正是此次歷經 30 小時,四個航段的飛航轉機,終於飛抵義大利西西里島後,所要親身驗證的重點。
吹襲家族風,照明美學爭艷
上一代 A6,以盾型水箱護罩造型,不僅引領車壇美學風潮,更奠定 Audi 家族大氣宏偉的豪華風格,現在,新款 A6 相隔七年後,重新登場,依然不會讓人錯認,呈現 Audi 最新世代家族元素的完整匯集。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01.jpg)
就造型元素來看,多少會讓人有大改款 A6 有幾分新款 A8 縮小版的錯覺,尤其是新款盾型水箱罩、更為流線的車頂線條與 LED 燈組風格等,都讓全面更替的新款 A6,一步到位新家族造型美學與特徵。但是,Audi 原廠設計師,仍在細節替 A6 刻劃出不同之處,包括為迎合全球中階主管座車客層,較 A8 更富年輕動感的品味,讓 A6 在沉穩氣派的基礎下,運用較 A8 肅殺的新款進氣壩、更多折角的 LED 頭燈組與燈罩外框,就連車尾造型焦點的 LED 尾燈組,也較 A8 更為打薄 並往兩側延伸,替新 A6 更增添幾分躍動性格。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03.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04.jpg)
對於將 LED 照明技術導入車輛工藝領域,Audi 不僅是全球車壇領先者之一,甚至就創新 LED 照明美學的造詣,Audi 可說是到已臻成熟。整個新 Audi 家族風格也圍繞照明美學為核心,衍生具高度視覺辨識度,並兼具智慧照明功能的主動安全技術。
此次很幸運地,在西西里島的試車,讓我們有很多機會近距離觀賞新 A6 的照明美學,不單單就燈組的賞析,還能在清晨破曉或者深夜時刻,透過 Audi 原廠精心打造的 A6 展示台,襯托背景氛圍情境的完美催化,達到令人屏息的視覺美感。不僅如此,車內也採用 LED 投射氣氛燈,內外皆美的心意,應該也能傳達給新 A6 車主,想像當愛車停入車庫時,你還想多駐足觀賞幾眼,心滿意足暫別。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06.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08.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09.jpg)
造型之外,Audi A6 的車身與座艙設計,也有隱藏在表向美學之下的重要變革,這部分我們透過原廠提供的車身與座艙尺碼圖就能一窺究竟。
如果單就車長來看,C7 世代 A6 擁有的 4,915mm 車長,其實跟 C6 世代的 4,916mm 車長相近,但是新世代設計在前懸距與後懸距分別著手修改工程,讓前懸由 1,001mm 縮短至 912mm,後懸則由 1,072mm 放大至 1,091mm,前縮短後伸長的新設計,最後仍讓軸距放大 69mm,以爭取更佳的座艙乘坐空間。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11.jpg)
而就座艙內部空間尺碼,新款 A6 在各項重要空間指標,比起舊款 A6 也是全面放大,包括前座椅面距車頂高度 1,046mm(+50mm)、後座椅面具車頂高度 962mm(+2)、前座車門內側橫距 1,460mm(+10mm)與後座車內內側橫距 1,429mm(+8mm),就帳面來看,新款 A6 企圖在接近舊款車身尺碼的條件下,進行座艙空間規格全面提升,至於實際的乘座體驗,稍後將為網友介紹。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13.jpg)
Audi 座艙科技,一次全面到位
若有人比擬時間時最好的釀酒師,那麼,漫長的等待就有更多的回報。產品生命週期較一般車款 4-5 年更為拉長的 Audi A6,卻也讓原廠工程師得以仔細推敲斟酌,讓各項新推出或已逐步成熟量產的車用科技,能在研發階段完整的植入新作品中,這樣的脈絡,讓長期關注豪華車壇車用科技動態的 U-CAR 試車人員,一進入 Audi A6 座艙接觸琳瑯滿目的介面配備,立刻有明確的感受,歷經近 7 年的漫長研發期後,新款 A6 以 Audi 品牌家族內,最完整到位的座艙科技配備,來散發久釀新啟的渾厚風味。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16.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17.jpg)
Audi 最新世代豪華房車的座艙介面,由新世代 A8 車系揭開序幕,接著登場的 A7 Sportback 與 A6 車系也是一脈相承。可以這麼說,儘管產品位階來看,A6 與 A7 車系是低於 A8 車系,但是跟 A7 車系同屬於最新作品的新 A6,不僅兩款車中控台較具線條變化的設計元素相似,就連座艙配備的豐富度來看,A6 與 A7 車系也並不遜於老大哥 A8 車系。
特別是 A8 車系尚未看到的,A6 與 A7 增加 VAG 集團首批搭載的彩色抬頭顯示器功能,藉由整合導航資訊、時速、速限警示與 ACC 主動式測距巡航顯示等功能,讓駕駛資訊的掌握更為直覺,而在白天實際測試這套抬頭顯示器,全彩立體投射的辨識效果相當好,原廠設定虛擬投射落在車頭約 2.3 米的位置,也利於駕駛對實際車況的同步掌握。儘管相較於 BMW 車廠在搭配抬頭顯示器的進程,Audi 並非領先者,但是有這項利器加入後,相信對 Audi A6 在駕駛介面的競爭力,將有明顯的加分效果。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19.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20.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21.jpg)
至於其他座艙配備,大致延續 A8 車系的陣容。包括以支援手寫板功能、Google 3D 立體衛星地形實景的導航圖資、3G 連線上網功能與整合全車操作設定的新一代 MMI 多媒體系統,上次在 Audi A8L 試駕時已有完整的操作體驗,此次在 A6 車上當然也是操作即為上手。
另外,Audi 新一代中置液晶螢幕的潛望式駕駛儀表板,也完整移植到 A6 車系上,除了將傳統行車資訊與音響資訊整合在中央液晶螢幕顯示外,包括衛星導航資訊、ACC 主動測距巡航、速限警示、夜視顯示暨行人警示、車道偏移警示與自動駐車輔助等,讓駕駛透過駕駛儀表搭配抬頭顯示器,就能掌握全車最重要的各項操控資訊。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23.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24.jpg)
最後,座艙介面的介紹還有幾點值得提及,Audi 與音響大廠 Bang & Oulfsen 的合作,也延續到新款 A6 車系上,不僅可以看到中控台兩側高音單體,隨 Bang & Oulfsen 音響啟動緩緩升起的酷炫畫面,在此次試駕的 A6 3.0 TFSI 車內,由 Bang & Oulfsen 運用全車高達 15 顆揚聲器,打造出 1,300 瓦特最大輸出功率的環繞音響系統,更帶來讓人滿足的聆聽體驗。
而為搭配豪華房車客層越來越倚重的數位電子娛樂系統,A6 也廣泛支援 iPod 與 USB 傳輸介面外、藍芽通訊與多媒體傳輸系統,以及當天試駕有特別使用筆者自台灣隨身攜帶的 iPad 無線上網功能,利用 MMI 系統可支援 iPhone 與 iPad 的 WiFi 無線上網功能,輸入原廠先行設定的密碼後,立刻就能藉由車內的 WiFi 連上網路,實際使用時,透過車內 SIM 卡良好的 3G 無線傳輸速度,可以相當便利地使用行動上網,當然,照 U-CAR 海外試車的慣例,留下在西西里島上,U-CAR 首頁與 A6 同台呈現的珍貴照片。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27.jpg)
西西里道路嚴苛考驗,座艙展現優異寧靜度
除外觀與座艙配備的介紹外,A6 座艙在乘駕時的實際回饋,更是決定原廠在大改款 A6 產品設計的功力,而原廠確實也打算讓我們徹底體驗。在 Audi 大手筆包機,搭載試駕媒體由德國慕尼黑飛抵西西里島機場,時間是西西里島下午四點多,地中海乾淨透徹的藍天,開始暈染微微的橘黃,這股地中海浪漫優閒的氛圍,的確跟四個小時前,灰沉濕冷的德國巴伐利亞天空,有著視覺情境與心情的不同。
聽完簡短的試駕路線介紹後,大家已迫不及待領車上路,畢竟,轉機飛航 30 小時來到西西里島,不就是要親身體驗眼前的 A6 嗎?很幸運地,此次分配到著試駕車款,剛好是台灣規劃導入的 A6 3.0 TFSI Quattro 車型,領車啟動與設定完成走高速公路至下榻飯店的導航路線後,開始 A6 的試車體驗。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31.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33.jpg)
啟程離開西西里機場停車場時,A6 3.0 TFSI 從啟動怠速到低速起步這段過程,所表現出的座艙靜肅性,說真的,是出乎我意料的安靜,因為在車內音響系統未打開時,這輛徐行的 A6,不論是引擎室隔音,還是座艙對路面滾動噪音與外在環境的阻隔,都讓人欣賞。在那當下,腦海回憶對照先前試駕過,搭載相同 3.0 V6 TFSI 動力家族的 A8L 與 S4 Avant 等車型,甚至會覺得 A6 在中低速行駛的靜肅性,比起前面幾款出色的家族產品,A6 仍是過之而無不及。
若要說測驗車輛行駛的靜肅性與抑振噪,我覺得西西里島肯定比德國更為適合,因為,位於義大利半導西南的這座外島,不管是一般平面道路還是穿越西西里島的高速公路,路面品質都與德國有顯著的落差,路面不平整的起伏、不時出現的小範圍補丁與橋樑路面不小的伸縮縫。某種程度而言,相較於德國精緻穩定的路面品質,西西里的路況,其實是比較接近台灣實際路況,或者說西西里島部分平面路段,還比台灣路況更差些,雖然這點並不是挺光彩的對比,但確實提供徹底考驗 A6 行路舒適性的機會。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35.jpg)
儘管如此,A6 在西西里道路行駛的表現,依然可圈可點。在前座駕駛時,不僅底盤對路面滾動噪音有效阻隔,引擎室紮實的防火牆隔音效果,讓車頭那顆活潑充滿爆發力的 3.0 V6 TFIS,在以低轉速對付中低速域行駛時,乖乖聽話地安靜運作,即使催促油門拉高轉速破 3,000 轉後,這顆機械增壓引擎鼓鼓發出的聲浪,也不至於讓車內感到不適,而是調校拿捏得宜的厚實音頻,帶來愉悅的熱血氛圍。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38.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39.jpg)
隨著在高速公路拉升車速後,可以發覺這一代 A6 對空氣力學技術更下功夫,在時速 120 公里以下,在車內並不會感覺車外風切聲,尤其臨近駕駛座最常有風切噪音的後視鏡,新 A6 也透過特殊的空力溝槽,讓風切的時間點更往後延後,大致而言,約過時速 120 公里以上,風切才會隨車速飆高而加大,不過,整體風切與路面噪音抑制表現,以豪華轎車來看,仍屬於水準以上。另外,在高速公路試車,隨意降下車窗玻璃對照後,也才察覺新 A6 列為選配的厚實雙層隔音玻璃,以及 A6 採用的車門與車窗各三組隔音膠條等設計細節,對大幅阻隔車外風噪的確有所貢獻。
不過,當筆者利用中途換手的機會,換至後座乘坐體驗後,發現若仔細比較 A6 座艙前後座的靜肅表現,前座的整體表現是勝過後座,原因出在後座相當接近後輪,在高速行駛時,後輪噪音傳遞至車內的聲音遠比前輪拱傳至前座的幅度大,也由於座艙其他阻隔噪音源的表現相當突出,反倒讓後座輪噪音成為 A6 座艙內,較易察覺的行路噪音源,或許,原廠可以針對這部分再進行補強,這樣就能更臻完美。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42.jpg)
至於空間表現與座椅乘坐方面,前半段文章提及的尺碼變化,直接反應在乘坐空間的感受。隨著這一代 A6 軸距與車室橫向距離的放大,整個車室的縱深與橫向空間感都餘裕,前座與後座不論在膝部、身體與手部側邊空間,都能滿足成人駕駛需求,不過,頭頂空間部分,後座則受限於車頂線條自 B 柱往後低斜的設計,在車頂 C 柱與 D 柱分段,對於筆者身高 178 公分的身材,後座頭部空間明顯就沒有前座寬裕,只能說剛剛好夠用而以。另外,預留容納 Quattro 四驅系統架構的 A6 車系,後座中央也得犧牲給傳動軸通過,加上中央座椅椅面較左右座椅縮小與正前方有後座空調出風口的設計,讓 A6 後座椅是屬於兩大一小的空間設計。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44.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45.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46.jpg)
A6 3.0 TFSI 試駕車搭配米白 Valcona 皮革座椅主調,融合深色軟塑料與當前潮流原色木質飾板,讓 A6 座艙不論觸感或視覺都備簡潔清爽,而保留素材天然紋路質地的原木飾板,在新 A6 加入內鑲嵌深色線條,更是相當討喜的變化設計。最後,值得補充的舒適配備,是先前已在 A8L 體驗過,可支援多模式電動按摩功能的電動調整座椅,此次也配備在 A6 車系的前座椅,提供前座乘員能隨時釋壓的乘坐享受。相信對於偏好座艙舒適配備的客層,大改款 A6 已準備好一次到位。
享受片刻寧靜
回到文章開頭,儘管許多科技,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大改款 Audi A6 上,但是,時間給了新 A6 更多機會,好將蒐羅新科技入內,這一次推出的 C7 世代 A6,在歷經近七年後,可說是匯集 Audi 當今汽車科技之大成,涵蓋家族造型美學、LED 照明技術、主動安全科技、MMI 多媒體系統、空力學技術、座艙靜肅設計、傳動科技與底盤懸吊等等,可說是面廣且複雜,即使以單一產品篇章來陳述,其實也難以完整涵蓋。接下來,U-CAR 也將推出動態操控篇,讓新世代 A6 的全面體驗更為完整。
然而,可以肯定的一點,在穿越西西里島的旅程中,Audi A6 帶來舒適寧靜的乘駕體驗,期間各種精進設計在旅程中逐步顯現,印證這近七年時光並非虛擲,而是鑄劍打磨之後,開始拔劍爭鋒。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270851.jpg)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