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先前 2024 年 1 月推出 4 Series Coupé與 4 Series Convertible 小改款、臺灣市場隨後於 6 月引進後。BMW 原廠在 2024 年 4 月也同步發表同平臺的燃油 4 Series Gran Coupé、以及純電 i4 小改款車型,純電動力的 i4 車系延續先前等級,劃分 eDrive40、M50 xDrive 雙車型規劃,售價各為新臺幣 275 萬、329 萬,相較改款前調漲 5 萬、4 萬,i4 eDrive40 另提供優惠價加價 22 萬、總價來到 297 萬的 Racinge Package 車型(但無需像改款前為強制選配),也算是總代理與原廠爭取到在車價方面的讓利。

BMW 原廠在 2024 年 4 月同步發表同平臺的燃油 4 Series Gran Coupé、以及純電 i4 小改款車型,純電動力的 i4 車系延續先前等級,劃分 eDrive40、M50 xDrive 雙車型規劃,售價各為新臺幣 275 萬、329 萬。

而早在 2022 年小改款前的 i4 上市之初,U-CAR 就曾規畫從臺北滿電開著 i4 eDrive40 驅車南下至 U-POWER 臺南裕農站,總計 382 公里,當時 i4 eDrive40 展現相當優異的能耗表現,行駛 382 公里後抵達臺南,電量還有 25%(表顯續航剩 134 公里),儀表能耗則為 6.1km/kWh(實際能耗為 5.75km/kWh)。不過當時充電曲線僅有獲得實測最高峰值功率 211kW,並沒有 10%至 80%的數值可作為參考。

因此此次在試駕小改款 i4 M50 時,我們也特別規劃進行臺北至彰化北斗來回總計近 425 公里的高速續航測試,除了一探這款 544 匹純電性能車的表現,也能夠更完整的揭露其充電效率。

導入智慧光型變化 LED 頭燈、雷射尾燈,科技化更為提升

雖然小改款 i4 一如 4 Series 小改款家族,在外觀的更動幅度較小,但我們還是來帶大家一覽此次小改款的變革。小改款 i4 依舊採用短前懸的設計、並兼顧霸氣優雅的車頭造型,並採用 3D 雙腎型水箱護罩,黑色高光澤 Air Breather 車側導流氣孔造型飾條、無窗框設計、平整化車門把手以及從 B 柱一路下傾的俐落車身流線,呈現出優雅卻不失動感的獨特輪廓。

小改款 i4 依舊採用短前懸的設計、並兼顧霸氣優雅的車頭造型,並採用 3D 雙腎型水箱護罩,呈現出優雅卻不失動感的獨特輪廓。

而小改款最主要在車頭視覺的變化,在於換上四眼造型晝行燈設計。而在此次的頂規 i4 M50 上,其相較改款前的智慧雷射頭燈、更換為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系統,雖然在遠光燈照明的最遠距離不及雷射頭燈達 500 公尺,但其具有更多樣的速域與光型調整,並且 M50 還具有專屬此次新增的燻黑頭燈視覺。

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更首度搭載 City Light 智慧光源切換,其可在低於市區時速 35 公里或郊區低於 10 公里時僅啟動較廣的 City Light 光珠照明,主要以 4 眼晝行燈呈現;而市區時速高於 35 公里與郊區高於 10 公里則會再進一步開啟光型變化智慧 LED 近光頭燈,帶來更遠的照明。

小改款最主要在車頭視覺的變化,在小改款 i4 M50 上,改為專屬黑色高光澤橫柵式水箱護罩,並在水箱護罩內依然有專屬的 M 字樣識別,並更換為燻黑造型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系統。

而在小改款 i4 M50 上,其直立雙腎形水箱護罩的造型,相較改款前有較大變化,取消過去鈰灰色外框裝點的黑色水箱護罩;小改款後改為專屬黑色高光澤橫柵式水箱護罩,並在水箱護罩內依然有專屬的 M 字樣識別,不過過去整合於水箱護罩封閉處的 ADAS 毫米波雷達,在改款後則改為置於駕駛座側的雙腎中,前擋風玻璃內加入 AR 擴增實境導航鏡頭。

小改款後前擋風玻璃內加入 AR 擴增實境導航鏡頭。
小改款後 i4 M50 在車側換搭專屬雙肋型後視鏡。此次的試駕車另選配 20 吋 BMW Individual 826I 型輪圈。

全車許多包含 Air Curtain 氣簾等處則也改為黑色高光澤套件,車身全車搭載更運動化的 M Sport 進階套件,並配有專屬雙肋型後視鏡,足下標配升級為 19 吋空氣力學 996M 型輪圈,而在此次的試駕車另選配 20 吋 BMW Individual 826I 型輪圈。車尾方面,小改款的重點則放在全數標配 BMW Laserlight 雷射尾燈、其以 96 條雷射光纖編織而成,燈組內透過三層 L 型雷射燈條重疊,塑造出強烈的視覺張力,夜晚看起來相當具有辨識度,只不過可惜的時其方向燈並沒有呼吸燈、或是序列式流水燈效果。

小改款 i4 全數標配 BMW Laserlight 雷射尾燈、其以 96 條雷射光纖編織而成,燈組內透過三層 L 型雷射燈條重疊,塑造出強烈的視覺張力。

導入 AR 擴增實境導航,新方向盤帶來絕佳握感

內裝則與先前的小改款 4 Series 家族大同小異,小改款 i4 皆搭載全新 BMW Operating System 8.5 座艙介面,在整體中控布局大致與升級為 iDrive 8 後的版本相同,上方同樣是由 12.3 吋數位儀表、以及 14.9 吋中控螢幕組合成的懸浮式一體曲面螢幕築構而成,最主要導入「Zero-layer 零層級」選單概念、以地圖作為首頁畫面,並且在首頁畫面有著 QuickSelect 快捷選單,新車也首度追加 AR 擴增實境導航作為標配配置。只不過 AR 畫面無法在儀表板中顯示,另外 HUD 抬頭顯示器不像最新世代車款能有 3 車道道路虛擬實境顯示功能,較為可惜。

小改款 i4 皆搭載全新 BMW Operating System 8.5 座艙介面,在整體中控布局大致與升級為 iDrive 8 後的版本相同,上方同樣是由 12.3 吋數位儀表、以及 14.9 吋中控螢幕組合成的懸浮式一體曲面螢幕築構而成。
首度追加 AR 擴增實境導航作為標配配置。只不過 AR 畫面無法在儀表板中顯示。
HUD 抬頭顯示器不像最新世代車款能有 3 車道道路虛擬實境顯示功能,較為可惜。
有 3 車道道路虛擬實境顯示功能,目前在 i4 上仍只有儀表板可呈現。

而筆者個人則相當喜愛全新的平底三輻式方向盤設計,其在整體的握感極佳,並且也更為方便駕駛者進出車室,而如 i4 M50 搭載 M 方向盤的 M Nappa 真皮包覆版本在下方採平底設計,方向盤兩側也改為黑色鋼琴烤漆飾板處理,甚至在此次的 i4 M50 小改款上,還加入了相當熱血的 12 點鐘方向紅色標記,並且在方向盤上的車縫線採用 M 三色處理,在質感與熱血感受都有相當出色的表現,廠徽則是維持 BMW i 一貫的藍色外框。此外小改款新增的 M 碳纖維車內飾板,更替其增添了肅殺氣息。

在此次的 i4 M50 小改款上,方向盤還加入了相當熱血的 12 點鐘方向紅色標記,並且在方向盤上的車縫線採用 M 三色處理。

車內的出風口在小改款後也向 X5 等車看齊,改為無外露葉片設計,中央出風口更為可進行多向切換的旋鈕配置、並配有照明光條;中央鞍座則在小改款後全車系標配頂級水晶中控套件,主要搭載水晶材質的排檔桿、iDrive 旋鈕、引擎啟動鍵。小改款後針對音質體驗,最主要還首度標配了 535 瓦 harman/kardon 音響與 17 支喇叭,整體聽覺質感更為上乘。

車內的出風口在小改款後也向 X5 等車看齊,改為無外露葉片設計,並配有氣氛燈照明光條。
中央鞍座則在小改款後全車系標配頂級水晶中控套件,主要搭載水晶材質的排檔桿、iDrive 旋鈕、引擎啟動鍵。

空間方面,小改款 i4 仍舊因為電池墊高,而相較燃油版本有著較小的垂直縱向空間,不過在 M50 車型上搭載的小尺寸玻璃天窗,稍稍減緩前座的壓迫感。此外,i4 M50 上也標配包覆性極佳的 M 雙前座跑車座椅,搭配 M 三色縫線安全帶,不僅在造型上有運動化的剪裁,更有雙前座電動腰靠與腿托等調整,讓駕駛在激烈操駕時有著更出色的支撐性。而後座雖然稍嫌侷促,但整體座椅發泡棉設定適中,因此仍算有一定的舒適性,並且包含三區恆溫空調系統也為標配,各項豪華配備仍是有點滿。

行李廂則是 i4 的優勢,未傾倒前有 470 公升、4/2/4 傾倒後可擴充至 1,290 公升,甚至後廂底板下方還有隱藏式置物空間,但 i4 就沒有前行李廂設計,也是稍嫌可惜。

小尺寸天窗可稍稍減緩車內壓迫感。
i4 M50 上也標配包覆性極佳的 M 雙前座跑車座椅,搭配 M 三色縫線安全帶,不僅在造型上有運動化的剪裁,更有雙前座電動腰靠與腿托等調整。
後座雖然稍嫌侷促,但整體座椅發泡棉設定適中,因此仍算有一定的舒適性。
行李廂則是 i4 的優勢,未傾倒前有 470 公升、4/2/4 傾倒後可擴充至 1,290 公升,甚至後廂底板下方還有隱藏式置物空間。不過 harman/kardon 音響則會占據部分行李廂容積。

最大馬力 544 匹的爽快!雙馬達配重與底盤調性更具樂趣

配置前後雙勵磁馬達的 i4 M50 xDrive,具備 544 匹最大馬力表現、最大扭力則為 81.8 公斤米,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 3.9 秒,在 WLTP 規範下,續航里程可達 520 公里、比起小改款前略為減少 1 公里。

原廠強調,搭載第 5 代 eDrive 電能科技,將電動馬達、動力控制模組與變速系統整合為緊密的單體結構,具備容量 83.9 kWh 的鋰電池模組。充電性能方面,i4 車系可支援最高 205 kW 到 DC 充電功率,據原廠公佈數據顯示,在理想充電條件下,i4 eDrive40 可在 10 分鐘補電下,獲得 154 公里的續航里程。

配置前後雙勵磁馬達的 i4 M50 xDrive,具備 544 匹最大馬力表現、最大扭力則為 81.8 公斤米。但同樣沒有前行李廂的配置。
充電選單可藉由電池預熱功能手動開啟、以及風扇聲音調整,來達到最佳化的快充體驗。

行車模式方面,i4 M50 標配 M 跑車化電子懸吊,有 Eco Pro、Eco Pro Individual、Comfort、Sport、Sport Individual 、Sport Boost 可選,其中 Eco Pro Individual 與 Sport Individual 都可以將轉向、底盤進行 2 段調整(Comfort/Sport),但 Sport Individual 可進一步將動力在 Comfort/Sport/Sport Boost 段間切換。而此次小改款 i4 M50 雖然沒像 iX1、iX2、i5 等車有 Sport Boost 運動衝刺方向盤撥片,但透過啟用 Sport Boost 模式後重踩油門,其一樣能啟用其最大 544 匹馬力輸出。

D 檔有主動式/強/中/弱可切換,D 檔主動式為車輛透過攝影機偵測前車距離自動調整強弱。B 檔則是單踏板模式、放開油門後車輛會自行減速至靜止並開啟 Auto Hold。另外跟隨駕駛模式與車速變動的動能音效,也可由駕駛自由選擇啟閉。

i4 M50 標配 M 跑車化電子懸吊,有 Eco Pro、Eco Pro Individual、Comfort、Sport、Sport Individual 、Sport Boost 等模式可選。
Eco Pro Individual 中可以將轉向、底盤進行 2 段調整(Comfort/Sport)。
Sport Individual 可進一步將動力在 Comfort/Sport/Sport Boost 段間切換。並且在 Sport 相關模式下,可於中控螢幕顯示動力輸出數據與馬達溫度。
D 檔有主動式/強/中/弱可切換,D 檔主動式為車輛透過攝影機偵測前車距離自動調整強弱。B 檔則是單踏板模式。

而過去其實我們 [ 直購直測 ] 單元也擁有過一段時間小改款前的 i4 M50,當時就對其強勁的動力、還有優異的動態表現印象深刻。因為不同於單馬達的 i4 eDrive40,i4 M50 在前後軸皆有馬達配置重,因此即便前軸屬於傳統圈簧、後軸為回饋較軟的氣壓懸吊,但 i4 M50 在遇到較大的伸縮縫、或是路面起伏,即便後軸的氣壓下沉,比較不會有車頭「抓不住」的情形,更佳的前後配重加上傳統燃油車長車頭設定,在 i4 M50 會更為適切。

由於 i4 M50 有著前後雙馬達配置,比較不會有車頭「抓不住」的情形,更佳的前後配重加上傳統燃油車長車頭設定,在 i4 M50 會更為適切。

上述的特性與優勢,在小改款後的 i4 M50 依舊保留,而且其雙馬達四驅在 B 檔單踏板模式下,也擁有較為快速的減速反應,搭配足下至動性出色的 M 紅色煞車套件,即便在高速巡航、或執行再加速表現後,其車輛仍能夠迅速減速,並且回充效率足夠下也能夠減少煞車熱衰減的幅度。

雙馬達四驅在 B 檔單踏板模式下,也擁有較為快速的減速反應,搭配足下至動性出色的 M 紅色煞車套件,即便在高速巡航、或執行再加速表現後,其車輛仍能夠迅速減速。

而即便 i4 M50 相較 601 匹的老大哥 i5 M60,少去了後輪轉向這項利器,但筆者認為 i4 M50 優異的還有底盤動態與轉向表現,仍舊讓其有著俐落的動態演出。畢竟 i4 M50 車重為 2,215 公斤,加上 4.7 米車長與 2,856mm 軸距,對比老大哥 i5 M60 車重少了近百公斤,軸距也有短 10 公分的優勢,因此即便沒有後輪轉向輔助,但 i4 M50 在彎中的刁鑽動態仍舊讓人印象深刻,甚至更輕的車重優勢更能幫助其在臺灣多山的山到小徑穿梭,精準車頭指向性搭配輔助力道適中的方向盤,讓駕駛能夠輕鬆達成「過彎切豆腐」的俐落手感。

準車頭指向性搭配輔助力道適中的方向盤,讓駕駛在 i4 M50 上能夠輕鬆達成「過彎切豆腐」的俐落手感。

當然,強勁的動力輸出,自然是 i4 M50 動態魅力的主因,尤其搭配 Sport Boost 運動衝刺模式的輔助下,瞬間的強勁推背感,中高速仍有強勁迅雷不及掩耳的再加速反應,還有超過 M3 車系 530 匹的 544 匹馬力,即便在靜止加速破百 i4 M50 為 3.9 秒、略遜 M3 等車 3.4 秒,但 329 萬能夠擁有如此強勁又爽快的競技化動力,要說 i4 M50 是低調的「羊皮狼」,也不為過。這點,絕對是將 i4 M50 放入購車清單的優勢之一。

Sport Boost 運動衝刺模式開啟後,儀表板側方動力輸出指標還會出現 Boost 字樣,重踩啟用後其會出現藍色 Boost 動力輸出比例指示。
i4 M50 有超過 M3 車系 530 匹的 544 匹馬力,即便在靜止加速破百 i4 M50 為 3.9 秒、略遜 M3 等車 3.4 秒,但 329 萬能夠擁有如此強勁又爽快的競技化動力,要說 i4 M50 是低調的「羊皮狼」,也不為過。

臺北至彰化北斗來回 424 公里高速續航測試說明

  1. 測試路線:U-POWER 臺北仁愛金山南站>國道 1 號南下(含高架段)> 國道 1 號 220k 中油彰化北斗交流道加油站>國道 1 號北上(含高架段)> U-POWER 新北蘆洲集勇站
  2. 測試天候:陰與多雲,約 12~15.7 度。
  3. 測試原則:依據當下該路段的法定最高速限表速+9 公里,以 ACC 系統行駛,以「Efficient」節能模式行車、搭配 D 檔主動式回充模式
  4. 冷氣空調:恆溫空調調整至 19 度,風量開到 2 段。
  5. 車上載重:1 位工作人員與隨身行李
  6. 原廠胎壓:前 40PSI、後 40PSI

根據國內能源署測試,i4 M50 國內測得 WLTP 續航為 553 公里、能耗為 6km/kWh;比起單馬達的 eDrive40 638 公里、6.9 km/kWh 會遜色不少,但推估仍是有實際續航 400 公里以上實力。

測試當天清晨充飽電在 U-POWER 仁愛金山南站出發時,i4 M50 儀表板在「Efficient」節能模式顯示的 100%滿電續航為 412 公里,不過 BMW 集團電動車款會因應先前駕駛型態所呈現的浮動式續航預估,因此多半僅能作為參考,與實際可行駛距離仍有一段差距。

而 i4 沿途行車 205.6 公里至 U-POWER 彰化北斗交流道站時,電量剩下約 56%、表顯續航剩下 279 公里,儀表能耗為 5.8km/kWh。

測試當天清晨 6:30 充飽電在 U-POWER 仁愛金山南站出發時,i4 M50 儀表板在「Efficient」節能模式顯示的 100%滿電續航為 412 公里。
i4 M50 沿途行車 205.6 公里至 U-POWER 彰化北斗交流道站時,電量剩下約 56%、表顯續航剩下 279 公里,儀表能耗為 5.8km/kWh。

最終返回到 U-POWER 甫開幕位於國道 1 號 27.1k 三重交流道附近的蘆洲集勇站時,i4 M50 當日的總行駛里程來到 424.1 公里,剩餘的電量為 5%、剩餘續航里程為 21 公里,儀表能耗降為 5.6km/kWh,而從此次的結果來推估,i4 M50 滿電高速續航約為 450 公里左右。而若由消耗的%數與實際行駛里程推算,滿電續航里程也約略在 446 公里,相當於 1%電量可行駛 4.46 公里。

中午回到 U-POWER 甫開幕位於國道 1 號 27.1k 三重交流道附近的蘆洲集勇站時,i4 M50 當日的總行駛里程來到 424.1 公里,剩餘的電量為 5%、剩餘續航里程為 21 公里,儀表能耗降為 5.6km/kWh。
BMW i4 M50 剩餘
電量
行駛
里程
累計行駛
里程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儀表板顯示能耗
(km/kWh)
U-POWER 臺北仁愛金山南站出發 100% 0 0 412 公里 0
中油彰化北斗交流道加油站 56% 205.6 公里 205.6 公里 279 公里 5.8
U-POWER 內湖民善站結束 5% 218.5 公里 424.1 公里 21 公里 5.6
車款 BMW i4 M50
總行駛里程 (公里) 424.1
儀表顯示剩餘電量與里程 5% / 21 公里
行車電腦顯示能耗 (km/kWh) 5.6
5%~80%充電時間 35 分鐘
10%~80%充電時間 32 分鐘
5%~100%充電時間 61 分鐘
快充峰值功率 (kW) 208
平均充電功率 (kW) 80
充電度數(kWh) 82.386
實測能耗(km/kWh) 5.15

最終我們同樣在使用 500A 液冷槍實測下,i4 的功率約在 7%時就超過 200kW,11%時更來到 208kW,不過 i4 的峰值功率維持時間並不像 i5 持久,約 5%起充 2 分鐘後功率就開始曲線滑落。充電 5 分鐘就從 7%補至 21%、表顯續航補進約 79 公里。

後續 i4 都一路曲線下降至 80%左右時降至 60kW,不過 80%至 90%間維持一段平原,90%時仍有 53kW,96%後才緩坡下降至涓流充電功率,最後的 99%~100%區間則花費約 4 分鐘結束。實測 5~80%區間充電快充為 35 分鐘,若單看 10~80%過程為 33 分鐘 40 秒,與原廠宣稱的 10~80%用時 30 分鐘雖有差距但仍算接近。而實際能耗部分,最終補進的電量為 82.386kWh,以 424.1 公里換算後約為 5.15km/kWh,與儀表顯示的 5.6km/kWh 約有 0.5km/kWh 的差距,但以 544 匹的高性能電動車仍算相當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