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 Suzuki 當家主力、有著鮮明設計風格的 Swift,第 1 代車型可追溯至 2004 年,短小精煉又帶有圓滑的造型,登場之際便受到很大的矚目,同時也讓 Swift 車系成為家喻戶曉、穿梭在都會的新選擇;第 2 代車型問世於 2010 年,承襲首代的設計風格,同時更加入了些剛硬的設計韻味,並強調駕駛的舒適性與低油耗表現。
來到現在我們很熟悉的第 3 代 Swift,其於 2017 年誕生,而這代 Swift 更增添不少運動化氣息,帶給更多樂趣與活潑的感受,並根據 Suzuki 提供的資料,第 1 代~第 3 代 Swift 全球共銷售了 9,134,769 輛!Swift 車系大約 7 年一大改、中間則有小改款車型,同時第 3 代 Swift 更是推出了性能版、具熱血氛圍的 Sport 車型,而如今第 4 代 Swift 也在 2023 年正式登場。
Swift 車系至今發展了近 20 年,雖然現今車壇已成為休旅 SUV 車型主導、轎車版圖逐漸式微,不過 Swift 其實一直保有不錯的銷量成績,如果常關注 U-CAR 每個月汽車銷售報告的讀者就會發現到,在一般品牌進口轎車排行中 Swift 幾乎都可以名列前茅,2023 全年共領牌了超過 3,500 輛,而如今第 4 代 Swift 也正式在國內上市。第 4 代 Swift 在日本市場開賣約半年多的時間,以 Taiwan Suzuki 導入國內的時程來說並不會太慢,其盡快將品牌在臺灣主力車型更替至最新世代,強化整體銷售戰力。
新世代 Swift 維持單一車型設定,售價為 73 萬元,雙色車型須加價 1 萬元,對於這次的大改款工程,筆者認為 Swift 除了延續過往的精隨之外,自身的產品競爭力更是向上再推高一個層次,除了外觀、內裝有著不小改變,在現今消費者很重視的主動安全配備上也有所進化,同時身處在高油價時代,原先 Swift 就已相當出色的油耗表現更是再精進,尤其就以臺灣的都市環境來說,Swift 短小精巧的車格也相當適合,好操控、易上手的特性也成為 Swift 最大優勢之一,或是說它最吸引人之處。
蚌殼式引擎蓋設計很搶眼!線條勾勒出成熟、典雅韻味
一眼望去新世代的 Swift,可以感受到這代車型原廠想塑造出有別以往的風格,即便整體輪廓承襲了 Swift 過往招牌的設計,然而透過一些細節上的修飾及點綴,也讓 Swift 散發出更為獨特、更有辨識度的嶄新面貌。先從車頭來看,這代 Swift 的容貌呈顯可說是更有特色,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就是引擎蓋造型,原廠將蚌殼式的設計更加誇大,一眼望過去實在相當醒目;但其實車輛外型的設計評價相當主觀,有些人覺得好看、也會有人認為不是他喜歡的型,但以筆者的角度來看,新世代 Swift 的有種破舊立新、豎立新氣象的企圖心。
除了很有特色的引擎蓋造型外,可以發現到 Swift 的頭燈組變得更加銳利,線條的切角更為果斷,搭配上裡面光棒式、創造出類似「斜 L 型」的 LED 頭燈,賦予車輛更為運動化的味道;移駕到中間的地方,矩形網狀式的格柵也與上一代明顯不同,在框線的呈現上更為俐落,同時視覺上也更加緊實,並且將原先中間上方的廠徽挪至格柵與引擎蓋中間,原先廠徽位置取而代之的是前方偵測雷達,而保險桿的設計更有著成熟、剛硬的韻味,與之搭配的是流線、黑色下擾流。
至於前一代 Swift 所擁有的霧燈到了這代則取消,會有這樣的設計也有幾項原因,首先,國內所導入的 Swift 是走向歐規設定,因此並不會有日規 Swift 在車頭兩側有著類似黑色框組、並在頂規 MZ 車型才有的霧燈;再者,其實歐規 Swift 這樣的配置也是為了達到更佳導流效果,創造更好的節能績效。整體來看,新世代 Swift 在車頭許多細節進行調整後,視覺上也更加立體有神,線條的強化也賦予更多新氣象。
新世代 Swift 車身尺碼基本上與前代車型差不多,車長為 3,860mm、車寬 1,735mm、車高 1,480mm、軸距 2,450mm,而就像前述所說的,Suzuki 透過很多細微線條的改變、搭配上肌肉感的設計,讓車輛視覺上更加緊緻;車側也有幾項重點改變,首先就是原先在後車窗旁的後車門把手,改為傳統在車門上的設計,至於車色上這次原廠也提供 6 種 ( 2 款雙色、4 款單色 ) 繽紛的色彩可選擇,並且主打有著糖果般的塗裝,也為車輛注入許多青春、活力的氣息。
足下則延續 16 吋雙色切削輪圈,不過造型上則更有氣魄,相比前一代則簡約一些,原廠也強調減少了 43%切削面積,其重量、強度和空氣力學的平衡比過去減少 15%滾動阻力;不過看到這裡大家或許有發現,就是這代 Swift 後輪煞車由原先的碟煞改成鼓煞,但原廠提到雖然換成了鼓煞,卻增加了煞車面積,因此整體制動性能是比上一代更為出色。
說到這,究竟為甚麼新的 Swift 後輪要換成鼓煞?其實這原因就和前述所提到的霧燈有些異曲同工之妙,歐規 Swift 全車系都是採鼓煞配置,而日規的 Swift 也僅在頂規 MZ 車型是碟煞配置,由鼓煞來取代碟煞其也可減少粉塵的產生,進而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走到車尾,玲瓏有緻、帶有簡約格調或許讓 Swift 低調了一些,不過同樣從細節上改變也能發現這樣的設計感更為伶俐;首先尾燈的線條也與頭燈相呼應,不過較大改變是在裡面的燈組,過去是採往內、C 字形設計,而這次 C 字形尾燈則改成向外,透過一點小巧思也能增加些辨識度;而先前左側的 Suzuki 英文字名牌這代則換成 Swift 字樣,右下方則延續 Hybrid 專屬車型徽飾,中央廠徽下方則有倒車顯影的攝影鏡頭。
這代 Swift 首次在車頂末端採用採用後門側翼,為的也是要提升空氣動力性能,至於下保險桿視覺上也較往內縮一點,中央及兩側都有紅色燈組的配置。
嶄新風格、數位化座艙設計
不僅在外觀上的改變,走進車室內也可以發現新世代 Swift 有著煥然一新的姿態;方向盤部分維持真皮三輻式的設計,左方為娛樂及音訊功能按鍵、右方則是駕駛輔助功能、後方同樣也配備換檔撥片,不過最大亮點便在於方向盤右上方的 ACC 主動式車距巡航控制按鍵僅需按 1 次便可啟動,並且在使用當下也會一同開啟 LKA 車道維持輔助等功能,屆時僅需設定車距 ( 4 段 ) 和速度 ( 30km/h 或以上 ) 即可,簡單明瞭的設計也讓操作上更為便利,基本上也無須再去點選其他輔助按鍵,筆者認為這樣的設計相當實用及貼心。
儀表板延續雙環指針式設計,左邊為轉速表、右方則是時速表,不過整體樣貌也稍做了改變,儀表中央則有長方形 LCD 資訊螢幕,主要可以顯示油耗平均資訊以及預估剩餘里程數,同時螢幕上方則會 ACC、LKA 等輔助系統的畫面,並且這回也新增了 TSR 交通標誌識別功能,道路速限的訊息即會出現於此。
Swift 前方中控臺飾板及前門板採黑色與淺灰色搭配,淺灰色飾條具有 3D 紋理設計,搭配上採用磨砂鍍層和磨砂深銀色的塗裝,帶來高質感、運動化的風格;此外,可以看到這次改款將多功能資訊螢幕設計在上方,採 9 吋大小並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及 Android Auto 手機連結功能。
同時該螢幕還可以得知車輛許多資訊,包括現行行駛狀態,其涵蓋行駛距離、行駛航程、平均油耗、瞬間油耗及平均車速,並且還有行駛里程歷史紀錄、能源流向、加油紀錄、胎壓等等訊息,整體操控的靈敏順暢度筆者認為也有不錯的表現,不過倒車顯影的畫面筆者覺得差強人意,並且距離警戒線並不會跟者方向盤轉彎而跟著轉向,僅能單純以直線來呈現,同時也未有 360 度環景功能。
至於螢幕下方空調介面也有很大改變,冷氣出風口採倒梯形式設計,配上數位面板的恆溫空調系統,而下方則提供兩組 Type-C 和 1 組 Type-A 充電孔,至於手機無線充電則列為選配;排檔桿依舊延續傳統式設計,後方也依然為傳統拉桿式手煞車,並未導入日規頂級 MZ 車型所擁有的電子手煞車,手煞車後方兩旁則有前方座椅加熱功能,不過該功能在日本和歐洲這類會下雪、較寒冷的地區確實能派得上用場,但嚴格來說在臺灣若能提供通風功能會比較實用。
原廠表示新世代 Swift 的前座椅使用幾何圖案,同時頭枕的高度與厚度都增加 10mm,但不管是駕駛或是副駕駛座都是手動調整,並未提供電動座椅;來到後座,以筆者 179 公分的身高、前座調整至標準駕駛坐姿後,後方膝部空間約有 1 個拳頭又 3 個指頭,頭部空間則是 1 個拳頭的距離,以這類型的小車來說整體空間確實表現不錯,不過後座椅墊的延伸度並未那麼充足,也無法較完整來包覆住大腿。
至於後方行李箱容積在座椅還未傾倒下具備 265 公升的空間,在 6/4 分離傾倒後則可擴張至 579 公升,並且還配有行李箱隔板,同時尾門開口高度較現行款式低了 11mm,不過並未有電動尾門。
主動安全強化,輕盈駕駛特性、具優良底盤紮實度
新世代 Swift 動力上最大改變也在於從原先四缸改成三缸代號 Z12E 引擎,排氣量則維持在 1,197c.c.,壓縮比則增加到 13.9,缸徑和行程也都有所增加,最大馬力及扭力落在 82 匹/5,700 轉及 11 公斤米/4,500 轉,並結合 ISG 整合式啟動發電機與 12V 鋰電池組的 SHVS 混合動力系統,其中 ISG 在重啟引擎和加速時,可以作為發電機或是電動馬達,來提供電動馬達輔助。
至於馬達則能產生約 3 匹馬力及 3.4 公斤米扭力,並改採 Aisin 所製造的 CVT 無段變速箱,同時為了抑制三缸引擎較明顯的抖動,原廠也採全新引擎腳設計,在右側引擎腳新增 3 塊質量阻尼器,透過阻尼器吸收多餘的震動,平均油耗也精進至 24.5km/L。
這代 Swift 一大特點更是在於主動安全的強化,除了延續 Suzuki Safety Support 主動安全系統外,ACC 主動式車距巡航系統也升級至全速域,搭配上更加進化的 DSBS II 雙感知器煞車輔助系統,其單眼攝影機的偵測角度範圍更為廣大,而 LKA 車道維持輔助系統、TSR 道路速限辨識輔助系統、LDP 車道偏離警示系統也都是首度導入,BSM 盲點偵測系統、HBA 遠光燈輔助系統與 RCTA 後方車側警示能給予更完善的安全輔助,並且也配備了 6 具輔助氣囊。
不到 4 米長的 Swift,其定位也在於都會通勤、或是小資族想購入的車款,尤其若身處在車水馬龍的大臺北地區來說,Swift 緊湊型的車身可說是相當適合;就攤開動力數據來看,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代 Swift 馬力和扭力與上一代差不多,而且 80 幾匹的動力夠用嗎?這點筆者很肯定的回答絕對夠用!
就單以行駛在市區來,Swift 輕快、靈巧的油門反應能讓駕駛更容易掌握車輛,線性動力輸出搭配上流暢的 CVT 無段變速更是讓整體駕馭感受相當舒適,即便駛過坑洞、不平路面,軟硬適中的懸吊設定能讓車內乘客乘坐品質更加分,同時 Swift 易上手的特性也發揮得淋漓盡致,相信新手價駛也能很快適應 Swift 整體的調性以及節奏,不過讓筆者更驚豔的地方則是在山路表現。
從市區換到山路上,筆者這時將檔位切換至 M、以模擬 7 速的型態來駕駛,不過大多數僅在模擬 2、3 檔左右來行駛,畢竟爬坡路段需要低檔位、較高的扭力比較合適;雖然爬坡時難免比較吃力一點,不過在轉彎時可以感受到 Swift 紮實的底盤設定,尤其下坡路段、速度稍微加快一些時,其底盤的剛性表現確實有一定水準,原廠這次所強調 Heartect 底盤架構的確能讓 Swift 承受更激烈的操駕。
這次 Suzuki 在懸吊上也再進行過調校,首先前防傾桿固定支臂直徑擴大來增加彈簧常數,並且防傾桿接頭直徑也有所加大,同時在安裝點添加了聚四氟乙烯片用以增加滾轉剛性,在經過上述的強化後,不僅讓 Swift 的轉向表現更靈活、更清楚,其支撐性也向上升級一個檔次,也能有效抑制轉彎時的側傾,使在山路操駕上 Swift 有著更突出的表現。
即便馬力數據沒有很突出,在爬坡或是直線上或許無法展現實力,但到了彎道或是下坡明顯就不同,轉彎的靈巧敏捷性、下坡路段在重力加速度時依然能給予駕駛很高的信心,煞車的制動力並不會說後輪換成鼓煞就顯得力不從心。總結來說,Swift 在底盤上確實有著不俗表現,筆者對於這組底盤設定有高分的評價,這也更讓人期待未來新世代 Swift Sport 的登場,更高動力的輸出、搭配上手排設定及運動化調校,車輛勢必會有更出色的競技能力。
雖然 Swift 山路表現確實不錯,但嚴格來說它還是輛都會通勤的小車,而這點相信大家也會很在意的就是這代 Swift 改採三缸設定,雖然能帶來較佳的油耗成績,但三缸免不了的就是會有稍微明顯抖動,不過原廠也針對這點來應對,除了前述有提到有著全新強化的引擎腳之外,這次 Swift 還有個很特殊的設計也在於車輛怠速時,變速箱會和行星齒輪斷開,以減少抖動傳至車室內,這點的確在走走停停、或是塞車路段很有感,在停下來的瞬間、大約過個幾秒鐘,就會明顯有感覺引擎的作動感減少許多。
這代 Swift 其將 ACC 主動式車距巡航升級至全速域,實際使用上筆者也認為系統各方面的偵測與判斷都有一定水準,當有車輛從旁邊切進來、或是前方車輛開始減速並離前車愈來愈接近時,煞車作動的力道並不會很突然或很大,不過在低速狀態跟車時,當前方車輛加速行駛而走時,Swift 自身再加速的設定則較為溫和、緩慢一點,另外當 ACC 跟車至完全靜止時,系統則提醒趕緊要採下煞車,車輛並未有 Auto Hold 功能;而車道維持輔助的功能可在車輛行駛中微微、逐步來進行修正,讓車輛保持在車道中心的位置。
雖然原廠強調 Swift 了 NVH 車輛寧靜工程,不過實際行駛下來筆者認為其寧靜度並未想像中那麼出色,在高速狀態下時,都能感受到一定的風切聲以及足下的胎躁聲,另外當引擎轉速較高時,其聲浪穿透引擎室防火牆也還是較為明顯,整體來說車輛在隔音這方面的調校筆者認為還有進步空間。
戰力進化、迎向大眾期待
總體來說,Swift 在這次大改款工程不僅將自身戰力強化,更是滿足現今消費者對於購車需求的標準,包括民眾新當重視的駕駛輔助系統,全速域的 ACC 搭配上車道維持輔助,同時座艙內也有了數位科技加持,並且與上一代車型僅多了 1 萬元;再者 Swift 也延續過往優良的血統,油耗成績一直都是 Swift 的強項,這代再度將耗能數字向上提升,24.5km/L 的成績確實相當亮眼。
在與 Swift 相處 1 天後,筆者認為若是代步通勤、並且常在都市穿梭的民眾非常適合 Swift,不到 4 米的車身在停車上會相當有感,同時 Swift 也具備一定的空間機能,並且前座的包覆性、紮實感及泡棉軟硬度設定都有水準以上的演出,多少能降低長途行駛下的疲勞感。當然,Swift 還是有些進步空間,像是筆者最有感的便是隔音表現,不過整體來看,這代 Swift 確實令筆者留下深刻印象,其戰力不可忽視。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