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Model 3 車系自 2016 年 4 月首度發表,並在 2018 年 9 月開始陸續展開交付,問世近 8 年來,早已在 2021 年就達到全球累積超過 100 萬輛的規模,而且根據外媒 CleanTechnica 統計截至 2023 年 3 月累計也突破 190 萬輛,堪稱是電動車在全球車壇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適中的中型轎車身形設定,加上科技智慧化的操作介面、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全球布局便利快速的 Tesla SuperCharger 超充站網絡,還有 Tesla 逐步透過中國上海超級工廠擴充產能,都讓 Model 3 成為全球各國電動車市場的暢銷車款。
而為因應亦趨競爭激烈的電動車市場,在 2023 年 9 月 Tesla 原廠就推出 Model 3 的週期間小改款,並以「Model 3 煥新版」對外溝通。臺灣市場則是在 2024 年 1 月中旬開賣,提供 RWD 後輪驅動以及 Long Range 四輪驅動兩種車型,並開出 169.99 萬元和 199.99 萬元的售價,對比小改款前、並在停售時的 175.49 萬元與 223.4 萬元的價格更是有所調降。
由於改款後的 Long Range 車型 WLTP 續航公告為 608 公里,此次 U-CAR 試車組就規劃臺北至嘉義大林來回長達近 450 公里的測試距離,並且藉由 U-POWER 超高速快充服務,一探其在第三方快充站的電氣性能表現。
造型更加簡潔俐落,導入全新前後燈組
更換為「Model 3 煥新版」溝通的小改款 Model 3,在外觀部分其也是有著較大變革,主要將車頭造型調整得更為簡約俐落,車頭採用較為扁平設計,前蓋視覺上的造型也有所拉長,中下段保險桿部分也更為簡約,其取消了霧燈的配置,整體輪廓與自家尚未正式交付的 Roadster 2 相當神似。
車身尺碼部分,由於 Model 3 煥新版造型上調整得更為修長,長寬高來到 4,720x1,850x1,441mm、軸距維持 2,875mm,相比於改款前的 4,695x1,850x1,445mm,新款 Model 3 在車長多出 25mm,車高則略降 4mm,整體視覺確實更為放大、也更為低趴。車側線條則不若車頭前後更動幅度大,試駕車另加價 3.75 萬的 19 吋 Nova 輪圈、配胎為 Continental ProContact RX,標配車型則為具有節能蓋的 18 吋 Photon 輪圈設計,筆者認為 19 吋 Nova 輪圈的銀黑五輻雙肋造型動感不少。
而且最重要的是,改款後也換成較為銳利的矩陣式 LED 頭燈設計,除了樣貌上更具殺氣、與改款前的橢圓設計風格有著不小差異外,其矩陣頭燈更直接開通遠光燈自動防眩功能,對於夜間行車效果更為出色,不過遠光燈自動防眩功能未來在現有 2021 年式以後的 Model 3 車主也將會透過 OTA 開通。
車尾方面,有鑑於過去的尾燈組較易有凝結水氣、工差等疑慮,Model 3 煥新版在尾燈結構上也有較大變動,改為雙 C 型的鷹眼式設計,整體結構更偉簡約俐落,並且是整組與尾門整合的設計、而非過去分散於車尾輪拱與尾門的分離式結構。其燈組內也導入 3D 燈條顯示,擺脫過往較圓滑的風格,同時中央捨去原本的廠徽改為以 Tesla 英文字母來呈現。後保險桿同樣也進行了些修飾,下半部的黑色飾板面積明顯放大,兩邊也鑲嵌了紅色光條,與原先的設計也有所差異。
Model 3 煥新版也搭載了原廠稱為 HW 4.0(Hardware 4)的偵測與運算機制,其僅以車頭前擋風玻璃的純視覺鏡頭做主要偵測,在車身周圍的視覺鏡頭、以及智慧駕駛的晶片算力都比起過去有著長足提升,以車側與車尾鏡頭清析度都比過往精進。不過組裝工差部分,筆者的試駕車在門縫仍是有些許肉眼可見的差異,但透過後門也加入雙層隔音玻璃等工程,關門聲整體更為扎實,前後 4 扇門下都有加入安全插銷設計。
座艙布局大幅變動,取消實體排檔桿、方向燈撥桿
走進 Model 3 煥新版的內裝,其在整體中控臺佈局也有很大變革,最主要取消過去橫貫控臺的木紋或白色飾板,改為結合織物材質與導流式出風口的設計,整體質感更為提升,而且控臺的整體後方更加入霧銀飾條與環繞式的 256 色氣氛燈,讓整體的空間質感更為提升。
在操作介面上 Model 3 煥新版最主要也針對方向盤等處大幅更動,換上全新造型的方向盤,其在下方有著平把設計、整體塑型亦有更加的握感,最主要取消方向機柱後方兩邊的傳統的方向燈、以及換檔撥桿,因此其將方向燈、雨刷、定速等功能都結合在方向盤左右兩側上,而兩側滑輪式控制選鈕都還予以保留,左右兩側盤輻分別為左側操作方向燈、遠燈;右側則為監看行車鏡頭快捷鍵、雨刷快捷鍵、以及獨立的聲控按鍵,筆者認為反而熟悉之後比起過去的實體撥桿好操作,甚至喇叭也改回方向盤中央按下、比起先前改款 Model X/S 是右側盤輻按鍵式直覺不少。
其 15.4 吋中央觸控螢幕的整體鏡面更為圓潤、筆者認為手指滑動的感受比起過去更順手,只不過由於取消傳統檔位撥桿,因此平時檔位切換也移至到 15.4 吋中央大螢幕來做點選,其前進 D 檔為往上滑動、R 檔則為往下滑,駕駛另可開啟自動檔位切換、由系統自行判斷前方是否有牆面而切為倒檔;原廠另外在車頂上方也配置與雙閃燈整合的實體檔位切換鍵,但其按鍵基本為電容式觸控、筆者認為依舊不甚直覺。A 柱處在改款後則有加入盲點警示燈。
中控螢幕系統的介面,大致上基本與過去相同,最主要是停車可透過車身周圍鏡頭偵測,帶來車身周遭的高傳真 3D 影像,中控螢幕亦加入可切換 256 色氛圍燈的選項、以及後座螢幕的啟閉鍵。值得一提的是,改款後 Model 3 雙前座椅亦加入 3 段式的雙前座通風座椅,其降溫為導流吸入式設計、降溫效果相當明顯,只可惜改款後並沒有像 Model Y 一樣配有 HEPA 濾網與生化防禦模式。不過 Model 3 不論是聲控系統、App 與手機鑰匙、遠端哨兵監控、劇院與玩具盒等功能依舊相當強大完整,尤其導航可根據多個目的地做電量預估,並且能隨時 OTA 遠端更新。
車內部分細節亦有做更動,中央鞍座換上觸感較為細膩的類金屬活動式置物盒面板,只不過其前座中央扶手內改為僅配置 1 組 USB-C 充電孔。而小改款 Model 3 最重要的利多,則是在後座加入 8 吋觸控螢幕,透過螢幕系統可設定空調,並且還可播放音樂或是串流平臺上的影片、遊玩遊戲,讓過往只能在前座操控的系統,現在後排乘客也可享受到同樣的機能,但是其視覺較為偏低,使用上視覺較需往下移動,另外風向也須由螢幕調整較為不直覺。
座椅方面,筆者認為其改款後的座椅泡棉填充物更為偏軟、座椅剪裁也更為合身;後座則是加入中央座椅的固定式頭枕、並且整合具有置杯架的設計,後座以筆者 178 公分乘坐,膝部空間為 2 拳、頭部空間為 4 指,而且座椅角度比改款前略有調整、以及發泡棉更為柔軟,因此整體乘坐更為舒適。後行李廂容積也在改款後略有增加從 561 公升略增 33 公升、來到 594 公升,下方依舊有相當大的隱藏空間,並且加入另一組後廂電動尾門頂桿;前行李廂則維持 88 公升,全車總容積來到 682 公升。
舒適性與靜肅性大幅提升,但整體底盤調性仍非運動化
Model 3 Long Range 煥新版搭載的是 NCA 三元鋰電池組,海外 EV Database 網站揭示總容量為 78.1kWh、可用容量為 75kWh,而 WLTP 續航里程從改款前的 619 公里、略降為 608 公里,其 DC 最高充電功率在 Tesla SuperCharger 超充站點可達到 250kW。其在動力採用前感應式非同步馬達、後永磁同步馬達,最大馬力部分,根據能源署揭示的資訊顯示其最大馬力為 346 匹,靜止加速至破百維持 4.4 秒,但車輛極速從過往的 233 公里、降為 201 公里。
攸關動力與動態的配置部分,Model 3 Long Range 版的加速模式有「舒適」、「標準」共 2 種;而轉向模式有「舒適」、「標準」、「跑車」共 3 種。只不過在小改款後 Model 3 全車系向 Model S 與 X 看齊,將過往的「慢行」、「滑行」、「暫停」共 3 種煞停模式切換取消,改為僅全然的單踏板行車模式,放開煞車後其會直接減速至自動開啟 Auto Hold 靜止。
將改款 Model 3 開起來後,筆者發現相較過去低速於 50 公里左右就能明顯感覺到車身的震動與晃動,Model 3 煥新版確實將低速的碎震大幅降低,讓駕駛的信心與乘適性提升不少,車身懸吊的初段明顯放軟、不像過往硬派,而且透過懸吊襯套等強化,底盤明顯有朝像歐系車較為扎實的回饋感受。
煥新版 Model 3 在高速巡航也是如此,過往不論是經過伸縮縫、甚至只要路面鋪裝品質較為不佳,舊款 Model 3 基本上一路都會將碎震回傳至車內,車身也容易有較不規則的扭動。如今新款煥新版 Model 3 在高速直路行駛時已大幅減低這樣的不適,搭配上發泡棉較軟的設計,不論駕駛或乘客皆不用再忍受一路「顛」的感受,可說能大幅降低長途行車的疲勞。甚至由於加入後座的雙層隔音玻璃等工程,筆者實測其高速 109 公里巡航時的車內噪音最低可來到 75~76dB 左右,比起過去舊款動輒超過 80dB 的噪音等可說下降不少。
只不過煥新版 Model 3 的動態提昇仍是有所侷限,像是高速若於時速 100 公里以上進行較快節奏的車道切換動作,仍是能發現其懸吊在中後段的支撐性仍是有些許不足,導致車身多少還是會受到電池重量帶來些許不規則晃動,但駕駛在這時需要放慢方向盤轉動節奏或進行微幅修正的程度、已經比起改款前要好上不少了,基本上改款後除非特別激烈操駕、高速切換車道的穩定度已可給予一定的駕駛信心。
而煥新版 Model 3 的煞車,則是相較改款前並未有太多強化,尤其滿電時煞車的力道會更軟、到動能回收恢復時才會有給予較具信心的制動節奏;不過透過其單踏板的設定,熟悉後在市區走走停停確實相當便利、無須像過往太頻繁的踩機械煞車,至於 AutoPilot 系統則是在高速公路車陣的加減速力道仍稍微直接了一些、若能調整得更為細膩會更佳。
在山路彎道間駕駛時,改款 Model 3 透過懸吊初段較服貼路面的設定,讓其車身起伏相較過往能帶來較為穩定的動態,而且方向盤轉向的輔助力道在「舒適」、「標準」等段位較過去輕盈,轉向調節的比例較為自然不少,讓駕駛在彎道間切換同樣更有溝通感、較能達到心隨意轉的預期。其前後雙馬達的大動力,確實不論是在高速、或是山區爬山都相當游刃有餘,只不過稍微激烈駕駛下,仍能發現前軸仍是略偏轉向不足,基本上 Model 3 Long Range 的整體設定還是偏向舒適,運動性能則可能留待日後的 Plaid 或 Ludiculus 車型發揮。
臺北嘉義大林來回 448 公里高速續航測試說明
- 測試路線:U-POWER 臺北內湖行忠站>國道 1 號南下(含高架段)>國道 1 號 250K 嘉義大林交流道>國道 1 號北上>寶山交流道>國道 3 號北上>國道 3 號 35K 中和交流道>U-POWER 新北中和建八站。
- 測試天候:晴,約 28.8~31.4 度。
- 測試原則:加速為舒適模式,轉向為舒適模式。依據當下該路段的法定最高速限表速+9 公里,以 ACC 系統行駛
- 冷氣空調:恆溫空調調整至 20 度,風量開到 3 段。
- 車上載重:1 位工作人員與隨身行李
- 原廠胎壓:前 44PSI、後 44PSI
此次續航測試我們同樣進行臺北來回嘉義大林約 450 公里長里程實測,測試當天筆者約上午 10 點 3o 分從 U-POWER 內湖站充到 100%滿電出發,沿途皆以速限+9 公里寬限值行駛,考量當天天氣炎熱將空調設為 20 度 3 段風,滿電時車輛以美國 EPA 標準顯示的滿電續航約為 483 公里。出發時車輛導航系統預估抵達時電量約為 47%。
實際南下後,基本上大致車流都順暢、車速保持較快,而且天氣相當炎熱,讓空調對能耗的影響較大,筆者僅有在新竹湖口段遇到塞車車陣,加上車內電量預估程式有紀錄到約 14.7km/h 的西風讓南下過程多耗費些許電量,因此前往嘉義的南下路段,抵達時的電量並沒有比起出發時電腦預估有太多提升,而在三義坡下坡電量約莫是回充 1%、續航多 3 公里。中午 1 點多抵達國道 1 號 250K 處的統聯大林驛站時,車輛電量剩下 49%、續航約剩 242 公里,行駛里程為 233 公里,能耗為 158Wh/km、換算約為 6.33km/kWh。
回程時,原先車輛導航預估抵達 U-POWER 中和建八站預估的電量為 13%,不過回程途中車流量較少,加上我們是以速限寬限值 119 公里、109 公里行駛,讓電量比起車輛電腦預估的消耗更多。於下午 3 點 30 分抵達 U-POWER 中和建八站時,電量剩下 8%、續航約剩 38 公里,總行駛里程來到 448 公里,儀表能耗則顯示為 151Wh/km、換算約為 6.62km/kWh,滿電推估則約可跑 486 公里。
我們最終也在 U-POWER 中和建八站進行相當完整的 8%~100%充電實測,雖然因為車輛的通訊溝通等因素、無法像在原廠 Tesla SuperChager 超充站能達到原廠最高的 250kW,但 U-POWER 的超高功率設備依舊能發揮車輛的電氣性能,8%~100%過程總計花費約 67 分鐘,若只單看 10%~80%充電時間為 32 分鐘,整個 8%~100%充電期間最高功率來到 193kW、平均也有 69kW,總計補進 78.235kWh 電量,換算後實際能耗為 5.73km/kWh。相比於先前實測 Model 3 Long Range 約 380 公里的實際能耗 5.59km/kWh,Model 3 依舊是有著較佳的能耗表現,高速路段 1%電量約可跑 4.8 公里左右。
從充電曲線來看,Model 3 Long Range 採用的 LG 化學三元鋰電池其電氣性能依舊比起改款前無顯著變化,基本上仍屬 400V 電壓主流車款的表現,8%起充後於 10%就達到約 180kW 的功率,並在 15%時上升到 190kW 之譜,維持一小段峰值高原後在 23%達到最高的 193kW,其後曲線便一路下滑,約 42%時滑落至 126kW、53%時降到僅剩 100kW 以下,80%時則剩下 47kW、90%時剩下 34kW,基本上其最快速的充電區間約在 40%以前。
Tesla Model 3 Long Range | 剩餘 電量 |
行駛 里程 |
累計行駛 里程 |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 儀表板顯示能耗 (km/kWh) |
U-POWER 內湖站出發 | 100% | 0 | 0 | 483 公里 | 0 |
國道 1 號 250K 嘉義大林交流道 | 49% | 232 公里 | 232 公里 | 242 公里 | 6.33 |
U-POWER 中和站結束 | 8% | 216 公里 | 448 公里 | 38 公里 | 6.62 |
車款 | Tesla Model 3 Long Range |
總行駛里程 (公里) | 448 |
儀表顯示剩餘電量與里程 | 8% / 38 公里 |
行車電腦顯示能耗 (km/kWh) | 6.62 |
8%~80%充電時間 | 33 分鐘 |
10%~80%充電時間 | 32 分鐘 |
8%~100%充電時間 | 67 分鐘 |
快充峰值功率 (kW) | 193 |
平均充電功率 (kW) | 69 |
充電度數(kWh) | 78.235 |
實測能耗(km/kWh) | 5.73 |
產品面貌煥然一新,但電氣規格仍若以往
總結而言,筆者認為,經過此次試駕後發現 Tesla 原廠工程團隊確實在收集多年來 Model 3 超過百萬輛車主的反饋,確實將過往許多車主詬病的操控、乘坐舒適、隔音靜肅性改善,電耗與續航表現也依舊維持高水準,若非追求更競技化的動態表現,Model 3 Long Range 確實已符合大部分電動車主的需求,並且帶來大幅精進、煥然一新的表現。只不過在電氣性能依舊維持 400V 車款的架構表現下,產品競爭力是否能對應諸多對手、甚至像中國新創新能源品牌逐步朝向 800V 架構邁進的節奏,則有待後續觀察了。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