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 Lexus 近年麾下車款的幾項重點特色,外觀設計上當屬 2011 年、藉由新世代 GS 車系問世、同步所發表的「Spindle Grille 紡錘型水箱護罩」,而在工程端部分的重大里程,則是邁入汽油渦輪動力單元的競爭行伍,首款汽油渦輪動力單元,就是 2.0 升渦輪增壓的 200t,將這兩項品牌特點合起來,就是本次試駕體驗對象的 Lexus GS 200t。和泰汽車藉由第 4 代 GS 產品週期間小改款的契機,導入了 200t 車型來做為車系入門選擇,此外也導入了 LSS+主動安全防護系統,讓 GS 車系在市場上擁有更優異的競爭力。

Lexus 在 2011 年發表了第 4 代 GS 車系,並於 2015 年法蘭克福車展上,正式推出週期間小改款,而國內市場則是由總代理和泰汽車,於 2015 年 12 月中旬於國內發表上市。

Lexus 這具 2.0 升渦輪增壓動力單元,首度現身乃是搭載於 Lexus 的 NX 車系上,隨後則是陸續導入其他車系中,取代既有的 2.5 升自然進氣引擎,雖然 2.0 升與 2.5 升的排氣量並非天差地遠,但在當今車壇小排量的趨勢下,即便許多品牌都已經導入較小排量的動力選擇,但仍舊會有許多消費者難免疑慮,換小排量的會夠用嗎?這一點後續再來介紹。取到試乘車後的第一件事情,當然是要先欣賞一下,GS 車系在小改款後所做出的改變。

小改款導入 2 代紡錘型設計,視覺更為動感

如果比對小改款前後照片會發現,GS 車系因為維持既有的氣質,但其實在許多細部上做出調整,改變幅度不算小,車頭最明顯的不同,就在於水箱護罩樣式,改以 2 代之 Spindle Grille 紡錘型配置,不僅面積更形放大,透過外側鈑件以及內緣鍍鉻飾條,視覺上擁有更強烈的侵略感,同時也將動感跑格勾勒出來。此外,小改款前水箱護罩中間有保桿橫貫的設計,2 代紡錘型水箱護罩則改以全數橫柵設計。

在 Spindle Grille 紡錘型水箱護罩設計問世已屆數年時間後,Lexus 陸續藉由新世代以及小改款的契機,為麾下戰力導入 2 代的紡錘型設計,相比於原先的樣式,2 代的紡錘型水箱護罩在面積與視覺上,都有著更為大器、動感的呈現。

試駕的 GS 200t 為 F Sport 車型,因此配置大面積網格,在鍍鉻飾條環伺、下方導流飾板也呼應黑色網格做出不同間隔搭配,視覺效果相當突出;除了車頭下半截、保桿樣式改以更大膽突出的線條外,因應水箱護罩的修改,燈組樣式也做出改變,將晝行燈與頭燈組分離。近似長方形的頭燈組往車側處後掠,而箭型晝行燈則在下緣處點綴,讓視覺顯得豐富,也與鈑件摺線呼應,營造完整的立體與動感氛圍。

GS 車系小改款後外觀的另一項特點,就在於重新設計的頭尾燈組,立體視效更為突出,也將動感以及科技風,更清楚的描繪而出,包含了車頭的箭型晝行燈,以及車尾燈組內的倒 L 型樣式,都是絕佳之辨識。

此外,小改款後的 GS 車系全數標配 LED 頭燈,高階車型上導入的,乃是原廠稱為 L-Shaped 的 LED 頭燈,3 個倒 L 型打造出顯眼的品牌辨識特徵;因應車頭造型的改變,小改款 GS 的車身尺碼也有小幅度的變化。前軸至後軸之間的軸距維持在 2,855mm,但前軸至車頭處卻增加了 30mm,從視覺上來看就清楚會發現,車頭的前掠氣勢較小改款前更為明顯,而車長也因此增加了 30mm 之多,其餘尺碼則維持既有。

車室空間著重於細節質地

相比於車頭造型的變化,車側與車尾的改變並不算大,車側部分主要是透過降低下方的門檻摺線,摺線更在車尾處拉起,讓視覺上有著更低伏的氣息;車尾造型延續既有格局,主要變化集中在尾燈造型與內部配置,最明顯的,就是 L-Shaped 造型導入。倒 L 型的導引光條從車側開始,並往行李箱處集中收束,同步也帶有下修的走勢,據 Lexus 表示,尾燈組內的鍍鉻飾條曲線下拉,就是強化低重心的感受,也是原廠希冀賦予 GS 車系更動感的產品印象。

Lexus 並未在小改款 GS 上,改變太多車室空間鋪陳設計,而是維持了既有的駕駛艙佈局,主要變化在於細節處的質地提升,包含了導入更多皮革包覆、縫線處理等;比較大的變化,在於多功能方向盤按鈕設計不同於原先。

進入車室後所發現的,仍舊是熟悉的 Lexus 空間佈局,包含了中控台、中央扶手、多功能方向盤、儀表板等,都維持與小改款前相同之格局,不若外觀的修改幅度,GS 小改款後的車室空間,主要改變在於細節處的處理,包含中控台上方的金屬飾條往手套箱處延伸,排檔桿、Remote Touch 等處改以皮革包覆,並增加外露縫線來強化質感。多功能方向盤維持三輻造型,但樣式與按鈕配置卻有所不同,高階版本之方向盤同樣加入皮革與外露縫線之設計。

試駕的 F Sport 車型,車室配置雖然格局相同,但在用料鋪陳上卻截然不同,營造出更為運動化的戰鬥座艙,最顯眼的,莫過於手套箱上緣、以及中央扶手等處的稜光鋁質飾板,網格狀的視覺效果,展現日式工藝的特長。
小改款 GS 的車身尺碼,僅車長較小改款前增加了 30mm,但仔細觀察後會發現,前軸至後軸之間的軸距尺碼維持在 2,855mm,也就是說,車室空間維持在小改款前的設定,前後乘員都能保有一定的乘坐舒適性與包覆性。

試駕的 GS 200t F Sport 車型上,理所當然的採用運動感較為強烈的 F Sport 內裝配置,包含專屬的環形運動化數位儀表,方向盤兩側盤面也加入觸感鮮明的 Dimple 處理,排檔頭也是相同配置;踏版則因應運動化的產品定位,加入了鋁合金的油門及煞車踏板。此外,手套箱上緣的飾材也不同於一般車型,F Sport 專屬的稜光鋁質飾板,有如網格狀的視覺效果,也佈滿了日式工藝風格於其中。

廣  告

2.0 升雙渦流,動力輸出更勝 2.5 升自然進氣

檢視完小改款 GS 的內外變化後,讓我們再次回到開頭時的話題,小排量渦輪增壓取代既有的大排量自然進氣,究竟會不會有力道不足的問題?答案是理所當然不會,隨著多數品牌渦輪技術的成熟化,早年常聽到的渦輪遲滯現象,多半已被較為順暢的動力輸出取代。小排量所擁有的優勢,在於荷包節省、同時也更有效率的運用能源;如果要更簡單的回答,那就 200t 的最大馬力為 245 匹,而被之取代的 GS 250,最大馬力僅 209 匹。

取代原先 4 代 GS 車系入門戰力的 GS 250,GS 200t 在渦輪技術的加持下,排氣量下修但卻擁有更為出色的動力輸出,最大馬力為 245 匹,最大扭力數值則來到 35.7 公斤米。

GS 200t 的車重為 1,745 公斤,而這具 2.0 升的渦輪增壓引擎動力數據,除了 245 匹最大馬力之外,攸關起步加速的最大扭力值,帳面數據則高達 35.7 公斤米,對比 GS 350 的 38.7 公斤米最大扭力不惶多讓。如此出色的扭力數據,讓 GS 200t 在起步時並沒有明顯的牛步狀態,在 Normal 駕駛模式下,僅稍稍吞吐一下,旋即將力道傳遞至後輪,搭配 8 素 SPDS 手自排變速系統,在一般道路上有著順暢的行車表現。

搭載 2.0 升渦輪增壓動力的 GS 200t,配置 8 素 SPDS 手自排變速系統,在一般模式下的動態表現頗為順暢,動力數據其實就日常實用性來說,絕對是相當適足。

在高速路段上,Lexus 一貫的平穩順暢特質,理所當然地呈現在 GS 200t 上,遇到需要超車的狀態時,大腳油門、GS 200t 以順暢為主的產品特色,讓力道並不會立即供輸,而是如同詢問一下的感覺,隨後才會降低檔位病拉高轉速。不過,如果將駕駛模式切換至 Sport,除了儀錶板會改以紅色底色強化動感氛圍,油門、檔位切換時的敏銳度也會提升,讓更多動感基因顯露於外。

GS 200t F Sport 共有四種駕駛模式可供選擇,包含了節能優先的 Eco Mode,一般駕駛模式的 Normal,滿足動感駕駛需求的 Sport 以及 S+模式;在 Sport+模式下,懸吊反映與轉向系統會較 Sport 模式更為直接。

將排檔座左側的駕駛模式按鈕再向右轉,這時的 GS 200t 乃是處於 Sport+模式,在 Sport 模式下轉向系統會變沉,底盤反應也較為硬朗,將前後輪胎所接受到的路面反應回饋給駕駛人,在 Sport+模式下,則是轉向系統更為重手、懸吊反應也再行硬朗一點,這乃是因應要面對更激烈的操駕而改變。Sport+模式搭配手自排模式,場景切換至山區道路,GS 200t 較小改款前的 GS 車系,帶來更多樂趣。

小改款前的 4 代 GS 車系,雖然擁有較為跑格的線條及身形,但在一般車型上 (扣除掉性能代表的 GS F) 仍舊以舒適為主的產品出發,激烈操控的動態表現並非其主要產品訴求;Lexus 在小改款工程中,為 GS 前方底盤支架上搭載了主動式車身抑震系統,同時也針對前後懸吊系統的減震筒、彈簧係數等處進行調整。實際在彎道中,車頭展現了十足的穩定性,車尾也有著更紮實、沉著的應對。

在小改款工程中,Lexus 也針對操控表現進行了些許調整,在前方底盤支架上搭載主動式車身抑震系統,同時也針對前後懸吊系統的減震筒、彈簧係數等調校,動態駕駛時車尾展現出較小改前更優異的穩定性。

透過手自排模式下,檔位掌控擁有更多自由的優勢,進彎前降檔以拉抬引擎轉速,輕含油門保持轉速、轉向入彎切過彎頂點,車尾也相當聽話、乖巧而穩定,表現相當中規中矩而,帶來相當程度的駕駛熱情與樂趣。雖然還是可以感覺到 GS 產品力,還是以舒適性為主,但相比於小改款前較為文雅的氣質來看,GS 200t 擁有更運動化的內在,如果說改款前是穿著運動服的文青,那小改款後的 GS,就已經是訓練有素的新手運動員了。

這樣的改變,其實是相當令人滿意的變化,在並未捨棄太多品牌特質之下,溶入滿足熱血的消費需求,意味著身手更往全面性發展,而 200t 這具渦輪增壓動力單元的成功,也讓人更加期待後續將推出的渦輪動力單元,在性能及效能上的兼容並蓄,自然也能夠滿足更多元的消費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