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電視上的擂台比試類型節目,隨著角逐王座的參賽選手陸續現身燈光下,擂台上的氣氛開始出現張力,從眉宇之間所散發的強勢,舉手投足間的競爭態勢,清楚顯示出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役。Mercedes-Benz 在 2014 年 6 月下旬於國內正式發表了採用 MFA 底盤、前驅家族的第 4 款作品,跨界休旅前驅之作的 GLA-Class,意味著豪華跨界小型休旅的競爭舞台上,最後一位競爭選手入列,BMW X1 以及 Audi Q3 無不枕戈待旦,從內而外的強化各自戰力,來迎接這場豪華跨界大戰。

前驅底盤是近年來 Mercedes-Benz 積極佈局,力求拓展戰線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的重要棋步,同時豪華品牌也紛紛將觸手向下延伸,全方位的拓展市場發展,而跨界作品的推展,更是現今市場潮流的顯學,也因此,在 GLA-Class 上市後,編輯團隊便找來了同為跨界、瞄準小型級距而來的 BMW X1,以及 Audi Q3,從市場、空間、配備與動力操控等四個面相,來為這場激烈競爭進行評比,揭示究竟誰才是消費者最適切的品味選擇。

Mercedes-Benz 以 MFA 複合式前驅底盤,打造了一系列的前驅作品,而於 2014 年 6 月下旬於國內正式登場的 GLA-Class,正是 Mercedes-Benz 前驅家族的第 4 款作品,跨界小型休旅的產品優勢,讓包含 BMW X1、Audi Q3 在內的競爭對手,紛紛重整戰力嚴陣以待。

與此同時,為了拓展原本近似於拉鋸的戰局,除了在與對手僵持不下的級距中,陸續切割出更細分、帶有不同特質的嶄新戰局之外,在橫向拓展之餘也朝上下延伸。不過,在品牌擁有一定的刻板印象之下,向上發展有一定難度,向下延伸卻是相對輕易的,從德系三大豪華品牌近年來在產品線上的調整與強化,輕易能了解此一趨勢。

本次集體評比的對象,分別是德系三大豪華品牌小型跨界車款的當今代表,甫於國內發表上市的 GLA-Class,進行微幅整型、新年式的 X1,以及近期導入新動力以擔綱入門選擇的 Q3。真要分門別類的話,其實 GLA-Class 與 X1、Q3 並非針鋒相對的同級對手,然而在跨界風潮影響之下,各級距的涵蓋範圍都會有所交集,因此 BMW 與 Audi 自然也都嚴陣以待,陸續在 GLA 正式發表前,就先行透過價格修改、戰力編成的調整來積極備戰。

Audi Q3:向下紮根的具體表現

Audi 雖然很早就已經揭示向下延伸產品線的企圖,但一直到 2010 年日內瓦車展,才正式發表了 A1,隨後在 2011 年上海車展,Audi 則是展演了小型休旅作品的 Q3 車系。坦白說,Audi 是德系 3 大豪華品牌中,最晚跨入休旅級距的品牌,這與集團策略有著相當大的干係,Audi 首款休旅之作,是在 2005 年法蘭克福車展問世的 Q7 車系,Q7 同時也是集團資源共享下的產品,分別與 Porsche Cayenne、Volkswagen Touareg 共用底盤。

Audi 的豪華休旅之路,要從 2005 年問世的 Q7 車系開始,Q7 乃是集 Audi、Volkswagen 與 Porsche 之力共同開發的三身車款之一,雖然在銷售表現上由於 Porsche 品牌力過於強大,進而沒有非常搶眼的表現,但卻也奠定了 Audi 休旅家族的基石。隨後於 2008 年發表、尺碼較為緊緻的 Q5,在市場上的表現就相當優異。

雖然有著共用底盤的優勢,但隨著市場對於車身尺碼的追求,逐漸偏向緊緻的中大型與中型為主訴,再加上國內消費者喜好因素,Q7 的市場表現,反而不若 Audi 後續於 2008 年所發表的 Q5。Q5 擁有更為緊緻適恰的車身尺碼,搭配家族的科技動感元素,再加上動力系統的優勢魅力,在市場上確實贏得消費者青睞,以 2013 年臺灣新車銷售市場成績來看,Audi 全年度繳出 4109 輛,而 Q5 全車系共售出 600 輛,佔品牌的 15%。

展現向下紮跟的決心,Audi 先是在 2010 年發表了 A1 車系,僅接在 2011 年上海車展時,Audi 正式發表了小型休旅的 Q3,台灣奧迪則是選擇再 2012 年 6 月正式導入國內。

回頭來看本次主角之一的 Q3,再 2011 年上海車展亮相後,台灣奧迪選在 2012 年 6 月份,正式導入臺灣市場,起初僅導入最大馬力 170 匹的 2.0 TFSI,以及最大馬力 211 匹的 2.0 TFSI 兩款汽油引擎,以及最大馬力 177 匹的 2.0 TDI,總計三款動力選擇,價格在 182 萬~225 萬之譜。

Audi Q3 在國內上市之初,僅推出 2 款汽油、1 款柴油、共計三款的動力選擇,而因應 GLA-Class 的國內上市,Audi 為其追加了 1.4 TFSI 的入門選擇。Q3 外觀造型最顯眼處,當屬 Audi 品牌最為人所知的 LED 燈組技術,待來了搶眼的高辨識度,而大面積的水箱護罩,同樣是現行的家族特質。

小型休旅定位的 Q3,其身型對比 Q5 更顯緊緻嬌小,不過導入些許個跨界概念,讓 Q3 外觀線條沒有一般休旅車款的簡單樸實,反而更能散發出時尚氛圍,再加上品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 LED 頭尾燈組,以 LED 光條方式勾勒出不同樣貌,Audi Q3 有著濃郁科技風。呼應 Mercedes-Benz GLA-Class 的國內上市發表,Audi 理所當然的也出招因應,在 2014 年 6 月份,也就是 GLA-Class 發表前夕,追加了入門定位的 Q3 1.4 TFSI,價格則是落在 165 萬元之譜,對比對手入門車型的 GLA 200,所開出的 185 萬售價,單就售價數字來看,競爭力頗為雄厚。

BMW X1 Series:後驅操控本色絲毫不減

如果說 Mercedes-Benz GLA-Class 是當今跨界潮流的代表,那麼 BMW X1 Series 就是比較偏近傳統休旅概念的作品了,雖然實際上 X1 Series 也是在小型運動休旅的本質下,導入了更多時尚元素的前衛之作。BMW 並不以 SUV 為名來認定自家休旅車款,而是更趨時尚都會設定的 SAV (Sport Acitivity Vehicle),也就是說符合當今潮流,著重於一般道路上行駛,而非追求攀山越野的強悍性能為主軸。

BMW 在 1999 年推出品牌首款休旅之作的 X5 Series,隨後又於 2003 年推出小一號的 X3 Series,SAV (Sport Acitivity Vehicle)的定位,成功打造藍白廠徽駕馭樂趣與多功設定的系列作品。

BMW 休旅家族的起點,要從 X5 Series 開始說起,在 1999 年北美車展問世的 X5,除了是品牌首款量產休旅之作,同時也在根本的底盤上,就以追求一般道路上行駛而設計為出發,搭配品牌一向給人好評的性能與操控,X5 推出後,旋即成功地將 SAV 概念推銷給消費者,也幫助 BMW 在市場上大有斬獲。隨後原廠又於 2003 年追加休旅成員,體型更行嬌小卻同時有著立體大器格局的 X3。

強化休旅家族的戰力,BMW 在 2008 年發表了 X6 車系,跨界的跑格休旅造型,不但將 BMW 一貫給人的性能動感展現,更開啟了名為 Sports Activity Coupé的全新級距選擇。

緊接著在 2007 年時,BMW 發表了概念車 Concept X6,並在隔年年初的北美車展上,揭示了量產版本的 X6,而對於這款擁有流暢跑格車頂線條及體態的跨界休旅,原廠給予了 Sports Activity Coupé的級距稱號。從 SAC 的格局命名,清楚可以看到 BMW 企圖打破既有狀況,在 X5 與 X3 兩大休旅車系之外,再次找尋突破點,品牌既有的運動風格,以及產品擁有的獨特性,X6 確實在市場上有著不錯的成績,也是後續又追加縮小版本、即將於國內上市發表的 X4 Series 之原因。

在跨界思維的 X6 推出並獲得好評後,BMW 將休旅概念向下延展,在 X3 的尺碼之下,加入了全新的 X1 車系,與當時的 1 Series 一同肩負搶攻年輕族群的基礎。

在向下延伸戰局的潮流概念之下,包含了 BMW 1 Series、Mercedes-Benz A-Class、Audi A1 等,豪華品牌的競爭戲碼擴大演出,而在休旅級距中,同樣也是競爭激烈;BMW 在 2009 年法蘭克福車展,發表了 SAV 第三款作品:X1 Series,嬌小緊緻且俐落的車身尺碼與外觀,較 1 Series 更為實用些許的車室表現,在市場上獲得了不錯的迴響。以 2013 年國內全年度銷售數據來看,BMW 共售出 14,511 輛,X1 全車系則繳出 707 輛之多,佔了 5%。

BMW X1 Series 在國內市場上有著不錯的成績,以 2013 年 BMW 的總銷售表現來看,X1 佔全品牌銷售量的 5%。BMW 在 2009 年發表了 X1,隨後在 2012 年為其進行了小改款工程,而本次集體評比的 X1 sDrive20i,則是 2014 年 5 月份國內發表的新年式車型,外觀內裝同樣進行了微幅修改。

為了維持產品競爭力同時刺激消費,BMW 為 X1 Series 在 2012 年時進行了小針美容的小改款工程,隨後又在 2014 年初北美車展,發表了微整型的新年式 X1 Series,總代理汎德汽車也相當迅速地,在 2014 年 5 月份於國內發表。最重要的,是除因應市場上即將有許多競爭對手,也因接近產品週期尾端,在價格與配備上進行調整,優化市場競爭力

M-Benz GLA-Class:前驅大軍的最新力作

講述 GLA-CLass,要先從 Mercedes-Benz 的前驅大軍開始說起,在俗稱的豪華品牌「雙 B 一 A」中,Audi 除了性能座駕是加入四輪驅動的 quattro 之外,品牌麾下作品多為前驅設定,而 BMW 與 Mercedes-Benz 則是經典的後驅品牌。

前置引擎前輪驅動車款所擁有的,是因為不需要傳動軸設計,有著工程面向、空間運用等的優勢特色,而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設計,則是操控表現的相對優異。不過,為了將戰線持續向下延伸,並透過資源共享的成本控制,Mercedes-Benz 推出了名為 MFA 的前驅底盤。MFA 前驅底盤就是 Mercedes-Benz 的模組化底盤,模組化底盤乃是擁有身縮能地的底盤,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同一張底盤的放大縮小,得以打造不同級距的車款,進而免除底盤開發所耗費的高昂成本。

Mercedes-Benz 依序在 2011 年 9 月發表了 B-Class、2012 年日內瓦車展推出了 A-Class,2013 年則揭示了 4 門 Coupé的 CLA-Class,再加上甫於 6 月發表的 GLA-Class,搭載 MFA 底盤的 Mercedes-Benz 前驅大軍共計達到 4 款之多。

MFA 這具模組化底盤的首款作品,乃是 2011 年 9 月法蘭克福車展問世的 B-Class,雖然原廠先行發表了 A-Class 前身的概念車 Concept A,但 A-Class 量產版本卻是在 2012 年日內瓦車展才正式現身,成為 MFA 底盤的第 2 款作品。2013 年初的北美車展,Mercedes-Benz 追加了 MFA 底盤的第 3 款作品,小型 4 門轎跑造型的 CLA-Class,與 A-Class、B-Class 相同的,是這三款前驅大軍作品,擁有動感立體的車身線條,不僅是現行品牌設計語彙的大成表現,更清楚揭示鎖定年輕族群的目標。

同樣採取 MFA 底盤打造而成的 Mercedes-Benz GLA-Class,在休旅車格以及立體摺線的修飾下,GLA-Class 給予了深刻的視覺印象。

而本次主角之一的 GLA-Class,則是在 2013 年法蘭克福車展首度亮相,相隔近一年的時間後,台灣賓士正式於 6 月底發表。鎖定年輕族群的動感體態,以及最重要的入門價格,都是三星廠徽前驅大軍在市場上的優勢所在,以 A-Class 與 B-Class 為例,台灣賓士為這兩個車系的入門車型,分別訂出了 145 萬 (A 180) 與 149 萬 (B 180) 、不到 150 萬元的售價,對國內市場的一般進口品牌造成相當大之銷售壓力,就連同屬豪華級距的品牌,也有著莫大之壓力。

以 2013 年全年度的銷售表現來看,A-Class 共售出 1662 輛,平均月銷 139 輛;B-Class 則有著 1624 輛的水準,平均月販 135 輛。單一車系的表現並不算非常搶眼,但如果以 Mercedes-Benz 前驅家族的整體勢力來看,擁有超過 3000 輛的銷售表現,絕非能等閒視之。如今,擁有動感身型以及掀背休旅樣式的 GLA-Class 問世,對於追求生活品味的消費族群來說,185 萬的入門售價,應當極具吸引力,無怪乎 BMW 與 Audi 分別趕在 GLA-Class 國內上市前,就先行嚴陣以待。

林柏攸資深記者

評論

資歷不一,各展魅力

雖然就尺碼、價格帶分佈與產品定位來看,Q3 車系、X1 Series 與 GLA-Class 在市場上市相互競爭的,但真要比較的話卻各屬不同市場區隔且各所擅場;不過,GLA-Class 因為最為年輕,新世代 Mercedes-Benz 偏向年輕動感的設計取向,加上標準與選購配備的豐富性,以及對手多為上市好些時日的車款,市場表現來說,GLA-Class 確實擁有相當優勢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