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動力、同樣的底盤,以不同的車型呈現,會有什麼樣的差異?
邁入 2011 年前夕,Volvo 總代理國際富豪汽車,開始為國內 Volvo 家族車款進行動力陣容的更新,首批導入的動力更新,出現在原先採用 2.4 升 D5 柴油引擎的 S40、V50 與 C30 等車系,以代號 D4 的 2.0 升渦輪增壓柴油引擎取代原先的 D5 動力,透過較小的排氣量,以及同級的動力輸出,為 S40、V50 與 C30 車系帶來環保與性能兼具的動力心臟。
在體驗過搭載 D4 動力的 C30 之後,這次來到試車組面前的,是系出同源的 S40 與 V50。同樣搭載 D4 柴油引擎、相同的底盤、相同的 R-Design 運動化套件加持,唯一不同在於 S40 的房車設定以及 V50 的旅行車設定。在動力相同、底盤相同之下,以不同的車型呈現,會否有所不同?
R-Design 運動化套件植入,甩脫溫馴面容
與先前試駕的 C30 不同,S40 與 V50 外觀上基本上仍是 Volvo 前個世代的設計語言,維持著 2007 年小改以來的外表,雖然與新世代產品,如 S60、C30 相比,並不若 S60 與 C30 那般年輕、活潑,S40 與 V50 骨子裡仍是中規中矩的溫吞模樣。然而,在 R-Design 套件的幫助下,卻帶給這兩款產品更多的年輕面貌。

S40 與 V50 外觀上,基本上仍是延續 S80 以來 Volvo 所採用的設計語言,宛若史坦威鋼琴般的線條成為 S40 與 V50 的外觀基調,雖然與 C30、S60 等採用新世代筆觸的產品相比,稍稍顯得有些老態。然而,在當時也算是為 Volvo 跨出年輕化的一步,開始甩脫 Volvo 以往的方正、剛硬,加入圓融曲線的現行 S40 與 V50,在發表之初的確為 Volvo 加入不少年輕氣息。

雖然在現今看來,S40 與 V50 可能有些許追趕不上新一代產品的年輕步伐,然而透過 R-Design 套件的搭配,依然可以帶來不落俗套的動感面容。


在 S40 身上,除了水箱罩上的 R-Design 徽飾外,前保桿下緣的包圍、側裙、後保桿下緣的包圍,搭配 18 吋輪圈,以及行李廂上方的尾翼,的確讓這款原本較為斯文的房車增添幾分運動化氣息,即使屬於上個世代的設計語言,卻也不顯落伍,甚至有些恰到好處的畫龍點睛,在低調中還有幾分個性。

身為旅行車的 V50,暫時拋開實用的旅行車外表,以及車頂行李架,與 S40 相同,皆包覆上全車 R-Design 運動化套件,透過前下巴、側裙與後保桿等全車包圍,搭配尾門上的尾翼,以及腳下的 18 吋輪圈,都增添了幾分運動化年輕外貌,使得實用色彩濃厚的 V50 旅行車,也能具有幾分動感的性格。

雖然外觀上採房車與旅行車兩種不同車型設定的 S40 與 V50 並不甚相同,不過車室內部卻擁有相同的鋪陳。打開車門,熟悉的 Volvo 氣息撲鼻而來

在透過 R-Design 運動化套件增加年輕氣息的的外觀之內,R-Design 套件也對 S40 與 V50 的內裝進行精進,使其擁有與外觀相襯的內裝鋪陳。打開車門,R-Design 雙色運動化皮椅直接吸引了視線,不僅擁有運動化的視覺效果,同時軟硬適中的椅墊材質與包覆性出色的形狀設計,也提供舒適且支撐性不俗的乘坐感受。

定睛一看,除了全車的 R-Design 雙色運動化座椅外,R-Design 也將車室內部的飾板進行更換,原先車內充滿優雅氣息的木紋飾板,在 S40 與 V50 車上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透過燻黑處理的金屬飾板,從中控台、車門把手、中央扶手等處,皆以渦紋金屬飾板取代原有的木紋飾板。搭配鋁合金踏板、R-Design 式樣方向盤等配備,為 S40 與 V50 車室增添更多分的肅殺氣息。

D4 動力植入,豐沛扭力輸出
在更趨年輕的外觀與內裝相襯下,引擎蓋下靜靜躺著,是與 C30 D4 相同的 2.0 升渦輪增壓柴油引擎。這具排氣量 1,984c.c.的柴油引擎,能在 3,500rpm 時輸出 177 匹的最大馬力;1,750rpm 至 2,750rpm 間湧現的扭力峰值則是達到 40.8 公斤米之譜,比起 D5 引擎於 1,750rpm 至 3,250rpm 間帶來的 35.7 公斤米扭力峰值的表現,足足成長 5.1 公斤米,同時排氣量還少了將近 400c.c.。如果單就輸出數據而言,這樣的扭力表現,已經能與 BMW M3 所搭載的 4.0 升 V8 自然進氣引擎相當,不過這僅僅只是帳面上的數據資料罷了,沒有實際上車體驗的話,並沒有太多實質上的意義。

先前在 C30 身上,試車組已經領較過 D4 動力所帶來的狂放輸出,在更趨近於舒適設定的 S40 與 V50 身上,會否有所不同?這是上車前我們所設定的問題,而這一切,只有在發動引擎、驅車前進後才能知曉……
調整好坐姿、小心翼翼的點下油門踏板,D4 引擎狂放的扭力輸出數據與先前 C30 D4 的試駕經驗仍歷歷在目,對於這具引擎我們仍心存敬畏,深怕一個不注意便會讓這具引擎給咬傷。透過溫柔的油門操作,輕輕點放油門踏板,不要突然、失禮的猛然踩下油門踏板,讓引擎轉速驟然提升。在喚醒 D4 引擎之前,無論是 S40 或是 V50,仍然像是溫馴的家貓,只要順著毛摸,他會收起爪子、以可愛的臉龐帶來溫柔的反應。

當我們順著車流、在車陣中低速穿梭時,透過輔助力道較小、手感偏向重手的方向盤所傳回,是紮實的路感回饋,讓我們清楚明瞭所處的路面狀況。在懸吊設定上,雖然傳至駕駛身上的路感紮實且清楚,然而對於坑洞與碎震的處理仍屬水準之上,在硬朗的底盤設定中,仍然保有一定的韌性與柔軟,能夠吸收讓人感到不適的跳動,於路感回饋與舒適間尋得一點平衡。然而,與 C30 相同的是,在低速下較為紮實的方向盤手感,隨著車速的提高卻會變得較為輕手,使得透過方向盤回饋的路感變的較為模糊。不過,雖然 S40 或是 V50 的方向盤手感於高速時皆會變得較為輕手,但是對於轉向操作的靈敏度而言卻沒有過多的犧牲,仍然擁有不俗的表現、有著靈活的轉向手感,無論是變換車道或是彎道操駕皆屬靈敏,於市區街道的穿梭也相當輕鬆寫意。

拋開自 C30 D4 後烙印的印象,在空曠無車的路段刻意重踩油門,當引擎轉速越過 1,750rpm 後,傳輸至前輪的 40.8 公斤米扭力峰值,猛烈的力道鞭笞著車輛前進,一絲帶著激情的微微貼背感傳至身體,在這一刻 S40 與 V50 有了近似性能車的熱血氛圍。不過猛烈的扭力輸出,伴隨出現的是扭力轉向的現象,澎湃扭力輸出的同時,方向盤伴隨著一股不自主扭動的力道,提醒著我們「嘿…我可不是好惹的!」

而當車速漸高之後,S40 與 V50 卻帶來了不同的感受,多了一截尾廂、採用旅行車設定的 V50 與三廂四門房車的 S40,散發出不甚相同的味道。
儘管 S40 與 V50 的底盤設定相近,硬朗的懸吊在彎道中,只要速度適當、不躁進,無論在 S40 或是 V50 身上,懸吊為車體提供的支撐性,使得駕駛所於車內所感受到的側傾幅度來得循序而漸進,而非「一次到位」的明顯側傾。同時,四輪穩定的循跡性也偏向中性,給予相當的信心。不過,當操作油門的動作更顯躁進、不細膩,這具擁有強大扭力的柴油引擎,很有可能會反咬駕駛一口。

開著三廂四門房車設定的 S40,刻意在出彎時加深補油力度,讓 40.8 公斤米的扭力峰值於出彎點上湧現。頓時方向盤一陣輕微的扭動,彷彿引擎正與你爭搶著車輛的主控權,隨即便會發覺車頭開始像彎外偏移,若是不鬆開油門,接下來儀錶板上的 ESP 作動燈號便開始閃爍,介入修正前輪流失抓地力所帶來的轉向不足現象,避免因為前輪失去抓地力而造成車輛失控。

同樣的現象,在 V50 身上,甚至更為明顯,一樣刻意於通過彎頂點時大腳補油,探究車輛的實力,熟悉的感覺再度湧上心頭,透過方向盤傳至手掌的扭動感,彷彿是引擎在訴說著「小子!這輛車是屬於我的!」一般,逼迫著我們鬆開油門踏板,否則將會奪取車輛的主導權。與 S40 不同,V50 不僅多了截尾廂,車重也多了 29 公斤之多,比起 S40 多少都是些負擔,過彎時帶入的速度較高,也會出現更為明顯的轉向不足。若是出彎補油的力道過重,在踩下油門踏板的同時,ESP 燈號便開始頻繁地閃爍,不斷介入修正車輛的轉向不足現象,避免失控意外的發生。

在大扭力引擎與前輪驅動搭配之下,若是出彎補油的力道過於猛烈、油門的操作不夠細膩,免不了會出現轉向不足的現象,看著車頭朝向彎外偏去,車尾卻依然故我的巴著後方,難免會為駕駛帶來些許的不安。不過,只需要鬆開油門,不要施加過多的力道於負責轉向的前輪,便能找回原有的循跡性。而無論 S40 或 V50 亦標配有 ESP 穩定控制系統,能在偵測前輪即將失去抓地力時介入,維持轉向輪與驅動輪的抓地力,減少失控打滑的機會。
猛爆依舊但個性不同
雖然,無論是 C30、S40 或者 V50,引擎蓋下的 D4 柴油動力,在 40.8 公斤米的扭力峰值之下,擁有著與性能房車相近的扭力輸出,猛爆的動力輸出數據與反應,為這三款採用相同底盤、相同動力與變速箱,卻採取不同車型設定的車款帶來相同的強勁輸出。然而,在不同的車型設定下,這三款車卻散發著截然不同的氣息,即使是 S40 與 V50 這兩款 B 柱前幾乎相同,只是有無尾廂差別的房車及旅行車,依然擁有不同的個性。

如果希望低調且不失個性,S40 D4 R-Design 會是口袋中的名單;若是期望在實用的空間之外還能擁有一絲駕馭樂趣,那麼還有 V50 D4 R-Design 正靜靜地等待著。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