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台灣見到 Volvo C30,心中不免想著「終於讓我盼到你了」。
C30 車系的問世,最早可回溯至 2006 年 9 月份的巴黎車展。瞄準 BMW 1 系列和 Audi A3 等市場對手,Volvo 以 C30 車系作為對年輕掀背級距的所作出的回應。然而當時,這款獨具造型美學、設計概念相當前衛的三門掀背作品,卻無法在第一時間與國人見面,讓年輕購車族群望穿秋水。
在車型世代跨入 2009 年後,Volvo 原廠為 C30 車系進行了小改款工程,將 Volvo 家族新一代的設計風格納入其中;小改款車型的面世,則讓 C30 車系的導入又出現曙光。總代理 Volvo Car Taiwan 此次沒讓國內車迷失望,旋即在 2009 年底的台北新車大展上,正式宣佈引進小改款 C30 車系。
動感新面孔,造型套件再加分
眼前「火豔紅」塗裝的嶄新 C30,證明長時間的等待是值得的。C30 問世之時,車頭直接納用 S40 的設計語彙;雖然稱得上有型有款,但溫文儒雅的設計章法,比對其欲主打的年輕客層似乎太過於內斂。所幸在小改款工程中,自 XC60 開啟的新一代 Volvo 動感設計,也完整移植至 C30 車系之上。
在 Volvo 新世代的產品上,六邊形水箱護罩已成為共通的家族特徵之一。全新六邊形水箱護罩線條富涵稜角,內嵌的 Volvo 廠徽也明顯放大,增加視覺上的比重。呼應年輕客層的偏好,水箱護罩和進氣壩等處也採取蜂巢狀網格設計。提點出運動車格。
一改先前的小生樣貌,小改後的 C30 換上變形蟲式頭燈,銳利又帶有曲線的造型,彷彿在挑動旁人的視覺神經。保桿設計也強調左右兩側的隆起線條,為車頭雕塑出鮮明的肌理。此外,所試車型裝有原廠 Accessory Styling Kit 造型套件,在保桿下緣加入類金屬護板設計,兩側霧燈飾板也以相同色彩點綴,營造更多層次的視覺感受。
在不到 4 米 3 的車身長度下,C30 採用短促的前後懸設計,塑造出更為精捍的車身比例。上揚的車身腰線,與下削的車頂線條,也將車側窗框逐漸向車尾收攏,營造向前衝刺的神態。在車體下緣,刻有 C30 字樣的銀色側裙,則再次增添車側的造型亮點。
獨家全玻璃尾門
自問世以來,獨步車壇的車尾設計,便成為 C30 外觀上的焦點所在。以 2001 年問世的 SCC 概念車為範本,C30 採用傾斜的全玻璃尾門,大面積的六邊形後擋不僅造型突出,也提供不俗的車後視野。聳立的車身腰線向後延伸,在車尾兩側也形成突起的鈑件造型,讓 C30 車後呈現彷彿「凸」字型的獨特韻味。
一如 Volvo 家族其他掀背成員,C30 尾燈選用延展至車頂的 L 形樣式,來提升車輛後方的警示照明效果。就點綴運動氣息上,小片尾翼和類金屬底盤護板稍微增進 C30 的動感意象,若是將排氣尾管加入其中,相信整體性能風格將會倍顯強烈。
Two-Tone 素雅內裝,北歐極簡風格
進入車室,單就前座來看,C30 仍大致維持 S40 所見的北歐設計基調。米灰 Two-Tone 雙色真皮內裝,搭配淺色系的橡木中控飾板,極簡素雅的斯堪地那維亞風格渾然天成。薄型化中控台以及井然有序的按鍵旋鈕搭配,也儼然成為汽車工業上的設計經典代表。
儘管身為 Volvo 品牌的入門產品,但總代理仍為報價 119 萬的 C30 2.0 汽油車型,提供相當豐富的標配項目。自基礎的雙區恆溫空調、六片 CD 音響 (附 MP3 功能) 、藍芽通訊系統、AUX-In 音源界面、Keyless 免持鑰匙,以至於多功能方向盤所附的音響快撥按鍵和定速巡航系統,為乘員維繫高度的配備水平。
獨立四座規劃,後座空間表現寬裕
在乘坐空間上,C30 亦有令人驚豔的表現。首先就前座方面,兩組真皮座椅皆備有八向電動調整功能,可依不同身材比例進行包括座墊水平高度的調節。同時,除了駕駛座外,副手座座椅也提供三組記憶功能,即使對應多人乘坐使用,也不需再費心調整座椅位置。
為了顧及後座乘員的進出便利性,C30 在此也有多項的精巧設計。在前座椅背肩部,拉動拉柄,可快速將椅背前傾;接著按下一旁的按鈕,整組座椅便會自動向前滑移,清出較寬敞的進出空間,不過起初幾次操作,斜跨在正中央的前座安全帶,不免讓進出後座顯得有些礙手礙腳。
不過仔細觀察,固定於 B 柱的前座安全帶,下緣乃由椅墊外側的機構所勾住,使安全帶能夠隨椅墊位置連動,讓乘員能夠就手取用。因此在欲進出後座時,可先將安全帶與座椅勾環脫勾,讓安全帶下緣沿底部滑軌回復到 B 柱位置;此時乘員便可輕鬆進入後座空間。
C30 後座採用雙座規劃,兩張座椅為獨立設計,提供乘員不亞於前座的乘坐舒適性和支撐效果。實際入座,以筆者 177 公分的身高下,膝部距離前座椅背仍有 10 公分左右的空間,算是頗為寬裕。頭部空間方面,雖然車頂配有天窗,不過利用車頂削薄的方式,也為乘員爭取到不錯的空間緩衝,不會有過度的壓迫感存在。
掀開玻璃尾門,在此 C30 提供 233 公升的基礎行李廂容積,應付一般國內短途旅遊的行李量,還稱得上充足。不過較高的尾廂門檻,以及偏窄的尾門開口,則讓大件行李置放上有些費力。如果要將裝載容積再行擴大,兩張後座則能以 50/50 的方式分別傾倒,讓行李廂容積提升至 876 公升,以容納體積更大或長度更長的物品。
自然進氣引擎,雙人乘載輕快有餘
Volvo Car Taiwan 為 C30 車系規劃汽油和柴油車型各一,總代理此次則安排 2.0 升汽油車型供媒體試乘。這具動力系統並不特別陌生,先前同具 2.0 升引擎便曾率先導入於 S40 車系之上,並搭配六速 Powershift DCS 雙離合器變速系統。自然進氣設計的 2.0 升汽油引擎,可繳出 145 匹馬力與 18.9 公斤米最大扭力,以帳面數據看來表現僅稱水準。
單人乘坐時,以不到 1.5 噸的參考車重,對應到輸出一般的動力系統,C30 反應出來的是相當輕快的加速節奏。點下油門,引擎初段轉域便可感受車身靈巧地邁開步伐,加速感雖不猛進,但已十分俐落有餘。在接近扭力峰值的 4,500rpm 上下,微微的貼背感也逐漸浮現,讓車速拉高的走勢更加明快許多。在乘載雙人下,2.0 升汽油引擎也未感受到明顯氣竭;即便面對上坡路段,油門深踏、拉高轉速下,車身仍可展現出不俗的加速性能,讓駕駛淺嘗幾許衝勁。
搭配 2.0 升汽油引擎的六速 Powershift DCS 雙離合器變速系統,對 C30 的加速表現也有相當程度的助益。與傳統自排變速箱相較,雙離合器變速系統最大的感覺差異,在於升檔時的銜接間距。在另一組離合器預先咬合下一檔齒輪下,升檔過程可謂短捷明快,並減少引擎轉速的落差。不過 Volvo 所調校的雙離合器變速箱,感覺上則較傾向舒適考量;與目前市場大宗的 Volkswagen DSG 變速箱相比,換檔速度上仍小遜一籌。
方向盤設定方面,C30 在一般市區中低速域下,方向盤可回饋豐富而清晰的路面情形。轉向力道輔助的程度不甚巨,未過濾掉太多的路感回饋,對於 C30 所瞄準的年輕客層而言應是相當討喜。車速漸高下,路感回饋上則有小幅度的衰減,方向盤也相對變得輕手一些;然而在車頭指向上,仍保有相當的精確性。
值得一提的,C30 就方向盤設計上也頗下功夫。方向盤以真皮、透氣皮革和鋁合金飾板交織組成,粗壯的盤幅握感相當扎實;造型也特別經過設計,以凹凸曲面提供更為平貼穩固的操舵感。若是盤徑能夠再縮小一些,相信在彎內進行激烈操駕時,動作能夠更俐落許多。
車頭靈活敏銳,底盤表現超乎預期
簡單體驗過 C30 的動力系統,駛入山區道路,C30 的駕馭樂趣在此才慢慢浮現。巧妙的不在於引擎所賦予的加速感,而是與其他 Volvo 車款截然相異的操駕靈活度。前驅設定的 C30,原先預期在彎道內難免會有轉向不足的傾向;然而實際面臨彎道,車頭的轉向反應卻出乎意料地靈活。
適當判斷彎道幅度下,C30 基本上皆能從容應對每一彎角。減速入彎後,抓準彎道走向,維持方向盤轉幅,前輪即可按照駕駛的預設方向前進;即便車速稍稍加快,或是提前出彎加速時機,前輪也未顯現明顯的外滑情形,十分靈活矯捷。同時間在後輪方面,短促的軸距設定,加上沒有第三廂車體的額外負擔,後輪動態也顯得毫不猶豫,跟進的相當一致。
此外,偏向硬調的懸吊系統設定,同樣為 C30 增添在彎道駕馭時的信心。並非完全的死硬,適度的彈簧韌性讓車身的側傾情形抑制妥當,不讓過多的重心偏移影響到四輪的循跡效果。在面對連續變換方向時,阻尼設定也將車身的多餘擺盪有效緩和,讓駕駛得以專注在方向控制,不需擔心抓地力流失的情形。
期盼已久,終於登陸寶島的全新 Volvo C30,經過大半天的相處和體驗,再次驗證「等待是值得的」。雖然身為市場接受度較低的單一三門車型設定,然而亮眼的外觀造型,獨富北歐極簡風格的座艙設計,加上超乎預期的動態表現,相信 C30 仍能夠爭取年輕掀背客層的關愛目光。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