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升級–小改款BMW X5 xDrive40i M Sport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3/08/13 16:00:00

發文

#618073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MW 代號 G05 的 X5,最早在 2018 年 6 月登場,是 X5 這個品牌最具代表性的休旅車系,自 1999 年原廠代號 E53 初代車型誕生後的第 4 代車型。BMW 品牌特別從將近 24 年前起,就不以一般的 SUV(Sport Utility Vehicle)稱之,而是以品牌獨特的 SAV(全名為 Sports Activity Vehicle)產品定位命名來定義,強調將 SUV 車型的實用空間、與 BMW 品牌既有的運動性能結合。這也讓 X5 從初代車型開始,就將 On-Road 駕駛樂趣注入 SUV 身形,成功獲得市場上亮眼的銷量與口碑,更是後續 BMW X 休旅家族持續壯大最重要的基石。

圖為 1 至 3 代 X5,原廠代號由左至右分別為初代 E53、第 2 代 E70、第 3 代 F15。

第 4 代 G05 X5 從 2018 年問世至今也已近 5 年,適逢產品進行中期改款的週期,BMW 原廠在 2023 年 2 月初,同步發表小改款 X5、X6 車系,最主要在內裝跟隨小改款 X7,換搭 BMW Operating Systen 8.5 系統(以下簡稱 OS 8.5)的 12.3 吋數位儀表與 14.9 吋曲面觸控螢幕,40i 與 30d 動力換搭 ISG 48V 輕油電系統,性能車型更從 M50i 更名為 M60i。

第 4 代 G05 X5 從 2018 年問世至今也已近 5 年,適逢產品進行中期改款的週期,BMW 原廠在 2023 年 2 月初,同步發表小改款 X5、X6 車系。

臺灣市場部分,則是相當快速的在 2023 年 8 月引進小改款 X5 車系。新車在國內相較改款前取消了採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柴油引擎的 xDrive25d 動力,改為引進新增的 3.0 升直列 6 缸柴油引擎 xDrive30d 動力、搭配原有的汽油 xDrive40i 形成雙動力選擇,引進的車型分別為作為入門的 xDrive30d xLine、以及筆者此次試駕售價 392 萬的 X5 xDrive40i M Sport。而剛好適逢對手 Mercedes-Benz GLE、Porsche Cayenne 也同步引進小改款車型的時機點,X5 在強敵們同步提升戰力下、是否還有與對手一搏的優勢,是此次試駕探究的重點。

繼原廠於 2 月發表後,臺灣市場部分,則是相當快速的在 2023 年 8 月引進小改款 X5 車系。改款後提供 345 萬 xDrive30d xLine、以及筆者此次試駕售價 392 萬的 X5 xDrive40i M Spor 雙車型選擇。

造型科技時尚感與時俱進,M Sport 套件加入更顯運動氛圍

先說起 X5 的外觀,筆者依然記得當初 2018 年底 X5 車系在新北水牛坑越野場地發表時,其外觀造型的雙腎型水箱護罩,確實帶來相當霸氣的辨識度。只不過後續隨著 BMW 許多新世代車款的「鼻孔」越來越大,X5 車系在視覺的衝擊感反倒已稀鬆平常,甚至可以說是相對已算是「秀氣」了。

筆者猶記得 4 年前 2018 年底 X5 車系在新北水牛坑越野場地發表時,其外觀造型的雙腎型水箱護罩,確實帶來相當霸氣的辨識度。但後續隨著 BMW 許多新世代車款的「鼻孔」越來越大,X5 這樣的視覺卻已相形顯得「秀氣」了。

而此次推出的小改款 X5,雖然在相連的雙腎型水箱護罩,並沒有採用類似 iX 的超大型直立雙腎,也沒有在幾何造型做太多變化,但其雙腎型水箱護罩從改款前的鍍鉻材質、改為霧銀材質處理,讓小改款 X5 確實更顯的時尚。小改款 X5 首次可搭載與 X6 相同的 BMW 飾光水箱護罩,只不過國內 X5 為選配設定。

此次推出的小改款 X5,在相連的雙腎型水箱護罩,並沒有採用類似 iX 的超大型直立雙腎,也沒有在幾何造型做太多變化,但其雙腎型水箱護罩改為霧銀材質處理。
小改款 X5 首次可搭載與 X6 相同的 BMW 飾光水箱護罩,只不過國內 X5 為選配設定。

兩側的頭燈組部分,筆者認為也是此次小改 X5 畫龍點睛的重點。原廠強調比起小改款前在燈組上下縮減約 35mm,並取消了過去稍微向下突起的造型,反倒更能凸顯出雙腎型水箱護罩在車頭視覺的重心,燈組內取消改款前的雙 5 角形晝行燈條,以全新的雙箭矢型晝行燈條取代,更有著具有心跳效果的方向燈組。只不過國內小改款 X5 依舊僅是標準的 LED 頭燈設定,若要 Glare-Free 防眩與智慧光型變化功能仍需另外選配。

考量到大部分國家市場需使用雷射頭燈的情況機率低,原廠也在小改款後,取消了雷射頭燈的選項。另外前擋風玻璃的 5AU 偵測鏡頭,從小改款前的 3 眼式、改為單眼式,但改款後還加入 AR 擴增實境導航攝影鏡頭。

原廠在水箱護罩內的直柵造型,修整的更為立體,讓小改 X5 更為時尚。
兩側的頭燈組部分,筆者認為也是此次小改 X5 畫龍點睛的重點。原廠強調比起小改款前在燈組上下縮減約 35mm,燈組內以全新的雙箭矢型晝行燈條取代,更有著具有心跳效果的方向燈組。
前擋風玻璃的 5AU 偵測鏡頭,從小改款前的 3 眼式、改為單眼式,但改款後還加入 AR 擴增實境導航攝影鏡頭。

而 xDrive40i 動力等級相比改款前,也將外觀套件從原先強調戶外風格的 xLine、改為強化運動氣質的 M Sport 空力套件。前保桿處中央改為 8 角形黑色鋼琴烤漆進氣口,並搭配兩側立體切削造型與 L 型黑色側氣壩,來與 X5 原本就具有相當多肌理線條的引擎蓋相呼應。而改為 M Sport 套件後,也比起原先的 xLine 套件取消了黑色輪拱、鋁質登車踏板、黑色防刮材質側裙等,改為追加前葉子鈑 M 字樣識別、以及前輪拱後方的黑色鋼琴烤漆導流鰭片。

xDrive40i 動力等級換搭 M Sport 套件,因此前保桿處中央改為 8 角形黑色鋼琴烤漆進氣口,並搭配兩側立體切削造型與 L 型黑色側氣壩。

比較可惜的是,國內 X5 xDrive40i 改款後標配仍是鋁質的車頂架、車側窗框設定,若要更為肅殺的黑色塗裝則需另外加選。足下部分,改款後升級為 20 吋 M 星輻式 740M 型輪圈,原廠配胎為 Hankook Ventus S1 evo3 SUV 跑胎。輪框內也追加 M 跑車化電子懸吊(改款前為一般電子懸吊)、還有藍色 M 煞車套件。

國內 X5 xDrive40i 改款後標配仍是鋁質的車頂架、車側窗框設定,若要更為肅殺的黑色塗裝則需另外加選。
M Sport 套件車型搭載車側同色輪拱、M 字樣前車側銘牌、黑色擾流鰭孔,足下配有 20 吋 M 星輻式 740M 型輪圈與藍色 M 煞車套件。

車尾方面,小改款 X5 最主要是將尾燈組進行更換,燈組內改為上下對稱的 L 型,兩側可組合成 X 字樣燈源視覺,來呼應 X 休旅家族身分,燈組輪廓也採燻黑 3D 立體設計,筆者個人認為比起小改款前更具識別度。另外小改款後 X5 也一如品牌許多新世代車款,將車頂鯊魚鰭天線、改為較為平整切削的天線取代。改款後也首度導入手機數位鑰匙 2.0 系統,具有 UWB 技術的 iPhone 等手機放在包包內,車主走到車輛附近後、門把就會自動解鎖。

小改款 X5 在車尾的變化,最主要是將尾燈組進行更換,燈組內改為上下對稱的 L 型,兩側可組合成 X 字樣燈源視覺,來呼應 X 休旅家族身分,燈組輪廓也採燻黑 3D 立體設計。
xDrive40i 標配全景天窗,而小改款後 X5 也一如品牌許多新世代車款,將車頂鯊魚鰭天線、改為較為平整切削的天線取代。

中控臺布局大幅變革,國內 BMW 首見 OS 8.5 最新系統

相較起外觀多半是在既有基礎上微幅調整,小改款 X5 最主更換為一體懸浮式曲面螢幕、並整合 12.3 吋儀表與 14.9 吋觸控螢幕,而且小改款 X5 更是國內首款內建最新 BMW OS 8.5 系統的車款,未來包含先前 X7、7 Series/i7 等同樣採 12.3 吋與 14.9 吋組合的 iDrive 8 系統車款,也將跟進透過 RSU 遠端更新為 OS 8.5。至於原廠導航、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 皆列為標配。

小改款 X5 是國內首款內建最新 BMW OS 8.5 系統的車款,未來包含先前 X7、7 Series/i7 等同樣採 12.3 吋與 14.9 吋組合的 iDrive 8 系統車款,也將跟進透過 RSU 遠端更新為 OS 8.5。
小改款後 X5 xDrive40i 動力升級 M 多功能真皮方向盤,但小改款後全車系皆取消方向盤上的 ACC 車距切換按鍵。

儀表板在改款後於 Eco、Comfort 模式下,有 3 種版型可切換,並可直接將 Apple Map 與 Google Map 地圖導航投影於儀表板中,甚至還直接整合 AR 擴增實境導航功能。HUD 則是在改款後除介面美術效果更新,也提供包含標準、精簡、方向、輔助駕駛、動態等畫面可切換。

改款後於 Eco、Comfort 模式下,有 3 種版型可切換,並可直接將 Apple Map 與 Google Map 地圖導航投影於儀表板中。
儀表板還直接整合 AR 擴增實境導航功能。
X5 小改款後除 HUD 介面美術效果更新,也提供包含標準、精簡、方向、輔助駕駛、動態等畫面可切換。

前述的儀表與 HUD 等內容,在 8、OS 8.5 前後系統的體驗都大同小異。此次小改 X5 是試車組首度在國內體驗的 BMW Operating System 8.5,其在中控螢幕介面最主要的變化,最主要是導入「Zero-layer 零層級」選單概念,螢幕直接以原廠導航地圖為基底,懸浮式 QuickSelect 快捷選單在畫面的右側陳列、可藉由上下或左右滑動,在天氣、音樂等多個快捷功能鍵切換。至於原先 iDrive 8 系統在畫面左邊常駐的首頁與導航等快捷鍵,則改為水平置放、並與空調系統快捷鍵整合,空調畫面也與 iDrive 8 時代更強調圖像式操作體驗。

BMW 在國內首見的 BMW Operating System 8.5 系統,最主要是導入「Zero-layer 零層級」選單概念,螢幕直接以原廠導航地圖為基底,懸浮式 QuickSelect 快捷選單在畫面的右側陳列、並可上下或左右滑動。
切換 Android Auto 等手機系統的 Google Map、或 iPhone 上的 Apple Map 時,首頁的 QuickSelect 快捷選單也能與手機導航介面同步顯示。

至於所有應用程式選單列,則是點開後在左側會依「所有應用程式」、「資訊娛樂」、「車輛」、「最近使用」的細項陳列,尤其 OS 8.5 追加的「最近使用」選單,更是可直接跳出最近幾次點選的應用程式。筆者認為 OS 8.5 這樣的操作邏輯,雖然是想效法手機等智慧型裝置,但許多功能的陳列邏輯較為零散,就算是熟悉過 iDrive 8 的使用者,仍需花一段時間適應。但好處是跳回首頁時、地圖的顯示面積比起過往大上許多,甚至除原廠導航外,改用手機 Google Map 的畫面也比 iDrive 8 時代更為放大。

點開應用程式選單後,中控在左側會依「所有應用程式」、「資訊娛樂」、「車輛」、「最近使用」的細項陳列,尤其 OS 8.5 追加的「最近使用」選單,更是可直接跳出最近幾次點選的應用程式。
OS 8.5 同樣可在中控透過訂閱制機制,於應用程式商店購買許多擴充功能。

除系統介面的更新外,硬體上改款後方向盤取消 ACC 車距控制按鈕、改為須進入選單控制。控臺中央出風口也以黑色透光飾板貫穿,依據車系有「X5」透光字樣,空調出風口也改以更為方便的單一旋鈕取代,不過實體空調面板已取消改為整合進 14.9 吋螢幕中。另外中央鞍座排檔桿也改為更短截的撥桿式,筆者認為更方便駕駛拿取前方置杯架的物品,全車系更標配水晶套件,在排檔桿、啟動按鍵、音量鍵等處皆為水晶材質,質感相當出色。

改款後除 OS 8.5 系統帶來全新的空調介面,全車系也追加標配雙前座電熱椅,但通風座椅仍為選配仍稍嫌可惜。
中央出風口也以黑色透光飾板貫穿,依據車系有「X5」透光字樣,空調出風口也改以更為方便的單一旋鈕取代,筆者認為比起許多新世代車款在中控螢幕調整風向的設計更加易用。
小改款 X5 全車系標配頂級水晶套件,在排檔桿、啟動按鍵、音量鍵等處皆為水晶材質。

在配備與質感上,小改款 X5 xDrive40i 雖然取消過往的 Vernasca 真皮座椅、以及雙前座 20 向舒適型座椅,改為 Sensafin 透氣皮質座椅、以及雙前座跑車座椅取代,但整體質感仍算相當上乘,更比起改款前追加聽覺感受亮眼的 16 支喇叭 harman/kardon 音響,而改款後 xDrive40i 追加的 M 方向盤、黑色頂篷等更增添不少運動化氛圍。只可惜只有標配雙前座加熱座椅,通風座椅則需另外選配。

X5 xDriv40i 小改款後,比起比起改款前追加聽覺感受亮眼的 16 支喇叭 harman/kardon 音響。
改款後 xDrive40i 追加的黑色頂篷、M 駕駛座踏板組、M 字樣車門門檻,都增添不少運動化氛圍。
後座空間以筆者 178 公分的身材乘坐下,膝部空間就是符合級距水準的 2 拳、頭部空間則為 1 拳。
小改款 X5 在後座全車系皆追加標配四區恆溫空調,搭配 B 柱出風口設計,替後排乘客在夏日帶來絕佳冷房效果。

後座部分,標配的全景天窗帶來出色視覺,不過後座空間以筆者 178 公分的身材乘坐下,膝部空間就是符合級距水準的 2 拳、頭部空間則為 1 拳,後座標配四區恆溫空調與 B 柱出風口帶來絕佳冷房效果。後廂沒有快傾按鍵稍嫌可惜,後座傾倒前容積為 650 公升、4/2/4 傾倒後則可擴充至 1,870 公升。對開式電動尾門的上半部也具有腳踢感應啟閉功能。

X5 仍維持車系 24 年來相當經典的對開式尾門設計。
後座傾倒前容積為 650 公升、4/2/4 傾倒後則可擴充至 1,870 公升。
後行李廂底板具有便利的油壓頂桿設計,並可將遮物捲聯固定收納。
後廂兩側具有活動式掛勾、右側更有 12V 電源,但 X5 並沒有後廂快速傾倒裝置稍嫌可惜。

加入 ISG 48V 與動力提升更帶勁,同級距中的出色底盤動態仍是精髓

小改款 X5 xDrive40i 維持搭載 B58 3.0 升直列 6 缸渦輪引擎,但是引擎本體、冷卻與燃油供應等系統都進行強化,使動力提升達 48 匹,來到 381 匹/5,200 轉、53 公斤米/1,850 轉,搭配的 48V 輕油電從改款前的 BSG(皮帶式啟動馬達),改為 ISG、也就是與變速箱整合的 48V 輕油電系統,可在急加速時額外增添 12 匹馬力與 20.4 公斤米扭力輸出,搭配 Steptronic 運動化 8 速手自排與 xDrive 四驅系統下,可於 5.3 秒完成靜止至時速 100 公里加速,相比起改款前採用 BSG 48V 輕油電的 X5 xDrive40i,加速從 5.7 秒縮短 0.3 秒。

小改款 X5 xDrive40i 維持搭載 B58 3.0 升直列 6 缸渦輪引擎、8 速手自排,但是引擎本體、冷卻與燃油供應等系統都進行強化,使動力提升達 48 匹,來到 381 匹/5,200 轉、53 公斤米/1,850 轉。
小改款 X5 xDrive40i 的 ISG 48V 系統鋰電池,一樣是置放於引擎室靠副駕駛座處,電池容量為 0.44kWh。

行車模式部分,改款 X5 則有 Eco Pro、Eco Pro Individual、Comfort、Sport、Sport Individual 等模式可切換。其中因應搭載 M 跑車化電子避震,Eco Individual、Sport Individual 中,可針對避震與轉向進行 Comfort/Sport 兩段切換,Sport Individual 更可針對動力進行 Comfort/Sport/Sport Plus 共 3 段切換。

Sport Individual 中,可針對「避震」與「轉向」,進行 Comfort/Sport 兩段切換,更可針對「動力」進行 Comfort/Sport/Sport Plus 共 3 段切換。

先前筆者就曾試駕過改款前搭配 BSG 48V 輕油電系統的 X5 xDrive40i,當時就對其相當平順的 48V 系統怠速啟動印象深刻,而且即便加入 BSG 48V 系統後引擎本體輸出從 340 匹略降為 333 匹,但在 48V 於急加速時的加持輔助,不論是換檔的銜接、還有動力的衝勁都有一定水準。

48V 系統的回充等狀態可透過中控螢幕即時顯示。

而此次小改款後引擎本體輸出提升 48 匹,換搭與變速箱整合的 ISG 48V 後,筆者最直接察覺的差異,乃是怠速熄火後引擎啟動瞬間,整體系統運作得更為快速,而且比起改款前的震動更為細微,不論是滑行時引擎關閉、進入 48V 系統銜接的狀態,甚或是怠速熄火啟動/關閉的瞬間,若非仔細觀察引擎轉速表的變化,駕駛其實很難發現引擎已經進入熄火狀態,尤其 48V 介入與變速箱的檔位銜接更為自然。此外,即便是 48V 啟動,車內的空調仍不會直接進入送風,在大熱天空調仍維持一定的冷卻效果。

改款前儀表在 48V 系統介入動力輔助時、儀表會顯示的「eBoost」字樣;在小改款後已改為「ePower」字樣取代。

有趣的是,改款前儀表在 48V 系統介入動力輔助時、儀表會顯示的「eBoost」字樣,在小改款後已改為「ePower」字樣取代,12 匹 48V 動力輔助雖然相對起引擎本體的 381 匹馬力不大,卻對拖動 2.1 噸車重有著舉除輕重的效果,讓小改款 X5 xDrive40i 的動力表現,可說是更為強勁,而且 6 缸厚實的引擎聲與爽朗排氣聲浪,加上升降換檔銜接極為迅速的 8 速手自排,都更精準展現 BMW 品牌傳統駕馭樂趣的 DNA。

12 匹 48V 動力輔助雖然相對起引擎本體的 381 匹馬力不大,卻對拖動 2.1 噸車重有著舉除輕重的效果,讓小改款 X5 xDrive40i 的動力表現,可說是更為強勁。

轉向部分小改款 X5 在 Eco Pro、Comfort 等模式下比改款前更為輕手,但 Sport 模式就會回到 BMW 傳統較為緊緻的設定,尤其搭配改款後升級 M 跑車方向盤,確實讓駕駛在激烈駕駛時有著更佳的握感,BMW 向來精準的車頭指向性,讓 X5 即便是家庭取向定位,卻仍能滿足駕駛偶爾想放縱一下的熱血激情。而且 xDrive 四驅系統的動力分配出色,在輪胎達到極限前,車身的循跡性、抓地力都有出色水準。

小改款 X5 在 Eco Pro、Comfort 等模式下比改款前更為輕手,但 Sport 模式就會回到 BMW 傳統較為緊緻的設定,搭配 BMW 向來精準的車頭指向性,讓 X5 即便是家庭取向定位,卻仍能滿足駕駛偶爾想放縱一下的熱血激情。

小改款後 xDrive40i 追加了 M 跑車電子懸吊,筆者認為其與改款前的一般電子懸吊,最主要的差異乃是懸吊設定為 Sport 時的回饋,切換到 Sport 段位後其懸吊的路感回饋較為直接,可忠實的傳遞路面資訊、並帶來優異的支撐性,但兼容一定的舒適度,不像對手 Porsche Cayenne 更強調濃郁的跑格;Comfort 段位下的懸吊則與改款前接近,主要以舒適且能消弭大部分的震動為主,但相對就會多出許多些微的晃動。不過 X5 車系先天較高的重心與車重,自然在彎中的側傾較大,若要更追求動態駕馭表現可選擇重心更低的 X6 車系。

小改款後 xDrive40i 追加了 M 跑車電子懸吊,筆者認為其與改款前的一般電子懸吊,最主要是切換到 Sport 段位後其懸吊的路感回饋較為直接。

小改款 X5 即便在搭配全景天窗下,隔音表現也有出色的水準,當然更追求舒適與隔音的消費者,還可選配前後氣壓懸吊、前座側窗雙層玻璃,但筆者認為小改款 X5 xDrive40i 的表現已可滿足大部分駕駛需求。而小改款 xDrive40i 在足下追加 M 煞車套件,確實對制動這輛 2.1 噸的 X5 有一定的提升與助益,但筆者認為若有偶爾熱血駕駛的需求,車主還可以再針對煞車進行強化。

X5 車系先天較高的重心與車重,自然在彎中的側傾較大,但在 BMW 工程團隊調校下仍維持一定的行車穩定度。
小改款 xDrive40i 在足下追加 M 煞車套件,確實對制動這輛 2.1 噸的 X5 有一定的提升與助益,但對於追求更激烈操駕者仍有強化空間。

駕駛輔助與安全科技方面,小改款 X5 除前述提及到 ACC 控制鍵取消外,方向盤同樣維持改款前的電容式感應設定,手只要觸摸就能偵測的到、無須扭動方向盤,可以顯示小型車、大型車、摩托車等障礙物的道路虛擬實境車流。若要調整 ACC 車距,須進入選單,進行遠/中/近共 3 段切換,但筆者認為將上方的「自動車距控制」打開後,X5 的 ACC 加減速控制就相當細膩。

若要調整 ACC 車距,須進入選單,進行遠/中/近共 3 段切換,但若勾選「自動車距控制」,基本上就無需點開中控螢幕調整車距,車輛會細膩的依照路況控制加減速。「變換車道輔助功能」也屬於此次改款加入的功能。

改款 X5 也加入相當便利的「變換車道輔助功能」,只要輕撥方向燈(不需用撥到底),車輛就會判別是否有後方來車,安全無虞下就會自動轉動方向盤變換車道,切換車道的轉向動作細膩、甚至切換過程有時還比人更為迅速,但系統判斷後車太近時就會取消切換。此外,小改款 X5 也標配 3D 環景顯影、 360 度環景碰撞錄影,甚至還有「200 公尺路徑自動停車記憶」、「遙控停車功能」,這 2 項功能都可在車外透過手機 App 執行,「遙控停車功能」在狹窄停車位可直接迅速啟動車輛,並進行前後移動。

改款 X5 也加入相當便利的「變換車道輔助功能」,只要輕撥方向燈(不需用撥到底),車輛就會判別是否有後方來車,安全無虞下就會自動轉動方向盤變換車道。
小改款後追加「200 公尺路徑自動停車記憶」功能。
360 度環景碰撞錄影也是改款後追加的標配功能。

武功升級、配備豐富度具誠意,但價格門檻與純電休旅拉近將考驗產品魅力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小改款 X5 在外觀、科技面、動力等都有大幅度提升,可說是武功持續進化,這也是 X5 車系在走過 24 年的歷史,並面對電動化浪潮的時代,所必須要進行的變革。畢竟同品牌的電動休旅 iX 即便已多次調漲,其入手門檻仍是僅 336 萬起跳,改款前的 X5 就顯得有些明顯世代差異,讓許多這級距客層板塊大幅度的向純電挪移。

但燃油 X5 在改款後配備水準更為豐富,接軌 iX 的 OS 8.5 座艙介面確實讓其能跟上節奏,筆者認為就國內配備豐富度也是此波 Cayenne、GLE 等對手同步小改款時最有誠意者。只不過 X5 xDrive40i 頂規從 382 萬、進一步漲到 392 萬,在純電休旅市場版圖持續壯大、並且拉近與燃油休旅的距離下,消費者是否能接受水漲船高到近 400 萬的身價,則有待後續觀察市場表現了。

0

則留言

1
熱門新聞
U-CAR再次透過問卷表單,「最後召集」符合送充電金條件,但尚未獲得充電金的RZ 450e車主,完成後將贈萬元充電金。
Renault-Nissan原本設定乃是彼此交叉持股15%,雙方新協議規劃則是調降至10%,這對於雙方之間的關係會更具靈活性。

我們使用 Cookie 來確保您在網站上能獲得良好的體驗。如果您繼續使用本網站,我們將認定您接受並理解我們的隱私權政策使用者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