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以往 Mercedes-Benz 品牌於國內的車系編成中,僅有 R-Class 具備了七人座的車型設定,使得 Mercedes-Benz 在七人座車款的選擇上較為貧乏,為了提供給予消費者更多的車型選擇,並提升品牌車系的豐富選擇性,臺灣賓士選擇在 2011 年 11 月正式導入了採七人座設定的 LSUV 車款 GL-Class,並以單一的柴油動力配置及車型設定,簡化其車系的銷售編成。
相較於 G-Class 或 M-Class 悠久的車系傳統歷史,以第 2 代 M-Class 為基礎所衍生而出的 GL-Class 可說是相對年輕許多,其在 2006 年的北美車展上才正式與世人見面,較 M-Class 拉長的身型及因此賦予的車室空間表現,可說是 GL-Class 與 M-Class 最明顯的差異所在,其它如車頭外觀及內裝配置等等,都不難發現兩者濃厚的血緣關係。
熟悉家族化風貌傳承
而仔細觀察 GL-Class 的外觀形貌,可以發現其在與 M-Class 相似的車頭造型下,實際上存在不少的差異性表現,其中包含了更為立體化的大型雙柵式水箱護罩設計、大型化的頭燈、更具現代感的前保桿造型,此外更崁入了 LED 日行燈的設置,而引擎蓋上刻意採黑色塗裝設定的散熱孔設計,則讓此車更增添幾分性能形象風格。
為了降低較長的車身尺碼設定帶來厚重的視覺印象,GL-Class 特別在 B 柱及 C 柱部份採用了黑色烤漆處理,藉此能讓採用與車身同色的 A 柱及 D 柱更能突顯出車身外觀的側面線條,另外更在車側同色飾條上方追加了鍍鉻飾條設定。而引進國內的車款更標配了 Off-Road 越野套件,所以在車側部份不但可見到下方具有霧黑色的防刮飾條及登車踏板設定,在前保桿下方也具備了金屬材質的防撞護板,強化車輛越野時外觀防護的機能性表現。
在車尾部份,為了讓第三排座椅乘客獲得最佳化的乘坐空間表現,GL-Class 採用極為方正的車尾造型,並具有大面積的第三排側窗設定,而五角型的尾燈設計亦能顯現出 GL-Class 剛硬粗曠的越野形象,而在尾燈下方追加的鍍鉻飾條、行李廂牌照飾條以及後保桿下護板的設計,加上與後保桿下方整合的方型排氣管設計,讓 GL-Class 在方正的線條設計上,仍能保有豪華細膩的車型質感。
沿用 M-Class 內裝基礎架構
若是對於第二代 M-Class 車系內裝有所印象的網友,想必對於 GL-Class 的內裝造型不會感到陌生,因為 GL-Class 在內裝部份延用了與第二代 M-Class 相同的中控台造型設計,其中包含了圓形的空調出風口、雙環式的儀表架構、方向機柱式的排檔桿設計皆完全相同,不難看出兩款車系濃厚的血源風格。
但為了進一步強化 GL-Class 的豪華風格,GL-Class 除了在恆溫空調面板與馬鞍座部份同樣採用了大面積的木紋飾板外,更在中控台追加了橫貫其中的木紋飾板設定,另外除了馬鞍座施以皮質包覆外,中控台上方亦同樣施以皮質包覆,並搭配白色縫線強化高級質感,加上以 Nappa 真皮包覆的多功能四輻式方向盤及環景式燈光照明系統,塑造出較 M-Class 更為豪華的座艙配置。
導入國內的 GL-Class 車型在配備設定上相當豐富,舉凡雙前座 12 向電動調整真皮座椅、前後雙天窗、三區恆溫空調、置頂式二三排出風口等等皆為齊備,音響系統更標配了具有 6.5 吋彩色螢幕的影音系統,並整合於 Comand APS 控制及顯示系統內,擁有 DVD 換片機及 MP3 讀取功能,音響系統並附有 i-Pod 及 USB 媒體連接介面,提供現今消費者對於多元化的音響外接音源使用需求。
藉由長達 3075mm 的軸距設定表現,GL-Class 不但可提供較 M-Class 更為寬敞的前座及第二排座椅乘坐空間,更具備了第三排雙人乘坐的座椅設定,而車室乘載空間的變化更是其強項之一。其第二排座椅採 4/6 分離式設計,並具有快速前傾機能,強化第三排坐椅乘客的進出車室便利性,而第二排座椅並可調整椅背的傾斜度,第二排乘客可藉此獲得更為舒適化的乘坐姿勢設定,第三排座椅藉由 GL-Class 長軸距及方正造型的車尾設定,獲得了更為寬裕的頭部及膝部空間,即使成人乘坐也不顯狹隘,乃是真正實用化的第三排座椅。
為了避免第三排座椅的拆裝影響了使用上的便利性,GL-Class 除了讓第三排座椅可完全收納在底板成為一平整的行李廂空間外,在行李廂兩側並具有電動收折開啟按鍵,只需輕輕一按即可輕鬆完全第三排座椅的收納或開啟的動作,且採用雙座獨立操作的設定,讓車主可自行決定乘坐與行李廂空間的配置安排,若需要更大的行李廂空間設定,也可將第二排完全打平,提供最為寬裕的行李廂空間設定,搭配電動啟閉式尾門的設計,讓 GL-Class 較一般七人座車款擁有更為便利的行李廂空間變化機能。
3.0 升單一柴油動力設定
對應 GL-Class 達到 5099mm 車長及 2505 公斤的車重,一具擁有豐沛扭力輸出的引擎絕對是必要的,而考量到油耗經濟性又以柴油動力為佳,雖然原廠針對 GL-Class 也提供多種動力設定,但引進國內的車款僅提供了採用 3.0 升柴油渦輪增壓引擎的 GL 350 CDI 車型。這具已邁入第三代、並擁有 CDI 缸內直噴科技的 V6 柴油渦輪引擎,憑藉著排氣量級渦輪增壓系統的輔助下,不但可在引擎轉速 3800rpm 時輸出 265 匹最大馬力,且自極低的 1600~2400rpm 皆可輸出高達 63.2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
而在變速箱部份, GL 350 CDI 則是配置了具有 S 運動模式及 M 手排模式的 7G-Tronic Plus 手自排變速箱,並標配了 4 Matic 恆時四輪驅動系統,提供優異的動力傳遞及循跡性表現,即使 GL 350 CDI 擁有龐大的身驅及車重設定,但在這具 3.0 升引擎的驅策下,仍能在 7.9 秒完成 0~100km/h 的加速,極速亦可達到每小時 225 公里的表現,車輛實際的加速性能表現亦不可小覷。
雖然 GL 350 CDI 配置的柴油動力擁有著低轉速大扭力的輸出特性,但藉由傳動系統的設定下,即使在引擎轉速 1600rpm 的峰值扭力湧現時機,引擎輸出的力量仍舊相當穩定而漸進,提升了行路的舒適性及質感表現,而隨著油門深度的增加,這具引擎扭力平原的設計賦予其渾厚而源源不絕的加速力道,直到 3800rpm 的最大馬力出現時機,都呈現著豐沛的力量呈現,不易讓人感受到車重所帶來的負擔,而根據能源局測試數據顯示,其平均油耗亦有著油耗每公升 9.7 公里的表現,能源等級效率達到 2 級,以其車型設定來說已頗為優秀。
Off-Road 套件強化越野能耐
以第二代 M-Class 發展而來的 GL-Class,在底盤架構上亦承繼了相同的設計基礎,採用前麥佛遜後多連桿的懸吊設計,並將 4 Matic 四輪恆時驅動系統列為引進車型標準配備,並具備了附自動水平調整的 Airmatic 氣壓式避震器,這套系統除了在一般行車狀態下會自動調整車身水平及高度外,駕駛亦可藉由車內的旋鈕進行三段式的車身高度調整,在最高的狀態下可達到 307 mm 的車身離地高度,較標準車款提高了 90mm,最低車高設定則是較標準下降了 30mm,藉由車身高度的改變,可提升 GL-Class 的惡地脫困能耐表現。
引進國內車型中標配的 Off-Road 越野套件,其中包含了擁有 100%鎖定功能的中央及後差速器、Low Range 附行駛中切換功能、DSR 下坡車速控制系統、差速器鎖定模式切換、車底護板以及附手動換檔模式的變速箱機能。而前輪軸的差速器雖不具備鎖定功能,但是藉由 4ETS 4 輪電子循跡控制系統的設定,仍可藉由剎車及感應器模擬出類似差速器鎖定的機能,在車輛越野能力上較標準版車款有著明顯的強化。
此外,GL-Class 所具備的直效轉向系統,亦藉由可變轉向齒比及車速感應式動力輔助方向盤,強化一般行駛的便利性表現,避免較大的車身尺碼設定帶來操控上的負擔。GL-Class 所配置的 Airmatic 氣壓式避震器除了高低調整的機能外,並擁有 Comfort 及 Sport 模式可供選擇,藉由氣壓避震器的反應調整,可強化此款車型在操控及底盤反應的表現。而在一般道路行駛狀態下,四輪驅動提供了優異的循跡性表現,搭配柴油動力的低轉速高扭力特性,使其在操控方面不因車身尺碼而顯得笨重,仍保有輕盈好開的操控特性表現。
多功能車型設定訴求
在 GL-Class 身上雖可看到不少第 2 代 M-Class 車系的影子,但其除了具備 M-Class 缺乏的寬敞七人座乘坐空間設定外,並以更為豪華的車內陳設及配備設定,搭載原廠特別為其配置的 Off-Road 越野套件,此其除了空間設定上的優勢之外,更較國內引進的 M-Class 車系,多了幾分越野的能耐,將兩款車型市場的差異性訴求的更為明顯,也可藉此吸引更多潛在的銷售客層,拓展品牌於 LSUV 新車市場上的佔有率表現。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