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亞熱帶台灣的我,今年 1 月 3 日至 5 日,應 BMW 總代理汎德公司邀請,前往中國哈爾濱參加「2008 年 BMW 精英駕駛培訓冬季訓練」 (BMW Winter Driver Training) 。整天三趟航程,上午自桃園機場出發,經韓國濟洲島轉中國北京,最後飛抵東北重鎮哈爾濱,氣溫也在 12 小時內,由台灣超過 20℃的暖冬氣候,一路溜滑梯似地,陡降到哈爾濱夜晚的零下 20℃酷寒,超過 40℃的溫差,真叫人難以承受!

冷冽的氣溫,整齊停妥暖車的 325i 車隊,將是整日冬駕課程的合作伴侶。

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下,試車組隔天啟程前往哈爾濱市郊的二龍山水庫冰凍湖面,進行 BMW 冬季精英駕駛培訓,在 BMW 原廠教練群主導下,整天駕訓課程的重點,聚焦在學習冰雪路面的行駛能力,以及應付冬季駕駛可能遭遇的各項危機與困難。對於台灣除冬季高山下雪外,很少有機會遇到冰雪路面的我,冰雪路面的駕駛體驗是相當難得的經驗。

全程整天課程報名費用為 3,000 元人民幣,BMW 將提供專業的原廠教練團隊為學員授課。

在進入課程前,先交代一下 BMW 在中國舉辦的精英駕駛培訓課程,自 2006 年首度導入中國後,接著,2007 年 1 月更導入首屆冬季課程,教導學員提高冰雪路面的駕駛技巧,今年 1 月開辦是邁入第二屆的 2008 年 BMW 冬季精英駕駛培訓。根據主辦單位中國寶馬的規定,這項課程是對外開放,並不侷限於 BMW 車主,全程整天課程所需費用為 3,000 元人民幣一天的費用,而今年一月舉行的冬季課程,分別在哈爾濱與長春舉辦兩站各舉辦 3 天課程。

哈爾濱市東郊的二龍山水庫冰凍湖面,是中國寶馬舉行第二屆 BMW 冬季精英駕駛培訓的場地。(圖片取自:Google Earth)

冬駕車款中國產 325i,體驗後驅車操控特性

首先進行的課程,是由培訓教練講授的室內課程,讓所有學員在進入實駕課程前,對車輛性能、駕駛坐姿與操控概論等,有一定的認識。

去年有安排的 X3 車系,今年冬駕課程並未列入試駕車款內,頗為可惜。

今年冬駕課程所提供的車款,是華晨寶馬在中國所生產的 325i,去年冬駕課程有安排的 X3 2.5Si/3.0Si,今年並沒有出現,讓人覺得有點可惜。會有這樣的安排,由培訓師一開始對課程主旨的闡述,其實已可見端倪,教練解釋外界普遍對後驅車,在冬季冰雪路面行駛時,易於出現轉向過度的特性,而認為操控難度高於四驅與前驅車;對此,原廠教練強調只要對冬季駕駛知識有正確認知,後驅車仍能安穩地行駛於冰雪路面,而這就是安排 325i 作為冬駕車款的用意。

安排 325i 當作試駕車,除了有建立「國產」BMW 產品形象的考量外,原廠教練也強調,只要對冬季駕駛知識有正確認知,325i 此類的後驅車仍能安穩地行駛於冰雪路面。

就動力性能來看,325i 搭載鎂鋁合金直列六缸 2.5 升引擎與六速自排變速箱,動力輸出達到 218bhp/6,500rpm 與 25.5kgm/2,750rpm,一如 BMW 對車身配重的平衡設計理念,325i 的 1,535kg 車重採 50:50 均等比例分散至前後段車身。

動態行駛性能理論:風險管理

雖然對於讀者來說,相較於實駕體驗,室內課程較沒有吸引力,但是正確的駕駛概念,卻是安全駕駛的基礎,因此,試車組認為有必要多以相當的篇幅,完整交待 BMW 冬駕課程的授課內容。教練在課程開始,就以「風險管理」這個核心概念,來闡述動態行駛性能理論,並銜接後續講授的車輛控制、煞車、駕駛物理學與輪胎受力等重點課程。

教練在課程開始,就提出「風險管理」這個核心概念,並以「識別」、「規避」與「解決」三階段,來論述操駕知識。

「良好風險管理,就是安全駕駛的基礎」。依照教練的解釋,當車主行駛在道路上時,隨時要面臨複雜的道路環境與各種突發狀況,這時駕駛若要確保行駛安全,就有賴正確的駕駛知識與技能,以排除任何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因此,對於動態行駛的風險管理,教練提出「識別」、「規避」與「解決」三階段論。

路面條件更為惡劣的雪地路段,駕駛要具備對道路與車輛完整識別能力,才能避免與對應各種意外狀況。

當天的駕訓課程所要傳達重點,其實就是圍繞著「識別」、「規避」與「解決」三階段來衍生。經過課堂上的吸收整理後,這三點對於試車組而言,就是當你開車上路時,首先,要具備準確的判斷力,識別來自外在道路環境與車輛的各種資訊,而要做到這一點,正確的駕駛坐姿是不可缺的首要功課。

正確駕駛姿勢與轉向技巧

對於駕駛坐姿的調整,原廠教練先後透過投影圖片與實地示範,依序進行座椅高度調整、座椅前後調整、椅背傾斜角調整、方向盤前後高低調整與頭枕調整等五項動作程序。而這些要訣也都常見其他操駕訓練中,除讓身體維持舒適乘坐感外,藉由正確坐姿,由上至下,分別影響駕駛是否擁有良好視覺角度、手部靈活的轉向動作、腳部紮實的踏板動作,以及教練特別強調,駕駛身體能否清楚感受車輛重心轉移與底盤回饋的重要操控資訊。

正確的駕駛坐姿式安全駕駛的基礎,原廠也以圖片說明駕駛坐姿調整的順序。

而識別能力的確立,也將是影響規避與解決的關鍵因素,尤其在冰雪路面操駕時,三者的關係將更形重要。行駛時如何避免風險的發生,甚至在風險發生時,迅速確實地化解風險。教練接著引導學員,瞭解車輛控制、制動力、駕駛物理學與輪胎受力等課程,來逐步建立對車輛操控的整體概念。

抵達二龍湖場地後,教練首先的課程,就是示範正確的駕駛姿勢。

接著,由方向盤的轉向技巧,來談車輛控制。教練直接說明,左右手在方向盤的最佳握點,分別是九點與三點鐘方向。教練先由人因工程來分析,九點與三點的方向盤握姿,最能符合長途駕駛的舒適性,同時,也兼顧操作方向盤多功能按鍵的便利性。然而,教練強調正確的方向盤動作,安全與操控的考量,遠比舒適性更重要。

左右手在方向盤的最佳握點,分別是九點與三點鐘方向,不僅適於操作方向盤介面,對於轉向動作的穩定性也較佳。

教練表示,BMW 偏操控性能的轉向齒比設定,實際路上遇到多達 80%的轉向需求,其實在單手無須離開方向盤九點或三點位置,即能輕鬆完成。因此,除較少遇到的大幅轉向,雙手需要採遞送方式連續轉動方向盤外,避免過於繁瑣複雜的轉向動作,對於操控安全性的提高有顯著助益,另外,單手未離開九點或三點方向盤位置其中一項優點,就是讓駕駛清楚掌握前輪的轉向幅度,以降低人為操控疏失的發生。

試車組特別觀察到,原廠教練在進行示範時,同樣遵守正確的方向盤操控方式,在轉向時維持單手在 3 或 9 點位置。

雪地煞車認知

要讓車輛產生足夠的制動力,以確實減速與煞停,要倚賴輪胎與地面所產生的摩擦力。而在乾柏油路面、濕柏油路面、雪地道路甚至冰湖上,輪胎與地面不同的摩擦力,會讓車子的煞車距離有多大的差異?教練透過這項課程,要讓學員清楚瞭解環境對於制動力影響幅度。

首先,教練透過幾張圖片,解釋不同煞車技巧對於煞車距離的影響,在同樣的條件下,駕駛連續踩放煞車踏板的間歇式煞車距離最長,深踩煞車讓輪胎鎖死後,煞車距離則居中,擁有最短煞車距離的,則是配備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讓車輛偵測輪胎發生鎖死而喪失抓地力前,鬆開煞車以維持抓地力後在進行煞車,以創造最佳制動力。

不同的煞車技巧與煞車踏板力道都會影響煞車距離,而由冰湖表面特寫可以清楚看到結冰地面的低摩擦環境,也將大幅拉長煞車距離。

接著在搭載 ABS 煞車系統模式下,駕駛對於煞車踏板的動作,也會影響煞車距離。由圖片可以得知,當車輛擁有 ABS 煞車系統時,第一時間全力深踩踏板的煞車距離最短,不過,多數駕駛往往因為右腳施加煞車踏板的力道不夠,或者是施加漸進煞車力道,兩種錯誤煞車模式,都會煞車距離拉長。

當車速以 60km/h 進行煞車動作時,在乾柏油路面,325i 的煞車距離僅 15 公尺,極端的冰面路段,煞車距離更大幅拉遠至 138 公尺。

最後,在擁有 ABS 煞車系統與正確的煞車技巧後,路面環境便成為影響煞車距離的重要因素。而 BMW 所提供的數據資料,更讓人清楚認知到不同路面迥異的煞車距離。當車速以 60km/h 進行煞車動作時,在乾柏油路面,325i 的煞車距離僅 15 公尺,濕柏油路面的煞車距離則略為拉遠到 23 公尺,而在積雪路段煞車距離倍更增至 46 公尺,不過,比起待會要體驗的冰面路段,煞車距離更大幅拉遠至 138 公尺。

試車組在冰湖路面的煞車體驗時,整體煞車效果與煞停距離,遠遠超乎一般乾燥路面時,所熟析的煞車距離與時間,感覺幾乎就像是在冰面上滑停似地。

駕駛物理學,縱/橫向力與輪胎受力

在講解操控轉向與煞車後,教練轉而以駕駛物理學的角度,切入車輛動態的探討。由物理學來分析,行駛中的車輛隨時都受到縱向力與橫向力的影響,縱向力涵蓋牽引車輛前進的持續力(Persistent Force)與反方向的制動力,而駕駛在下達油門或煞車動作時,將透過輪胎讓持續力與制動力相互有消長,決定車輛加速前進或者減速煞停狀態。

以駕駛物理學的角度,切入車輛動態的探討,行駛中的車輛,在各種路段隨時都會受到不同縱向力與橫向力的影響。

而車輛在進行轉彎動作時,教練同樣帶入橫向力的物理概念來說明,過彎時,車輛需要透過施加在四個輪胎的轉彎力(Cornering Force),讓前進的車輛產生足夠的向心力,以完成過彎的圓弧路徑,而過彎時轉彎力的反用力則為離心力。

教練指出當輪胎的縱向與橫向力總和,在卡姆圓範圍內的話,輪胎不會出現打滑,超過則會開始打滑。

教練延伸縱向力與橫向力論述,將範圍縮小至每顆輪胎的受力分析,此時,教練提出卡姆圓 (Circle of Kamm)的概念,解釋輪胎的最大傳遞力範圍 (可解釋為輪胎超出與路面的最大摩擦力) ,而卡姆圓將會隨著路面環境變動,而放大與縮小,當輪胎的縱向與橫向力總和,在卡姆圓範圍內的話,輪胎不會出現打滑,反之,如果力量總和超過卡姆圓的範圍,輪胎在超出最大傳遞力範圍後,便會出現打滑。卡姆圓對於輪胎最大傳遞力意義,跟接下來要談的轉向不足與轉向過度,有密切的關連。

由雪地起步圖即可說明,當後驅的 325i 以過大油門起步時,後輪此時縱向與橫向力總和已超過卡姆圓,輪胎當然起步就打滑。

轉向不足與過度,DSC 系統作動原理

由卡姆圖來看,當車輛在彎道發生轉向不足時,導因於前輪輪胎因超過最大傳遞力範圍,讓車輛喪失轉彎力後,因慣性運動而讓車頭往彎外側偏滑。此時,教練也開始介紹 DSC 動態穩定系統 (Dynamic Stability Control),在轉向異常時,適時介入的模式與原理。教練補表示,BMW 車款在發動後即自動開啟 DSC,當系統作動時駕駛除可察覺動力與車輛動態修正外,也可透過儀表板上閃爍的 DSC 燈號,得知 DSC 介入與解除的時機點。

「DSC 就像為四個輪子,各準備專屬的煞車踏板」,在轉向不足或轉向過度時,透過施加單輪煞車,進行車身轉向的修正。

「DSC 就像為四個輪子,各準備專屬的煞車踏板」,教練舉這個生動的譬喻來說明 DSC 的系統特性。因此,當 DSC 偵測到車輛轉向不足發生時,將立即降低引擎動力輸出,接著進行煞車作動,在靠彎內側的後輪單獨施加煞車,例如圖示的左彎轉向不足時,左後輪單獨煞車,形成支點讓車頭往彎內側修正。

車輛發生轉向過度時,DSC 同樣採取降低動力輸出的動作,不過施加煞車的輪胎,則改為靠彎外側的前輪,來修正往彎外側滑移車尾。

相反地,如果車輛發生轉向過度時,DSC 同樣採取降低動力輸出的動作,不過施加煞車的輪胎,則改為靠彎外側的前輪,透過修正往彎外側滑移車尾,讓車頭轉向回復中性。教練補表示,BMW 車款在發動後即自動開啟 DSC,當系統作動時駕駛除可察覺動力與車輛動態修正外,也可透過儀表板上閃爍的 DSC 燈號,得知 DSC 介入與解除的時機點。

DTC 動態牽引力控制系統與 DSC off 兩項功能,切換操作均透過按壓中控台上 DTC 按鍵。

除了 DSC 系統說明外,教練最後介紹 DTC 動態牽引力控制系統 (Dynamic Traction Control) 與 DSC off 兩項功能,切換操作均透過按壓中控台上 DTC 按鍵。當系統切換至 DTC 模式時,將允許後輪適度打滑,不過,當系統偵測轉向異常與動態失衡幅度過大時,DSC 仍會適時介入修正動態。DTC 模式除賦予駕駛更多操控自主權與樂趣外,也較適用於雪地暖胎、沙地與掛載防滑雪鏈時,以避免 DSC 過度積極地介入的狀況。在 DTC 模式時,若再按壓 DTC 按鍵,就會進入切 DSC off 模式,此時,DSC 系統將完全關閉,將車輛的操控主導權完全回歸給駕駛。

鐘響下課,驅車前往冰凍二龍湖

在室內課程結束後,外面廣場停放的 13 輛 BMW 325i 已經暖車完畢,所有來自台灣、中國、香港與澳門各地的汽車媒體,依序上車前往湖面已經冰凍達 80 公分的二龍湖,展開冰湖行駛的冬駕課程,迎接學員的各道關卡,在下篇試車報導將有完整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