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高鐵台中烏日站,第一個念頭是「好熱」。有別於北台灣日趨寒冷的氣候變化,中部地區不僅太陽高掛,氣溫上也明顯高出北部許多。眼見周遭行人多是短袖裝扮,試車組一行人不由得脫下外套,享受中台灣略帶炎熱的冬陽。不久原廠人員將今天試駕的 Grand Livina 駛至高鐵站外的乘車處,今天的試駕行程也就此展開。
中台灣冬陽發威,恆溫空調派上用場
坐上駕駛座,由於車輛已發動許久,車室在空調運作下維持相當涼爽舒適的溫度。Grand Livina 在原廠家庭化用車的設定下,車室質感和配備上與五人座的 Livina 有些許差異;其中恆溫空調的配置,在中台灣仍顯高溫的天氣下更是相當受用。圓形設計的空調操作介面,在使用上十分簡單清楚,雖然空調面板的位置稍低,不過由於恆溫空調並不需要時常調整,因此在實際操作上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針對 Grand Livina 三排七人座的設定,雖然第二、三排座椅未配置空調出風口,但在中控台前座出風口上緣,原廠特別加入一道出風口設計,藉此冷暖氣得以傳遞至二三排空間,維持車室整體的舒適度。
在其餘配備方面,木紋內裝飾板和觸控式 DVD 影音系統列為 Grand Livina 的標準配備 (H 規車型) ,與講求運動化取向的 Livina 作出區分;同時第二代 I-Key 智慧型鑰匙也一併入列,省去傳統的鑰匙操作,也增添 Grand Livina 的科技感受。
國道初體驗:加速反應輕快順暢
試車組稍加熟悉車室環境,並調整出適當的駕駛坐姿:1,600mm 的車高使 Grand Livina 擁有更高的駕駛視野,在坐姿上也較一般房車挺直。一切就序後,試車組便駛離高鐵車站,取道高速公路向南投前進。搭載原廠代號 MR18DE 的 1.8 升引擎,Grand Livina 帳面數據為 126 匹最大馬力,最大扭力為 17.7 公斤米。駕駛 Grand Livina 的第一個感覺,便是油門反應相當輕快靈活,轉速提升的反應相當迅速。
油門漸深,約在 2,500 轉時能明顯感受到引擎的力量湧現。待車速增進至巡航速度,Grand Livina 的引擎轉速也維持在 2,000 轉上下。雖然 Grand Livina 進行高速巡航時,A 柱風切聲稍顯明顯,但引擎室的運轉噪音在則可接受的範圍。而在試車組嘗試進行再加速或是超車等動作時,腳踩油門、變速箱的 Kick-down 反應也相當迅速,引擎轉速拉升至 4,000 轉,便可即時獲取所需的扭力支援。
Grand Livina 搭載的 PES 電子動力方向盤,能夠依據車輛速度和方向盤角度來修正輔助力道;在低速時方向盤齒比以駕駛省力為考量,雖然方向盤傳來的路感較為模糊,不過輕手的轉向手感對於女性消費者來說則相當友善;在高速公路行駛時,筆者則明顯感受到方向盤較低速時略為重手,駕駛不需時時修正方向盤角度,車輛便可維持一定的行駛路線,此外在變換車道時車身反應也不至於過度敏感。藉由高速公路的初步試駕,Grand Livina 以輕快、順暢的動力表現為試車組留下不錯的第一印象。
身段拉長,縮小版 Minivan
自高鐵站出發後,試車組一路行經大里、霧峰、草屯等地,約半個小時試車組便抵達今日安排的試車地點-南投中興新村。用過午餐後,試車組終於可以仔細觀察 Grand Livina 的外型設計。Grand Livina 與五人座 Livina 的最大分別,便是車身長度的不同。在 4.2 米左右的車長下,Livina 呈現出緊實動感的車型風格;而拉長至 4.4 米的 Grand Livina,則相對少了一分動感,彷彿是一款縮小版的箱型車:由車側看來,Grand Livina 的 C 柱和 D 柱距離明顯增長,更為寬闊的車窗也為第三排乘客提供良好的車外視野,同時原廠也略施巧手,將窗框下沿線條拉升,為車側增添視覺變話。
除了車身長度外,Grand Livina 與五人座的 Livina 在外型上並沒有太大分別。源於同廠 Murano 的水箱護罩相當搶眼,十字柵欄造型加上大面積的鍍鉻處理,讓 Grand Livina 擁有高度的注目效果。而鍍鉻裝飾的圓型前霧燈,以及後擋上端的大型擾流尾翼則和 Livina 如出一轍。不過針對兩車型購買族群的不同,原廠在 Grand Livina 的細節部份仍有所著墨:Livina 運動版上的全車防刮護板在 Grand Livina 身上已被移除,雖然減少車型的活潑性格,但也使 Grand Livina 更顯穩重持平。此外在後保桿上緣處,原廠也加裝一鍍鉻飾條,除了在行李裝載時防止刮傷車身外,同時也強化 Grand Livina 的車尾質感。
加入第三排,乘坐變化更靈活
試車組最感好奇的,便是 Grand Livina 在車名上所作出的明確訴求-大。與 Livina 維持相同的 2,600mm 軸距,Grand Livina 藉由加長車身為車室掙得第三排的乘坐空間;但除了乘載人數提升至七人外,Grand Livina 在空間變化上也較 Livina 呈現出更多樣化的組合。
先撇開額外的第三排座椅,Grand Livina 和 Livina 在頭兩排座椅上便呈現出微妙的差異。首先在駕駛座方面,Grand Livina 將相當實用且舒適的右側扶手列為標配;在座椅離地高度較高的情況下,Livina 車系未具備一般房車相同的中央扶手設計。因此在考量到長途駕駛的舒適性下,位於駕駛座右側的可折式扶手便顯得相當貼心實用。
接著試車組進入車室第二排:Grand Livina 第二排座椅表面上與五人座車型並無軒輊,實際上卻是大有文章。由於加入第三排座椅的配置,Grand Livina 的第二排座椅必需具備前傾和位移的調整功能,以利於後方乘客進出;而第二排乘客也因此受惠,得以擁有更自由的乘坐姿勢調整;此外新增的中央扶手設計也提供等同於駕駛座的舒適感受。儘管第二排的橫向空間對於三名成人來說不甚充裕,但以 Grand Livina 的級距來說仍屬適中。
最後來到第三排座椅。依筆者過往的經驗,第三排座椅通常是以孩童為主要設計對象,在空間上並無法以成人的身型尺寸苛求。實際入座發現,Grand Livina 第三排空間恰好容下筆者 177 公分的身材,不過頭部和膝部空間則所剩不多;所幸 Grand Livina 第三排座椅也具有椅背傾角調整功能,在稍加放倒椅背之後,第三排空間也達到實用標準;以 Grand Livina 如此的身段,其第三排乘坐空間與市場上的七人座產品相較也未顯弱勢。
座椅完整折收,裝載空間極大化
乘坐人數的提升,同樣代表著 Grand Livina 在座椅折收後,貨物和行李裝載容積會更形出色。較 Livina 多出 200mm 的車身長度,直接為 Grand Livina 爭取到帳面上的容積優勢;此外 Grand Livina 靈活的座椅系統,也創造出更為實用的行李廂空間;原廠更貼心地在第二排椅墊下方加入置物盒的設計,平時可以存放私人貴重物品,在第二排座椅折收時,則可用來放置頭枕。
Grand Livina 的二、三排座椅在操作上並不會相當費力,車主能夠輕鬆選擇適合的空間變化,以達到乘坐/裝載上的絕佳平衡;此外第二、三排座椅完全折收後,Grand Livina 更可創造出寬敞且完全平整的置物平台,不具高低落差的底板設計,對於大型物品的裝載來說更為便利而實用。
整體而言,Grand Livina 加長的車身尺碼,確實為車室空間搏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不論是乘坐的舒適性方面,或是行李裝載的容積和使用便利性上,皆有十分優異的演出,與市場上其他較大的休旅車款相比,更是毫不遜色,確實符合原廠「機械空間極小化,乘用空間極大化」的設計概念。
懸吊設定舒適取向,車長加碼影響車尾反應
裡裡外外仔細檢視完 Grand Livina,試車組的靜態拍照作業也告一段落。趁著試車行程還有一些時間,筆者決定再深入體驗一下 Grand Livina 的操駕感受。首次造訪南投中興新村,此地的路況和線路對筆者來說仍是十分陌生和新鮮。在中興新村的範圍內稍微駕駛幾圈,一路上此地駕駛的步調皆相當和緩,同時路況也以直線居多,高低起伏和彎道變化不甚明顯。
有別於先前在國道上的高速體驗,此時試車組多半以 50 公里左右的時速在中興新村內行駛;考量到家庭用車的取向,Grand Livina 的懸吊系統偏軟調設定,強化在乘坐舒適上的訴求:對於不平整和小坑洞等路面瑕疵,懸吊系統皆可有效吸收輪胎所傳上來的顛簸震動,維持一定的乘坐水準。而在以 60km/h 進行過彎操駕時,懸吊系統也不至於過度軟腳,車身側傾的情形不甚明顯,提供駕駛足夠的操駕信心;相對地在 S 型彎道內車身的重心則可有效掌握,駕駛可略收油門即可按步就班完成進出彎動作。
不過 Grand Livina 在面臨彎道考驗時,車身拉長所帶來的操控影響則是無可避免。可以預期的,後輪軸後方增加的車身重量,在彎道中使後輪動態略顯遲鈍,儘管車頭的轉向反應仍十分迅速精準,但前後輪的動態上仍有些許落差。
日落西山,此次中興新村的試車行程也逐漸告一段落。驅車回到高鐵烏日站,與 Grand Livina 相處的一天也畫上句點。暢快的 1.8 升動力,三排七人座的設定,以及寬敞多變的行李箱空間,Grand Livina 全方位的放大表現,不僅強化了這款跨界休旅車的實用機能,同時也貼切詮釋了「Grand」車名的高度意涵。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