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xgen U6 車系自 2013 年 11 月發表後,便是 Luxgen 品牌相當至關重要的國產中型休旅,當初看準國內中型 SUV 持續蓬勃發展的浪潮而開發,不僅 10 年來屢屢成為品牌的銷售中流砥柱,更是 Luxgen 這個國產自主品牌、在歷年來投注相當多資源提升產品力的作品。

Luxgen U6 車系自 2013 年 11 月發表後,便是 Luxgen 品牌相當至關重要的國產中型休旅。

從最早期的 U6 Turbo,到後來 2015 年強調動力提升的 U6 Eco Hyper,還有 2018 年水野和敏領軍以性能為目標開發的 U6 GT、最大馬力達 222 匹的 U6 GT 220,相信都讓許多國內消費者印象深刻,甚至後期強化科技與質感的 U6 GT 藍調倍適版、U6 GT Aero 等版本,無不能看出 Luxgen U6 持續與時俱進的節奏。

U6 是 Luxgen 這個國產自主品牌,在歷年來投注相當多資源提升產品力的作品,包含最大馬力達 222 匹的 U6 GT 220,相信都讓國人對於 U6 車系印象相當深刻。

而在 2022 年 10 月,Luxgen 除發表全新品牌識別、並展開以鴻海 Model C 為基礎開發的純電動休旅 Luxgen n⁷預售作業外,也宣告旗下現售的 2 大燃油車款 URX、U6,將陸續換上新品牌識別、以及導入新世代家族設計的產品更新強化。首發之作就是 2022 年 11 月底登場的 URX Neo,在 2023 年 5 月則接續帶來改款更名的 U6 Neo。U6 Neo 在編成上提供 75.8 萬元極智勁速版、83.8 萬元環景勁化版、以及限量 100 輛的 Rays 勁階版,其中 RAYS 勁階版原價 86.8 萬,目前推出限量優惠價 84.8 萬。此次 U-CAR 試車組受納智捷之邀,搶先來體驗 U6 Neo Rays 勁階版的強化之處。

2023 年 5 月接續帶來改款更名的 U6 Neo。

導入品牌新世代「純粹亮點」設計語彙,Rays 輪圈更顯運動化

此次更新並且更名的 U6 Neo,其「Neo」後綴就是英文「New」的古字。從外觀來看,U6 Neo 確實是 U6 這條產品線歷經這 10 年來更動幅度最大的一次,導入品牌名為「純粹亮點」的設計語彙。在揮別過去 Luxgen 傳統的車頭 L 字型廠徽下,U6 Neo 的車頭上半部視覺得以更為簡潔,改為橫置「Luxgen」字樣示人,而且其上方也取消了過去的鍍鉻材質妝點,以鋼琴烤漆黑色作為基底,整體顯得更為簡約時尚,而且若仔細觀察其「Luxgen」字樣黑色基底並非單調的鋼琴烤漆塗裝而已,而是有著橫線與斜線圖騰的交錯,細節處理的質感更勝以往歷次改款。

U6 Neo 確實是 U6 這條產品線歷經這 10 年來更動幅度最大的一次,導入品牌名為「純粹亮點」的設計語彙。

改款 U6 Neo 並沒有像 URX Neo 用上分離式頭燈組設計,而是維持既有的單一頭燈組造型設定,但改款後在燈組內增加雙 L 型 LED 晝行燈條,剛好也與 Luxgen 的「L」字樣相互呼應,在試駕的 Rays 進階版與環景勁化版上,更搭載雙眼視覺的薄型雙箭式 LED 頭燈組,其基底有著燻黑處理,帶來相當運動化的視覺,原廠更強調亮度較改款前增加 20%,只可惜此次的 LED 頭燈組依舊只有水平自動調整,沒有因應此次改款導入遠近光燈自動切換調節等更高階的燈具輔助科技。

U6 Neo 並沒有像 URX Neo 用上分離式頭燈組設計,但改採雙眼視覺的薄型雙箭式 LED 頭燈組,其基底有著燻黑處理,帶來相當運動化的視覺,原廠更強調亮度較改款前增加 20%。

除了水箱護罩的上半部以新廠徽與面貌示人,U6 Neo 最大的變革重點乃是中央水箱護罩設計,不再使用 U6 車系慣用 10 年的橫柵式水箱護罩手法,而是改採與 URX Neo 相同的點狀式車身同色進氣孔造型,搭配黑色鋼琴烤漆外框處理,不僅帶來與 URX 等車系接軌的全新品牌家族樣貌,更堪稱是車系歷來再車頭變更幅度最大的一次。而且以筆者個人而言,筆者相當偏好這種與車身同色的車頭設計手法,尤其此次改款新增 2 款新色星曜灰、品味藍之下,更顯得相當亮眼活潑。

U6 Neo 的車頭上半部視覺得以更為簡潔,改為橫置「Luxgen」字樣示人,而且其上方也取消了過去的鍍鉻材質妝點,以鋼琴烤漆黑色作為基底,其內還有著橫線與斜線圖騰的交錯。
U6 Neo 最大的變革重點乃是中央水箱護罩設計,不再使用 U6 車系慣用 10 年的橫柵式水箱護罩手法,而是改採與 URX Neo 相同的點狀式車身同色進氣孔造型。

而除一般的單色車身外,U6 Neo 更可選配歐風雙彩車色,最主要是在車頂改採黑色塗裝處理,呈現對比式的視覺,兩側的霧銀車頂飾條也為全車系標配。只不過在 U6 Neo 全車系上已看不到 U6 車系早其所擁有的電動天窗配置,但 U6 前期也並非全景天窗、僅是一般尺寸的天窗,對提升整體視野的明亮感其實有限。車身尺碼部分,U6 Neo 的長寬高仍維持 4,630x1,825x1,620mm、軸距為 2,720mm,對比當今 80 萬級距起跳的國產中小型休旅如 Toyota Corolla Cross(4,460mm)、Nissan Kicks(4,238mm)、Honda HR-V(4,330mm)。

U6 Neo 擁有 4.6 米的車格,兩側的霧銀車頂飾條也為全車系標配。只不過在 U6 Neo 全車系上已看不到 U6 車系早其所擁有的電動天窗配置。此次試駕的 Rays 勁階版,主要是升級搭載 Rays 19 吋鍛造鋁圈。

相對於車頭樣貌的明顯改變,車側與車尾造型上並未有太多變化。車側部分此次試駕的 Rays 勁階版,主要是升級搭載 Rays 19 吋鍛造鋁圈,這也是傳承至過往 222 匹 U6 GT 220 的運動化鋪陳,時至今日搭配 U6 車側的肌理線條,仍是相當具視覺張力與動感。車尾則延續原有的英文字廠徽並與車頭來呼應,兩側矩形尾燈搭配上貫穿式的設計,下半部的兩側燈組也承襲改款前雷同的刀削式造型,中央取消過往的鍍鉻飾條、改為黑色飾條相連,左側單出的排氣尾管也與先前相同。

兩側矩形尾燈搭配上貫穿式的設計,下半部的兩側燈組也承襲改款前雷同刀削式造型,主要在中央取消過往的鍍鉻飾條、改為黑色飾條相連。

12 吋中控升級 5.0 系統、Apple CarPlay,並導入 10.25 吋數位儀表

U6 Neo 除了在車頭外觀上做了修飾外,車內樣貌和車載系統也有所更新與升級,其中一大重點,即在 12 吋中央數控螢幕之中,導入最新世代的 Luxgen Think+ 5.0 系統,並搭載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兩大主流車載系統手機連結功能,不過兩大系統連結在筆者試車的階段時還未開通,原廠目前已送至認證中,預計 8 月會正式啟用,屆時車主可回廠來升級,原廠導航則列為選配。改為 Think+ 5.0 系統後除保留基礎的中文聲控,也加入可自由設定功能卡、下拉式選單等新功能。

12 吋中央數控螢幕導入最新世代的 Luxgen Think+ 5.0 系統,並搭載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兩大主流車載系統手機連結功能,但相關智慧手機連結在筆者試駕時尚未開通。
改款後主機加入可自由設定功能卡、下拉式選單等新功能。
改為 Think+ 5.0 系統後仍保留基礎的中文聲控功能。

而 U6 Neo 除中央觸控螢幕的系統與手機連接機能更新,最主要也是首度導入滿版全螢幕的 10.25 吋數位儀表,並提供 3 種行車模式,包括藍色-Normal Mode (預設開機模式)、綠色-Eco Mode(節能模式)、紅色-Sport Mode(運動化模式),Normal 與 Eco 模式可透過方向盤左側下方的按鍵來切換,至於 Sport 則須在車輛發動後,將檔位切換至手排模式,數位儀表版的亮度則可與中控螢幕同步在中央主機進行調整。U6 家族標誌性的突起式音響高音喇叭仍保留。

不過相對而言,U6 Neo 就沒有過往 U6 家族曾經出現過的 HUD 抬頭顯示器。而雖配有 EPB 電子手煞車、但 U6 並沒有 Auto Hold 功能也略為可惜。感應式雨刷也為 U6 全車系標配,許多同價位中小型休旅較難得見。

改款加入的 10.25 吋數位儀表有 3 種顯示風格,藍色-Normal Mode (預設開機模式)、綠色-Eco Mode(節能模式) 、紅色-Sport Mode(運動化模式)。
數位儀表中也可切換顯示包含平均油耗、瞬間油耗、平均車速、剩餘油量可行駛里程等資訊。
Eco 模式由駕駛座右下角切換。

改款 U6 Neo 除了在座艙科技介面有所更新外,在整體中控、座椅與門板鋪陳上,為持續強化質感與運動氛圍,此次改款在車內的座椅、方向盤、側門板等處都加入紅色縫線的點綴,原廠強調其紅色是呼應新品牌識別中、代表熱情與敏捷的紅色,全車系也標配類麂皮 Luxgen Care 座椅。駕駛座調整已沒有過去 U6 前期頂規的電動椅設計、坐姿較高,方向盤也沒有前後調整。

此次改款在車內的座椅、方向盤、側門板等處都加入紅色縫線的點綴,原廠強調其紅色是呼應新品牌識別中、代表熱情與敏捷的紅色。不過駕駛座椅沒有過去 U6 前期的電動椅,坐姿也稍高一些。

不過後座標配的冷氣出風口,不僅冷房效果出色,在同價位中小型休旅也不一定得見。後座空間則比起許多中小型休旅更寬、中央底板隆起也並不會太大,後行李箱在環景勁化版、Rays 勁階版更標配便利的電動尾門,在當今 80 萬級距休旅亦是少見的配置、往往都要近 90 萬或百萬車型才可見到。

U6 標配後座冷氣出風口,後座冷房效果出色。
U6 Neo 在標準狀態下的行李箱容積為 405 公升,行李箱活動隔板下方更有隱藏式置物空間。
U6 Neo 在環景勁階版以上,也搭載便利的電動尾門,雖然並沒有腳踢感應功能,但在當今 80 萬級距休旅亦是少見的配置。

安全科技部分,筆者認為此次改款最可惜的一點,就是沒有搭載像 URX Neo 上的全速域 ACC 主動式車距巡航系統,也沒有加入 AEB 自動煞車輔助。但標配包含 6 氣囊、ESP 等主被動安全配備。Luxgen 品牌招牌的 AR View+ System 行車 AR 影像系統,也在環景勁階版以上搭載,可自動掃描環車 360 度立體影像,其餘像 AR See-through View+AR 底盤透視影像、AR Around View+環車 AR 安全影像、Dual Side View+開門防撞系統等,也仍舊是相當便利的配備,只不過若能再進一步將其解析度提升,相信會更加實用。

另外 Rays 勁階版還搭載 APA 智駕停車輔助系統,支援路邊停車、路邊駛出以及倒車入庫等功能,方向盤會依據需求自動轉打,駕駛只要控制油門煞車、以及依照指示操作檔位即可,同樣是同價位 SUV 少有的配置。

AR Around View+環車 AR 安全影像,有著多種視角可切換。
U6 Ne0 在環景勁階版以上也搭載 AR See-through View+AR 底盤透視影像。
行車 AR 影像系統,可在駕駛發動時自動掃描環車 360 度立體影像。
Dual Side View+開門防撞系統,可在乘客下車前顯示後方影像與警示。
Rays 勁階版還搭載 APA 智駕停車輔助系統,支援路邊停車、路邊駛出以及倒車入庫等功能。

沉穩剛性與轉向表現依舊,202 匹動力輸出為 80 萬級距最大者

動力上 U6 Neo 並未在此次改款有所更動,維持搭載與日本東名 Tomei 合作開發的 1.8 升 Twin Scroll Turbo 直列 4 缸雙渦流渦輪增壓引擎,並搭配 6 速 Aisin 手自排變速箱,動力數據最大馬力可輸出 202 匹/5,200 轉、30.6 公斤米於 2,000~4,500 轉的平原輸出,全車系平均油耗為每公升 12 公里,能源效率為 4 級。

U6 搭載與日本東名 Tomei 合作開發的 1.8 升 Twin Scroll Turbo 直列 4 缸雙渦流渦輪增壓引擎,並搭配 6 速 Aisin 手自排變速箱,動力數據最大馬力可輸出 202 匹/5,200 轉、30.6 公斤米於 2,000~4,500 轉。

將 U6 Neo 開起來下,U6 歷來相當熟悉的扎實車體剛性表現依舊,在直路與彎道行駛時的車身穩定性出色,面對路面起伏車身前後懸吊回穩算迅速,這點也是非許多國產中小型休旅可比擬。而且試駕的 Rays 勁階版更換搭每輪僅 9 公斤的 19 吋 Rays 鍛造輪圈,在整體的抓地力表現與路感回饋,會比一般採用 18 吋的車型更佳。只不過即便配上 Bridgestone Dueler H/P Sport 高階 SUV 胎,但因應車頭車重特性仍會有轉向不足,整體產品設定仍偏舒適易控為主。

將 U6 Neo 開起來下,U6 歷來相當熟悉的扎實車體剛性表現依舊,在直路與彎道行駛時的車身穩定性出色。

而轉向反應的回饋也是 U6 Neo 的優勢,一般情況下,筆者認為其整體 EPS 電子轉向輔助的力道恰到好處,不會過於重手、或太過輕盈,給予駕駛穩定扎實且中性的回饋,車頭指向性與高速變換車道過程也符合消費者對中型 SUV 的預期,熟悉兩三下後就能順暢過彎。而且筆者認為雖然此次 U6 Neo 不再得見過去 GT 220 或 GT 藍調倍適版的 Bilstein 避震器,,或許路感並未若前述版本清晰,但其整體均衡度與舒適度,筆者反而認為更適合中型休旅的取向。

轉向反應的回饋也是 U6 Neo 的優勢,一般情況下,筆者認為其整體 EPS 電子轉向輔助的力道恰到好處,不會過於重手、或太過輕盈。

動力部分,202 匹與 30.6 公斤米的動力絕對充足,而且 2,000 轉時更可帶來高達 32.6 公斤米的峰值扭力,相對許多同價位 1.5 升、1.6 升、1.8 升自然進氣中小型休旅多出不少。只不過在動力與變速箱的匹配上,這具 6 速 Aisin 手自排在急加速降檔反應會較慢,引擎的渦輪遲滯仍略微明顯,加速時動力多半會在 3,000 轉後湧現,市區低速時變速箱降檔切換時也會有頓挫,駕駛要多熟悉其這樣的特性、才能發揮其動力潛力。而變速箱切換至 M 檔與 Sport 模式下,雖然可透過換檔撥片切換、有著一定的操駕自主權,但手動降檔反應仍也需要一段時間。不過煞車表現以 U6 這樣的 202 匹動力,其腳感與制動力仍算穩定出色。

202 匹與 30.6 公斤米的動力絕對充足,而且 2,000 轉時更可帶來高達 32.6 公斤米的峰值扭力,相對許多同價位 1.5 升、1.6 升、1.8 升自然進氣中小型休旅多出不少。

以新面貌持續深耕市場,在通膨時代以「凍漲」彰顯其產品價值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在時序來到 2023 年的今天,幾乎萬物相較 10 年前皆難以逃過「通膨怪獸」、通貨膨脹這樣物價飛漲的衝擊,曾經 80 萬級距就能買到的 4.6 米中型 SUV 產品已經寥寥可數,要入手 Honda CR-V、Ford Kuga、MG HS 這類國產中型 SUV,往往要準備 90 萬以上、甚至是 100 萬以上的預算。甚至如今的 80 萬級距,多半僅能買到車長 4.2 米至 4.4 米左右的 Toyota Corolla Cross、Nissan Kicks、或 Honda HR-V。

而筆者特別翻找 U-CAR 過往的資料庫,發現 U6 車系最早於 2013 年問世時的入門售價就是 72.9 萬起,對比如今 U6 Neo 最入門的 75.8 萬元極智勁速版,確實僅有不到 3 萬元的差距;但相較 10 年前 U6 的入門車型,如今的 U6 已在動力、安全配備、科技水準都有長足的進化。甚至對比歷次 U6 的產品更迭,入門車型幾乎都仍是力首在 80 萬大關內、也就是 70 萬級距,10 年來 U6「凍漲」的努力下,反倒在大通膨時代下,讓其成為當今國內車壇少見不到 80 萬就能入手的中型休旅。

筆者認為若能將環景下放到 75.8 萬車型,或者再讓價格壓到 69.9 萬字頭,或許也會對 U6 Neo 更加加分。當然,以當今車壇潮流而言,缺乏 ACC、AEB 系統確實是 U6 車系的「硬傷」,但其產品週期入今走到末期的利基點走點,是以更大的車格、相對「凍漲」的價格,來提供消費者更實惠的選擇,這是 Luxgen 依舊替 U6 帶來新面貌來深根市場的考量點,亦是在 n⁷純電休旅投產前、與 URX 共同持續替品牌注入活水。而要選擇搭載 ADAS 輔助的新世代中小型 SUV、或是 U6 這樣走實惠大空間路線的中型休旅?相信每個消費者心中會有各自的考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