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斯拉日前在 6 月底宣布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版本車型,由過去的 19 吋 Aero Sport 輪圈、升級為全新 20 吋 Überturbine 輪圈,當時售價並未變更。不過後續台灣特斯拉在 7 月中調漲全車系售價後,目前搭載全新 20 吋Überturbine 輪圈的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售價已來到 246.89 萬元。

根據台灣特斯拉表示,新升級的特殊Überturbine 灰色輪圈採用輕質但堅固的鋁合金設計,並升級 Pirelli P Zero 配胎、以及搭配比過去更強大的煞車系統,但台灣特斯拉並未對新款煞車的升級內容做出進一步說明。WLTP 續航表現方面,新年式 Model 3 Performance 公布從過去 19 吋車型的 586 公里、下降為目前 20 吋車型的 563 公里,相較之下其公告的 WLTP 續航有著 23 公里的差距。

而為瞭解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其新款 20 吋、舊款 19 吋輪圈,對續航里程與能耗表現的差異,我們特別跟台灣特斯拉商借 2 輛分別搭載新舊輪圈的 Model 3 Performance,來進行超過 300 公里的高速能耗測試,一探輪圈大小對於電動車高速續航的差異!

動力與配胎規格一覽

在講述我們此趟測試的行程與體驗之前,我們先來細部看一下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的動力規格,以及此次借測的舊款 19 吋、新款 20 吋胎圈的差異。雖然國內並未公布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的詳細電池容量數據,但我們從海外媒體 ev-database 測試的數據來看, Model 3 Performance 電池容量與現行的 Long Range 車型相同,採用 NCA 三元鋰電池組,電池組總容量為 82kWh(可用容量為 75kWh)。

車型與動力規格一覽
車款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價格(萬) 246.89
車長 (mm) 4,694
車寬 (mm) 1,849
車高 (mm) 1,443
軸距 (mm) 2,880
前行李廂 (L) 88
後行李廂 (L) 561
懸吊系統
(前/後) 
雙 A 臂/多連桿
充電規格 AC Type 2
充電規格 DC CCS2
動力配置 前感應式非同步馬達
後永磁同步馬達
驅動方式 四輪驅動
最大馬力 (匹) 450(hp)
鋰電池總容量 82kWh
鋰電池可用容量 75kWh
續航里程
(公里)
563(WLTP)
DC 最高
快充功率
250kW
0~100 公里加速時間 3.3 秒
極速 261 公里
車重(公斤) 1,836
註:Tesla Model 3 電池容量與充電時間為參考海外 EV-Database 實測資訊。
Tesla Model 3 國內原廠未公布最大馬力,馬力數據為參考能源局測試值呈現。
馬達組部分,與 Long Range 車型一樣,Model 3 Performance 採用的是前後雙馬達四驅布局,並且同樣是前軸感應式非同步馬達、後軸永磁同步馬達的配置。
2 輛試駕車測試時搭載的軟體版本皆為 V11(2022.16.3)。

馬達組部分,與 Long Range 車型一樣,Model 3 Performance 採用的是前後雙馬達四驅布局,並且同樣是前軸感應式非同步馬達、後軸永磁同步馬達的配置,只不過若根據能源局標示,Long Range 車型最大馬力達到 346 匹(hp)、WLTP 續航里程 619 公里,而此次測試搭載 20 吋新款輪圈的 Performance 則是在最大馬力來到 450 匹(hp)、最大馬力比起 Long Range 增加 104 匹,更比最入門的後驅 Model 3 多出近 200 匹。原廠公布的靜止加速破百數據為 3.3 秒,車輛極速為 261 公里。

Performance 車型標示的 WLTP 續航里程部分,則誠如前述,從過去 19 吋車型的 586 公里、降低為 563 公里,能源局目前僅公告舊款 19 吋車型的平均能耗測試值為 6.4km/kWh,新款 20 吋版本尚未公告。

圖為目前新款 20 吋輪圈版本 Model 3 Performance 之官網動力資訊。
圖為舊款 19 吋輪圈 Model 3 Performance 能源局標籤。

充電規格部分,目前 Tesla Model 3 車系皆僅有單一充電孔位於車身左後方、並採電動開闔設計,自 2021 年 8 月後都改為 AC 交流電歐規 Type 2、DC 直流電歐規 CCS2 的規格,若搭配 Tesla 自家 V3 等級充電站,車輛的 DC 最大充電支援功率可達 250kW。

目前 Tesla Model 3 車系皆僅有單一充電孔位於車身左後方、並採電動開闔設計,自 2021 年 8 月後都改為 AC 交流電歐規 Type 2、DC 直流電歐規 CCS2 的規格。

在攸關動力與動態的配置部分,Model 3 Performance 的加速模式有「舒適」、專屬的「跑車」共 2 種;而轉向模式有「舒適」、「標準」、「跑車」共 3 種;煞停模式則是有「慢行」、「滑行」、「暫停」共 3 種,其中「暫停」就是全然的單踏板行車模式。

此外,Model 3 Performance 另外還有專屬的「賽道模式」,開啟後除了有更激烈的加速反應,也可設定車身前後的動力分配、循跡系統、再生煞車強弱,並可在行車時即時顯示動態 G 值、以及前後動力比例分配。

Model 3 Performance 的加速模式有「舒適」、專屬的「跑車」共 2 種;而轉向模式有「舒適」、「標準」、「跑車」共 3 種;煞停模式則是有「慢行」、「滑行」、「暫停」。

在外觀內裝部分,除「賽道模式(或稱賽車模式)」外,Model 3 的 Performance 版本相比 Long Range 車型,在車尾「Dual Motor」銘牌下方也多出紅底線的專屬識別,足下的 20 吋新款輪圈、專屬性能化懸吊、高性能煞車,已及車尾專屬的碳纖維擾流尾翼,都是屬於 Performance 外觀的專屬配置。車內部份則大同小異,Performance 版主要追加鋁合金煞車油門踏板。

圖為搭載 20h 吋Überturbine 式樣輪圈之 Model 3 Performance 外觀。
Model 3 的 Performance 版本相比 Long Range 車型,在車尾「Dual Motor」銘牌下方也多出紅底線的專屬識別,並配有專屬的碳纖維擾流尾翼。
車內部份則大同小異,Performance 版主要追加鋁合金煞車油門踏板。

而攸關此次新舊版 Performance 測試最重要的胎圈差異方面,從我們與台灣特斯拉借測的 Performance 試駕車來看,舊款是搭載前後 235/40 R19 的 19 吋 Aero Sport 輪圈組,舊款配胎則為 Hankook 品牌的高階性能街胎 Ventus S1 Evo3,雖非 Hankook 品牌最新針對電動車開發的 ion 系列,但輪胎側皆標有「Elect」字樣仍代表屬電動車用胎設定。

試駕車輪胎上方的 3T 指數分別標示為 Treadwear(磨耗指數)340、Traction(濕地抓地力指數)標示為 A、Teperature 標示為 A,而在輪胎載重與速度標示,則標示為 96W,96 代表單輪最大載重上限為 710 公斤、W 代表最高可行駛速度為 270 公里。

舊款 Model 3 Performance 是搭載前後 235/40 R19 的 19 吋 Aero Sport 輪圈組,舊款配胎則為 Hankook 品牌的高階性能街胎 Ventus S1 Evo3。
在輪胎載重與速度標示,19 吋 Hankook Ventus S1 Evo3 則標示為 96W,代表單輪最大載重上限為 710 公斤、最高可行駛速度為 270 公里。

此次新款的 20 吋Überturbine 式樣胎圈,除了在外觀捨棄 19 吋 Aero Sport 的銀黑雙色表面,更改為視覺張力與外觀更加肅殺的多幅式消光黑色塗裝,尺寸為前後 235/35 R20、扁平比更低,搭載的配胎花紋為 Pirelli 高性能街胎 P Zero,輪胎側皆標有「Elect」代表屬電動車用胎設定。

3T 指數分別標示為 Treadwear 280、Traction 同樣標示為 AA、Teperature 亦同樣標示為 A,數字上 P Zero 的磨耗指數稍低,但相關指數僅供參考,不同品牌胎款並不一定能做直接的比較。而 20 吋 Pirelli P Zero 胎的輪胎載重與速度標示,則顯示為 92Y,92 代表單輪最大載重上限降低為 630 公斤,速度標示最高等級 Y 則代表輪胎最高可行駛速度為 300 公里。

此次新款的 20 吋Überturbine 式樣胎圈,除了在外觀捨棄 19 吋 Aero Sport 的銀黑雙色表面,更改為視覺張力與外觀更加肅殺的多幅式消光黑色塗裝,搭載的配胎花紋為 Pirelli 高性能街胎 P Zero。
20 吋 Pirelli P Zero 胎的輪胎載重與速度標示,則顯示為 92Y,單輪最大載重上限降低為 630 公斤,速度標示最高等級 Y 則代表輪胎最高可行駛速度為 300 公里。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19 吋與 20 吋測試車輪圈規格差異
車款 19 吋 20 吋
輪圈式樣 Aero Sport Überturbine
前輪尺寸 235/40 R19 235/35 R20
後輪尺寸 235/40 R19 235/35 R20
輪胎載重
與速度標示
96W 92Y
配胎花紋 Hankook
Ventus S1 Evo3 
Pirelli P Zero
Treadwear 標示 340 280
Traction 標示 AA AA
Teperature 標示 A A
試駕車出發前
儀表累積里程數
4,686 公里 941 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此次向台灣特斯拉借測的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新舊款式在客觀的車輛測試條件稍微有些許不同,因為舊款 19 吋試駕車的累積里程在出發前已達 4,686 公里,至於新款 20 吋試駕車累積里程則僅有 941 公里,兩者輪胎磨耗約有 4,000 公里表現的差異,但大抵仍都算是 5,000 公里內的新車,對測試結果差異影響並不會太大。

另外在車身上方標示的建議胎壓值來看,新舊款車輛 B 柱目前都僅有標示到 19 吋車型的建議值。不過我們在向台灣特斯拉原廠確認後,原廠表示 20 吋車型也適用標籤上相同的建議值,因此我們測試時無論 19 吋或 20 吋車型,都設定為前 42PSI、後 42PSI 出發。

新舊款車輛 B 柱目前都僅有標示到 19 吋車型的建議值,不過我們在向台灣特斯拉原廠確認後,原廠表示 20 吋車型也適用標籤上相同的建議值。
我們測試時將 2 輛車的冷胎壓按照原廠建議設定為前 42PSI、後 42PSI。
廣  告

測試說明

  1. 測試路線:U-POWER 臺北內湖行忠站>國道 1 號南下(含汐五與五楊高架)>寶山交流道>國道 3 號南下>國道 3 號臺中清水服務區>國道 3 號北上>寶山交流道>國道 1 號北上(含汐五與五楊高架)>U-POWER 臺北內湖行忠站。
  2. 測試天候:晴天,約 33 度。
  3. 測試原則:依據當下該路段的法定最高速度+9 公里以 ACC 系統搭配 D 檔行駛,並使用「舒適」行車模式,搭配煞停模式「慢行」行駛。
  4. 冷氣空調:2 車電子顯示空調皆調整至 21˚C,風量開到 3 段。
  5. 2 輛車上載重:1 位工作人員,清水服務區北返時換車駕駛
當天測試路線為 U-POWER 臺北內湖行忠站出發經國 1、國 3 至臺中清水服務區,回程再照原路北上,總行程約莫 309 公里。

測試當天,我們新舊 2 輛 Performance 皆在 U-POWER 臺北內湖行忠站充至 100%後,筆者與同事各 1 人各自駕駛新款、舊款 Performance,兩輛車皆於中午 12:00 從充電站出發南下。出發時 Model 3 Performance 電池符號旁顯示的 EPA 換算預估續航里程值,舊款 19 吋顯示為 492 公里、新款 20 吋顯示為 501 公里,這個 EPA 里程數字多半是固定數值、推測 2 車 EPA 顯示會略有差異是車輛累積里程造成的顯示數值影響,通常 Model 3 車系最準確的當下續航里程預估多半要點進「電量」、或是透過原廠導航大數據的推測。

新舊 2 輛 Model 3 Performance 皆在 U-POWER 臺北內湖行忠站充至 100%後,筆者與同事各 1 人各自駕駛新款、舊款 Performance,兩輛車皆於中午 12:00 從充電站出發南下。
出發時 Model 3 Performance 電池符號旁顯示的 EPA 換算預估續航里程值,舊款 19 吋顯示為 492 公里,其出發前我們將儀表板小計里程歸零計算,車輛的總計累積里程達 4,686 公里。
出發時新款 20 吋 Model 3 Performance 電池符號旁顯示的 EPA 換算預估續航里程值為 501 公里,其出發前我們同樣將儀表板小計里程歸零計算,車輛的總計累積里程為 941 公里。
因為 Model 3 車系在電池符號旁的剩餘續航里程,主要是依據美國 EPA 續航值搭配當下電量進行固定比例的推算、並不是依據當下電耗表現進行估算。建議駕駛時可點進「電量」、或是透過原廠導航大數據預估的電量進行可行駛駛里程推測。

我們當天測試出發時點選前往清水服務區的路徑時,2 車原廠導航皆預估抵達時的電量還會剩下 65%。

而筆者南下時是先駕駛換搭 20 吋輪圈的新款 Model 3 Performance,相比於過去 U-CAR 編輯部熟悉的入門後驅 LFP 電池版、或是 Long Range 車型,駕駛 Performance 版車型可感覺到最明顯差異在於車輛變換車道時的穩定度,Performance 車型整體在車身側傾的抑制,以及變換車道時的車身支撐穩定性,都比一般 Model 3 好上不少,而此次新版 Performance 搭配 P Zero 配胎下,在乾地的抓地力更優異,連帶讓車頭的指向性也有所提升。

我們當天測試出發時點選前往清水服務區的路徑時,2 車原廠導航皆預估抵達時的電量還會剩下 65%。

筆者認為 Model 3 車系在行路舒適度方面都並沒有太過理想,各車型高速巡航行駛都有一定頻率的震動,Performance 現在搭載 20 吋輪圈也只是略微加劇這樣的感受,而 P Zero 性能胎的胎噪加上本身並未太佳的隔音,即便車輛前座使用雙層隔音玻璃也沒有抑制掉太多風切聲,在隔音與舒適度表現,同樣都不是 Model 3 Performance 的優勢所在。

不過若使用賽道模式釋放 Performance 最大達 450 匹的馬力,更可感覺到瞬間的推勁比 Long Range 更加驚人。此行因為是高速能耗測試,這方面我們僅有在結束測試時一小段時間體驗,並沒有影響到我們的測試結果。

圖為開啟 Model 3 Performance 專屬「賽道模式」後的顯示內容。

測試路徑方面,我們從內湖 U-POWER 出發後,就直接經由國道 1 號汐五高架路段南下,一路經過五楊高架道後才回到國道 1 號平面,國道 1 號在這段路程的限速皆為 100 公里,我們將 2 輛有搭載 FSD 全自動輔助駕駛系統的 Model 3 Performance 車速設定在 109 公里,就是採速限+9 公里的寬限值,來避免車輛儀表板與 GPS 實際時速的誤差。

不過我們僅開啟具 ACC+車道維持功能的 AutoPilot 系統、並沒有使用全套 FSD 系統,避免 FSD 系統的 NOA 自動導航輔助頻繁變換車道,造成 2 車太大誤差。

我們從內湖 U-POWER 出發後,就直接經由國道 1 號汐五高架路段南下,一路經過五楊高架道後才回到國道 1 號平面,國道 1 號在這段路程的限速皆為 100 公里。沿路 ACC 車速設定在 109 公里,就是採速限+9 公里的寬限值來行駛。

而本來在五楊高架林口爬坡段時,儀表電耗一度顯示超過 200wh/km,但後續隨著下坡路段,電耗數值有所下降。到新竹系統寶山交流道後我們轉接國道 3 號,這時南下的路段沿路速限變為 110 公里,我們改將車輛速度設定在 119 公里行駛,沿路行經苗栗通霄還有臺中大甲爬坡段時,新款 20 吋車型的儀表顯示電量、比我們過去駕駛其他一般 Model 3 降低的更迅速。

在國 3 竹南等爬坡路段,儀表顯示短時間的電耗數值爬升到超過 200Wh/km。

下午 1 點半抵達清水服務區時,舊款 19 吋 Model 3 Performance 剩下 61%電量、儀表顯示行駛里程為 155 公里:新款 20 吋則顯示剩下 60%電量、儀表顯示行駛里程為 154 公里,新舊 2 款的電量預估都比原本出發時導航預估的 65%更低。

有趣的是,儀表 EPA 剩餘續航值舊款 19 吋顯示剩 302 公里,新款 20 吋反而是較多的 303 公里。不過在儀表電耗部分兩車就有較明顯的差異,19 吋車型顯示為 179Wh/km(等於 5.58km/kWh),20 吋車型顯示為 193Wh/km(等於 5.18km/kWh),兩者等於在南下電耗有者 0.4km/kWh 的差距。

我們在測試當天下午 1 點半抵達臺中清水服務區。
抵達清水服務區時,舊款 19 吋 Model 3 Performance 剩下 61%電量、儀表顯示行駛里程為 155 公里,儀表 EPA 剩餘續航值舊款顯示剩 302 公里。但儀表電耗部分 19 吋車型顯示為較佳的 179Wh/km(等於 5.58km/kWh)。
抵達清水服務區時,新款 20 吋則顯示剩下 60%電量、儀表顯示行駛里程為 154 公里,儀表 EPA 剩餘續航值部分新款反而是較多的 303 公里。20 吋車型顯示這段路程的電耗為 193Wh/km(等於 5.18km/kWh)。

我們在清水服務區用餐與進行部分拍攝後,按照原本的路線同樣進行北返,2 車在清水設定回到內湖 U-POWER 的導航預估電量約為 24%。而這時筆者換開藍色的舊款 19 吋 Model 3 Performance,沿路上可感覺到搭載 19 吋 Ventus S1 Evo3 的舊款車,即便已累積 4,000 多公里的磨耗,但其傳進車內的胎噪依舊比新款 20 吋 P Zero 小,而抓地力反應自然是升級為 20 吋的新車表現較好。

不過雖然原廠強調新款針對紅色煞車卡鉗組有所強化,但筆者認為最大差異仍是落在 2 款花紋輪胎煞停的特性,搭載新款 20 吋 P Zero 胎款在煞停感受的反饋較俐落,給予較高的信心:至於車輛本身煞車踏板的制動力差異,並沒有太過明顯。

我們在清水服務區用餐與進行部分拍攝後,就按照原本的路線同樣進行北返。
2 車在清水設定回到內湖 U-POWER 的導航預估電量約為 24%。
北上回程沿路上可感覺到搭載 19 吋 Ventus S1 Evo3 配胎的藍色舊款車(圖左),即便已累積 4,000 多公里的磨耗,但其傳進車內的胎噪依舊比新款 20 吋配胎 P Zero 小(圖右)。

一路過程中,筆者原先認為 Tesla 原廠導航的電量預估會太過樂觀,但顯然原廠利用車輛當下的狀態、以及五楊高架下坡路段等路況推估的算準確。我們於下午 5 點回到內湖 U-POWER 時,19 吋車型的電量剩下 27%、累積行駛里程顯示為 311 公里、電耗顯示為 163wh/km(等於 6.13km/kWh);20 吋車型電量剩下 25%、累積行駛里程顯示為 309 公里、電耗顯示為 176wh/km(等於 5.68km/kWh),舊款在儀表電耗會比新款高出約 0.45km/kWh。

而因為這次結束後的電量差異來到 2%,所以儀表顯示的 EPA 剩餘續航里程部分差距就更明顯一些,舊款顯示剩下 132 公里,新款顯示剩下 127 公里。

測試當天的尾聲,我們於下午 5 點的傍晚時刻,回到 U-POWER 臺北內湖行忠站。
19 吋車型的電量剩下 27%、累積行駛里程顯示為 311 公里、電耗顯示為 163wh/km(等於 6.13km/kWh)。儀表板 EPA 剩餘續航顯示為 132 公里。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19 吋 剩餘
電量
行駛
里程
使用電池
比例
累計行駛
里程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儀表板顯示能耗
(km/kWh)
U-POWER 內湖站出發 100% 0 0 0 492 公里 0
臺中清水服務區 61% 155 公里 39% 155 公里 302 公里 5.58
U-POWER 內湖站結束 27% 156 公里 34% 311 公里 132 公里 6.13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20 吋 剩餘
電量
行駛
里程
使用電池
比例
累計行駛
里程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儀表板顯示能耗
(km/kWh)
U-POWER 內湖站出發 100% 0 0 0 501 公里 0
臺中清水服務區 60% 154 公里 40% 154 公里 303 公里 5.18
U-POWER 內湖站結束 25% 155 公里 35% 309 公里 128 公里 5.68
新款 20 吋車型抵達時電量剩下 25%、累積行駛里程顯示為 309 公里、電耗顯示為 176wh/km(等於 5.68km/kWh)。儀表板 EPA 剩餘續航顯示為 128 公里。

不過我們結算 2 車實際耗能的方式,仍是採取分別將 2 輛車充至 100%後的電量,再來計算。而使用 CCS2 皆搭載 500A 液冷式槍線的內湖 U-POWER 快充站,2 輛車各自在全站僅有 1 輛車充電的情況下,2 輛車最大的充電功率都來到約 189kW 左右,大約 26 分鐘可充至 80%,平均充電功率都為 56kW。

雖然不像 Tesla V3 充電站系統會刻意讓 Model 3 在低電量充電時的前 5 分鐘、達到 250kW 的瞬間峰值功率,但通常 V3 站點充超過 5 分鐘時、車輛充電功率就會降低的相當迅速。而使用全站最大功率 360kW 的 U-POWER 快充站來充 Model 3 車系時,就全程的結果來看,其實平均充電功率與 Tesla V3 並不會有太大差距。

圖為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19 吋版本之 27%~100%充電曲線。
圖為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20 吋版本之 25%~100%充電曲線。
車款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19 吋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20 吋
總行駛里程 (公里) 311 309
儀表顯示剩餘電量與里程 27% / 132 公里 25% / 127 公里
行車電腦顯示能耗 (km/kWh) 6.13 5.68
充至 80%花費時間 (分鐘) 26 26
充至 100%花費時(分鐘) 59 63
快充峰值功率 (kW) 188 189
平均充電功率 (kW) 56 56
充電度數 (kWh) 56.217 60.55
實測高速能耗 (km/kWh) 5.53 5.1

19 吋為 5.53km/kWh、20 吋為 5.1km/kWh,兩者最終實際電耗差 0.4km/kWh

從最終補進的電量來看,舊款 19 吋車型在 27%~100%過程中補進約 56.217kWh 的電量,若以累積行駛 311 公里換算下,19 吋車型實際能耗為 5.53km/kWh;新款 20 吋車型在 25%~100%過程中補進約 60.55kWh 的電量,若以累積行駛 309 公里換算下,20 吋車型實際能耗為 5.1km/kWh,實際能耗差距同樣約為 0.43km/kWh,與 2 者在儀表板顯示電耗的差距相仿。

換算之下,19 吋車型實際能耗為 5.53km/kWh,20 吋車型實際能耗為 5.1km/kWh,高速實際能耗差距同樣約為 0.4km/kWh,與 2 者在儀表板顯示電耗的差距相仿。

滿電續航推算約差 33 公里,輪圈大小確實會對續航產生差異

而我們以 Model 3 Performance 的 75kWh 可用容量、加上此次實測高速能耗結果推估來看,19 吋車型滿電可高速行駛約 415 公里,20 吋車型則可行駛約 382 公里,續航差距可來到 33 公里左右,與公告的 WLTP 續航差距 23 公里相仿。可見同樣的 Model 3 Performance 車型,不同大小的輪框,對於其高速續航表現仍是有明顯的差異。

不果可惜的是,目前台灣特斯拉並沒有提供 19 吋舊版 Performance 車型售後加價升級 20 吋的方案,僅在新版 Performance 新車上供應。

從測試結果來看,同樣的 Model 3 Performance 車型,不同大小的輪框,對於高速續航表現仍是有明顯的差異。不過 Performance 版本消費族群多半本身就不會把續航表現放在首位,對於許多在意外觀的車主而言,或許新款 20 吋胎圈的吸引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