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國產商旅車壇 20 載的 Toyota 瑞獅車系,在明年即將實施的四期環保法規門檻下,選在今年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則是全新的 Innova 車系。然而,系出 Toyota 共用底盤多功能車的 IMV 全球戰略計畫、放大的車身格局與 2.7 升大排氣量引擎,不管怎麼看,被安排承襲瑞獅的 Innova,比起前輩,都已走出截然不同以往的新格局。在這樣的前提下,到底要用怎樣的思維,來看待國產 Innova?

在海邊巧遇的第二代瑞獅陪襯下,新世代的接班人 Innova,能否完整承接瑞獅的歷史光環,已經是眾所矚目的焦點。

要回答這項提問前,試車組先回到 Innova 承襲的瑞獅車系,以及 Innova 起緣的 IMV 計劃來看。首先,1988 年導入國產的瑞獅車系,同步推出 5/8 人座客貨兩用車與平床貨車款式,瑞獅推出後,即以高底盤大樑、轎車化座艙與堅實耐用的車體,獲得消費者的肯定,連同 1999 年導入的第二代車型,瑞獅車系自國產化後,長期穩居國產商用車市場。儘管今年年中,瑞獅車系已接近退場,仍連續於 5、6 月掛出千輛以上的銷售數據,由此可見瑞獅深受肯定的程度。因此,如何順利承接瑞獅已縱橫多年的商用車市場,便成為 Innova 推出的重要任務。

面對車格全然放大的 Innova,將在承襲瑞獅商用車市場以及開拓休旅車領域,帶來完全不同以往的思維。

接著,由 Toyota 針對亞洲市場所開發的 IMV 計劃,在開發與生產共用底盤的多用途車款前提下,依序推出代號 IMV1、IMV2 與 IMV3 的 Hilux-Vigo 車系,均採用貨卡設計,儘管 IMV5 的 Innova 改採 Van 箱型車造型,但是 Innova 在本質上仍擁有濃厚的商用車設計。因此,試車組認為,將車價介於 50 萬至 70 萬級距的 Innova,定位在偏向商用車的基調,其實是較合理的看法。不過,今天所安排試駕的 Innova,則是售價最高的運動化 Z 版,在更為豐富的配備加持下,產品特性也轉而營造出休旅風味。Z 版在配備特性上的差異,也是讀者要事先瞭解的。

流線美學,商旅新樣貌

時逢酷熱的燦爛盛夏,動身前往台灣美麗後山-花蓮的試車組,在新穎舒適的太魯閣號上,歷經兩小時旅程後,終於抵達花蓮。迎接試車組的,除了晴朗蔚藍的花蓮天空,幾十輛整齊排列的 Innova Z 版,更是呼應花蓮好山好水的休旅氛圍。會有這樣的視覺連結,Innova 跳脫傳統商用車的流線外觀,絕對是關鍵因素。

不同於瑞獅此類的傳統商用車,Innova 在顧及座艙空間的前提下,以更為流線的車身設計,創造新穎的運動感。

以往的瑞獅車系,在偏重商務需求與空間實用性考量下,外觀設計可說是簡潔方正有餘,至於營造動感與休旅美學的呈現,卻仍嫌不足。然而,就試車組實地觀看後的感觸,就是傳統商用車的刻板外觀印象,完全不適用於眼前洋溢運動風格的 Innova Z 版。

先走到車頭位置來看,瑞獅昔日受限的方正車身線條窠臼,今日已被 Innova 流線低伸的 A 柱徹底打破。即使 Innova 要創造可觀的座艙空間,車頂線條走到 D 柱時,仍稍稍圓潤地緩落收尾,沒有商用車慣見因空間優先,而犧牲動感美學的直角折線手法,整體視覺感也就更為順暢多了。

全車增添的運動化套件,讓這款 Innova Z 版展現了更偏向運動感的風格。

接著,正面造型也是革新重點,圓弧的車頭線條,搭配放大面積的鷹眼頭燈、鍍鉻橫柵水箱罩與有別於東南亞版 Innova 的黑色網格設計,讓外觀更顯氣派的 Innova,更接近大眾對於休旅車的視覺連結。不僅如此,運動化設定的 Z 版車型,也增配不少運動套件,仔細對照後,Z 版增添了前擾流板、側裙、後擾流板、尾翼、金屬排氣管與後視鏡方向指示燈,林林總總全數到位後,Innova 的動感風格也就順勢而成。

座艙質感,符合商旅定位

坐進駕駛座,Innova 車身尺碼與高車頂優勢,確實為駕駛帶來寬敞的駕駛空間。不管是頭部、手肩或膝腳部位,Innova 高車頂與高乘載的座艙設計,在試車組坐定後,仍保有餘裕的空間表現。實際上路後,很快就能體驗到,Innova 駕駛座的高坐姿,讓駕駛擁有較房車更深遠的視覺範圍,同時,A 柱的開口設計,對於彎道與倒車路段的辨識性,也有相當的助益。不過,若要說駕駛環境比較讓人覺得可惜的地方,就是方向盤僅提供高低可調功能,對於不同身材的試車人員進行駕駛替換時,在調整姿勢時就會略感不便。

若以商用車為對照基準,可以發現 Innova 已經創造出精進的新世代商用車座艙設計,不管是新穎的中控台設計、觸控影音螢幕與旋鈕式空調系統,都是傳統商用車少見的設計。

在行駛過程中,試車組亦實際操作中控台上的各項配備。以商用車為設計導向的 Innova,不論是方向盤的多功能按鍵、以旋鈕取代傳統商用車慣見拉桿設計的空調系統、納入四向可調角度的冷氣出風口與真皮座椅等,其實比起舊有的商用車質感,已有顯著的進步。至於 Innova 所使用的內裝塑料與裝飾板件,雖然整體質感與國產休旅車等級相較,並沒有出色的表現。然而,若對應 Innova 商用車的定位,Innova 的座艙質感與中控設計,相較於瑞獅,已有值得肯定的精進。

當然,Innova 不僅僅有商用車的特徵,產品位於車系旗艦的 Z 版,仍透過相對豐富的座艙配備,迎造更休旅化的座艙環境。G 版車型已搭載的無線藍芽與倒車雷達,在 Z 版則增列的自發光儀錶板與方向盤多功能控制鍵,駕駛可手動調整儀錶螢幕亮度,增加各種資訊的辨識度外,實際切換方向盤右下角資訊按鍵後,中控台上方顯示的行車旅程資訊,包含平均油耗、瞬間油耗、平均車速、可行駛距離、車外溫度、行駛時間與電子羅盤等行車資訊。這些以往在商用車定位下,較易被忽略的座艙設計,也在 Innova 強化產品休旅特性時,得以一併納入。

Innova Z 版擁有方向盤音響與 MID 行車資訊切換按鍵,讓駕駛得以清楚掌握各項資訊,另外,後座吸頂式螢幕、數位電視搖控器、倒車雷達與藍芽系統,也讓座艙配備豐富度強化不少。不過,Innova 的空調出風口的旋鍵,實際操作時,手指所需施力略大,讓人感到頗為不便。

另外,座艙影音設備也是 Innova Z 版的強化重點。中控台增列的 7 吋觸控螢幕 DVD 主機,除支援 DVD、CD、MP3 與廣播電台外,還提供播放數位電視台功能,為旅程帶來更多的舒適享受。試車組實際使用時,亦發現前座影音系統配有安全設計,螢幕必須當車輛完成靜止與拉手煞車兩項條件後,才會播放影音資訊,以防止駕駛開車時分心而發生危險。同時,吸頂式螢幕與數位電視遙控器,也提供後座乘員在旅途中,享受影音娛樂的平等機會。

廣  告

後座乘坐寬敞舒適,魚與熊掌未能兼得

至於後座乘坐空間的表現,Innova 則擁有水準以上的演出。儘管東南亞版 Innova 採用三排 6 人或 7 人座設定,但國產 Innova 為符合客貨車認證的規定,而縮減為兩排 5 人座設定。不過,既有多人承載設定的座艙基礎,當然賦與國產 Innova 相當寬敞的乘坐空間。

以東南亞版 6/7 人座的座艙設計,在台灣因應客貨兩用車設定,而縮減為 5 人座乘座設計,讓 Innova 擁有相當寬敞的乘坐空間。後座頗高的座椅高度,即使身材略大的成人,仍可保有不錯的頭部、膝部空間與舒適的乘坐姿勢。

試車組實際體驗時,發現後座椅椅墊與地板的高落差設計,儘管多少減損乘員的頭部空間,然而對於乘坐姿勢的舒適性,卻有相當的助益,以試車人員近 1.8 米的身高,腿部的擺放角度與膝部空間,在搭配椅背可傾倒與座椅前後滑移設計後,後座椅乘坐的表現得到相當的肯定。

對於商用車的乘載需求,Innova 第二排座以往前傾倒後,形成的階梯式行李底板與後椅座傾斜的角度,對於擺放貨物便利性與空間表現,都不是理想的設計。

不過,相較於後座椅良好的乘坐設計,在承載方面表現則較不出色。比較明顯的問題,來自 Innova 後座椅底板內凹的設計,讓後座椅往前翻折後,整個行李箱底板形成階梯狀承載空間,同時,後座椅翻折後,也無法以垂直的模式固定,略有角度的傾斜,多少也減損座艙的承載空間。

這些座艙承載機能的設計細節,對於常以多人承載的家庭休旅客層來說,第二排座椅後方的充足行李承載空間,以及後座椅可分離傾倒設計,應已足敷家庭客層在日常與休旅的空間需求。不過,對於常需要最大承載空間的商用車主而言,無法形成完全平整的座艙底板設計,則是略顯缺憾。不過在著眼國內商用車市場的變化之下,為了換取後座乘坐的舒適性,這樣的交換,顯然是設計者取捨考量的所在。

對於的家庭休旅客層來說,第二排座椅後方的充足行李承載空間與後座椅可分離傾倒設計,已足敷日常使用。

接著,晴天烈陽高照的花蓮,讓 Innova 車室溫度迅速飆高,此時,如何讓發燙的座艙迅速降溫,確實是座艙空調頗大的負擔。而在試車人員交換駕駛並改移至後座,發現 Innova 獨特的一體式後座空調出風口,設計頗具巧思,在減少空間壓迫感有明顯的助益,同時,亦擁有獨立風量調整旋鈕設計,不管是想吹強風還是弱風,只要伸手調整風量旋鈕即可,相當輕鬆就手。

Innova 後座冷氣出風口,採用整合於車頂的設計,同時也有風量可調功能。

商用車的需求,向來以置物空間為第一考量。然而面對消費市場的改善,即便是商用車的使用,消費者對於乘坐舒適性的要求依舊與日俱增。而貼心地為第二排配置了後座出風口的設計,很明顯地為 Innova 在銷售上,有著加分的效果。而 Innova 的後座空調,亦保有了 Toyota 長期以來大出風量的優點。因此在乘員進入車室之後,能夠很快地讓車室內的空間完整的換氣一次,提供更高的實用性。

不過,在七星潭長時間取景之後再次進入車室,Innova 後座的冷房效果就顯得略為不足,後座出風口的溫度,較前座來得略高,需要經過 3~5 分鐘的時間,才能夠達到與前座相同的效果。在經過試車組仔細的觀察了解後發現,為了能保留較佳的承載空間以及座椅變化的效果,Innova 後座空調的管路,並不像一般房車般沿著底盤布管,而是採取依附在車頂的設計。長長的管道,造成冷氣效果的損耗,而接近車頂、受到太陽的直射,更讓管路的溫度同樣飆高,造成損耗加大,因而在晴空萬里的花蓮夏日,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不過,試駕過程中仔細地觀察,除了在七星潭長時間的曝曬之外,其他時間,並不會有明顯的前後座溫度落差,拜 Toyota 優良的空調傳統所賜,Innova 的空調系統擁有極大的出風量,極佳的換氣效率,可以很快地將鬱積在車室中、經過長時間曝曬的熱空氣排出,讓 Innova 整體座艙的擁有不錯的冷房效果,提供良好的舒適性。

新世代商旅,格放的思維

經過整天花蓮艷陽天的洗禮後,試車組看到的 Innova,其實呈現出不同的面向。若用商用車的角度來看,儘管不平整的乘載底板,讓 Innova 的乘載機能略有減損,不過,比起傳統商用車,Innova 不管是外觀與座艙設計,都能體驗到新世代商用車的細膩化。至於休旅車的角度來看,運動化設定的 Innova Z 版,透過運動套件與座艙豪華配備的加持,也讓人看到 Innova 擔綱休旅車的潛力。或許,在浪花輕拍的七星潭海邊,望著在車身尺碼與座艙配備全然提升的 Innova,已讓人看到跨越商用與休旅界線的商旅格放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