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e 環繞音響加持,提升旅程舒適性
既然前面提到 CX-9 是以舒適性為訴求,就不能不提到 Mazda 主打的 Bose 車內環繞音響。本次試駕的 CX-9 搭載多達 12 支喇叭,是目前 Mazda 旗下最多喇叭的車款。據了解,此環繞音響系統採用 Spare Tire Base Box(STBB)雙低音音源,將車內的低音喇叭藏於後行李箱下方中,與備胎整合在同一個空間,並採用獨立音源訊號線降低其他車內配線的訊號干擾。
比較特別的是,Bose 最出名的降躁技術,也可以再 CX-9 的身上見到,其搭載的 Audio Pilot 2 科技能夠適時針對噪音調整音樂輸出,讓車外環境變化對車室的影響降到最低。有趣的是,其實筆者已經下意識的會針對車外噪音進行車內音量控制,而在 CX-9 車上調整音量的次數,在不知不覺中已降低許多。直到後來才恍然大悟,發現原來 Audio Pilot 2 最大的用處,就在於減少這類下意識的累贅動作。
不過筆者在試駕過程中嘗試透過藍芽連接手機的 Spotify,播放 John Mayer 的 Continuum 專輯,其曲風比較偏向 R&B 及藍調,希望了解 CX-9 所搭載的這套 Bose 環繞音響,音質表現究竟如何,卻發現預設的數值聽起來有點不協調,低頻的量非常飽和、甚至有點過多;中頻的人聲尚稱立體;不過高音部分明顯有些單薄、延伸性表現稍差。
因此我們利用標配的 MZD Connect 系統進行簡單的高音/低音等化器設定,把低音部分減弱、增加高音的輸出,再一次聽就發現明顯改善許多,各樂器的協調性及平衡都有到位,因此筆者建議消費者在試音響時,不妨調整一下等化器,更能享受車內的舒適空間。
MZD Connect 資訊娛樂系統,提供直覺化操控
而除了 Bose 環繞音響之外,第 2 代 CX-9 的 MZD Connect 人機資訊整合系統,同樣是主打的科技配備之一。MZD Connect 可分為 3 大區塊,分別為 Wind Shield HUD 前檔投影式全彩抬頭顯示器、8 吋中央顯示幕以及多功能控制旋鈕。以操作速度及直覺反應而言,筆者認為旋鈕控制及螢幕觸控的反應都算相當快速,不過考量到操作旋鈕不用特別將身體前傾,還是比較方便一點。
而在 CX-9 旗艦型以上列為標配的 Wind Shield HUD 前檔投影式全彩抬頭顯示器,在人性的考量上可以說非常貼心,除了可依駕駛身高調整上下投影位置的功能之外,預設的焦距正巧落在車頭上方,上下的角度則預設為水平線下 1 至 4 度。
相比之下,自行加裝或是售服式樣的 HUD,其焦距多設定在前擋風玻璃上,與前方道路的位置有一定的落差,看起來就像是資訊印在擋風玻璃上,導致駕駛往往必須「一下看遠、一下看近」,對於年紀稍長的駕駛者而言,其實是相當不人性化、而且容易感到疲累。
而 Mazda 的 HUD 焦距設定,比較像是「穿過」擋風玻璃、在車頭附近顯現,讓駕駛在緊盯路況的同時,無須調整視線角度、甚至連眼球都無須重新對焦,就可以立刻進行車況資料判讀,是相當值得嘉許的設計。
當然,Wind Shield HUD 可以顯示的資訊相當豐富,除了最基本的時速、定速之外,幾乎所有主動式安全配備的資訊也會同步顯示,其中包含 BSM 盲點偵測、MRCC 自動跟車、LDWS 車道偏移警示/LAS 車道偏移輔助、SCBS 都會型煞車輔助(自動煞停)、SBS 智慧型煞車輔助(自動煞車)、導航指引、道路速限提示等等。
全套 i-Skyacivsense 加持,5 公尺 SUV 也能輕鬆駕馭
第 2 代 CX-9 所主打的特點就是全套 i-Activsense 安全配備的搭載,雖然各個項目拆開來看都不是新玩意,國內的消費者或多或少也都有在 Mazda 旗下各車款中見過,不過一次齊備卻是臺灣 Mazda 的首次操作。
然而,有鑑於筆者試駕時,距離正式發表不過 2 天的時間,所試駕的是 Mazda 用於測試認證的車款,因此在配備的搭配上與市售版本有些微出入。而最大的差別在於這輛 CX-9 認證車,並沒有搭載 MRCC 雷達定速巡航系統、以及 SBS 煞車輔助系統,因此沒有機會體驗這套相當重要、能協助駕駛進行高速巡航的半自動駕駛配備,甚為遺憾。
不過在眾多配備中,筆者感受最深的就是 LDWS 車道偏移警示系統、LAS 車道偏移防止系統、以及 BSM 盲點偵測系統。LDWS 會在車輛感受到駕駛路線發生偏移時,先用警示音、儀表板指示燈以及方向盤震動進行提醒。以感受而言,LDWS 的偵測相當精確,就連些微的偏移都會進行提醒。以至於筆者在駕駛過程中的方向只要稍微不對,方向盤就震動起來,初次嘗試甚至讓我不禁懷疑使否不小心壓到了路緣石。
而 LAS 的輔助就更方便了,筆者在試駕過程中,特意挑選四周無車的道路環境進行測試,首先確定 LAS 在有打方向燈的情形下,的確不會干擾換線行為;其後,測試在同車道內的左右偏移,也可以很明顯感受到靠近車道邊線時,方向盤上會有一小股干擾的力道把車身往正前方帶(力道不算大,大概一小罐養樂多的重量),要再稍微用力一點點,才能在沒有打方向燈的情形下變換車道。(不打方向燈是不良行為,請讀者還是盡量避免)
而對於 CX-9 這類車長超過 5 公尺的大型 SUV 而言,車身盲點比一般轎車更多是不爭的事實,所以 BSM 的搭載的確有其必要性。CX-9 所搭載的 BSM 作動時速為 30 公里以上,當車身左右後方有車輛逼近時(警示範圍後方 50 公尺,約 10 個車身),後視鏡會出現黃色的高亮度警告圖示,若在此時打入方向燈,則會有警示音提醒。
此外,在切換車道時對於後車的速度往往不容易判斷、或是在臺灣幾乎每分鐘都有機車從右側超車,這些潛在的危險點可以顯現 BSM 最大的價值,也就是避免與後方快速逼近的車輛發生碰撞,不只是提醒駕駛人、更可以說是防禦駕駛相當重要的一環。
而在下一回當中,筆者將介紹搭載 2.5 升直列 4 缸汽油渦輪的第 2 代 CX-9,究竟在動力供給上是否能滿足目標客群的需求,而原廠強調的高剛性車體以及輕量化的 Skyactiv-Chassis 底盤搭配前麥佛遜、後多連桿的獨立懸吊,能否對應臺灣較為崎嶇的路面品質,也將一一揭曉。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