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 在 2015 年發表的新款中型級距轎車、旅行車 A4 、A4 Avant,即將在今年 2016 年 6 月底正式在臺上市。U-CAR 試車組早在今年 4 月時,已帶來遠赴義大利的 A4 Avant 全球媒體試駕報告,本次我們在臺灣所試駕的,一次借出了包括 A4 與 A4 Avant,並且藉由六年級與七年級的兩位編輯,為大家談談相差十年、兩個世代的車型選擇。

外觀調整,降低風阻係數的同時更富有運動感

原廠代號為 B9 的新世代 Audi A4,新車外觀與前代的 B8.5 有非常多相似之處。不過如果仔細看的話,仍然可以看到新車很多不同之處。像是水箱護罩,雖然仍然不脫盾型的家族語彙傳統,不過線條重新組合後,再把轉角處做得更加銳利明顯,搭配選配的新型 LED 矩陣式頭燈,讓車頭看起來從原本柔和的面孔,變得有些氣勢。

A4 新車外觀與前代的 B8.5 有非常多相似之處。不過如果仔細看的話,仍然可以看到新車很多不同之處。
選配的新型 LED 矩陣式頭燈,讓車頭看起來從原本柔和的面孔,變得有些氣勢。

車側的部分,繼承了前代的高腰線設計,不過門板下方則多了個凹陷的鈑金造型,較多的線條也讓 A4 看起來不再老氣。而車尾加大的選配 LED 尾燈組,利用更加銳利的線條,呈現出與 B8.5 世代不同的特質。

車側的部分,繼承了前代的高腰線設計,不過門板下方則多了個凹陷的鈑金造型。
車尾加大的選配 LED 尾燈組,利用更加銳利的線條,呈現出與 B8.5 世代不同的特質。

A4 與 A4 Avant 最大的差別,自然是在車尾。的行李廂蓋折角處些微的上揚,有點類似擾流翼的感覺。而 A4 Avant 車尾 D 柱後斜的設計,雖然造型上比較傳統,但是仍有相當流線的感受。另外 A4 Avant 車頂部分也配有車頂架,讓外觀上看起來會比還要高一些些。

A4 與 A4 Avant 最大的差別,自然是在車尾,另外車頂架也是 Avant 特有的。

不過這樣的新車造型,不只是僅有外觀年輕化的考量,更重要的是,A4 的風阻係數降低至 0.23 cd、即使是 A4 Avant 也有 0.26 cd,以同級車最低的風阻係數,創造出省油的一大基礎。

方便實用,虛擬駕駛艙科技導入完勝同級車種

坐進駕駛座,很明顯的可以感覺到,新設計的中控台有效的降低了高度,讓前方的視野非常的開闊且清晰,即使將座椅調至最低的位置,以筆者 170 公分的身高,都能夠看到部分引擎蓋,這在路邊停車或狹路會車時,是相當讓人感到放心的。

坐進駕駛座,很明顯的可以感覺到,新設計的中控台有效的降低了高度,讓前方的視野非常的開闊且清晰。

中控台的部分,中央螢幕從前代的嵌入式改為獨立式,是降低中控台高度的一大關鍵,而更加緊湊的按鈕配置,再加上扁平化的中控台,質感有著豪華轎車的水準。

中控台的部分,中央螢幕從前代的嵌入式改為獨立式,另外也內建 Apple Car Play 系統。
在 Audi TT 上搭載的手寫板功能,自然也沿用在 A4 上。

打開電門後,第一眼一定會注意到 Audi 全新的招牌儀表板:Virtual Cockpit 全數位虛擬駕駛座艙科技,利用 12.3 吋的全液晶顯示螢幕,除了顯示時速、轉速等必備資訊以外,還能夠完全將導航顯示於儀表中,能在開車時少去了橫向移動視線的頻率,是非常實用而且極度方便的配備。

如果說有人會為了儀表而買車的話,那麼筆者或許也會是其中之一。不過要注意的是, Virtual Cockpit 在入門的 30 TFSI 中僅是選配套件。

Virtual Cockpit 全數位虛擬駕駛座艙科技,除了顯示時速、轉速等必備資訊以外,還能夠完全將導航顯示於儀表中。

空間更加寬敞舒適、寬門檻對上下車稍有影響

空間的部分,受惠於 B9 加大至 2,820mm 的軸距與整個車寬,前座肩部和頭部空間分別較前代大 11mm 和 24mm,不像 B8 有種擁擠的感覺,相當的舒適。而後座腿部空間也多了 23mm,以筆者 170 公分的身高,將前座座椅調整至最低、並且設定成標準坐姿後,後座膝部空間仍有近三個拳頭的表現,已經接近 A6 的舒適度。

設定成標準坐姿後,後座膝部空間仍有近三個拳頭的表現,已經接近 A6 的舒適度。

另外在頭部空間的部分,A4 Avant 跟 A4 有著些微的差別。

A4 Avant 受惠於向後延伸的車頂設計,頭部能夠擁有 4 個指頭的高度,而 A4 則稍微少一點點,大約只有 3 個半指頭的寬度。中央座位的部分,比較可惜的是受限於車底必須容納傳動軸與排氣管的關係,中央凸起相當高,置腳空間會較為侷促。另外 A4 無論是五門還是四門,後座都有出風口設計,並且可以獨立調整溫度控制。

頭頂的部分兩款都有 4 個指頭高,另外也具備獨立的恆溫空調。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所試駕的版本,都已經搭載了選配套件,椅面的部份是半皮半布材質的 S Line 套件,在性能的需求上,布面材質在固定身體上的確遠比全皮來得更好。

另外有一件小事情比較困擾筆者,就是下車的時候,較寬的門檻讓筆者一定會踢到小腿肚。舒適的室內空間,讓座椅到車外的距離確實加寬不少,下車的話必須要特別將腿跨得更遠,不然褲子持續摩擦鈑金,長久以來造成的刮傷或許會讓車主心疼得要命。

舒適的室內空間,讓座椅到車外的距離確實加寬不少,下車的話必須要特別將腿跨得更遠。

後廂空間也是 A4、A4 Avant 最大的差別之處。

受惠於擁有 D 柱的完整空間,A4 Avant 的行李廂擁有 505 公升的容積,而 A4 則有 485 公升,兩者似乎相差不大,不過若是將後座傾倒後,A4 Avant 擁有 1,510 公升,遠勝 A4 的 965 公升。而在兩款 45 TFSI quattro 的配置上,後座都能進行 4/2/4 分離式傾倒,使得空間運用更具靈活性。

A4 Avant 的行李廂擁有 505 公升的容積,而 A4 則有 485 公升。
在兩款 45 TFSI quattro 的配置上,後座都能進行 4/2/4 分離式傾倒,使得空間運用更具靈活性。
廣  告

四門還是五門?六年級生與七年級生的選擇

當然,這次試車組的測試中,我們所試駕的 A4 與 A4 Avant,都是頂級版 45 TFSI quattro,因此配備也都大同小異,僅有車尾的後廂造成外型、車重與後廂空間上的不同。因此我們這次試駕的重點,是放在兩款車操駕上的不同之處。

我們這次試駕的重點,是放在兩款車操駕上的不同之處。

巧合的是,我們這次所負責試駕的兩位編輯,剛好分別為 6 年級與 7 年級生。因此我們這次分別用兩位編輯的觀點,來分析這兩款新車,並且做出各自的選擇。

6 年級觀點:副總編-高英凱

作為家人曾擁有過一輛 B5 世代 Audi A4,以及自 2005 年加入 U-CAR 之後,剛好負責的品牌就有 Audi,也讓我能藉「職務之便」,更多機會接觸不同世代的 A4 車系,包括在這 10 年之間,一路由 B7 到 B8.5 世代的演進,當然,還有最新大改款,B9 世代的 A4 與 A4 Avant。

可以這麼說,這十幾年,不管你願不願意,變與不變,都在彼此身上顯現。

談 A4 之前,先說自己吧。

隨著組成家庭,也改變用車的需求。轎車已非我的優先考量,訴求更佳空間變化機能,以及高駕駛視野的 SUV 運動休旅車,是我目前的座駕車型。但,若自問在決定轉入手 SUV 的當時,有沒有讓我動搖猶疑過的車型?

有的,正是旅行車型。

若自問在決定轉入手 SUV 的當時,有沒有讓我動搖猶疑過的車型?有的,正是旅行車型。

理由很簡單,對於看中 SUV 空間機能的買家,旅行車不用讓人犧牲太多空間彈性變化,但卻能保有「接近」轎車的操控樂趣。

畢竟,SUV 相較於旅行車,在車身高度與較大行程的懸吊設定,天經地義的物理特性,說到底,也是勉強不得。未經改裝強化的 SUV,肯定會讓你載著一家大小出遊開山路時,時時得收到老婆的「善意」提醒,不要開太快,車身太晃小孩會暈車…..

未經改裝強化的 SUV,肯定會讓你載著一家大小出遊開山路時,時時得收到老婆的「善意」提醒,不要開太快,車身太晃小孩會暈車…..

再來談 A4 與 A4 Avant。

我覺得,Audi Avant 是美型旅行車的代表。儘管各廠牌新世代旅行車,在造型設計已大幅精進,但 Audi 對於 Avant 美學的精準拿捏與獨到風格,至今,依然居於翹楚。相信,這也是為什麼,A4,尤其是 A4 Avant,在 Audi 車迷眼中,是獨具魅力。

當天陪伴我與小天的 A4 與 A4 Avant,都是首波上市車型的旗艦款 45 TFSI quattro。

A4,尤其是 A4 Avant,在 Audi 車迷眼中,是獨具魅力。

儘管,由先前試駕的 VAG 家族一大票 MQB 橫置引擎模組底盤新車,以及運用最新 MLB II 縱置引擎的第 2 代 Q7,讓人可以清楚理解且不感意外,Volkswagen 模組化底盤科技進步幅度之巨。

這次大改款 A4 也是,由 B8.5 世代(MLB I)進步到 B9 世代 (MLB II),集團新模組化車體的輕量化優勢,加上 252 匹/37.7 公斤米的 2.0 TFSI、7 速 S tronic 與 Audi 招牌且持續有進步的 quattro 四驅系統,放到新世代 A4 車系上,所帶來紮紮實實的駕馭樂趣,還有足夠的底盤信心度,尤其是,在午後狂暴雷陣雨的五指山上,這絕非溢美之詞。

252 匹/37.7 公斤米的 2.0 TFSI、7 速 S tronic 與 Audi 招牌且持續有進步的 quattro 四驅系統。

但有一點,超乎我預期。

A4 Avant 與 A4 幾乎細微到極易忽略的動態差異,這並不是說新 A4 不夠出色,而是對 Avant 最直接的肯定。因為,你不用再屈就於旅行車那顆大屁股,最常被人拿來挑剔的,車尾過彎動態較延遲的節奏感。

你不用再屈就於旅行車那顆大屁股,最常被人拿來挑剔的,車尾過彎動態較延遲的節奏感。

在同一段山路來回,切換開傳動系統相同的 A4 Avant 與 A4,兩者僅 30 公斤的空車重差異,兩者實際的感受,差距極其細微,A4 稍稍微較 A4 Avant 輕快些,過彎車尾動態的同步感,也是些些微勝過 Avant。

或許,把車輛更往極限催逼,兩者動態差異或許會再放大些,但我想在一般道路試駕體驗,應沒這必要性。

A4 Avant 過彎動態。

但大雨滂沱的山路,仍可印證一件事,在天候條件相對惡劣的溼滑道路環境,擁有 quattro 的 45 TFSI,讓人駕馭新 A4 時更添幾分安定感。同時同場域,A4 Avant 與 A4 同樣出色的動態反應,對於熱愛 Avant 的人,肯定是好消息。

在天候條件相對惡劣的溼滑道路環境,擁有 quattro 的 45 TFSI,讓人駕馭新 A4 時更添幾分安定感。

7 年級觀點:編輯-陸奕夫(小天)

其實在試駕 A4 的當下,我嘴角早已失守,裂嘴開口笑到坐在我旁邊的攝影完全看傻了,好在他非常好心的沒有拍下當時我的傻樣。這是身為汽車編輯的福利,愉快的與車共舞時光。

無論天候、路況如何,能夠試駕 A4 絕對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尤其是在遇到狂暴的午後雷陣雨。在雨大到道路都是積水、試駕當天甚至汐止發生淹水的天氣狀態下,Audi 著名的 quattro 系統一直都穩穩地抓住地面,這種表現絕對不是前驅車或後驅車能夠比擬的。當然,我們試駕的車款全部都搭載選配的 19 吋 RS Logo 鋁圈也有一定的關係,畢竟輪胎寬度也從原本的 225/50 R17 增加到 245/35 R19,對於抓地力也是會有影響的。

我們試駕的車款全部都搭載選配的 19 吋 RS Logo 鋁圈也有一定的關係,畢竟輪胎寬度也從原本的 225/50 R17 增加到 245/35 R19,抓地力一定會有所提升。

性能表現上來說,與那些動輒 300 匹、甚至更高的性能跑車相比,其實我更偏好這樣 200 匹到 300 匹之間的四驅車款。可能會有人覺得這種像軌道車一樣的車操駕起來沒有樂趣,但是對我來說,操駕的樂趣不一定是要與車子搏鬥。像開著 A4 45 TFSI quattro 這樣與車完全結合成一體、隨心所欲的過彎,其實也是另一種享受。

A4 過彎動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實現在的新車,真的能夠讓性能與代步兼備。A4 所配備 Audi drive select 可程式車身動態系統,可以設定成節能、舒適、自動、動力或是自定義模式。這套系統可針對引擎傳動模式、避震器、與動態轉向系統三個部分,設定為舒適、動力、或是自動。

A4 所配備 Audi drive select 可程式車身動態系統,可以設定成節能、舒適、自動、動力或是自定義模式。

在平常市區駕駛時,設定為舒適的話,懸吊反應較緩慢,能夠有效地吸收震動,而引擎輸出也會較為線性,整體來說是相當舒適的,能夠完美的享受 Audi 細緻的全車質感。但是進到山路後,又能夠設定至動力模式,此時輪胎透過變得較硬的懸吊傳到 MLB II 底盤,能夠清楚的傳回來給我非常清晰的感受,讓我對於車輛狀況了然於心。

進到山路後,又能夠設定至動力模式,輪胎傳回來給我非常清晰的感受,讓我對於車輛狀況了然於心。

對於車型的考量相比起實用取向的 Avant,其實我更會選擇擁有更多駕駛樂趣、外觀也更漂亮的 A4。這主要的原因是在於,A4 新車序列的售價,都比同級競品還要來得高,以我們所試駕的 A4 Avant 45 TFSI 來說,其價格帶甚至可以對應到 BMW 520d,扭力值差不多、但空間又更大,真要考慮實用的話,A4 Avant 比較難成為我的首選。

如果是你,A4 跟 A4 Avant 你會怎麼選?

另外我會選擇 A4 的原因,也是因為我使用後廂的需求本身就較低,A4 的車格大小本身對我來說就相當夠用,再加上車重少了 30 公斤後,的確操駕體驗上仍然有一些差別。以臺灣多連續彎道的山路來說,雖然 A4 Avant 已經相當游刃有餘,不過少了一顆屁股的 A4 還是更加輕鬆的。

整體而言,無論是 A4 還是 A4 Avant,以我們本次所試駕的 45 TFSI quattro 版本來說,從配備到操駕,基本上已經沒有甚麼可以挑剔的。唯一能夠再加強的,也僅有售價的部分。當然,相較於另外兩個德系同級品牌來說,quattro 的動態在這種天氣愈加極端的狀況下,基本操駕的安全性絕對是無庸置疑的好,四輪驅動在惡劣的路面環境下,抓地力表現絕對遠超過後輪驅動車款,這也是許多人都相當關注 A4 新車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