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2 年 12 月 5 日,BMW 原廠官網公佈了名為 Concept 4 Series Coupé的全新概念作品;實際上,這部冠有 Concept 之名的概念車,就是 4 Series 的完整面貌,端看進入量產階段後 BMW 會再為其進行多少小幅修正而已。量產版本的 4 Series,捨棄了原本概念車較誇張的造型,並換上了現行家族面容,雖然 4 Series 是相對陌生的名詞,但卻是 BMW 重整隊伍編成,強化整體戰力的重要棋步。

BMW 原廠在 2012 年 12 月 5 日公佈了名為 Concept 4 Series Coupé的全新概念作品;實際上,這部冠有 Concept 之名的概念車,就是 4 Series 的完整面貌,也是 3 Series 車系中 Coupé與 Convertible 兩車型的後繼車款。

調整隊伍編組,積極擴展戰線

與競爭對手 Mercedes-Benz 持續推出全新車系相比,BMW 推出的 4 Series 雖然是全新車系,但實際上只是將原本 3 Series 車系中的 Coupé與 Convertible 兩車型,重新歸納為 4 Series;早在 2012 年,原廠就曾經透露,將推出 2 Series 與 4 Series,這也是原本 BMW 車系編成中,除了 Z4、Z8 以及曾經推出過的 8 Series 之外,所缺少的數字。比照 5 Series 與 6 Series 的關聯性,4 Series 的問世,正式揭開了 BMW 對麾下產品進行改土歸流的步伐,由 1 Series Coupé衍生而來的 2 Series 也即將發表,依此順序以及現今國際車壇豪華品牌間的競爭模式來推判,8 Series 的問世,應當會是大膽卻合理的推測。

早在 2012 年,原廠就曾經透露將推出 2 Series 與 4 Series,這也是原本 BMW 車系編成中,除了 Z4、Z8 以及曾經推出過的 8 Series 之外,所缺少的數字,4 Series 的推出正式揭開 BMW 旗下產品進行改土歸流的步伐。

實際上,車系名稱的更動,與近年來高級豪華品牌持續進行的軍備競賽,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對於平價品牌而言,生產規模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每一車款都必須要跨越一定的生產規模,方能夠攤平研發的費用、支應生產的變動成本,讓車款進入獲利的狀況,因此對於平價車款品牌而言,如何簡單化車款的組成,拉高每一車款的銷售量,變成為經營上最重要的指標。

然而,對於高級豪華品牌而言,整個經營的策略,又是截然不同的方向。相對於生產規模動則 500 萬輛的平價品牌。高級豪華品牌所具有的品牌價值,讓其每一輛產品銷售的毛利就能就高過平價品牌,因此目前國際上高級豪華品牌的年生產規模,都未能超過 200 萬輛的門檻,但是獲利能力卻是相對規模以計的平價品牌還高上許多。

車系名稱的更動,與近年來高級豪華品牌持續進行的軍備競賽,有相當大的關聯性。高級豪華品牌所具有的品牌價值,讓其每一輛產品銷售的毛利就能就高過平價品牌,目前國際高級豪華品牌的年生產規模,都未能超過 200 萬輛的門檻,但是獲利能力卻是相對規模以計的平價品牌還高上許多。

每一輛產品的毛利率較高,加上消費市場的規模相對較小的狀況,高級豪華品牌擴張的策略,並不在於集中火力,打造出單一款年銷 50 萬輛的明星級產品。而是想盡辦法,擴大戰線,找出市場中每一個不同的區隔,為消費力強大、產品使用經驗豐富的高階客層,打造出最適合的產品,全方位的經營,滿足所有區隔消費者的需求,累積出整體品牌的強大戰力。

繁簡掌握有助品牌認知

回溯過去的歷史,高級豪華品牌的產品設定,最初也是與平價品牌無異,大抵是依小型車、中型車、大型車的市場區隔,各推出對應的房車產品,並在部份級距中,加入旅行車、雙門乃至於雙門敞篷的變化產品。讓高級豪華品牌的產品線開始暴漲,則是在 1990 年代的中期,隨著 SUV 產品擴大到美國市場之外,廣受到消費者歡迎,各大豪華品牌,紛紛加入 SUV 的戰局。而在跨出傳統乘用車市場之後,各大汽車公司發現,傳統 SUV 所標榜的越野功能,並不是消費者所想要的,反而是高著座點、廣大視野、絕佳乘坐空間、多變使用機能等傳統乘用車無法滿足的要點,才是讓消費者愛不釋手的關鍵。

BMW 在 1993 年的產品編成僅有 3 Series、5 Series、7 Series 以及 8 Series。時至今日,BMW 向下延伸出 1 Series,並在 5 Series 及 7 Series 之間加入 6 Series,並有 3 GT 及 5 GT 車系;休旅車市場更已經有 X1、X3、X5、X6 等 4 個車系,再加上 Z4 車系,以及即將上市的電動產品 i3 及 i8,整體產品的膨脹較以往成超過 3 倍之大。

全球汽車產業在思想上做出突破之後,跳出傳統乘用車的窠臼,將消費者所關心的重點精煉之後,嚐試出各種不同跨界設計,造成 21 世紀之後的汽車市場百花齊放的現況。而不必追求生產規模、講究細緻市場區隔、滿足全方位需求的高級豪華品牌,更在這波跨界的風潮之中,引領風騷。以 BMW 為例,在 1993 年的產品編成,就僅有 3 Series、5 Series、7 Series,以及已經停產的大型雙房轎跑車 8 Series。時至今日,20 年的時光之後,BMW 在傳統乘用車部份,向下延伸出 1 Series,並在 5 Series 及 7 Series 之間,加入了 6 Series,並有 3 GT 及 5 GT 車系;而在休旅車市場的 X 家族中,更已經有 X1、X3、X5、X6 等 4 個車系,再加上 Z4 車系,以及即將上市的電動產品 i3 及 i8,整體產品的編成膨脹成超過 3 倍之大。

廣  告

繁簡掌握有助品牌認知

完整的產品線,對於高階消費市場而言,的確是經營上的利多。然而過於繁複的產品,對於消費者而言卻又是造成選擇上的困擾。以競爭對手 Mercedes-Benz 為例,在車系從 C、E、S、G、M 擴張出 CLC、CLK、CLS、CL、G、GL、GLK、SL、SLK、SLS、SLR 之後,繁雜的命名方式,已然看不出車系之間的關聯性,甚至比較不出同類型產品之間的高低位階時,過多的車系就成為銷售上的阻力,因此 Mercedes-Benz 近年在車系的命名上,盡全力回歸 C、E、S 這 3 個最具市場價值的名稱之下,將 CL 車系、CLK 車系、CLC 車系紛紛改為 S-Coupe、E-Coupe、C-Coupe,以簡化消費者認知與選擇上的困擾。

以數字做為車款命名的 BMW 向來有著單偶分離的命名原則,並將偶數車系編號用於擁有 Coupe 設計因子的產品,此歷史可回溯至 1980 年代的 6 Series 以及 1990 年代的 8 Series 雙門轎跑車。也因此讓市場感到困惑的 Z3 敞篷小跑車,在大改款後亦回歸 Z4 的命名。

向來以數字做為車款命名的 BMW,一直有著單偶分離的命名原則,將單數的車系編號,留給傳統造型較為方正、擁有 4 個車門的產品;而將偶數的車系編號,用於造型流線、擁有 Coupe 設計因子的產品。這個歷史,可以回溯至 1980 年代的 6 Series 以及 1990 年代的 8 Series 雙門轎跑車。也因此讓市場感到困惑的 Z3 敞篷小跑車,在大改款後亦回歸 Z4 的命名,而以 SAC 概念推出的 X 家旅跨界休旅車,亦以 X6 之名問世,以與 SAV 概念的 X3、X5 做出區隔。

而隨著市場的競爭與品牌的再擴展,BMW 在 2012 年終於決定將整個車系中唯一不符合命名規則的 3 Series Coupe 加以正名,配合著大改款的工程,在 F30 世代開始,為 BMW 揭開 4 Series 的新頁。這個更名的決定,可以看出 BMW 壯士斷腕的決心,因為性能市場中已經成為傳奇名號的性能轎跑車 M3,將成為 4 門版本所專用,雙門性能版本的 M4 名號必須重新經營。然而從 3 系列中解放出來,讓 BMW 的設計師能有更大的空間對於 4 Series 的外型進行揮灑,讓新世代的 4 Series 線條不再受限於 3 系列傳統方正的房車外型限制,更能滿足 Coupe 消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