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 Audi 品牌中的重要銷售支柱,在 1994 年接替 Audi 80 以來,至今已在全球寫下超過 500 萬輛的銷售成績,同時也在 2007 年法蘭克福車展迎來現行的 B8 世代。不過在面對競爭對手 Mercedes-Benz 於 2010 年 12 月帶來小改款 C-Class,BMW 也在 2011 年 10 月中旬發表新一代 3 系列的強大壓力下。Audi 也在 2011 年 10 月下旬,為現行 B8 世代 A4 進行小改款更新,套上 Audi 全新的家族設計語言,儘管動力與底盤並未有大幅度的更動,但車頭、車尾的造型,卻幾乎已是全然革新。

2011 年 10 月下旬,Audi 正式發布 B4 世代 A4 小改款的資訊,披覆上 Audi 全新世代的家族設計語言,在車頭、車尾的造型設計上,有著大幅度的革新。

而隨著 Mercedes-Benz 小改款 C-Class 在 2011 年 5 月登陸臺灣,同時 BMW 大改款 3 系列也於 2012 年 3 月中旬在臺灣市場發表上市。台灣奧迪汽車決定在 3 月導入小改款 A4,迎戰強勁的對手 Mercedes-Benz 小改款 C-Class,以及來勢洶洶的 BMW 新世代 3 系列。而在小改款 A4 發表之際,台灣奧迪汽車也先行提供搭載 2.0 TFSI 動力的前驅車型給予媒體,體驗小改款 A4 的魅力所在。

全新家族面容上身,樣貌更趨年輕

當小改款 A4 出現在眼前,如果不看車頭中央的四環廠徽,或許讓人有點難與原有的 B8 世代 A4 搭起連結。在小改款以前,A4 運用倒梯形的大面積單體水箱護罩,搭配兩旁類四邊形的頭燈線條,勾勒出帶著優雅氣息的車頭面容。並且運用頭燈內部的「C」字型鍍鉻飾條與 LED 晝行燈組,點綴出年輕、運動的風格。

如果不看車頭中央的四環廠徽,小改款後 A4 的車頭面容,其實讓人有點難與原有的 B8 世代 A4 搭起連結。

不過,當小改款工程植入之後,這一切已然消失在 A4 之上,取而代之的,是幾乎全然不同面貌。車頭中央的大面積單體水箱護罩,融入 Audi 新一代家族設計的轉折,由倒梯形改為六角盾形。兩旁的頭燈,也加入由 A1、A6 開始採取的手法,在頭燈下緣加入轉折線條,透過不規則的銳利曲線,呈現更具年輕動感的氣息。

車頭中央的大面積單體水箱護罩,融入 Audi 新一代家族設計的轉折,由倒梯形改為六角盾形。兩旁的頭燈,循著由 A1、A6 開始採取的手法,在下緣加入轉折線條。而改為 LED 導光條設計的晝行燈以及方向燈位置,也饒富趣味。

然而,更為顯著的更動,則是頭燈內部燈組的革新。原先透過鍍鉻飾條與 LED 晝行燈組交織而成,雖然帶點複雜卻極富特色的頭燈,在小改款後變得更為簡潔,拿掉頭燈內的 C 字形鍍鉻飾條,以及順著 LED 晝形燈排列弧度的鍍鉻飾條。Audi 改以新一代的 LED 光條晝行燈組作為頭燈設計的亮點。運用環繞頭燈一週、起始落於 HID 大燈燈組兩側的「LED 極線識別燈」為 A4 帶來更具新意的面容,同時在內側的 C 字形轉折,也多少讓人與 A4 小改前的特徵搭起連結。

能夠清楚看出與小改款前 A4 連結的,或許只剩下其車側線條,車頂線條、鈑件摺線等都維持著原有的設計。唯一有所不同的,是雕塑的更為俏麗的車尾。

還能看得出 A4 僅是小改的線索,或許只剩下其車側線條,車頂的圓弧曲線,由頭燈端點拉向尾燈,並透過尾燈邊緣隆起的轉折與由前葉子板下端揚起、延伸至後保桿,連成一氣的兩道鈑件摺線,是小改 A4 車上明顯未有大幅變動的所在。不過小改款更新之後,Audi 還將原有的鴨尾捏塑的更為明顯,讓 A4 的車尾更為俏麗。

尾燈輪廓仿效頭燈,在靠近中央部分多了一道轉折,並且於內部導入 LED 導光設計,搭配更為凸顯的鴨尾,以及增添摺線的後保桿線條。

視線來到車尾,雖然感覺似曾相似,但仔細比較小改前後,A4 的車尾設計其實還是有著差異。不僅尾燈輪廓仿效頭燈,在靠近中央部分多了一到轉折,讓尾燈線條更趨圓潤。同時,於內部導入 LED 導光設計,使其在更趨新穎之餘,也多了幾分科技感。搭配上更為凸顯的鴨尾,以及增添摺線的後保桿線條,讓 A4 車尾線條在更趨飽滿的同時,也點亮新意。

新漾元素導入,內裝更具質感

與大幅度更動的外表同步更新的,是精進幅度同樣不小的內裝鋪陳。雖然基本上 A4 微微向駕駛座傾斜、以駕駛為導向的中控台設計,以及主要的儀表板總成、飾板線條等基本元素都與小改款前相去無多,簡單、典雅的車室仍然是 A4 的主要氛圍。不過在細節處理的點綴上,卻為 A4 帶來更具新意的年輕氣息。

整體中控台的設計與小改款前相去無多,微微向駕駛座傾斜的中控台角度,構成 A4 車室內部以駕駛為導向的操作介面。

由儀錶板左側拉起,劃過中控台頂端 MMI 系統顯示螢幕,將方向盤、儀錶板、中控台與排檔座鞍部,以及駕駛座歸屬成單一區塊的線條仍與小改前無異,透過這道線條,以及微微向駕駛座傾斜的中控台角度,構成 A4 車室內部以駕駛為導向的操作介面。而點綴於儀表板的金屬飾板,以及手套箱上部的飾板線條,也是無一缺漏的保留下來。

中央由原先類似倒梯形的輪廓改為圓形,環繞中央廠徽的飾條,也一併由方就圓,帶來更具立體感且年輕的視覺效果。而兩側多功能按鍵的設計,也是 Audi 現行家族所通用的排列。

不過,在小改 A4 的方向盤造型上,卻有了更年輕、動感的精進。從現行 A8 開始,逐步套用於 Audi 各車系上的 3 輻式方向盤,終於也到了 A4 身上。中央由原先類似倒梯形的輪廓改為圓形,環繞中央廠徽的飾條,也一併由方就圓,帶來更具立體感且年輕的視覺效果。同時,隨著小改款更新的進行,方向盤換檔撥片也成為 A4 車系的標準配備,搭配上重新修飾的排檔桿設計,在更為年輕的方向盤造型之中,也有著更具樂趣的操作介面。

中控台的配置仍然與小改前無異,頂端的多媒體介面顯示螢幕、下方為音響與空調面板,同時都綴以黑色鏡面飾板。而在小改款之後 Start/Stop 怠速席火裝置也成了標準配備。

而讓車室內部質感躍進的,還有全數更新的座椅設計,一掃過去圓潤、簡單的座椅剪裁,小改款後 A4 的座椅融入 Audi S line 運動化套件的設計理念,不僅造型更具運動感,同時尺寸放大的大腿側邊、腰部與肩部側邊靠墊,讓座椅擁有更佳的包覆性,而椅面中央的麂皮材質,更是能夠牢牢抓穩身軀,搭配上前座椅面前方能夠向前延伸的腿靠,還能提供大腿額外的支撐性,讓這套座椅不僅視覺效果滿點,乘坐感受也相當出色。

小改款後 A4 的座椅融入 Audi S line 運動化套件的設計理念,不僅造型更具運動感,同時尺寸放大的大腿側邊、腰部與肩部側邊靠墊讓座椅擁有更佳的包覆性,而椅面中央的麂皮材質,更是能夠牢牢抓穩身軀,搭配上前座椅面前方能夠向前延伸的腿靠,還能提供大腿額外的支撐性。

同時,雖然由於後保桿造型修改的緣故,A4 小改後 4,701mm 的車長較原先 4,713mm 的車長縮短 2mm,但無論是車寬與車高皆維持原有 1,826mm 與 1,427mm 的尺碼,軸距也維持在 2,808mm 的水準,原有寬裕的後座乘坐空間,仍是 A4 所能提供給予後座乘客的服務。

2.0 TFSI 動力提升至 211 匹最大馬力

在小改款導入臺灣之前,A4 車系的 2.0 TFSI 動力在臺灣市場本有兩種不同的輸出調校設定,搭載 quattro 四輪驅動系統者,以擁有 211 匹最大馬力的 2.0 TFSI 引擎作為搭配;採用前輪驅動設定者,則是選用最大馬力輸出 180 匹的 2.0 TFSI 引擎擔任動力心臟。不過,在小改款車型導入後,A4 的 2.0 TFSI 動力,則是全數換裝最大馬力 211 匹的 2.0 TFSI 引擎,並且導入 Start/Stop 怠速熄火與動能回收系統作為標配。

小改款車型導入後,A4 的 2.0 TFSI 動力,全數換裝最大馬力 211 匹的 2.0 TFSI 引擎,並且導入 Start/Stop 怠速熄火與動能回收系統作為標配。變速箱的選擇上,前輪驅動車型搭配具有模擬 8 速功能的 multitronic 無段式變速箱。

即使來到我們眼前的,是 A4 2.0 TFSI 動力的入門版本,採用前輪設定的車型,然而從今而後,引擎蓋下的都會這具排氣量 1,984c.c.,能夠在 4,300 轉至 6,000 轉時輸出 211 匹最大馬力,同時於 1,500 轉至 4,200 轉之間提供 35.7 公斤米扭力的 2.0 TFSI 缸內直噴渦輪增壓引擎。而前輪驅動者,則是搭配具有模擬 8 速功能的 multitronic 無段式變速箱。能讓 A4 2.0 TFSI 在 6.9 秒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極速則能上看時速 240 公里。

整體輸出曲線採取較為溫和的設定,不會有突如其來的加速感,在 1,500 轉時便能輸出的扭力峰值,也幾乎感覺不出渦輪遲滯現象的發生。

在動力提升的同時,A4 的調性,仍然向天秤上舒適的一端靠攏,油門反應雖然還算輕快,但整體輸出曲線卻採取較為溫和的設定,不會有突如其來的加速感,在 1,500 轉時便能輸出的扭力峰值,也幾乎感覺不出渦輪遲滯現象的發生。能夠想見,A4 即使在小改之後,融入更多年輕的設計因子,但骨子裡仍保有幾分舒適的血液,而非純然往年輕、運動化的設定前進,提供水準以上的乘坐舒適性,還是吸引消費者買單的重要因素之一。

廣  告

電子式動力輔助轉向系統導入,感受截然不同

在小改款 A4 身上,除了外觀、內裝一定程度的更新,同時導入 Start/Stop 怠速熄火與動能回收系統之外,同時導入電子式動力輔助轉向系統,期望能夠更進一步減少引擎負擔,進而降低油耗。如同於 Porsche 在新世代 911 身上導入的一般,能夠在需要轉向時才會開啟作動,並且能夠感測車速進行輔助力道的調節。

小改款 A4 導入 Start/Stop 怠速熄火與動能回收系統之外,並且植入電子式動力輔助轉向系統,期望能夠更進一步減少引擎負擔,進而降低油耗。

換句話說,能夠在低速時加強方向盤的輔助力道,讓轉向變得更為輕鬆;而在高速時減少輔助力道,為駕駛提供較為清晰的路感與轉向手感,使高速行駛更為穩定。導入電子式動力輔助轉向系統的小改款 A4,的確在市區或是停車場的低速行駛狀態下,有著相當輕手的方向盤手感,幾乎就是駕駛小型都會車一般,輕鬆而靈活,讓人感覺不出這是輛車長 4,701mm 車重將近 1,500 公斤的車。

導入電子式動力輔助轉向系統的小改款 A4,的確在市區或是停車場的低速行駛狀態下,有著相當輕手的方向盤手感,幾乎就是駕駛小型都會車一般,輕鬆而靈活。

不過,當車速漸高,便能明顯感覺出方向盤手感變得更為重手、路感回饋也變得更為清晰,轉向也變得更為精準。透過更為重手的方向盤手感,同時還能在高速時為駕駛提供較為出色的穩定性,不致因為車速的提高而感到車輛不穩。然而,導入電子式動力輔助轉向系統之後,A4 在高速與低速間的方向盤手感有著明顯的落差,還是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

當車速漸高,便能明顯感覺出方向盤手感變得更為重手、路感回饋也變得更為清晰,轉向也變得更為精準。透過更為重手的方向盤手感,同時還能在高速時為駕駛提供較為出色的穩定性,不致因為車速的提高而感到車輛不穩。

雖然在電子式動力輔助轉向系統的調校上,A4 可能還不夠細膩,讓低速與高速時的手感落差過於明顯。不過當速度拉高時的重手手感,對於 A4 的操控表現而言,仍然是有一定的幫助,得以帶來更為直接的且精準的轉向。不過,在底盤懸吊的設定上,A4 2.0 TFSI 卻讓人感到有些不足。在一般市區道路中,硬朗且帶些韌性的設定,能夠在提供給駕駛路感回饋的同時,過濾掉可能令乘客感到不適的碎震。在市區道路的行駛上,這樣的組合,讓 A4 2.0 TFSI 有著不俗的舒適度與穩定度。

在一般市區道路中,硬朗且帶些韌性的設定,能夠在提供給駕駛路感回饋的同時,過濾掉可能令乘客感到不適的碎震。

但是,一但以較高的速度進入彎道,這種略為偏像舒適性設定的調校,卻讓 A4 2.0 TFSI 出現些許疲態。低速下硬朗且舒是兼具的懸吊設定,當入彎的速度拉高之後,為 A4 2.0 TFSI 帶來稍嫌明顯的側傾,使其在面對彎角時顯得有些施展不開。或許在採前驅設定的 A4 2.0 TFSI 之上,無論是引擎輸出曲線的調校與變速箱的搭配,甚至是底盤懸吊的設定,Audi 想要營造的是舒適的家庭房車氛圍,而不是熱血沸騰的操駕樂趣。

點亮新意,正面迎戰對手

在強敵環伺之下,B8 世代 A4 在發表 3 年之後,透過小改款更新迎戰 Mercedes-Benz C-Class 以及 BMW 3 系列等兩大對手。如果不看底盤結構以及動力系統,或許不少人會認為,來到眼前的小改款 A4 會是全新世代的產品。無論車頭、車尾,甚至是內裝鋪陳,都有著相當大幅度的更新,也為 B8 世代的 A4 帶來與發表之初幾乎截然不同的氣息。相信在 A4 小改款與 BMW 新世代 3 系列陸續加入戰局之後,A4 所處的級距將會相當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