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edes-Benz 2010 TecDay 的參訪行程,在第 1 場的駕駛模擬中心便充份展現了 Mercedes-Benz 以及 Daimler 集團的科技實力。然而相對於強大的科技實力,不斷創新的能力更是國際級車廠競爭的關鍵:如何將雄厚的科技實力下,應用在產品之中,推陳出新,創造更強的產品力,成功將產品銷售出去。而從過去的歷史,豐富多元的車系編成,安全科技的不斷精進者,以及乘用配備的五花八門,Mercedes-Benz 已經以實績向全球證明其不斷創新的實力。
但,Mercedes-Benz 是如何維持其持續創新的能力呢?
創新:可實際執行的創意
創新的基礎來自於創意,人類的想像力無限,所以不時會因為外界的刺激,而產生靈感、創意。但是這些想法或是稍縱即逝,或如天馬行空一般,若未能把握,或是無法落實,都將只落為空想,無法做為企業競爭的助力;而即便掌握了絕佳的創意,不能以合理的成本實行,或是不能切合消費者的需求,亦均只是徒勞。而在 125 年的經營歷史上,Mercedes-Benz 已經找到系統化管理的技巧,讓創意能源源不絕,切合消費者的需求,搭配強大的技術能力落實,成為持續創新的能力。而在 TecDay 參訪的第 2 部份,媒體來到位於 Böblingen 的 Customer Research Center 顧客研究中心,透過實際的參與,認識 Mercedes-Benz 的創新管理。
顧客研究中心:系統化管理近/中/遠程創新產品
在 Mercedes-Benz 的系統中,顧客研究中心肩負有 3 層重要的任務,分別決定了 Mercedes-Benz 創新產品與技術的近程、中程以及遠程的規劃與發展。對於接近量產的創新產品,顧客研究中心透過與消費者進行面對面的市場調查,確認量產前的新產品,是否能完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掌握修改的要點,確保產品上市便能滿足目標客層的需求。而在長程的創新部份,則是由長期間的市場調查,分析了解消費者對於移動的需求以及未來生活的想像,尋找出未來汽車應有的面貌,以與其他研發單位共同合作,提前開發未來需要的產品。而媒體所參訪的,則是負責中期創新概念的 Innovation Studio 創意工作室。
Innovation Studio:從消費者中尋找創意
由 Peter Gödecke 經理所主持的 Innovation Studio 創意工作室,以蒐集消費者創意的方式,負責尋找出中期產品上所能應用的創意。僅有 6 名常態編制人員的 Innovation Studio 創意工作室,透過常態舉辦 Creative Workshop 創意營的方式,邀請 Mercedes-Benz 體系內人員、Mercedes-Benz 新購車主以及固有車主、競爭品牌車主以及各界人士,前來 Innovation Studio 創意工作室進行意見交流,透過系統化的方法,聆聽各界的需求,並蒐集各界的創意,以落實在未來的產品之中。
而為能清楚呈現 Innovation Studio 的工作,參訪的媒體便實際進行 1 次 Creative Workshop。
營造環境刺激,系統管理讓創意具現化
參與者被引導開闊的空間,空間內樹立著許多立板,並有大尺寸的牛皮紙固定其上。在立板的左上角,標示著這次 Creative Workshop 的主題:「如何在 2020 年創造一個獨特而舒適的經驗?」而部份的立板上還有預先由 Innovation Studio 設計師所描繪的圖像,或許是地球的圖像,或許是充滿高樓大廈都會與都會外廣大草地充滿對比的圖像,或是遊客做日光的圖像。
此時,每位參與者被發給 1 支馬克筆,被要求隨機站在 1 塊立板的前方,針對立板上的主題以及輔助的圖像,把所有被觸發的想法,不論正面負面,不論是否與車子有相關,或用文字,或用圖像,在牛皮紙充足的空間上,盡情的揮灑。而如果對於該塊立板的想法已經枯竭,或是沒有特定的想法,與會者可以自由地在立板間移動。觀看其他與會者對於不同立板上面不同的想法,並自由地在他人的意見之下,留下自己再次被觸發的想法。而工作室內的人員亦會不時地參與其中,或是許與會者進行短暫的意見交流,或是自行參與其中,在不同的立板上留下自己的想法。
系統化操作刺激創意的湧現
在自由發揮了 30 分鐘之後,Creative Workshop 進入了第 2 階段,與會者被要求將第 1 階段的想法凝聚成 1 個明確的主題,當然最好是與汽車相關。與會者可以與其他成員以小組方式合作,或是自行發揮。在這個階段,原本自由揮灑的想法進入了具現化的階段,與會者被發給 1 張制式的表格,與會者必須明確地描述出所想要解決的問題為何,所構想的解決方式或是想法為何,對於顧客有何好處,以及所可能造成的風險以及問題。與會者還必須為自己的概念命名,並以圖像輔佐說明自己的想法。
而為了方便與會者能清楚而具體地描繪出所設想的產品與概念,Innovation Studio 現場亦有專業的設計人員,可以配合與會者的描述,以圖像表現出來,協助與會者清楚表現自己的看法。
而在 30 分鐘的討論與 30 分鐘的描繪與說明文件準備後,所有與會者的成果,將並列於所有與會者的面前,由發想人對所有人介紹自己與團隊所設想的產品,開放所有的與會者參觀與討論,並經由投票選擇出最佳的創意。
人群交流與時間壓力,系統化的創意刺激
Peter Gödecke 經理表示,人類常因為外在環境的刺激,而產生各式各樣的靈感,比如觀賞風景、淋浴、睡眠,甚至是操作器具或是參與會議,都是生活常見激發靈感的狀況。而為了能有效率地廣集各方的意見與創意,Innovation Studio 經過多年的試驗後,發展出 Creatvie Workshop 的方式,利用系統化的管理,讓參與的人員透過與他人的互動、辯證,時間壓力以及適當經過設計的資料投入與專業人員的引導,刺激與會人員,激盪出各式的靈感與創意,進而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
這樣的系統成效如何?主管顧客研究中心的 Götz Renner 博士表示,Creative Workshop 所蒐集的想法與創意,當然不見得全然適用於汽車產品,而適用於汽車產品的想法,又受到現有科技與使用環境的影響,其能實現的機率與時程又各有所不同,而其與 Mercedes-Benz 品牌所鎖定客層的需求並不一定切合,亦不一定符合 Mercedes-Benz 品牌的自我要求。Innovation Studio 在蒐集到各式各樣的想法之後,便會依技術難度、生產成本、實用性等各種參數進行分類,並將具高優先性的想法,交由研發部門進行後續的發展;而具理想性但技術尚待克服的部份,則由先進研究部門處理,以待時機成熟後,落實在量產產品之中。
密集執行,成果斐然
以 W213 E-Class 後繼車款開發為例,在 7 次的 Creative Workshop 活動後,Innovation Studio 共蒐集了 600 項具價值的創意,移交至相關的部門研究,以能在下一代的 E-Class 產品上推出更新又切合消費者需求的創新。而不論是按摩座椅、氛圍燈、頸部暖氣系統、木質飾板等現在 Mercedes-Benz 產品中常見的元素,都是透過 Creative Workshop 的方式,從消費者端蒐集而來的創意所形成的創新產品,在實際推出之後,均獲得消費者極佳的好評,亦證實了 Innovation Studio 的價值。
Götz Renner 博士表示,Innovation Studio 每年會舉辦 60 場至 80 場的 Creative Workshop,參與人次達 1,500 次,讓 Mercedes-Benz 能實際與消費者面對面,傾聽消費者的需求,並吸收消費者的創意。而顧客研究中心亦會利用網路平臺,每年與 3,000 人次的消費者針對消費者的需求與相關的創意進行溝通,以擴大創新的可能。
而在 Creative Workshop 中,Mercedes-Benz 亦曾蒐集到極佳的創意,並在研發部門接手研究後,申請專利甚至落實至產品的量產中。Götz Renner 博士表示,對於這類的創意,Mercedes-Benz 負責專利的部門便會透過 Innovation Studio 主動向發想人連絡,與發想人協商相關智慧財產權利授權事宜,確保發想人的權益。
持續研究,確保長期創新能力
而當然,Mercedes-Benz 的創新實力,不僅只此向消費者蒐集情報的 Innovation Studio。長時間投入各式各樣的研發人才,亦是 Mercedes-Benz 創新的重要來源。在 TecDay 的記者會上,負責研發部門的 Mercedes-Benz 副總 Stephan Wolfsried 博士表示,Mercedes-Benz 在全球共有超過 19,000 名的研發人員,持續進行各式各樣不同的研究工作。其中,除了汽車相關的機械工程師、引擎工程師、車體工程師、造型設計師等職務外,還包含各式專業領域的研究人員,在各式各樣的領域進行各種先進技術的研究,以能在各式技術上獲得突破,在 Mercedes-Benz 的產品上推陳出新。例如近年益行重要的油電混合車與電動車產品,讓 Mercedes-Benz 擴大了電子研發團隊與電池研發團隊,加入了許多電機工程師與化學家。而環保節能的研究,亦與電動車研究同樣投入大量資源。其豐碩的研發成果,不但在近年的產品中可以看出,亦表現在 Mercedes-Benz 所獲得的專利上。目前 Mercedes-Benz 已獲得超過 600 項電動車相關的專利,而其中超過 230 項的專利則是針對鋰電池的技術。而在 2009 年的專利申請中,亦有超過 1 半的專利是與環保節能技術相關。
未來學家協助打造符合未來需求的產品
而除了內部的研發工作之外,Mercedes-Benz 亦僱用大量的人力,包含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未來學家以及市場研究專家,針對各種社會以及科技的趨勢進行觀察以分析,以期能及早確知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並掌握各種新科技導入的最佳時機點,提供消費者最完美的產品。
例如在 1982 年所發表的 NAFA 概念車,一反當時乘用車大型化的趨勢,推出雙人使用的迷你乘用車。這正是導因於工業化時代後大型都會區的興起,讓 Mercedes-Benz 持續思考都會生活用車需求改變的趨勢,讓 Mercedes-Benz 持續在迷你都會用車的領域中持續研發,因而提出 NAFA 的概念產品,並成為後來 Smart 品牌的濫觴。而 Mercedes-Benz 對於都會用車需求的研發並未因為 Smart 的推出而停止,更進一步構思出 Car2Go 的隨借隨用全新商業模式以及 Car2gether 的網路共乘系統,Smart E-Drive 電動車,乃至於 Smart 品牌的 E-Scooter 以及 E-Bike 等,都是基於龐大研發能量所產生的創新。
創意管理讓創新成為競爭力
專利數量是國際間對於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在 2009 年,Mercedes-Benz 便提出了超過 2,000 件的專利申請,並已有部份通過審核獲得專利。這個數字,是德國汽車公司中最高的一家,亦是全球車廠中第 2 名的傑出表現。而在過去 125 年的歷史中,更已擁有超過 80,000 件的專利。而系統化的創新管理能力,便是其得以傲視群雄的原因。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