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initi 在 2017 年底所推出的全新大改款 QX50,新車捨棄了原有的 V6 引擎,改換上橫置的 VC-Turbo 直列 4 缸與全新底盤,外觀內裝也全數更新。新車於 2018 年 10 月底正式在臺灣上市,U-CAR 試車組藉由公辦試駕的機會,體驗到了這款搭載世界首顆可變壓縮比引擎的全新 SUV。

QX50 2017 年在洛杉磯車展發表後,隔 1 個月即在臺北車展展出。

Infiniti QX50 最早在 2007 年推出初代車款,不過當時命名為 EX 車系,其所搭載的是擁有 298 匹最大馬力的 VQ35 3.5 升 V6 引擎,2013 年更是升級為代號 VQ37VHR 的 3.7 升 V6 引擎,其擁有最大 325 匹馬力。雖然擁有大動力,但是超過 3 公升排氣量的稅金與油耗表現,讓這輛車幾乎很難在臺灣路上看到,可算是稀有車款了。

Infiniti QX50 最早在 2007 年推出初代車款,不過當時命名為 EX 車系,其所搭載的是擁有 298 匹最大馬力的 VQ35 3.5 升 V6 引擎。

一直到 2016 年,Infiniti 首先推出 QX Sport Inspiration 概念車,呈現出新世代 SUV 家族的外貌,2017 上半年推出了 QX50 概念車後,即已看出量產版本的雛型。而 QX50 概念車更重要的特點,就是宣布搭載獨家的量產化可變壓縮比引擎:VC-Turbo,這也是 Infiniti 在 Q30/QX30 與 Mercedes-Benz 共用 1.6 升/2.0 升小排氣量動力之後,Infiniti 首顆自製的 2.0 升新世代動力,也可以預見未來 Infiniti 也走向 Downsize 引擎的動作。而量產版本的 QX50,正是第 1 款採用這顆引擎的新車。

2017 上半年推出了 QX50 概念車後,即已看出量產版本的雛型。

新世代外觀,車變小了!

QX50 新車的整體框架比前代更小,車長比前代少了 51 mm、軸距短了 80 mm,不過寬度增加了 99 mm、高度則是增加 86 mm,整體的長度縮短不少,主要的差距在於引擎室由於換搭橫置的直列 4 缸引擎,減少了體積之後有效的縮短引擎室長度。

QX50 新車的整體框架比前代更小,主要的差距在於引擎室由於換搭橫置的直列 4 缸引擎,減少了體積之後有效的縮短引擎室長度。

QX50 在外觀上,想當然的採用了 Infiniti 的家族風貌,包括大面積的雙弓形水箱護罩、狩獵者頭燈,這兩者融合起來,成為一個相當凶狠的車頭。不過這次新車還有另外一個有趣的細節,就是雙折線引擎蓋邊緣蓋過前葉子鈑,看起來像是組裝公差,其實這是 Infiniti 新外觀的造型,將鈑件接縫巧妙地蓋起,再加上本身原有的線條,呈現出極簡的線條設計,這樣的設計在後來推出的 Q Inspiration 更大量進行詮釋。

QX50 在外觀上,想當然的採用了 Infiniti 的家族風貌,包括大面積的雙弓形水箱護罩、狩獵者頭燈,不過這次新車還有另外一個有趣的細節,就是雙折線引擎蓋邊緣蓋過前葉子鈑。

車側的部分,包括新月型 D 柱以及湧浪式車身這兩個 Infiniti 招牌設計,都搭載於擁有高腰線的新車上,輪拱與車身下緣則是使用黑色防刮材質。後方尾燈組也同樣呼應車頭燈的設計,尾燈中央則以鍍鉻飾條連接。

包括新月型 D 柱以及湧浪式車身這兩個 Infiniti 招牌設計,都搭載於擁有高腰線的新車上。
後方尾燈組也同樣呼應車頭燈的設計,尾燈中央則以鍍鉻飾條連接。

本次我們所試駕的車型是頂級的旗艦版,所以頭燈擁有 LED 主動轉向頭燈,側面則是搭載 20 吋運動化造型鋁圈、後方標配電動尾門,旗艦版還加入腳踢感應功能。

本次我們所試駕的車型是頂級的旗艦版,所以頭燈擁有 LED 主動轉向頭燈,側面則是搭載 20 吋運動化造型鋁圈、後方標配電動尾門。

少了按鈕、資訊更豐富

QX50 在內裝上,設計結合了兩種日本的工法:見立絵(Mitate)與仕立て(Shitate),大量採用皮革材質增加車內質感。其中木紋飾板設計類似於車外引擎蓋的多層次造型,雖然增加了視覺上的豐富度,但是初次看起來滿像組裝不良的設計,而其與門邊的木紋飾板連結後,就如同車身腰線般的湧浪式設計相同。

QX50 在內裝上,設計結合了兩種日本的工法:見立絵(Mitate)與仕立て(Shitate),大量採用皮革材質增加車內質感。

中控臺設計延續 Q50 設計,採用雙觸控螢幕中央系統,上方螢幕主要顯示導航地圖資訊或車輛資訊、倒車顯影功能,下方的 Infiniti InTouch 信息娛樂系統則是操作包括冷氣、音響、導航設定等介面,並且還可以從手機、平板、筆電利用 USB 或藍牙連接操控 InTouch 系統。

中控臺設計延續 Q50 設計,採用雙觸控螢幕中央系統,上方螢幕主要顯示導航地圖資訊或車輛資訊、倒車顯影功能,下方的 Infiniti InTouch 信息娛樂系統。

儀表板則是採用標準的雙環式傳統指針設計,中央搭配大型的全彩行車電腦,可察看包括車輛訊息、指南針、ACC 主動式車距控制系統、車側盲點等訊息。儀表上方另外還有一 Head-Up Display 彩色投影資訊顯示,其可顯車速、ACC 設定速度、導航方向資訊。這套抬頭顯示器的投影方式經過特別設計,聚焦點位於車頭前方,可降低視覺疲勞,同時也有高解析度的資訊判讀。

儀表板則是採用標準的雙環式傳統指針設計,中央搭配大型的全彩行車電腦。儀表上方另外還有一 Head-Up Display 彩色投影資訊顯示。
全彩行車電腦,可察看包括車輛訊息、指南針、ACC 主動式車距控制系統、車側盲點等訊息。

雖然說相較前代,中央娛樂系統、冷氣這些整合確實減少許多按鍵,視覺看起來簡單許多,不過按鍵仍然環繞整個下方螢幕,功能切換無法全數在觸控螢幕完成,這在操作上仍有一定的複雜度,使用上來說較難以習慣。

雖然說相較前代,中央娛樂系統、冷氣這些整合確實減少許多按鍵,視覺看起來簡單許多,不過按鍵仍然環繞整個下方螢幕。

其它配備部分,旗艦版擁有包括像是三區恆溫空調、電動調整加熱方向盤、雙前座 8 向電動調整座椅,以及筆者最愛的通風/加熱座椅,其對於亞熱帶的臺灣夏天擁有非常快速且舒適的調節溫度功能。

電動調整加熱方向盤、通風/加熱座椅,其對於亞熱帶的臺灣夏天擁有非常快速且舒適的調節溫度功能。

另外新車配備遙控發動車輛的功能,遙控器按下上鎖鍵後 5 秒內長按發動鈕,即可發動車輛,空調系統預設 25 度開啟,夏天可提前降低車內溫度、冬天則提前溫暖車內。

新車配備遙控發動車輛的功能。
廣  告

彈性大空間

後座空間部分,以筆者 170 公分的身高,當前座調整成筆者的標準姿勢時,後座膝部空間約有 3 個拳頭、頭部空間則有 4 個指頭。不過後座椅背可以調整斜度、座椅也可前後滑移高達 15 公分,可彈性增加後廂空間。

後座膝部空間約有 3 個拳頭、頭部空間則有 4 個指頭。
後座椅背可以調整斜度、座椅也可前後滑移高達 15 公分,可彈性增加後廂空間。

至於在後廂空間部分,標準容量有 895 公升,若將後座推至最前面,可增加至 1,048 公升。如果需要載運更大型的物體,則可透過 6/4 分離椅背傾倒,全數傾倒後可擁有最大 1,699 公升容量,行李廂下方另外還有小型置物空間可置放物品。兩邊的座椅傾倒除了透過座椅旁的拉柄以外,還可直接從後廂兩旁直接拉快傾拉桿,但可能是新車扣環較緊,拉下所需的力道,感覺像是會拉斷拉柄一樣。

後廂空間部分,標準容量有 895 公升,透過 6/4 分離椅背傾倒,全數傾倒後可擁有最大 1,699 公升容量。